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全球气候变化给人类社会文明带来严峻挑战,需要人类社会采取共同措施和行动积极应对。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是当今世界最能体现人类共同命运的领域,深度参与并积极推动全球气候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是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也是生态文明理论和实践的重要方面。应对气候变化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内在要求;以共同价值理念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凝聚各国力量携手合作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是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具体实践,也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供了良好载体和国际平台。文章通过分析可知,应对气候变化、生态文明建设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三者之间,呈现出相互促进、和谐共生的"三位一体"特征;人与自然共生的生命共同体是前提条件,人类的任何实践活动都要以自然生态系统为基础和前提;人类命运共同体在整合各国力量方面,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社会基础;生态文明包容各国文明,凝聚价值共识,成为生命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导向。中国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全球生态文明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积极倡导者、推动者和践行者,既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供了价值基础,也提供了强有力的实践支撑;应对气候变化是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生动实践。因此,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国际平台,也将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案例。  相似文献   

2.
气候变化已经成为人类社会需要共同面对的问题,国际气候变化管理政策的交流与借鉴将增强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分析和比较中埃两国气候变化领域的管理政策,特别是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运行管理的现状,可以看出,尽管中埃两国地处不同的大陆,但同属发展中国家,在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过程中,都找到了符合自己国情的方法和措施;两国都是<京都议定书>的缔约国,并且都在努力尽到减缓气候变化的责任和义务;两国都认同CDM是解决气候变化的有效途径,并积极地参与项目开发.尽管埃及无论是在项目注册数量、指定国家管理机构(DNA)工作效率,还是在民间机构对CDM的关注度等方面,与中国相比尚有一定差距,但是在CDM管理与实施机构、CDM项目审核标准、咨询机构准入规范以及CDM相关知识研究和培训方面,中埃两国应相互借鉴,共同促进国际气候变化管理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3.
明确的宗旨共同的责任能源工业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命脉,同时又是重要的环境污染源。随着各国工业化的发展,经济的增长、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气候变化已成为当前全球高度重视的问题。“气候变化,需要全球合作”为响应这一今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加强我国与国外的对口  相似文献   

4.
对目前全球气候变化问题认知程度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随着全球增温以及各种异常气候灾害的频繁发生。人们越加关注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研究,并一直努力寻找解决该问题的最有效的方案。然而自《京都议定书》这份唯一的国际范围签署的旨在减缓温室气体的协议制定以来的10年时间。气候变化问题有增无减。没有得到实质改善。这不仅是科技水平和政策手段上的局限所至,更为根本的原因是现有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认知仍存在缺陷。全球气候变化长期被默认为“公地悲剧”的现象是一种典型的“冥王星现象”。这种认知上的缺陷导致了当前缓解全球气候变化的方法难以行之有效。要找到缓解全球气候变化的有效途径,完善人们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认知是重要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5.
我国气候变化研究的主要进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当前 ,由于人为因素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日益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重大问题。气候变化将可能带来不可逆的全球尺度的气候系统的变化 ,从而可能给人类生存环境带来难以估量的变化 ,这种变化可能给人类和其他生物带来好处 ,也可能带来巨大的灾难 ,目前 ,科学上对这个问题还无法给出确定的回答。为防患于未然 ,保护现有的生存环境和气候系统 ,联合国制订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要求世界各国按照“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的原则 ,采取措施 ,履行义务 ,保护人类共同的生存环境。我国科学界在这一领域也…  相似文献   

