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3.
多层次模糊综合评判法在生态农业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桂兰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1993,(1)
本文运用多层次模糊综合评判法对山东省五莲县芙蓉庄村生态农业试点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简便易行、精确度高的特点,它把不同性质的因素(指标)有机地结合起来,为解决多因素综合评判权重与分配找到了一个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5.
6.
化学物质可能对生态环境或通过不同环境介质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为识别出高危害的污染物,采用Copeland计分排序法和证据权重法,分别选择4、6和8个筛选指标,开展了50种污染物危害特性优先性排序。结果表明:筛选因子数量相同时,2种方法危害性排序结果的斯皮尔曼相关性在0.94以上,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可见2种方法均可用于污染物危害性排序;方法相同时,不同指标排序结果之间的相关性相对较小,表明选择不同的筛选指标对结果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7.
8.
9.
10.
中国城市绿化评价系统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绿化在城市环境建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衡量城市绿化建设的水平和指导城市规划,有必要建立科学的绿化评价体系。分析和比较了中国现有的4种国家级城市绿化评价体系:国家园林城市标准、全国绿化模范城市标准、国家森林城市标准和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并从易得性、可比性、简易性、客观性等4个方面对具体的指标进行了分析。4种绿化... 相似文献
11.
现代生态农业与农业安全 总被引:19,自引:7,他引:19
现代生态农业是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现代生态农业的核心是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其重要内容是农业安全。文章着重提出现代生态农业的基本概念与内涵,指出现代生态农业是以生态理论为基础,以现代生态农业技术为手段,通过农业与环境,生态与经济的平衡,达到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安全和人类健康的最终目标。在总结国家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的经验的基础上,列举了我国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包括江苏省)存在的生态环境质量和农业安全问题,最后提出现代生态农业建设和解决农业安全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2.
揭阳市生态农业发展的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揭阳市生态农业发展的现状、有利条件及制约囚素,总结了对该市发展生态农业有积极影响的揭东县塔西种养场生态种养模式,最后提出了该市生态农业的发展模式、发展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13.
Tian Shi 《国际发展与全球生态学杂志》2013,20(3):195-210
Past decades have witnessed the rise of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movements throughout the world. In parallel with this international trend, ecological agriculture (with essential goals of food security, rural employment, poverty alleviation, natural resource management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has been advocated as a workable approach for the realization of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in China. Two decades of ecological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have shown that it not only gained legitimacy at the senior policy level but also became a focus of scientific research in fields such as ecological economics, ecology, and agricultural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However, this endeavour is hardly known in the West and little attention has been paid so far to examining the broader politico-economic and sociocultural contexts within which it has evolved. This paper attempts to provide a general review of the emerging background, development history, policy initiatives and recent tendencies of ecological agriculture. In addition, the extant problems and potential contributions of this alternative practice to China's sustainabl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are discussed.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identify the gap between the policy rhetoric and practical implementation of Chinese ecological agriculture and therefore to facilitate its moving toward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14.
低碳农业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对广东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低碳农业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进行深入探讨,主要从农业生产要素产出效率、能源利用低碳化水平、农业生产方式低碳化水平、农业碳汇效应4个维度构建指标体系,并运用德尔菲法、加乘混合合成法确立综合指标评价值及设定低碳农业发展水平的等级评价标准,以此为科学量化评价农业低碳发展水平提供一个简便工具,实现对低碳农业评价由定性描述向定量分析的转变。在此基础上,将该评价指标体系应用于对广东省低碳农业发展综合评价的实证研究,以期为农业决策者制定和实施科学的低碳发展政策提供依据。研究结果显示,2006-2010年广东省低碳农业发展水平与低碳农业发展要求尚有较大差距,处于从较高碳发展水平向中碳发展水平迈进的阶段;“农业生产方式低碳化水平”成为广东农业低碳发展的最大制约性因素;与全国其他9省区比较,广东省低碳农业发展综合指数属于中等偏下的位次。由此可见,当前广东省高碳化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成为阻碍低碳农业发展的最大因素;而坚持现有耕地的有效保护与合理拓展有效耕地面积,并因地制宜地提高农地的复种指数,对增强广东种植业的碳汇效应,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具有关键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镇江市古运河河岸沉积物重金属分布特征及潜在生态风险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镇江市古运河河岸7个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As、Cu、Pb、Cd、Zn、Cr含量进行测定,并通过富集系数、地累积指数法、潜在生态风险评价以及主成分分析等对沉积物重金属的分布特征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1)古运河河岸带沉积物Cr、Cu、Zn、As、Pb和Cd元素的含量平均值分别为45.07、41.70、254.06、19.67、45.88、0.75 mg·kg-1,p H平均值为7.98.对比《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可知,沉积物中Cu、Zn、Pb、As属于超一级标准,而Cd属于超二级标准.(2)6种重金属的富集系数表现为:AsCdPbZnCuCr,且综合富集系数在空间上表现为:G2G5G1G4G3G7G6;(3)古运河河岸表层沉积物地累积指数表现为AsCdPbCuZnCr,6种重金属中As富集量最大,Cr的富集量最小.(4)单项潜在生态危害系数结果表明,Cr、Cu、Zn、Pb均为轻微生态危害程度,As和Cd处于中等生态危害程度.从RI值判断,古运河河岸沉积物总体处于轻微生态危害.(5)相关性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Pb、Cu、Cr、Cd是决定第一主成分的4个主要因子,且Cu与Pb、Cd以及Pb与Cd元素具有相同的污染源.As、Zn在第二主成分中具有较高的载荷值,且As与Zn之间的相关性较弱,表明这两种重金属并非来自同一污染源. 相似文献
16.
阐述了在农业开发中实施战略环境评价(strategicenvironmentalassessment,SEA)的必要性。根据农业开发SEA的介入时机,将其划分为预测性SEA、监控性SEA和回顾性SEA3种类型。初步探讨了农业开发SEA的基本内容,即评价对象、评价原则、评价指标体系集和评价方法,并提出了农业开发SEA的基本工作程序。 相似文献
17.
金华市石门农场自1986年起进行生态实验区建设,将饲养、种植、加工三个子系统有机结合成一个整体,形成以种植业为基础,饲养业为中心,沼气为纽带的能量、物质循环利用的复合型结构,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生态效益。从而提出了江南低丘红壤区生态农业建设的一种模式。 相似文献
18.
张永春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03,19(4):59-64
对生态省的概念、建设目标、建设生态省相关的生态学原理、生态省建设中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省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等有关的理论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现代城郊农业的功能定位及其评价研究——以北京市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城市郊区化趋势下的城郊农业功能发生了质的转变,由提供农副产品的单一性功能逐渐转变为多样性功能,为城乡一体化布局和城市功能互补发挥了独特的作用。剖析了现代城郊农业的功能定位问题,并从生产服务功能、生态保育功能、景观文化功能三个方面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采取类比法评价了北京市城郊农业的功能特征,估算其总经济价值量约为1100亿元,其中生产服务功能占28%,生态保育功能占66%,景观文化功能占6%。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北京市城郊农业发展模式应以生产服务为基础,生态保育为重点,景观文化为特色,探讨了京郊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