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普通群众来说,交通事故处理可能是一个陌生的名词,由于对事故处理程序的不了解,不少群众在遭遇交通事故时,总是质疑事故处理结果怎么还没有出来,民警是否拿了对方的“好处”,不信任感常常伴随着事故当事人。为缓解这个矛盾,让群众体会到交通事故处理快捷、公平、公开、公正,让各方当事人放心,同时强化对民警处理交通事故中的时效、程序、证据的监督,  相似文献   

2.
事故证据是指交通事故处理人员依照定程序收集的,同时确定交通事故真实情况的一切客观存在的事实,事故处理人员或事故当事人都需了解哪些证据才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3.
公安部日前发布《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的新内容,新《规定》将于2009年1月1日起施行。亮点一:扩大简易程序范围提高交通事故处理效率。新《规定》增设了“自行协商”程序.即机动车与机动车、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发生财产损失事故,当事人对事实及成因无争议的,可以自行协商处理损害赔偿事宜。亮点二:外国人在中国“肇事”公安机关可禁其出境。  相似文献   

4.
公路交通事故危险性与事故原因的灰色关联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交通安全既可以采用交通事故次数来评价,也可以根据交通事故的严重度进行衡量。不同的交通事故诱因,其事故后果的危险程度也不一致。运用灰色系统理论,以某段道路上交通事故多发点的“地点危险指数”为参考数列,以这些地点的不同事故诱因为比较数列,对“事故危险指数”和引发交通事故的各类事故原因之间作灰色关联分析,可以找出该路段上危害性最大的一些交通事故成因,在交通管理和交通安全宣传教育中有针对性地进行防治。本文以107国道1716—1883公里的交通事故数据为例给出了算例。  相似文献   

5.
《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址七条对道路以外发生的交通事故明确规定:“车辆在道路以外通行时发生的事故,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接到报案的,参照本法有关规定办理。”该条对道路以外发生的事故如何处理作了原则规定,也确定了处理此类事故的主体机关,为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处理路外事故提供了法律依据。  相似文献   

6.
针对目前对道路交通事故的预防研究仍停留于技术装备研发、事故起因分析、预防措施探讨的层面,缺乏从整个体系的层面对道路交通事故预防的内在机制与结构框架进行分析和讨论的现状。笔者提出,沿着事故预防体系规划、事故预防管理、事故预防实施为横向研究轴,以规划、管理、实施各阶段的理论体系、技术体系与管理实施体系为纵向探研轴,并在纵横研究的基础上对各子体系间相互关系及各体系的具体研究内容及框架结构进行了分析讨论,从而从体系框架上对道路交通事故预防的研究内容及层次结构予以搭建界定。该体系的建立为现实道路交通事故预防系统的规划、设计、管理与实施提供了参考与依据。  相似文献   

7.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正确处理道路交通事故,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教育和惩处道路交通事故责任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道路交通事故(以下简称交通事故),是指车辆驾驶人员,行人、乘车人以及其他在道路上进行与交通有关活动的人员,因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管理条例》和其他道路交通管理法规、规章的行为(以下简称违章行为),过失造成人身伤亡或者财产损失的事故。 第三条 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发生的交通事故,均应依照本办法的规定处理。 火车与车辆、行人在铁路道口发生的交通事故,依照国务院有关规定处理。 第四条 公…  相似文献   

8.
蓝岚  路峰  王军 《安全与环境学报》2021,21(3):1173-1181
为了分析城市交通事故现场处理的时间长度和影响因素,以城市交通事故现场处理时间为研究对象,将城市交通事故现场处理的过程细分为划定警戒区域、现场勘查、撤除现场3个阶段,运用事故现场数据采集和视频数据提取的方式,采集了 829条泸州市城市交通事故现场处理数据,从中提取可能影响城市交通事故现场处理时间的4个事故相关因素、5个现场处理相关因素和3个环境因素.以城市交通事故现场处理时间为因变量、12个可能的影响因素为自变量,采用逐步回归的方法提取显著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城市交通事故现场处理的平均时间为15.28 min,警戒区域占道情况、当事人确认情况、事故发生时间和事故严重程度是影响城市交通事故现场处理时间的最主要因素,围观群众影响情况、事故类型、天气情况、道路等级和事故发生时段对城市交通事故现场处理时间也有一定的影响.模型验证表明,所建立的回归模型平均相对误差为3.95%,具有较好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9.
对普通群众来说,交通事故处理可能是一个陌生的名词,由于对事故处理程序的不了解,不少群众在遭遇交通事故时,总是质疑事故处理结果怎么还没有出来,民警是否拿了对方的"好处",不信任感常常伴随着事故当事人。为缓解这个矛盾,让群众体会到交通事故处理快捷、公平、公开、公正,让各方当事人放心,同时强化对民警  相似文献   