6.
气候变化是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最严峻的全球性环境挑战之一,气候变化谈判关乎各国在气候秩序中的权力与义务,涉及到各国经济发展的根本利益,已经成为国际政治博弈的新舞台.根据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巴厘路线图精神,发达国家应承担起历史责任,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新的、额外的、可持续的、可预测的资金支持,帮助其应对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但是,由于发达国家缺乏履行公约义务的政治诚意,长期以来在资金问题上同发展中国家展开了艰苦的斗争.哥本哈根会议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资金呈现出资金来源多样化,资金规模逐渐缩水,资金治理机制对发达国家出资约束力近一步降低的趋势.各利益集团围绕资金机制谈判展开激烈博弈,欧盟与美国正在逐步突破“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争夺气候变化谈判领导权并力图将我国拉入出资国之列,发展中国家阵营逐步分化为“基础四国”、“小岛屿国家”、“最不发达国家”等,保持共同立场难度日渐增大.尽管绿色气候基金在德班会议后正式启动,若无资金注入,也只能为未来资金机制谈判带来不确定性.面对上述形势,我国应坚持公约基本原则,坚持发展中国家定位,加强综合研究及前瞻性判断,以积极的姿态和务实的态度参与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谈判,以争取自身的发展权益,维护国家核心利益.同时,探索在当前发展阶段下发展低碳经济和建立低碳社会的路线图,不断提高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实现自觉减排,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做出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7.
目前全球气候变化、臭氧层破坏等生态环境问题,以及治理和保护环境问题,已成为各国政府和人民的共同认识和要求。本文阐述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保护环境重大问题上的合作与分岐,以及我国对解决全球环境问题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8.
中国循环经济发展论坛21304年会于2004年11月7日在上海闭幕,原则通过了《上海宣言》,200多位与会者在宣言中共同呼吁,各级人大和政府要加强对循环经济的宏观指导,将循环经济评价指标纳入政府政绩考核。  相似文献   

9.
全球系统研究的某些动向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扼要说明了当今全球系统研究的某些重要动向,包括全球气候变化,全球环境管理、历史环境变化及环境过程的综合研究,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在全球系统研究中的应用,此外,就地理学工作者如何参与全球系统研究及地理学本身的建设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为了交流近年来国际国内有关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及农业对策的研究成果,由中国农学会、北京农业大学、中国气象学会、中国农业科学院和中国自然资源学会等共同发起的《气候变化,自然灾害与农业对策》国际学术讨论会于1993年5月26~29日在北京成功召开。这  相似文献   

11.
《巴黎协定》的达成预示着全球正在积极向低碳转型。依靠技术创新与合作应对气候变化业已成为国际共识。欧盟近年来在气候变化领域的领导力式微,美国特朗普政府直接宣布退出《巴黎协定》,全球气候治理一度失去领导力和方向感。中国是全球气候治理进程的积极维护者,引导气候变化多边进程,并以实际行动切实履行应对气候变化的承诺。近年来,中国已经从低碳技术输入国和受援国,逐步转变为技术输入和输出并举。在"后巴黎"时期的全球气候治理中,中国应当做好战略性谋划和布局,以应对气候变化领域国际科技合作为切入点,以"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利益,开展科技合作应对气候变化,主动引领全球气候治理新方向"为指导思想,以实现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和应对气候变化软实力和科技竞争力提升为内在动力,全面、积极、主动引领全球气候治理走向依靠国际科技合作应对气候变化新方向。  相似文献   

12.
气候变化知识的不断深化和积累是全球气候治理的基础。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邀请全球有代表性的科学家,通过分析评估国际上正式发表的文献,提供关于全球气候变化科学进展的最新认识结论。本文基于文献计量学,通过统计中国在气候变化十大重要领域的科技成果产出量和影响力、中国政府和科学家对IPCC评估报告的参与以及中国大陆引文在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中的贡献,分析了中国对全球气候变化知识的贡献与局限。结果表明:近十年来,中国在气候变化大多数领域的科技成果产出量已居全球第二或第三位,但在海洋与气候变化、适应气候变化和全球气候治理领域的国际论文量明显落后;与美国和英国相比,中国气候变化科技成果的各类影响力指标明显偏低;中国对IPCC评估报告的参与度和影响力在不断提升,中国积极组织相关机构和专家参与IPCC评估工作,对全球气候治理起到了重要的科学支撑作用;但从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中国大陆引文的角度看,中国贡献仍整体偏弱,中国大陆引文的贡献呈领域分布不均衡,优势领域少,成果影响面窄的特点。与科学基础领域相比,中国在影响和适应、减缓和国际合作领域的科学贡献更弱,对全球视角关注不够,但中国大陆引文总体的国际科学合作活跃度较高。后巴黎时代,中国需要更加面向国家需求、气候公约和《巴黎协定》目标以及国际气候变化科技前沿,加强全球视野和原始创新,突出中国优势和特色,使气候变化的中国研究成果更多支撑全球气候治理进程的推进。  相似文献   

