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石油污染土壤及地下水的生物修复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This paper presents a review with 41 references on bioremediation of oil or oil products contaminated soil and groundwater in the past several years.Many aspects are discussed,such as the types of remedied soils,the degraded pollutants,separation and selection of strains for oil degradation,effects of the added nutrition or other substances,and some available techniques of bioremediation.  相似文献   

2.
植物与微生物对石油污染土壤修复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了研究生物对石油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在从石油污染土壤中筛选石油降解微生物的基础上,采用盆栽试验,进一步研究了4种植物和筛选到的微生物对石油污染土壤修复的影响.选择中原油田地区的原油和潮土,采取人工污染方法,设计石油污染水平为15 g·kg-1.试验设置3类处理,即单独添加微生物、单独种植植物(分别为向日葵、狗牙根、棉花、高丹草)、微生物分别与4种植物(向日葵、狗牙根、棉花、高丹草)组合.结果表明:在石油污染土壤中单独添加石油降解微生物,120 d时,石油降解率达到67.0%;向日葵、狗牙根、棉花、高丹草对土壤中石油降解也具有一定效果,120 d时,石油降解率分别达到38.23%、36.57%、40.67%、38.67%;添加微生物和种植植物联合对石油降解能力大小顺序为棉花+微生物>向日葵+微生物>狗牙根+微生物>高丹草+微生物.其中,棉花与微生物联合修复120 d可以使污染土壤石油降解率达到85.67%,在各种处理中对污染土壤中石油的降解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3.
原油污染土壤的生物法修复效果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原油污染土壤进行生物法修复试验,结果表明,当土壤中含油量分别为5%,10%,20%和45%时,生物降解20d后石油去除率分别达到44.8%,49.9%,47.2%和49.6%;55d后去除率分别达到80.9%,83.6%,87.8%和87.1%;150d后,石油去除率分别达到91.7%,92.6%,91.3%和90.6%.从GC和GC-MS分析结果看,土壤经修复处理后,各种油成分都出现了明显的降解,其中C28以上的分子链基本消失;从脱氢酶分析结果看,微生物活性起初有所上升,后来随着含油量的降低而下降.  相似文献   

4.
柴油污染土壤生物修复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柴油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过程中,分析了土壤中柴油降解菌数量和3种土壤酶活性(过氧化氢酶、脱氢酶和脂酶)等生物活性指标与土壤中柴油去除率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土壤受到柴油污染后的一段时间后过氧化氢酶、脱氢酶和脂酶的活性上升,而后随着土壤中石油烃的降解,脂酶又不断降低.进一步分析表明脂酶活性与柴油降解率及柴油降解菌数量都具有很好的正相关性,可以采用土壤脂酶活性来指示柴油生物降解成效.  相似文献   

5.
土壤石油污染物生物通风修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隋红  茹旭  黄国强  李鑫钢 《生态环境》2003,12(2):216-219
生物通风是一种去污效果好、操作费用低的土壤原位修复技术。文章概述了生物通风系统的结构、设计目的、适用范围和优缺点,详细论述了生物通风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包括现场应用、影响因素和强化技术及理论研究,并展望了生物通风在我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生物堆模拟法修复苯并[a]芘和二苯并[a,h]蒽污染土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生物堆模拟方法,研究苯并[a]芘(BaP)和二苯并[a,h]蒽(DBA)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条件.结果表明,在生物堆中投加绿肥或秸秆可明显促进BaP和DBA的降解;通气速率分别为0.05和0.10m3·h-1时BaP和DBA的降解率无明显差异;添加EM菌对BaP和DBA的降解有抑制作用.在投加20g·kg-1绿肥、通气速率为0.10m3·h-1时,BaP和DBA的去除效果最佳,处理160d时降解率分别达64.8%和74.9%.  相似文献   

7.
时有发生的溢油事故以及沿海陆源输入性的石油污染会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短期或长期的危害. 生物炭是一种原料来源广、低成本、环境友好的富含碳的材料,是解决全球废弃物碳足迹问题的重要措施. 近年来,基于生物炭的海洋石油烃修复材料被广泛关注. 因此,本文将详细介绍生物炭的制备及生物炭材料在海洋石油烃修复中的应用. 生物炭的制备过程中,其理化性质主要受原料类型、热解速率、热解温度和热解时间的影响. 生物炭的高孔隙率和丰富的表面官能团,使其具有溢油吸附的巨大潜力. 为提高溢油吸附效率,酸改性、磁改性和疏水改性等方法常用来改善生物炭的性质. 此外,生物炭基气凝胶因其独特的吸附性能,也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关注. 除在水环境适用外,利用生物炭还可对沉积物中的石油烃进行封存和修复,以减少其扩散和生物利用度. 多孔、富含营养元素的特点使生物炭可以作为固定化材料来固定石油烃降解菌,以减少海洋环境条件对微生物的冲击,保证菌剂的降解效率. 综上,生物炭具备的各种优异性质使其在海洋石油污染修复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因此,生物炭实际应用的不足及自身存在的某些性质问题,是此后生物炭的研究重点,应当给予更多的关注.  相似文献   

