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骨炭和硫化钠联用修复镉-锌污染土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湖南东江湖矿渣堆场土壤为研究对象,利用骨炭-硫化钠组合制剂修复矿区镉锌污染土壤,目的是探讨组合制剂修复重金属镉-锌复合污染土壤效果。采用美国固体废弃物毒性浸出程序(TCLP)评价修复效果,并对最佳处理组采用改进的BCR形态分析法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骨炭-硫化钠使土壤中TCLP浸提态Cd和Zn分别降低了15.88%~58.82%和7.91%~73.60%,同时土壤pH提高了0.26~3.00个单位,且当投加4%骨炭和2%硫化钠时对土壤中镉和锌稳定效果达最佳;最优处理组镉的酸可提取态下降了4.8%~11.5%,锌的酸可提取态下降了4.3%~12.7%。因此,骨炭-硫化钠组合制剂能有效修复镉锌复合污染土壤。  相似文献   

2.
土壤中的镉除本底值以外,主要来自工业“三废”以及化肥的污染,通常以不同形式存在着,有水溶性的、酸溶性的,也有以化学形式和土壤结合在一起的。因此,测定不同状态的镉,须用不同的处理方法。本文采用王水—高氯酸法消化测定土壤中的总镉,以0.2N盐酸提取法测定土壤中的污染镉。观察了0.2N盐酸提取法测定土壤中污染镉的效果,认为0.2N盐酸提取法测定土壤中污染镉既能准确地掌握土壤被污染的程度,而且又简单、快速、经济,对人体也没有什么危害,特别在测定大批样品时,更显示出  相似文献   

3.
农田蔬菜中重金属污染和铅稳定同位素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采集南京市栖霞山铅锌矿附近农田中6种蔬菜和相应的根际土壤,测定了蔬菜(根系和茎叶)和根际土壤样品铅、镉、铜和锌含量和铅稳定同位素比率.结果表明,土壤受到铅、镉和锌污染,其中镉是最重要污染物;蔬菜根系和茎叶铅、镉、铜和锌含量具有明显的种属特异性;与<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 2762-2005)、<食品中铜限量卫生标准>(GB 15199-1994)和<食品中锌限量卫生标准>(GB 13106-1991)中阈值相比.蔬菜中铅、镉和锌含量超标严重.铅稳定同位素比率表明.蔬菜的铅稳定同位素比率与土壤铅稳定同位索比率明显不同.因而土壤不是蔬菜富集铅的全部来源,大气可能是其重要来源之一.  相似文献   

4.
双硫腙用于测定铜、锌、铅、镉等重金属已有几十年的历史,由于灵敏度较高,故至今仍被广泛使用,由于双硫腙不溶于水,不能在水溶液中直接进行比色测定,因此所用的方法都是采用氯仿或四氯化碳进行多次萃取。这些方法除操作冗长之外,大量使用致癌溶剂,严重地影响分析人员的缝康,并对环境造成污染。本文试用曲力通X—100(TritonX—100)表面活性剂作增溶剂,找出用双硫腙水相直接分光光度测定铜、锌的适宜条件及干扰的消除,并用以测定水、土壤、作物、生物样品中之铜、锌。文中尚列出镉、汞、镍、银、钴、铟等金属离子的显色条件(见表1)。  相似文献   

