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中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中公众参与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公众参与是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取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协调统一.相对于美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中已发展成熟的公众参与制度,中国公众参与还处在探索阶段.通过对中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中公众参与产生的背景的介绍,以及公众参与评价对象、参评阶段等内容的比较,指出中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中公众参与存在的不足.以期在美国立法具体、操作性强的基础之上,找出可供中国公众参与立法的借鉴之处,并提出了完善中国公众参与立法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8.1 中国战略环境评价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中国在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建立初期,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纳入法律要求;随后,区域的环境影响评价作为战略环境评价在中国的雏形也在相关法律中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以下简称《环评法》)于2002年通过使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成为中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中的重要部分,由此中国的战略环境评价制度逐步得到建立。  相似文献   

3.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早在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就有规定,于200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对环境影响后评价制度进行了规定.环境影响评价是事前的评价,具有不可预料性和不确定性,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制度可以避免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缺陷,提高环境影响评价的效果.本文对环境影响后评价制度进行了认识,并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对策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4.
环境影响后评价是环境影响评价的延续,也是项目后评价的内容之一。结合2012年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提出的"全面推进建设项目环境监理,继续强化环评全过程监管,制定环境影响后评价办法",我国环境影响后评价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应是环境影响后评价的理论提升及为实践应用提供基础。1969年,美国在世界范围内率先确立环评制度并制定《国家环境政策法》,截至目前,世界上已经有超过170个国家、地区以及有关国际组织通过立法或国际条约采纳和实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2003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的发布  相似文献   

5.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的法律依据,中国环境影响后评价的起步较晚,相关制度正在完善,对于开展后评价的对象及评价内容,以及后评价相适应的技术方法,还需要根据不同情形进行深入探讨.通过探讨环境影响后评价的适用对象、适用情形、主要工作内容,并以某码头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为例,介绍了环境影响后评价的主要工作内容,希望为环境影响后评价工作的规范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赵柯 《世界环境》1998,(1):14-15
本文在对乌克兰生态鉴定制度与中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分析比较的基础上指出:我国应借鉴乌克兰生态鉴定制度,提高环境影响评价的立法规格,扩大其运用范围,增加对生态和人体健康的影响,引入公众参与机制。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对乌克兰生态鉴定制度与中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分析比较的基础上指出:我国应借鉴乌克兰生态鉴定制度,提高环境影响评价的立法规格,扩大其适用范围,增加对生态和人体健康的影响,引入公众参与机制。  相似文献   

8.
在环境评价中导入听证制度的必要性浙江鄞县环保监测站李飞君提倡并鼓励环境保护的公众参与,提高全民族的环境意识是环保工作的一项基本原则。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中国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制度之一,在我国已推行实施了十几年,对控制新污染的产生发挥了重要作用。环境影响评...  相似文献   

9.
建设项目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表)是控制或减少建设项目环境污染的一个重要手段和措施。六十年代以后,美国、瑞典、澳大利亚、美国、日本等国就使行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制度。我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颁布后,特别是从《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办法》颁布以后,建设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也成为我国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由于我国没有制定编制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收费标准,所以评价单位对编制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收费不统一,同一个评价项目不同评价单位收费额相差几万元乃至十几万元,许多建设单位对评价收费情况有意见。  相似文献   

10.
法国的环境影响评价及其新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和分析了法国环境影响评价的法规,目的和适用范围;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内容与公开和公众调查;评价的管理以及存在问题等。认为法国的评价法规较完善,易于操作。评价目的明确,评价适用范围广,评介制度得到普遍执行,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内容较为全面,报告书的公众调查有助于公众参与环境保护中,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  相似文献   

11.
当前,环境影响评价的公众参与程序因其独特作用在世界各国日益受到重视.中国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把环评引入了公众参与程序,但时至今日,该程序并未完全发挥预期作用.通过对比以美国为代表的主要发达国家与中国关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公众参与程序的立法现状,从公众参与的主体、阶段、对象、方式以及信息公开、司法救济等方面总结当前中国在该程序立法中存在的缺陷,并提出相应的完善建议,以期从法律层面完善中国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机制,最终实现环境正义.  相似文献   

12.
针对环境影响评价运行机制存在的问题,提出实行评价项目公开竞标制;建立考评激励机制;实行环评资金专项管理制;推行环评审查的法人责任制等项措施建议,不断完善环评运行机制,使之逐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更有效地发挥环评制度在防治污染上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用泉 《福建环境》2003,20(2):24-26
该文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环评法律责任与责任追究、环评技术导则与导则实施、环评资质证书与证书使用、环评收费标准与标准执行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的办法。  相似文献   

14.
中法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比较分析法,对中国与法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法律依据,评价适用范围,评价单位,评价内容及评价的工作与管理程序进行了比较,两国均在环境法律在确立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评价对象主要是具体的工程或项目,评价内容都包括影响预测和评价,减缓措施分析等主要内容,中国的评价必须由具备评价资格证书的评价单位实施,法国对此无严格要求,中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和管理程序较法国的复杂,但法国的报告书一般要进行公众调查,还要  相似文献   

15.
针对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影响因素及方式分析问题,介绍了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的特征,包括公开性、双向性和参与性,对公众参与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主要分析了利害关系人、法律制度、公共政策、市场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信息化程度,探讨了公众参与有效性要素的措施,主要有公众人员的选择、公众赋予的权力、参与时间的选择、解决矛盾能力和公众参与形式,在环境影响评价中进行公众参与不仅是环境影响评价本身的需要,同时也是中国民主制度的体现。  相似文献   

16.
浅论影视拍摄活动环境影响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在1978年,我国就针对影视业对环境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但只限于对电影洗片废水提出了具体的法规-<电影洗片水污染物排放标准>.而在我国目前现有的环境影响评价法律、法规中,影视拍摄这一项目不存在于需要进行环评的目录中,环保部门对这类行为的监管缺乏法律依据,直接导致了<无极>等事件的发生,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本篇文章从拍摄活动与一般建设项目以及一般非污染生态项目的区别与相似之处对影视拍摄活动的施工期环境影响评价、拍摄期环境影响评价及拍摄结束后期的生态恢复工作做出分析并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17.
在区域大气环境影响评价中,经常遇到多个污染源复合污染问题。由于其污染特性与单源污染不同,容易造成评价区局部地区严重污染(如出现高浓度环岛)。本文推荐使用高斯迭加模式进行复合污染的计算,并在此基础上绘制污染物等浓度线图,为环保决策部门提供图文并茂的环评资料,同时也就应用高斯迭加模式计算的产生的各种误差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石油化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应注意的问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我国是最早实施环境评价制度的发展中国家之一,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作为一项法律制度在我国已实施了20多年。根据实际工作经验,总结了在石油化工建设项目的环评工作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9.
西安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实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分析了目前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在传统的城市宏观经济运行过程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PESER系统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环境影响评价经济运行模型。在此基础上,将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环境影响评价的描述性指标与货币化量值指标进行有机结合,构建了西安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20.
魏有权  杨丽琴 《环境工程》2011,29(3):124-127
以某大型工业开发区为研究对象,在生态调查的基础上建立三级生态适宜度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多因子组合对土地利用进行评价,并借助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将评价结果和图形叠置,实现了工业开发区土地利用生态适宜度评价的定量化,为工业开发区的环境保护规划和环境影响评价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