10.
作为当今现代化生活不可分割的部分,道路交通活动已成为体现高度文明的重要标志。与活跃道路交通活动伴行的道路交通事故,不仅对当事人的人身和心理造成严重伤害,而且对当事人的权利与义务产生一系列深远影响。若处置失当,轻则影响到群体或部门的合法权益,重则诱发群体性闹事。因此,道路交通事故处理集政策性、法规性、技  相似文献   

11.
为贯彻落实4月8日全国,全省安全生产电视电话会议精神,认真执行公安部“交通事故快速抢救机制”精神,保护道路交通事故现场,及时疏导交通,保障事故受伤人员能够得到及时救治,减轻道路交通事故造成的损失后果,维护人民群  相似文献   

12.
福州市道路交通安全现状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福州市2002年道路交通安全的现状,利用统计分析方法,对道路交通事故的成因、月份分布、事故形态及事故与道路类型等进行了分析和研究。与大多数城市相比,福州市道路交通事故的月份分布变化比较小;发生在路段上的交通事故比例较高,达到了83.1%;由人因造成的交通事故比例也比较高,达96.96%。针对福州市道路交通事故的特点与规律,本同时提出了改善福州市道路交通安全状况的若干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3.
过境道路有着城市道路和公路的双重功能,其特定的功能导致交通事故频发,为了有效减少过境道路的交通事故,从时间分布、事故形态、事故原因、事故对象和驾驶员年龄分布等方面分析了过境道路的事故特性,并针对事故特性从路段和交叉口两方面提出过境道路事故预防对策。可为过境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过境道路有着城市道路和公路的双重功能,其特定的功能导致交通事故频发,为了有效减少过境道路的交通事故,从时间分布、事故形态、事故原因、事故对象和驾驶员年龄分布等方面分析了过境道路的事故特性,并针对事故特性从路段和交叉口两方面提出过境道路事故预防对策。可为过境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在分析北京市道路交通安全形势以及事故特点的基础上,运用交通冲突理论分析道路交通事故发生的机理,论述道路交通事故发生的过程。并从安全系统工程学角度,使用交通事故显性/隐性致因模型对道路交通事故的致因因素进行分析,强调管理因素的重要性。最后,结合北京市道路交通现状,综合运用3E对策,讨论了改善道路交通安全的控制策略。通过加大违章行为惩罚力度、培养安全文化、建立道路交通事故应急救援体系以及应用智能交通技术等措施,消除道路交通系统中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提高北京市道路交通安全水平。  相似文献   

16.
本刊讯为统一处理道路交通事故工作程序,提高办案质量,有效地处理道路交通事故,公安部于今年8月发布了《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 这个根据《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及有关法律、法规制定的规定,共九章五十九条,对道路交通事故的管辖、现场处理、现任认定、处罚、赔偿调解、涉外事故处理、简易程序都有明确规定。 按照这个规定,处理道路交通事故必须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负责。同时,处理一般事故以上的交通事故的交通警察,须有三年以上交通管理实践,经过专业培训考试合格,并持有省市一级公安交通管理部门颁发的证书。经现场勘查,属于…  相似文献   

17.
道路交通事故车辆行驶速度数值方法研究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为准确测算不同事故形态下的车辆行驶速度,客观公正地处理各类道路交通事故,笔者对常见的道路交通事故车辆行驶速度的计算方法进行分析和研究,系统地归纳了当前分析交通事故车辆行驶速度的一系列方法,主要是理论计算法、软件分析法、经验公式法、实验验证法、仪器读取法、监控信息测定法和人体特征损伤分析法等,为科学分析事故成因提供重要依据,也可作为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工作的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8.
前车发生交通事故,后车来不及采取措施导致二次碰撞或二次辗压的事故,称为“二次事故”。由于此类交通事故形态多样、原因各异、痕迹复杂以及事故处理民警对法律法规不同的理解,加上至今全国对此类事故还没一个规范性、统一性和可操作性的事故认定原则,对于同一起交通事故的认定,同一办案单位的民警就可能有不同的观点,引发相关争议。近期龙岩交警支队直属大队处理的一起交通事故,就存在多种不同的观点,下面将这起事故的认定争议提供给大家讨论。  相似文献   

19.
编辑同志: 当前,一些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人员对事故调查处理的目的的理解不是十分清楚,存在着较片面的认识,认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进行事故调查处理就是为了处罚肇事单位、追究事故责任人的责任、处理事故当事人。然而,笔者认为,事故调查处理是事故预防工作的延伸,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对事故的调查,演绎事故发生的经过。  相似文献   

20.
渐雨 《安全与健康》2008,(10):53-54
前车发生交通事故,后车来不及采取措施导致二次碰撞或二次辗压的事故,称为“二次事故”。由于此类交通事故形态多样、原因各异、痕迹复杂以及事故处理民警对法律法规不同的理解,加上至今全国对此类事故还没一个规范性、统一性和可操作性的事故认定原则,对于同一起交通事故的认定,同一办案单位的民警就可能有不同的观点,引发相关争议。近期龙岩交警支队直属大队处理的一起交通事故,就存在多种不同的观点,下面将这起事故的认定争议提供给大家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