5.
公路周边土壤重金属污染及植物修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中国公路建设迅猛发展,公路周边土壤重金属污染也日趋严重。文中结合近年来国内外的研究情况,以公路土壤污染中的铅、镉、锌、铜、铬等元素为重点,对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危害、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以及相应的植物修复技术等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近30年国内外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领域的研究状况,利用VOSviewer、CiteSpace及HistCite等文献计量工具对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中该领域研究结果进行知识图谱分析。结果表明:中国是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研究领域的主要发文国家,该领域研究重点关注健康风险评价、生态风险评价、污染物空间分布、源解析等;常用评价方法为地积累指数、污染指数、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地统计学评价。其中,地积累指数与污染指数的评价结果受背景值准确性影响较大,基于GIS的地统计学评价方法受限于变量相关性;评价指标呈现从土壤中重金属含量向生物有效性发展的趋势,不同形态重金属的毒性等相关研究仍呈上升趋势;土壤铅、镉的污染评价相关研究最多,近些年对于砷、锌与铜等的污染评价逐渐受到更多关注;源识别、空间分析、生态风险仍将是近期内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7.
矿区及周边土壤重金属污染不容忽视,砷、镉和铅等对周边人群造成较高的健康风险隐患。以南方红壤区某铅锌冶炼矿区污染场地为研究对象,开展危害识别、暴露评估、毒性评估及风险表征,并讨论场地修复目标值与修复技术。结果表明:土壤受到重金属复合污染,关注污染物为四类重金属,包括铅、砷、镉和锌,集中于表层土壤(0~0.6 m),并呈现空间分布规律性;场地未来用地类型为工业用地,对比污染物(不包括铅)各层(第1层0~0.3 m、第2层0.3~0.6 m、第3层0.6~1.0 m)风险表征值,污染物(砷、镉)存在致癌风险与非致癌危害,研究区重金属污染累积风险水平不可接受;分析风险控制值及国内外相关标准限值等,初步建议砷、镉和铅的修复目标值分别为13.41、21.50和600 mg·kg~(-1);同时,针对场地污染现状及健康风险,建议源控制与修复技术并用,并与当地工业园区建设统筹开展。  相似文献   

8.
铅、锌、镉都是土壤中的痕量元素,它们在天然土壤中含量很低,正常情况下,土壤中含镉为0.01—2ppm,平均为0.35ppm,含铅为2—300ppm,平均为35ppm,含锌为1—900ppm,平均为90ppm。它们都是环境中重要元素,现已证明,铅和镉对动植物都是有害的。锌是动植物的营养元素,但是,在一定条件下,过量的锌对人和动物可能有致癌性。因此,它们在土壤中的含量多少对动植物生长和人体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根据中国科学院土壤背景协作组提供的数据,对北京、南京、广东地区土壤中铅、锌、镉的含量水平、元素间的关系等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一、样品来源及分析方法 根据各地区土壤母质类型,远离污染源以及按野外观察划分自然层次,采集不同类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洛阳郊区蔬菜基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采集了洛阳郊区3个主要蔬菜基地的15个土壤样品,分析了土壤中重金属镉、汞、砷、铅、铬、铜、锌、镍的含量,并采用单项污染指数和综合污染指数进行评价。结果表明,3个蔬菜基地土壤中8种重金属含量均未超标,土壤中重金属单项污染指数和综合污染指数均小于1.0。在3个蔬菜基地中,北郊和东郊基地土壤中重金属的综合污染指数分别为0.52和0.60,均小于0.7,处于清洁(安全)水平,而西郊基地土壤中重金属的综合污染指数为0.78处于尚清洁(警戒限)水平。  相似文献   

