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蒋伟 《环境导报》1996,(2):36-37
“苏南模式”是我国目前经济发展模式之一,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苏南模式”摆脱传统再创辉煌的必然选择,可将苏南地区建成我国可持续发展示范区。  相似文献   

2.
巴斯夫是世界最大的化工公司,长期以来致力于奉行可持续发展原则。为纪念中德建交30周年,巴斯夫与中国工程院于2002年10月8日在北京召开了“能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讨会”,来自世界各地的可持续发展专家集聚一堂,就可持续发展的最新趋势、技术创新等诸多内容展开了讨论。经济增长、环境保护和社会责任是可持续发展的三大基石,作为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忠实伙伴,巴斯夫高度重视社会责任,承诺“言出必行”。巴斯夫的一切业务活动均在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下进行,一直努力将环保型产品引入中国市场,并率先对自己的产品和工艺实施了…  相似文献   

3.
本文阐述了珠江三角洲经济区规划的可持续发展战略问题,提出了珠江三角洲经济区规划的制定和实施要实行“统一规划,分级实施,统一监督,层层落实”的原则。  相似文献   

4.
循环经济是21世纪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循环经济”理论的实施是实现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本简要阐述了“循环经济”形成的历史背景、理论基础及其实施的重要意义,并用具体的实例说明了“循环经济”在实践中是可以实现的。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加强环境保护,并把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经济发展、生活富裕、环境优美的经济与环境“双赢”之路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奋斗目标之一。如何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十六大”提出的远大目标,玉林市环保局在玉林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和自治区环保局的指导下,经过努力的实践和探索,初步找出了一条符合本市实际,可实现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路子,为玉林的发展夯实了基础。必须坚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协调统一我国是发展中国家,我区又是相对欠发达的西部地区,相对于其他发达地区而言,我们面…  相似文献   

6.
可持续发展量化的新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有关可持续发展的指标及其定量评价方法研究是当前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前沿和热点,评价和监测可持续发展的状态和程度,是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综合决策机制和协调管理机制的基础,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管理的依据。目前国际上引进了“生态透明度”这一概念来评价可持续发展的状态、条件和趋势。本文介绍了生态透明度的两种指标体系:经合组合的PRS(压力-状态-响应)模式和“生态足迹”概念及其计算模型。  相似文献   

7.
公路可持续发展若干问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慧觉 《交通环保》2000,21(5):21-25
根据可持续发展发展内涵的代际公平性、资源限制性、发展协调性和质量效益型发展要求,分析了湖北省公路发展现状,提出了“代际单元”概念,提出了考虑代际公平的决定性影响,对公路设计、施工和营运三个阶段中环境保护的实施进行了打分评价,得出了公路目前还远离可持续发展状态的结论,强调了公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要点。  相似文献   

8.
(一)振兴再生资源行业已被提上议事日程国务院于惜别年3月颁布的“中国21世纪议程”中明确提出了经济可持续发展方针,再生资源利用由于具有提高经济效益,保障资源永续利用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多重功能,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方针的重要措施。随着“九五”计划和四例年发展规划中贯彻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针,有关各项配套措施陆续出台:(1)“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从1996年4月1日开始实施。该法规定政策支持和鼓励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即从固体废物中回收利用再生资源,以作到变废为宝。(2)为了清除惜别年税制改革时对再…  相似文献   

9.
可持续发展的科技能力建设:现状与对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张坤民  王灿 《环境保护》2001,(11):33-35,39
能力建设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科技能力建设是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中的重要方面,本文在论述科技能力作用、分析我国科技能力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21世纪初加强我国科技能力建设的对策和建议,包括建立技术创新机制、实施“技术跨越”发展策略,制定有利于科技进步的政策措施、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支持体系以及组织涉及可持续发展的若干重大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环境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只有保护好环境,才能实施可持续发展;只有重视环保,才能推动循环经济和循环型社会的建设。本文围绕“环境保护如何增强经济发”这一主题,提出了六方面的措施。  相似文献   

11.
依法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1996年7月17日在第四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闭幕式上的讲话宋健一、保护环境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在过去的20多年中,我国的环境保护和建设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就。“八五”期间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淘汰了一大批污染严重的工业...  相似文献   

12.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将“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进一步强调了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提出了新时期、新阶段的环境保护任务,充分体现了党对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视。同时,十六大还提出我国的经济建设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通过大力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  相似文献   

13.
绵阳市高度重视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紧密结合,以“天蓝、地绿、水清、人和”为理念,以人为本,以实施“蓝天”、“碧水”、“宁静”和“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为重点,城市环境保护与建设、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在相继建成“全国造林绿化十佳城市”、“全国园林绿化先进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全国卫生先进城市”和“联合国改善人居环境最佳范例城市”之后,近年来又以坚实的步伐朝着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的目标奋进。  相似文献   

14.
《环境保护》2006,(4A):46-48
“十五”时期,成都市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以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为抓手,狠抓环境保护建设,城乡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有了明显改善,城市综合功能得到快速提升,迈开了可持续发展的坚实步伐。“十一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成都市将进一步巩固与深化创模成果,加快实施以“城乡环保一体化833+1工程”为核心内容的环保模范城市群战略,全面推进城乡环保一体化,切实增强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15.
江泽民总书记在党的十五大上提出“依法治国”,新世纪又提出“以德治国”,于是,“法”、“德”并举相济便成了治国的施政方略。环境保护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也应该“法”、“德”并举相济,以促进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浅谈我国的环境审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泽民主席在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我国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人口、经济、环境是可持续发展中最重要的因素。目前,在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强劲势头下,环境也急剧恶化,环境污染严重,又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如何保护好生态环境、自然环境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面临的重要问题。解决好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研究和实施环境审计,对企业或环境管理部门加强环境管理,制止或防止环境污染。对审计界…  相似文献   

17.
焦作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前提──资源综合利用河南省焦作市资源综合利用办公室王中祥“八五”计划末期,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研讨已成热门话题。国家已把控制人口过快增长,节约资源,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保护生态环境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并将其作为国家今后经济和社...  相似文献   

18.
《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已于2003年1月1日正式实施,这标志着我国环境战略由“末端治理”向全过程控制的转变,为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法律基础。  相似文献   

19.
2001年3月27日,辽宁省环境保护局召开了全省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实施ISO14000标准工作会议。省环境保护局副局长文毅做了题为《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和实施ISO14000标准.努力提高我省的环境管理水平》的报告,他指出:“十五”期间,要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坚持对外开放,科教兴省和可持续发展三大战略。进一步减轻工业污染,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降低15%,重点污染企业60%以上,实现清洁生产,70%以上的大中型企业实行质量和环保认证。全省“十五”期间环境保护工作,以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为宗旨,以政策引导…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可持续发展与环保产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环保产业对于推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作用。本文概述了中国选择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历程,分析了中国环保产业的现状,潜力,加入WTO对其影响,发展预测和推动其发展的几条关键途径,强调要争取环境与发展、贸易与发展,买主与卖主等几对矛盾双方的全面“双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