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正>ENN新闻精粹2017年4月13日一种以完全可控的方式发射热红外光图案的新型可重构设备,有望使得收集红外波长废热并将其转化为可用能量成为可能。这一新技术可用于提升热太阳能光电板的性能,它是一种吸收红外光或热的太阳能电池,而不是传统的吸收可见光  相似文献   

2.
通过第一性原理的方法,计算了N或F掺杂LiNbO_3结构ZnTiO_3(LN-ZnTiO_3)的掺杂形成能和吸收光谱。计算结果表明,F或N高浓度的掺杂有利于促进LN-ZnTiO_3对红外光或可见光的吸收。态密度计算分析表明N掺杂LN-ZnTiO_3在费米能级附近处形成了N-p轨道和O-p轨道小峰,这有利于实现从O-p轨道和N-p轨道向Ti-d轨道的跃迁,可以促进对可见光的吸收。F掺杂LN-ZnTiO_3费米能级上移,费米能级附近O-p轨道和Ti-d轨道的跃迁明显,可促进红外光的吸收。  相似文献   

3.
在能源紧缺的当下,太阳能的利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能源负担。随着近年来光伏产业的加速发展,太阳能电池数量也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太阳能电池报废后的资源化回收将是研究热点。对太阳能光伏市场的发展情况和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的结构与组成进行了介绍,总结了废旧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的资源化技术和特点,并提出了废旧晶体硅太阳能电池资源化处理所面临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4.
高峰 《环境》2011,(6):46-49
用一种类似于印刷机的机器,将一种能够吸收太阳能的液体喷涂在一层薄薄的金属片上。这种太阳能电池薄膜的成本,只有目前主流的“太阳能电池板”的十分之一,一台机器每分钟可以生产出几百张;而且可以随时随地,根据不同屋顶的具体形状制作和安装……  相似文献   

5.
目的搭建一套近红外光腔衰荡光谱测量系统,实现水汽吸收的探测。方法通过测量有无样品存在时的衰荡时间,实现腔内介质吸收的探测。通过测量空腔衰荡时间,计算腔镜反射率。通过测量不同浓度的水汽吸收,验证系统是否可用于分子吸收的测量。结果该装置的空腔衰荡时间约为3.75μs,对应的腔镜反射率为99.982%,有效吸收光程为1.1 km。测量了6627.7 cm~(-1)处水汽的吸收,结果与HITRAN数据库一致。结合文献报道结果和HITRAN数据库吸收谱线,模拟得到了NH_3、C_2H_2、HO_2自由基在6625~6626 cm~(-1)范围内的吸收系数。结论该装置实现了水汽吸收的探测,在该装置的激光器工作波长范围内,可应用于NH_3、C_2H_2、HO_2自由基的实时探测。  相似文献   

6.
<正>澳大利亚国立大学5日宣布,该校科学家首次实现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化率超过26%。这一成果可以使太阳能发电成本大幅降低,太阳能电池的应用领域变得更加广泛。目前在太阳能电池市场上,晶体硅电池占了90%,由于其成本相较于其他能源仍然偏高,全世界科  相似文献   

7.
正在研制的一种新型红外微差CO分析仪.其主要特征是采用双补偿有液精密压差计,直接测出由两检测室所吸收红外光差异而导致两铜容器内的压力差,此压力差通过单板机的换算,最后用数显器显示被测气体CO的浓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研究高压太阳能电池阵与电子设备在等离子体环境中气体放电的毁伤机理,从而可运用于军事上的电子对抗、干扰及隐身技术。方法通过分析气体放电的几种基本形式,研究太阳能电池阵和电子设备在等离子体射流或等离子体环境下可能发生的放电过程。结果高压太阳能电池阵在等离子体环境下易产生电弧放电现象,而电子设备在此环境下的毁伤主要是通过内部充电与外部充电产生的。结论在等离子体环境中,气体放电会对高压太阳能电池阵和电子设备产生严重的影响,可以利用这种影响对空间邻域的探索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9.
日本住宅用太阳能补贴政策的调整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日本是传统的太阳能应用大国,2008年日本太阳能电池的产量为1242MW,占世界总产量的18%,是世界第三大太阳能电池生产国.  相似文献   