13.
哥本哈根会议上碳关税引发热议,成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讨论的焦点.本文从碳关税的内涵出发,梳理了有关碳关税问题的已有研究,通过建立一个简单的局部均衡模型,对征收碳关税情况下进口国、出口国的福利以及全球福利变化进行了分析,研究得出:进口国征收碳关税能提高本国福利水平,减低出口国的福利水平,但福利变化程度取决于进口国国内碳税、出口国是否征税国内碳税、进出口国国内碳密集度水平等情况.进一步.由于温室气体排放是全球公共品,用全球福利最大化代替进口国福利最大的约束条件,探讨了最优碳关税的确定方法,认为最优碳关税取决于需求函数和供给函数的值,由出口国国内碳税与外部性的差异与进口国国内碳税与外部性差异的比值来决定.温室气体减排是国际贸易面临的新问题,碳关税仅仅拉开了以气候变化之名进行国际贸易保护的序幕,如何有效地将国际气候变化规则纳入国际贸易利益的维护中是我们未来面临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4.
对当前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已经超越了一般环境问题的范畴,而成为国际政治经济外交关系的重要考虑因素。随着《京都议定书》的实施以及气候变化问题谈判进程的加快.对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挑战。文章分析认为.要求主要发展中国家承诺减限排义务的压力与日俱增,而我国开始进入工业化中期.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能力还比较薄弱。因此.提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一些思考:(1)充分认识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重要性和严峻性,准确把握国际谈判进程;(2)加快制定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的国家战略。采取适合我国国情的有力措施积极应对气候变暖;(3)加强气候变化领域的能力建设.提高我国参与全球气候变化活动的能力;(4)充分利用国际合作机制,提高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技术水平与经济能力。  相似文献   

15.
全球气候治理的行动离不开气候变化科学认知的进步。随着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相继宣布其碳中和目标,应对气候变化问题正经历着从科学探索、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到低碳转型、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系统变革。文章通过追溯全球气候治理的历史演进和碳中和的科学基础,指出气候变化科学进步在量化温室效应、明确当前气候变化归因和估算碳排放空间发挥的重要作用,并促使气候治理由定性描述逐渐转化为定量目标,同时确定了通过碳中和来实现应对气候变化的路径。文章通过系统分析中国气候变化科学现状,指出尽管中国科研水平在不断提高,但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很大差距。主要表现为重大研究成果不足,研究领域分布严重不均衡、影响面窄,不足以有效服务国家气候变化内政外交等。中国碳中和之路任重道远,急需科技支撑助力。文章最后提出应围绕实现碳中和目标,优化完善中国气候变化科学建设,建立气候变化科学的“1+N”发展体系,引导研究与发展需求相结合;建立对应人才体系,在国际气候治理中积极有效地发挥中国智慧,助力中国碳中和的实现。  相似文献   