10.
将两种有机肥料黄腐酸钾和紫云英(Astragalus sinensis)分别与重金属超积累植物东南景天(Sedum alfredii)联用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研究有机肥料对污染土壤重金属生物有效性、形态以及东南景天重金属积累量的影响。结果显示,修复0~4个月,施加有机肥料对土壤重金属生物有效性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而修复4~8个月,土壤重金属向可氧化态和残渣态转化,生物有效性受到抑制。从东南景天地上部重金属积累量看,修复0~4个月,施加0.3%(质量分数)黄腐酸钾促进东南景天对锌、镉的吸收积累,锌、镉积累量分别比对照提高了280.37%、265.44%;而修复4~8个月,东南景天地上部重金属积累量相较对照均下降。由此可见,提升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效果,还需考虑修复周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为阐明不同作物对土壤铜锌有效性的影响,采集2种典型土壤--红壤和黄泥土,人工制成铜锌单一与复合污染的土壤(铜为50 mg/kg、锌为200 mg/kg),进行盆栽试验,观察了小麦、油菜、番茄和小白菜4种作物的生物量、铜锌浓度及土壤有效态铜锌浓度.结果表明:(1)在2种土壤上,4种作物的生物量均小于没有污染的对照,且铜锌复合污染的作物生物量总体上比铜锌单一污染的低;(2)4种作物在红壤和黄泥土上种植对土壤有效态铜、锌浓度影响的趋势一致,均为种植番茄后铜锌污染土壤的有效态铜、锌浓度最高,油菜和小白菜次之,小麦最低,即番茄>油菜和小白菜>小麦,与作物中铜、锌浓度以及富集系数的高低顺序完全相反;(3)对照、铜锌单一与复合污染土壤pH变化均不甚明显;(4)作物对土壤铜锌有效性的影响并不只是通过提高土壤pH来降低有效态铜、锌浓度,对铜锌的吸收富集作用是降低其有效性的主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2.
不同土壤重金属复合污染的有效态离子冲量表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丁园  宗良纲 《环境污染与防治》2003,25(3):173-175,178
选择红壤、黄棕壤和潮土为对象,依据中国土壤环境质量二级和三级标准确定土壤重金属铜、锌、镉的污染浓度,通过生物盆裁试验研究在重金属Cu、Zn、Cd复合污染条件下牧草(黑麦草、紫花苜蓿)体内重金属含量和土壤中重金属有效态含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在3种不同性质的污染土壤上,牧草体内重金属的离子冲量与其对应土壤中重金属有效态的离子冲量之间均存在明显的相关性。校正土壤pH、牧草品种等因素后,土壤有效态离子冲量可以有效表征不同土壤-牧草系统的重金属复合污染。  相似文献   

13.
不同活化剂对镉、铅单一及复合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取柠檬酸(CA)、木醋液(WV)、聚天冬氨酸(PASP)、羟基乙叉二磷酸(HEDP)和FeCl_3作为活化剂,以镉、铅单一和复合污染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振荡淋洗法结合形态分析技术研究活化剂对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结果表明:(1)重金属单一污染时,5种活化剂对镉、铅均有一定的淋出效果,淋出效率均随活化剂浓度的增大而增大。活化剂通过淋洗实验主要淋出酸溶态和可还原态重金属。(2)重金属复合污染时,金属离子间的竞争作用会不同程度地影响重金属在土壤中的存在形态,进而影响重金属的淋出效率,多数情况下,铅的存在会促进镉的淋出,但镉的存在会抑制土壤铅的释放。  相似文献   

14.
以镉含量为200 mg·kg~(-1)的模拟污染土壤为研究对象,使用电动修复技术对土壤中的镉进行去除。实验研究了不同修复电压下电流密度、电解液pH值、土壤中镉含量的变化,并重点研究了修复电压对土壤中镉迁移的影响规律。实验结果表明,通电电压越大,电场强度越强,镉的迁移量越大,电动修复效率越高,当修复电压为50 V时,阴极区域附近镉的迁移量与修复电压为5 V时相同位置镉的迁移量相比可以提高30%,实验结果为重金属污染土壤电动修复过程中镉的迁移量化研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5.
极谱法对于矿石及金属的测定已应用很广.近年来随着极谱技术的发展,出现了阳极溶出伏安法测定土壤及水中铜镉、锌、铅的方法.本实验是在氨性底液中用示波极谱法同时连测铜、镉、锌. 实验部分 1.仪器试剂 JP—1A型示波极谱仪,用三电极及常  相似文献   

