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教育活动的主导性内容。而且,传统的历史教学方法不能够在课堂教学中最大化地锻炼学生的认知能力、创新能力、自我学习能力等等,不能够满足于新时期对于人才的要求。因而采用创新的教学方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全方面人才是高中历史教学发展的潜在需求。本文将重点探究讨论式教学方式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
中等职业学校是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摇篮,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面临的是走出学校、适应社会需求,所以,学生对所学专业技能的实际应用能力是很重要的。计算机专业作为中等职业学校的一门专业技术课程,要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和实践能力。根据多年的教学实际情况和教学经验,我分析了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目前的教学状况和问题,并对此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策略,希望计算机专业的教师重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3.
数学教学改革是社会发展、培养创造性人才和信息时代对数学教育提出的要求。高校数学教改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为此,应以启发式教学代替注入式,把计算机引入课堂和对学生进行数学建模的启蒙。  相似文献   

4.
为了满足社会对纺织品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需求,安徽职业技术学院纺织品设计专业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采用"教、学、做"一体,项目化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增设了审美相关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组织学生参加各类比赛,使学生成为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我国社会制度的不断进步,我国社会对于高职高校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相应的,高职院校为了能够顺应社会的发展,对学生的知识结构、思维模式和创新意识等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对现有的教学模式进行有效的改变,以便给学生带来更多的实践机会和职业技能,能使学生成为一个合格的毕业生,是未来高职院校教学的一个目标。笔者从2006年开始参与山西省职院校计算机技能大赛网络应用方向的裁判工作,几年来,从竞赛成绩和规模以及对教学的影响越来越大,职业院校的相关专业学生的实操能力显著提升。计算机职业技能大赛作为一项能够有效提高学生职业素质的竞赛,它对于高职院校人才的培养和项目的教学方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本文重点对全国高职院校计算机技能大赛对教学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社会对于人们英语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和缺陷,在此模式下培养的学生在英语实际应用方面也有所不足,难以满足和适应社会对于英语人才的需求。为此,我国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非常注重高中英语的教学模式及学生的学习模式的科学化管理。为了进一步满足新世纪对于学生英语能力的多元化需求,注重和培养学生对于英语报刊阅读的兴趣则可谓是当前最为行之有效的方式。英语报刊阅读不仅符合学习者的心理需求,而且也是教师进行新式教学的有利辅助工具,能够使学生和教师获得双赢。  相似文献   

7.
数学教学改革是社会发展、培养创造性人才和信息时代对数学教育提出的要求。高校数学教改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为此,应以启发式教学代替注入式,把计算机引入课堂和对学生进行数学建模的启蒙。  相似文献   

8.
<正>众所周知,在职业中等专业学校中,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一门公共基础课程,不仅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要学,其他专业的学生也要学。这是因为,通过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学习,既可以培养中职生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又适应了社会对中职生技能的需求。在不同专业的中职生中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既符合学生的就业需要,也符合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但现行的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和教学中存在着一些诸如教材滞后、教学方法单一或僵化、评价方式不科学等弊端,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对秘书人员的工作内容、工作方法和手段等要求发生了根本性改变。本文对高职秘书专业学生能力培养进行探索研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培养适应现代企业需求的合格秘书人才。  相似文献   

10.
<正>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信息技术行业对于底层研发、底层管理人员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目前我国中专计算机教育普遍存在教学方式呆板、教学内容滞后、理论与实践脱节的情况,中专学校培养出来的只是些具有一定书本知识,而没有任何实际经验,更没有学习能力和学习主动性的毕业生,无法满足社会的需要。因此,我们应该认清社会需求,及时地调整计算机教学的方式方法,培养出具有真才实学的人才,满足社会对人才  相似文献   

11.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计算机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和工作必不可少的工具。在中职院校的计算机课程中,大多数学生都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基础,但是他们的计算机能力却不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要想让学生长期爱学计算机,学好计算机,关键在于如何培养学生的兴趣,让计算机教学充满活力。兴趣是学生学好计算机这门学科的基础,中职计算机的教学需要贴近社会,与我们当今的需求结合在一起。本文就对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计算机能力这个问题做了简单的阐述。  相似文献   

12.
<正>中职学校的计算机课课程是为了培养信息技术专门人才开设的,其目的是通过学习,使学生具备一定的计算机专业理论知识和较强的计算机操作能力。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信息化社会成为了现阶段的发展状况,要适应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的发展,在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中,教师就要从提高学生的理论和操作相结合的能力,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计算机学科知识,具备较强的计算机运用能力。要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需要计算机教师深入研究教材,提高计算机教学的实用性,使学生通过学习获得的知识和能力能解决实际中遇到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正>新世纪是信息化社会,教育手段不断更新,计算机教学应运而生。本文浅述了计算机教学方面的几个策略,以便更好地为学生服务,使其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够做到得心应手,为今后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牢固的基础。一、对计算机的学习要高度重视计算机的发展日新月异,因此,技术的发展必然使之成为一个新兴的产业,未来社会需要大量的优秀计算机应用型人员。所以,培养具有计算机技术和计算机技能的有创造能力的新社会建设者,已经成为学校教育的首  相似文献   

14.
<正>新世纪是一个科技创新的时代,具备基本的电脑知识与技能这是新时代人才所必须具备的重要素质。所以现代社会的文盲就是不会操作计算机,不懂得如何获取、处理与分析信息。这对我们的计算机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小学阶段正是学生学习的初级阶段,这一阶段既是学生获取基本知识的基础阶段,是后继学习的前提与基础,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兴趣,让学生真正喜欢上计算机课程的重要阶段。那么,我们要如何来进行小学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才能激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强烈的行为,提高学生计算机综合水平呢?在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点着手进行。一、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学生与教师的关系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教  相似文献   

15.
随着新课改的进行和社会对人才的要求,需要学生通过学习不仅要掌握较高的文化知识,还要对知识具有探索的意识。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数学探索能力的培养。初中生在学习过程中已经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在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学生的思维在启发过程中获得发展,同时不断增加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自主地对知识进行探索,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相似文献   

16.
<正>在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方法的选择对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有重要的影响。新颖的教学方式不仅能提高教学的效率,还能对教学目标的实现起到了决定的作用。在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中,通过教学不仅要提高学生计算机理论知识的能力,还要培养他们熟练地运用计算机进行操作的技能,使他们能通过学习运用计算机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要提高计算机教学的效率,需要教师深入研究中职学校学生的心理特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高校英语课程的设置以及如何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出发点,详细分析了在英语教学中存在的一些状况,并阐述了怎么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以及在教学中应采取的合理教学方法,使我们更加牢固地理解和掌握学习英语的细节和步骤。  相似文献   

18.
语文知识博大精深,长久以来,语文的魅力逐渐增长,通过阅读,可以增长知识,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感悟能力的关键,提高学生的语感,就应该从语言文字的符号入手,这样能为小学语文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这个时候,提高学生的语感很重要,通过语感的培养,使学生增加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这样能更好地提高学生对重点词句的理解能力,能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当下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相似文献   

19.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运用情境教学法进行化学教学已是大势所趋。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课堂教学,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对化学教育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新课程改革对当今的教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为培养新时代的全能型人才打好基础。但现阶段的物理教学与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还有一些出入,不能满足其要求,因此改革教学模式十分重要。近年来"合作+探究"的教育模式在我国基础教育的课堂教学中逐渐流行开来,这种教育模式融合了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两种教学方法,避免了单独使用的不足,旨在通过自主合作学习,使学生发散思维,培养能力,从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本文将针对当前初中物理的教学现状,分析"合作+探究"教学模式的优点,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