10.
据英国《每日邮报》8月11日报道,英国莱斯特大学与一家挪威公司合作研发的新型太阳能电池,能像玻璃贴膜一样使用,既透光又发电。这项革命性技术可在5年内投入使用,有望把每一扇窗子都变成一台太阳能发电机。  相似文献   

11.
核壳结构纳米复合材料β-Na YF4∶Yb3+,Tm3+/Ti O2的制备分为2个步骤:首先通过高温热分解法制备由上转换发光材料β-Na YF4∶Yb3+,Tm3+组成的核;再由钛酸四丁酯(TBOT)在表面活性剂聚乙烯吡咯烷酮K-30(PVP)作用下水解而成的壳。测试表明,β-Na YF4∶Yb3+,Tm3+/Ti O2是由β型六方相结构Na YF4纳米粒子和无定形结构的Ti O2组成。这种核壳结构纳米复合材料可以吸收近红外光(NIR),其中β-Na YF4∶Yb3+,Tm3+可以吸收近红外光,而后通过上行转换发出紫外光,通过激发Ti O2产生活性基团,达到催化降解有机污染物的目的。为了验证其光催化活性,在980 nm激光照射下将其用于罗丹明B(Rh B)的降解,结果证明该复合材料可以达到一定的降解效果。因此,核壳结构纳米复合材料β-Na YF4∶Yb3+,Tm3+/Ti O2是一种新型的近红外光催化剂,其能有效地扩展光催化剂对太阳能光谱的响应区域,提高太阳光的利用率,在未来Ti O2的光催化或者能源利用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当当 《沿海环境》2002,(2):30-30
太阳能是目前发展最快的能源,世界 能源专家认为,太阳能将是下个世纪的主要能源。太阳能具有蕴藏丰富、可再生、世界各地均可独立开采、不污染环境等优点,所以世界各国竞相开发利用,各种太阳能产品纷纷问世。 太阳能冰箱:印度研制成功一种太阳能冰箱,在平底的太阳能收集器里,盛有氨溶液,太阳光把氨从液体中蒸发出来,并在另一个容器里冷藏下来。晚间把液态氨送到冰箱管道里,氨吸收热量使冰箱内部冷却下来。 太阳能空调器:日本夏普电器公司制造的太阳能空调器,当天气晴朗时,全部动力都由太阳能电池供应;多云或阴天时使用一般电…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90年代初,瑞士科学家曾利用光合作用原理发明了一种新型太阳能电池,但这种太阳能电池的电解液存在腐蚀性强、透光性能差以及输出电压低等缺点。电解液腐蚀性强,导致寿命问题;电解液颜色深,不利于光线有效透过;电解液光伏低,限制了输出电压不能超过0.7伏。  相似文献   

14.
日益壮大的光伏产业为人类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当前晶硅太阳能电池的研究热点是如何提高产能效率,但报废阶段的回收拆解工作也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目前国内尚无专门的晶硅太阳能电池回收厂,直接丢弃退役的晶硅太阳能电池会引起资源的浪费.在此基础上介绍了晶硅太阳能电池在国内外的研究进展,阐明未来发展趋势.分析老化的原因,以及晶硅太阳能电池产业的回收利用现状,进一步阐述晶硅太阳能电池在拆解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5.
林川 《环境导报》2002,(4):46-46
太阳能电池技术的开发最早起源于美国,但日本却后来居上。去年世界太阳能电池产量比前年增长了37%,其增长速度可与传统电站增长速度相比拟。而日本太阳能电池产量占了世界总产量的43%,美国仅为24%,落后于世界市场占有率达25%的欧盟。在太阳能电池生产方面,日本之所以领先于各国,是因为日本政府采取了合理的政策,大力鼓励太阳能电池的使用。日本政府提出“70万太阳能屋顶计划”。该计划对将太阳能电池发电系统纳入电网的居民,提供一半补贴,因而,极大地提高了太阳能电池的产量。2000年后,由于太阳能电池产量增加…  相似文献   

