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研究选择了有代表性的6种色调的污水样品为研究对象,系统比较了不同色调、不同人员、不同稀释方法对测定结果的影响。选用红、橙、黄、绿、蓝、紫6种不同色调的样品进行测定,绿色、蓝色和黄色的测定结果分散在2个倍数之间,其中绿色的集中度高达84%。红色、橙色、紫色分散在3个倍数之间,紫色的集中度高达100%。对比自然倍数稀释法、偶数倍稀释法和2n倍稀释法,这3种方法同时测定红色调的样品,其测定结果的区间是相同的,集中区域内的人员分别占总人数的71%、83%和94%。结果表明:用1名实验人员使用自然倍数稀释法对样品进行单次分析作为色度测定的方法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2.
3.
探讨了一种简便的医院污水BOD测定中样品稀释倍数的推算方法。首先测定CODCr值,由CODCr值除以系数8,即获得稀释倍数C=CODCr/8。结果表明,该法仅需配制一个稀释比,省时省力,并具有可靠性好,准确度高,适应性强等优点。适用于各种医院污水中BOD的分析监测。 相似文献
4.
李连声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1998,10(6):42-43
对稀释法测定生化需氧量(BOD5)稀释倍数探讨如下。1已知COD值对于初次测定成分复杂的工业废水,若已知COD(C)值,其α(BOD5/COD)一般在02~08之间,则BOD5=(02~08)COD根据《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3版)》,BO... 相似文献
5.
姜虹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1999,11(3):39-40
通过分析得知,本地区生活污水及水温大于10℃的地面水,其溶解氧与BOD5呈显著负相关。回归方程分别为BOD5=21.54-2DO,BOD5=8.83-0.65DO。这样,已知DO可估算出BOD5再由BOD5计算公式求出水样在释释水中所占的比例。多年来对各种生活不和水温大于10℃的地面水的测试证,表明此方法简便易行。 相似文献
6.
徐连普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1995,7(4):27-28
假定样品经过培养后耗氧率达55%;推导出BOD5稀释倍数K=BOD5/4.4,由稀释程度规定推导出BOD5稀释倍数K=(BOD5-1)/4.0两种方法K基本相同,标准样品,工业废水经上述方法稀释后,测定结果比较满意,尤其对工业废水测定,既缩短了分析时间,又降低了测定误差。 相似文献
7.
8.
9.
王智莉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1995,7(2):28-29
首衔正确估计出样品BOD5浓度范围,并测定稀释水的溶解氧,然后根据稀释倍数公式计算三个适当的稀释倍数,本方法省时,可靠,适用性强,能够确保BOD5样品分析一次成功。在BOD5样品中分析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11.
12.
13.
用改进的凯氏法测定生物样品和水样中总氮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凯氏法测定生物环境样品中总氮的测定方法进行了研究和改进,以简易装置代替凯氏消解装置,省略了蒸馏步骤。避免了称量时易造成的样品损失及蒸馏过程的氨氮损失。经过实际样品的测定,并与原测定方法进行了对比实验,证明改进后的测定方法具有准确度高,精密度好,实验装置及步骤简便易行的特点。缩短了实验周期,提高了氮的回收率。同时,用改进后的方法对水样进行了测定,也取得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4.
河流水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方法比较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提出了对河流水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方法的基本要求,对水环境质量评价方法的现状进行了研究,并通过对各种方法的 比较,探讨了今后水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方法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5.
16.
深圳市河流水质评价指标筛选方案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计算各条河流的综合污染指数和各项水质指标的污染分担率,对深圳市8条主要河流1999—2008年水质监测数据进行分析,最终从15项常规水质指标中筛选出氨氮、总磷、生化需氧量、化学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石油类、挥发酚、硫化物和六价铬9项指标,建议作为深圳市河流水质评价的统一指标。 相似文献
17.
利用1996 - 2005年的地下水质监测数据,对奎屯市饮用水源地进行了现状评价,选择奎屯市一水厂作为研究目标,对总硬度、硝酸盐氮和硫酸盐三项指标的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并对其变化成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塔里木河中游水质污染原因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2002、2003年塔里木河中游水质现状的分析及上下游水环境质量对比和污染因子对比,得出塔里木河中游水质污染的主要污染因子及形成污染的原因。为塔里木河流域综合治理、水资源合理利用和生态保护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水中油的测定方法探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探讨了重量法,紫外光度法测定水中石油类的合适条件和动物油,植物油的干扰。按选定的操作方法测定,取得了满意结果。提供了一个处理石油醚的简单方法。 相似文献
20.
Water quality data collected in periodic monitoring programs are often difficult to evaluate, especially if the number of
parameters is large, the sampling schedule varies, and values are of different orders of magnitude. The Scatterscore Water
Quality Evaluation was developed to yield a quantitative score, based on all measured variables in periodic water quality
reports, indicating positive, negative or random change. This new methodology calculates a reconnaissance score based on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up-gradient (control) versus down-gradient (treatment) water quality data sets. All parameters measured over a period of time at two or more sampling
points are compar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ranges of measured values and the ratio of the medians for each parameter
produces a data point that falls into one of four sections on a scattergram. The number and average values of positive, negative
and random change points is used to calculate a Scatterscore that indicates the magnitude and direction of overall change
in water quality. The Scatterscore Water Quality Evaluation, a reconnaissance method to track general changes, has been applied
to 20 sites at which coal utilization by-products (CUB) were used to control acid mine drainage (AMD).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