16.
基于对湘潭锰矿红旗矿区土-水界面重金属污染流的采样分析,通过相关性和主成分分析法,研究了锰矿区土-水界面重金属污染流中的锰、镍、铜、锌、镉、铅重金属的来源以及同源性。结果表明:6种重金属的差异性、离散程度、变异性较大;锰—镍、锰—锌、锰—镉、锰—铅、镍—锌、铜—锌、铜—铅、锌—镉、锌—铅、铅—镉呈极显著正相关,镍与锰以外的其他重金属相关性都较低;3个主成分的贡献率分别为58.300%、16.628%、11.115%,累积贡献率达到了81.543%,并且6种重金属在主成分1的载荷非常高。结合矿区的周边环境和自身特点,表明6种重金属的主要共同来源为矿区内的矿业活动,并且工业活动、交通运输、农业活动等也对矿区造成了一定程度的重金属污染。  相似文献   

17.
对某化工厂水银法烧碱关停后历史堆存的含汞盐泥的汞污染及其对周围环境介质的影响进行研究.通过对含汞盐泥、废物堆体表层积水、周边排污渠水样、堆场周围的土壤样品中的汞浓度分析,评价汞污染现状.结果表明,盐泥中含汞量高达247.09~390.28 mg/kg,必须尽快采取有效的环境无害化措施进行妥善处理;盐泥堆表层积水中汞质量浓度为0.040 6~0.125 2mg/L,排污渠中水样的汞质量浓度在0.001 1~0.336 5 mg/L,所有水样中总汞浓度都超过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Ⅳ类标准,堆存场附近的土壤中汞质量浓度为3.42~22.54 mg/kg,远高于《土壤环境质量标准MGB 15618-1995)三级标准.因此,含汞盐泥堆已经对周围环境带来污染,需加强环境监测,并尽快采取有效处理措施,防止污染扩散.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海州湾南部海域表层沉积物重金属空间分布特征、污染程度和生态风险水平,采集11个站位表层沉积物,测定有机碳、铜、铅、锌、镉、铬、汞和砷的含量。利用背景值计算污染负荷指数(PLI)、地累积指数(Igeo)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RI)。结果表明:重金属总体呈现由岸向海、由南向北减小的趋势;PLI和Igeo表明研究区总体为中等污染,主要污染因子为镉;RI表明研究区处于低风险,主要风险因子为镉。  相似文献   

19.
铜、镉复合污染红壤对黑麦草生长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石灰石调节红壤酸性后,利用对铜、镉具有一定耐性的高产牧草黑麦草修复铜、镉复合污染土壤。分析黑麦草的生长、生理生化指标以及土壤中酶活性的变化,探索在修复铜、镉复合污染红壤的同时又满足饲料作物安全种植的土地利用方式。结果表明,对于弱酸性红壤(pH 6.0左右),土壤铜全量较低时(〈50 mg/kg),黑麦草的生物量、叶...  相似文献   

20.
为系统评价煤矿酸性废水(AMD)污染对喀斯特稻田环境的影响,分析了不同程度AMD污染作用下稻田水-土体系中pH、电导率(EC)、氧化还原电位(Eh)、铁、锰、铜、锌、SO_4~(2-)等特征污染组分及土壤微生物量、脲酶活性、磷酸酶活性、过氧化氢酶活性等生物特性的变化。结果表明:(1)在污染前期较低污染倍数下,喀斯特稻田水-土系统对AMD污染有较好的缓冲性能,但高浓度持续污染1周以上可导致稻田田面水及土壤的明显酸化,增加体系的EC和Eh。(2)AMD的污染程度增加可提高田面水中铁、锰、铜、锌和SO_4~(2-);稻田土壤可通过吸附及自身的缓冲体系使得田面水中铁、锰、铜、锌较低,但在明显较高的污染程度下,又会通过土壤已有组分的溶出,明显增加田面水中锰、铜、锌。(3)AMD污染可降低稻田土壤微生物量、脲酶活性,但对磷酸酶活性的影响不明显;由于AMD引入大量H~+及丰富的铁离子将会促进H_2O_2的分解,进而造成过氧化氢酶活性总体升高的假阳性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