16.
中国适应气候变化技术分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呈现出变暖的主要特征,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影响日趋严重,其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在全球范围内显著上升。适应气候变化是现阶段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重要方面,适应气候变化的技术分类研究是清晰认识适应气候变化的基础,是实现适应技术集成并构建合理有效的适应技术体系的手段。本文通过对适应气候变化技术分类问题的分析,提出了不同的适应气候变化技术分类方式,气候变化影响过程、区域、领域、适应目的、适应机制、适应时效、适应程度、适应层面等,针对气候变化及其影响梳理了中国不同区域与不同领域的适应气候变化技术清单。从气候变化影响过程来看,可以将适应气候变化技术分为气候变化影响发生前、发生过程中、发生后三类;从区域与领域气候变化影响来看,可以将适应气候变化技术分为八大区域与七大领域;本研究重点针对八大区域与农业、水资源、生态环境三大领域进行了分析。通过研究发现,现阶段适应气候变化技术分类研究尚存在一些问题,适应气候变化技术分类的导向不明确,造成对适应技术认识的不清晰;适应气候变化技术的分类往往与分层混淆在一起,导致人们对适应气候变化技术的认识和理解出现偏差;适应气候变化技术分类对适应行动的指导作用存在不足。综合来看,对适应气候变化技术进行精细分类,可以为适应气候变化技术的筛选、集成、效益评估奠定基础,推进适应气候变化行动高效有序开展,为适应气候变化技术体系构建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17.
走向更为积极的气候变化政策与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目前应对气候变化的策略表现为:将气候变化政策视为可持续发展政策的一部分;在参与全球气候变化的国际协议方面有着鲜明立场;重视气候变化方面的科学研究;把气候变化问题作为环境外交的重要部分;努力吸引公众参与等方面。但在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中仍缺乏应有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前瞳性。我国的气候变化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缺乏明确的决策机构和执行机构。科学研究对政策制定的支持能力不足,公众参与薄弱.企业减缓气候变化的动力不足。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以“走向更为积极的气候变化政策与管理”为核心的改进治理结构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全球气候治理对于气候风险的认识一直在不断发展。国际气候谈判启动伊始,主导力量呼吁各国根据"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积极进行温室气体减排,致力于防止出现难以预料但影响巨大的"黑天鹅"式的气候灾害。而当前各国减排力度与全球温控目标仍存在明显的差距,人类社会极有可能面临的大概率、影响大的"灰犀牛"式的气候风险。中国曾多次面临极端气候事件,但在新中国成立之后陆续建设的各类基础设施,提升了全社会应对自然灾害和气候灾害的能力及水平。从国际社会输入国内的对全球性气候变化的认知,强化了中国对灾变性气候"黑天鹅"事件的防范意识。随着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气候变化可能导致的自然灾害成为严重威胁中国可持续发展的"灰犀牛"风险。在这种认识转变的背景下,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进程,经历了灾害防范、科学参与、权益维护、发展协同和贡献引领5个阶段。中国气候战略转型的主要原因在于化石能源燃烧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总量的快速攀升、经济发展水平和能力的增强,以及中国生态环境面临的严峻压力。面对全球性的气候变化问题,中国不仅从自身情况出发去积极应对,也在为全球安全做出贡献。当前,国内深化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对气候变化的态度已经转为主动积极去迎战具有"灰犀牛"属性的气候变化风险。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战略,已经转变为强化国内行动完善中国特色的"中国方案",在国际主动引领国际气候进程,迎战威胁人类未来的气候风险。  相似文献   

19.
近百年来,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与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在此条件下,气候变化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越来越大,特别是对水资源的负面影响尤为明显,包括水资源数量、质量及其时空分布,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供用水结构以及产水、供水、用水、耗水、排水之间的关系等。上海长江口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核心区,而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实施后,长江口的流量,以及海水的入侵都会直接影响到上海的发展,因此未来百年该区域的降水量在气候变化影响下的变化趋势对区域发展有着一定的影响作用。利用IPCC 数据分发中心提供的CCCma模式的4种模拟结果,分析了在全球气候变化下,由于人类活动影响、温室气体增加等共同作用时,长江口地区未来50~100年的降水量变化情景。结果表明,降水量总的会呈现上升趋势,并且降水强度的变化也越来越明显。  相似文献   

20.
化石燃料的过度使用引起的气候变化问题成为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也逐渐成为经济学界的研究热点。本文围绕气候变化问题对国外经济学界的相关最新研究进行了梳理与回顾,并对不同研究争议的焦点以及后续研究方向进行了阐述。不同学者基于不同的假设条件和模型设定,得出了不同的气候政策主张;其中主要包括以Stern为代表的"激进派",以Nordhaus、Weitzman为代表的"保守派"及以Acemoglu为代表的"综合派"。当前对于气候变化的政策主张仍存在较大分歧,其核心原因主要在于对时间偏好、效用函数的设定、对气候变暖未来损害的不确定性的处理以及对导向性技术变迁的考量等方面。目前关于气候变化的经济学分析仍存在较多待解决的问题,如对时间偏好进行经验验证,更好地刻画气候变化的不确定性,引入内生的导向性技术变迁来建立更合理的多国模型以分析各国气候政策的协调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