16.
光催化作为一项绿色、高效的污染物治理技术,其传统光催化材料缺少对全光谱中红外光区的利用,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资源的浪费,限制了污染物降解能力上限。因此,利用WO3-x光催化降解甲氧苄啶(TMP),探索了不同光谱下的降解性能以及在最优降解条件下的降解机理。结果表明:黑暗和红外光条件下,TMP几乎未发生降解。全光谱条件下TMP的降解率相较于紫外-可见光提高44.8%。2种体系中WO3-x光催化反应降解TMP的机理较为相似,O-2·和H2O2是发挥主要作用的活性物种。在降解过程中,大量的活性自由基在催化剂表面产生,然后进入均相体系,促进TMP降解;同时,WO3-x对全光谱中红外光区间段的有效吸收展现出优异的降解能力。此外,温度在反应体系中并不是提升降解率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17.
科技潮流     
《环境工作通讯》2010,(11):70-70
日本推出全球首款安装太阳能电池的公交车 日本两家企业共同研发了利用太阳光发电的未来型公交车,并开始运行。该公交车行驶于冈山市内,每日往返4班。两家公司表示,在公交车上安装太阳能电池,这在全球尚属首次。公交车车顶上安装了用来发电的太阳能电池,所发电量用于发光两级管(LED)车内照明。据悉,  相似文献   

18.
浙江省地区有较多的单晶太阳能电池片生产企业,产生的废水主要包括各类浓碱性废液、酸碱冲洗水、浓HF废液、HF冲洗废水等,本文以浙江某太阳能电板集团公司为例,采用多次絮凝、酸碱中和、水解酸化和接触氧化工艺设计,和同类项目相比,具有运行效果好,投资运行费用省等优点,为浙江地区同类单晶太阳能电池片生产企业生产废水处理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李如忠  叶舟  高苏蒂  郑侠 《环境科学》2017,38(8):3235-3242
为揭示土地利用变化对城郊溪流底质磷吸收的影响,2016年6~11月在合肥市城市边缘某一源头溪流逐月采集溪流底质样,利用实验培养法分析人为扰动背景下溪流底质磷的生物与非生物吸收潜力及其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底质磷的总吸收潜力和非生物吸收潜力都表现为夏季高于秋季;毗邻排污口的3号采样点沉积物磷的总吸收潜力和非生物吸收潜力明显高于其它各采样点;无论是夏季还是秋季,6个采样点位底质磷的生物吸收贡献率都低于相应的非生物吸收贡献率,而且彼此之间差异十分明显;各采样点底质磷的吸收潜力、吸收贡献率的逐月变化态势,表明土地利用变化引发的强烈人为扰动对溪流底质磷的生物吸收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20.
紫色非硫细菌(PNSB)能在厌氧光照条件下将污水中的氨氮、有机物和磷同化到细菌体内用于合成蛋白质等细胞物质,而不是转化为CO2和N2.为了优化PNSB的生长条件,以沼泽红假单胞菌为研究对象,考察了光源、氮源和碳源类型对PNSB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厌氧红外光条件下PNSB的生长速率约是白炽灯条件下的3倍;PNSB对氨氮(NH4+-N)的利用速率最快,同时也可利用硝态氮(NO3--N),亚硝态氮(NO2--N);PNSB对乙酸钠的利用速率最快,其次是葡萄糖,最难利用的是淀粉,主要归因于大分子有机物需要水解酸化后才能被PNSB吸收利用.厌氧红外光条件下PNSB处理城市污水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