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档案馆与图书馆的主体性差异分析入手,阐述了档案馆与图书馆中因主体记载信息和形成渠道的不同,从而造成的利用者数量差异。并对如何提高档案馆的利用率提出具体的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2.
企业职工安全教育培训内容和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阐述了企业职工安全教育培训的重要意义,同时对培训的内容和方法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总结了森工企业职工安全教育培训工作的一些经验和做法,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职工安全教育培训工作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对进一步做好企业职工安全教育培训工作,提出有价值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叶安 《安全》2001,22(6):10-12
详尽阐述乙炔的特性、人体静电的产生、危害,说明在乙炔生产过程中人体静电是可能发生事故的一个重要因素,提出预防人体静电事故的安全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4.
大石桥地区以丰富的菱镁矿资源而著称,但资源的开采也给当地生态环境带来负面的影响.以大石桥地区为研究背景,分析研究菱镁矿开采对当地地球化学环境造成的影响.采用数学统计和相关分析方法研究10种元素在不同生态环境因子中的相互关系及土壤试样中的含量变化曲线;重点分析了9种元素在土壤中的相互关系及其制约因素.结果表明,大石桥地区的菱镁矿开采严重影响了研究区域内的地球化学环境以及各种金属非金属元素在不同生态环境因子中的含量;Mg在土壤中的含量变化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土壤对其他金属非金属元素的吸收;土壤中一部分地球化学性质相近元素的相关性并没有达到显著水平;元素在土壤环境中的相互关系与其外部环境有一定的关系.镁元素对动植物而言是不可缺少的常量元素,但高镁环境不利于动植物正常的生长发育,威胁到了人类健康,容易产生一些地方性疾病.  相似文献   

5.
行人和疏散动力学研究现状及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行人和疏散动力学的研究在步行设施的设计,人群的安全疏散,城市规划及计算机疏散软件开发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对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进行了评述,对研究内容、研究方法进行了分类,对研究成果及应用进行了总结,同时指出了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对这一领域中研究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煤在中等温度(150~400℃)下氧化的特点,对贫煤和褐煤进行了系列恒温加热.重点考察在超过加热温度后煤的升温速率,以分析其氧化放热反应的特点.不同条件实验中,贫煤的升温速率曲线都在相同的一些温度点附近出现峰值;褐煤也有相同的规律.这表明在特定温度附近氧化反应加强是由煤自身的特性决定的.另一方面煤样的厚度越小、粒度越大都使得升温速率数值增大,说明厚度小、粒度大有利于氧气的输运,而导致氧化反应加快.  相似文献   

7.
本文介绍了材料和结构损伤与安全性的研究进展.首先从损伤所造成危害的严重性来说明研究材料和结构损伤的重要性,介绍目前材料和构件损伤问题研究所遇到的现状.进一步对材料和结构损伤做了归纳,并介绍了几种典型损伤的研究方法,以及损伤程度对结构安全性的影响.最后指出了材料和结构损伤及安全性研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8.
王巍 《安全》2001,22(4):26-28
1998年,我车间职工在接收碱液的过程中,违反了切换罐操作中“先开后关”的规程,造成管线憋压,碱液从阀门法兰处喷出而溅到职工身体上的事故,而且职工在耽搁了近20min后才对伤处进行处理,加重了伤势,住院治疗近2个月,给个人和单位造成了不必要的精神和物质损失.  相似文献   

9.
任智刚  汪澍  金龙哲 《安全》2021,42(7):35-39
为理清"事故""隐患"的边界范围,本文对"事故"和"隐患"2个术语在中文、法规、标准中的定义进行检索,并对其定义解构化分析,得出现有定义及其应用过程中存在诸多不足,甚至会对安全生产决策、监管执法和企业自主管控产生负向影响.结合理论分析和实践应用,给出"事故""隐患""缺陷"3个术语的定义;根据每个定义的内涵,提出遵循差异化管控原则实施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0.
贫烟煤氧化热解反应的动力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明高  郑艳敏  路长 《火灾科学》2009,18(3):143-147
通过运用热分析的技术研究平顶山烟煤以及郑州嵩枫贫煤氧化热解反应的动力学特性.依据转化率将煤样的TG曲线划分为两个不同的温度区间进行动力学机理函数的探讨.通过对比分析整个TG曲线的氧化受热情况,将线性较好的机理函数带入DSC曲线进行分析验证,并求解出动力学参数以分析其氧化热解反应的特点.研究得出:这两种煤的氧化热解过程相似但同等条件下反应程度不同;在不同的反应阶段其化学反应级数不同并且相应过程中的TG曲线和DSC曲线反应级数一致;煤反应的活化能随着煤与氧反应过程的深入而增加,指前因子随着活化能的增加而增加且煤氧化反应过程是个分阶段的、多步反应以及相互联系促进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氨联产甲醇物料的危险性辨识、评价及安全措施   总被引:1,自引:5,他引:1  
氨联产甲醇生产法是生产甲醇的一种主要方法。甲醇生产中的物料都是比较危险的化学品,该类化学品易燃、易爆,容易使人中毒,如果管理不善,一旦发生意外,将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和重大人员伤亡。笔者按照OHSMS(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标准,对氨联产甲醇生产系统中生产过程物料和成品物料的危险性进行辨识和评价,提出了在氨联产甲醇生产系统中有关生产运行的安全管理控制措施,为氨联产甲醇生产系统的安全生产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手段和途径,旨在提醒人们对氨联产甲醇生产系统的安全生产引起充分重视。  相似文献   

12.
油气集输站场防爆区域的划分与电气设备的选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结合作者近几年来对油田油气集输站场进行安全评价的实际情况,初步总结了油气集输站场爆炸危险区域划分和防爆电气设备选用的方法和步骤,并针对在油气集输站场安全现状评价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提出了油气集输站场电气设备使用过程中的一些注意事项和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3.
从档案馆与图书馆的主体性差异分析入手,阐述了档案馆与图书馆中因主体记载信息和形成渠道的不同,从而造成的利用者数量差异.并对如何提高档案馆的利用率提出具体的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14.
针对油气管道维抢修所使用密封卡具在使用过程中存在安全隐患的问题,提出了1种密封卡具的安全检测方法,并设计了检测平台。检测平台主要由管段夹持装置、密封卡具组件、实验管段、液压注剂系统以及压力测量系统等构成;检测方法包括密封卡具的出厂强度检验、密封性能测试以及安全施工压力测试,通过检测来确保施工过程中密封卡具的安全稳定性及密封作业的成功率;在新疆油田采油一厂进行了现场应用,对泄漏管段进行现场勘测后设计加工了适用的密封卡具,对该卡具进行了室内安全检验,并依据注剂式密封技术的相关标准在现场实施了带压密封作业。研究结果表明:所加工密封卡具的强度、密封性能安全可靠,现场安全注剂压力不应超过22 MPa,管道未发生二次破坏,密封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5.
针对松散煤岩体巷道钻孔成孔困难、锚固力低的问题,提出了钻封注分次注浆时空耦合加固方法,实现了钻孔内“全长封孔+带压注浆”,分析了钻封注分次注浆加固技术原理,研发了自钻锚杆、封孔及加固注浆材料,其封孔材料具有膨胀性大、强度大和凝固时间快等特点,注浆加固材料具有速凝早强、流动性好、固结效果好及强度较高等优点。研究结果表明:全长封孔后带压注浆,浆液扩散半径大,钻封注锚杆锚固力相对于数脂锚固提高1倍以上,表明钻封注分次注浆加固技术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易燃易爆危险物质泄漏扩散仿真及其应用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以某轻烃厂泄漏事故为研究对象,研制并开发了一个事故后果仿真软件(PCIMS).针对仿真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模型的复杂性、参数的不确定性等提出了处理方法.通过具体生产装置的泄漏扩散后果分析,演示了PCIMS的仿真结果  相似文献   

17.
对自制的斯珀绿系列劳保用品类的美容美发产品的效果作了进一步研究,比较了斯珀绿系列用品与市售一般劳保用品的使用效果,说明在劳保用品的使用上,更具有其优越性。  相似文献   

18.
利用造纸污泥灰和生活污泥灰替代部分水泥制备胶凝材料,研究了污泥灰掺量对污泥灰-水泥胶凝体系力学性能的影响,采用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扫描电镜和能谱分析手段对胶凝体系水化产物的矿物组成、化学结构及微观形貌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污泥灰掺量增加,胶凝体系抗压强度不断降低,当污泥灰掺量超过40%,试样3 d抗压强度比小于5%。当水泥掺量一定,提高造纸污泥灰的掺加比例有利于胶凝体系早期强度的增长,生活污泥灰可有效提高试样后期强度,但掺量不宜过多。随造纸污泥灰掺量提高,水化产物中氢氧化钙和C—S—H凝胶生成量增大,氢氧化钙晶体由片状发育为板状,紧紧包裹于C—S—H凝胶层状结构中,造纸污泥灰中含有的文石型Ca CO3晶体具有较高的力学强度,可桥接于水化试样微观裂隙两侧,阻碍裂隙的扩展,进而提高胶凝体系的力学强度。  相似文献   

19.
生产性粉尘是我国作业场所最普遍且严重威胁劳动者健康的职业有害因素,接触生产性粉尘引发的尘肺病是我国发病最高的职业病。为控制尘肺病的发生,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为依据,我国已经进行了大量配套职业卫生标准的研制工作,同时,在生产粉尘健康危害评价、接尘人群的健康监护和呼吸防护用品研制方面开展了大量科研工作。要达到国际劳工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2030年消除矽肺病目标,我们的尘肺防治工作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20.
In studies of occupational risks, severity, which is a component of the estimation of every risk, appears as a multifaceted entity assessable according to numerous criteria. A method of measuring the degree of severity of the consequences of potentially dangerous events would be of undeniable value to organisations seeking to improve their understanding of the complexity of such events. The need to control severity is highlighted by scientifically acquired improvements in the understanding of occupational risks, by certain new regulatory obligations in Europe, and by some requirements in the financial management of organisations. We put forward a statistical way of integrating several constituent elements of severity and hence of determining a relevant, synthetic, one-dimensional index. This is achieved by means of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 which is used here to calculate a resultant severity, as in some physical measurements. We also investigate how severity may be statistically modelled, with the aim of contributing to the quantitative assessment of occupational risks. The choice of parametric models is detailed and illustrated by the search for a suitable model for workplace accidents in an organisational setting. The practical value of modelling severity is two-fold. First, one is able to study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numerical values of severity over a continuum (a theoretically infinite numerical set) rather than through a limited number of arbitrarily defined categories. Second, with a generally applicable parametric model, one can estimate the law of probability of a measurement of severity in a particular situation, notably recent or new. Lastly, the statistical concept of risk curve is defined and discussed. The goal is to incorporate the severity component into the risk assessment in the form of a probability law, thus circumventing the difficulties associated with an analysis of scenario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