8.
甲磺隆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室内条件下,研究高效降解菌MD对甲磺隆污染环境的修复作用.结果表明,在土壤中,甲磺隆的降解顺序是:加菌鲜土加菌灭菌土鲜土灭菌土,在添加MD时,1.0mg·l-1甲磺隆的降解速率明显高于10.0mg·l-1;在加菌土壤中,甲磺隆的降解遵循一级动力学方程;在土壤培养实验中,用菌处理10d的培养土壤中的生长量和不加药对照基本无差别.  相似文献   

9.
石油烃类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陆光华  万蕾  苏瑞莲 《生态环境》2003,12(2):220-223
介绍了治理石油烃类污染土壤的各种生物修复技术——原位处理法、异位处理法(现场处理法、预制床法、堆制处理法、生物反应器、厌氧生物处理法)及植物修复技术的原理、研究、应用的最新进展;分析了生物修复技术的影响因素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
石油污染生物修复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石油污染多见于油田附近的土壤污染和海上油轮泄漏造成的海域污染,自1970s便出现了利用微生物降解石油污染物的生物修复研究,总结了1970s至今的相关文献发现石油污染生物修复技术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其目前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添加辅助营养物质或辅助乳化剂、石油污染降解过程的生物标记研究、菌株具体降解途径、工程示范研究.而由于石油污染成分复杂,不同微生物可利用的石油底物不同,降解途径也不同,因此传统的石油污染生物修复研究存在效率不高、难以维持等问题,而随着1990s以来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其在石油污染生物修复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并有效地提高了修复效率.其应用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1)在掌握已有石油污染物生物降解途径和降解基因的基础上,研究针对石油污染不同底物的高效降解菌株,构建高效基因工程菌或功能互补的混合菌剂.譬如石油污染物的生物降解过程中,一系列的加氧酶/羟化酶起着最重要的作用,其中包括了单加氧酶和双加氧酶等.它们一般作用于降解的加羟基或后续的开环过程.而不同的脱氢酶、脱羧基酶、辅酶A连接酶等,则对底物加氧后的降解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本文重点分析整理了一系列典型石油污染物降解途径中的加氧酶及其参考菌株.(2)由于下游多态性分析方法的进步,越来越多的研究利用PCR对修复过程中群落的重要降解基因进行扩增,譬如对芳烃开环有重要作用的儿茶酚1,2-双加氧酶(C120)、儿茶酚2,3-双加氧酶(C23O)以及对长链烷烃降解起作用的alkB,alkM等基因,并进而应用rDNA扩增及限制性位点分析、梯度凝胶电泳、末端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等方法监测研究石油污染的生物降解过程.本文总结了近年来石油污染修复中应用上述方法的研究,为今后的石油污染生物修复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对氯酚的生物降解及其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探索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从天津农芭厂混合土壤中分离到一株能够降解对氯酚的黄单胞菌D-1,在此基础上,研究了该菌株对对氯酚的降解特性和将D-1菌株加入模拟对氯污染土壤中的生物修复试验。  相似文献   

12.
TW-80对污染土壤中菲和芘的生物降解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 T W80 为供试物,进行了表面活性剂对污染土壤中菲和芘生物降解影响研究. 实验周期150 d .并分别在30 d 、60 d 和150 d 间隔采样监测菲、芘降解率.结果表明,30 d 后,加入 T W80 的不同处理土壤中,菲的降解率分别达81 % ~98 .9 % ,比 C K 高22 .02 % 以上、芘的降解率分别达71 .90 % ~80 .66 % ,比 C K 高9 .46 % 以上.60 d 后,加入 T W80 的处理中,菲的降解率达88 .94 % ~96 .51 % 、比 C K 高11 .14 % 以上; 芘降解率达92 .39 %~94 .02 % ,比 C K 高2 .27 % 以上.150 d 后,所有处理中,菲和芘的降解率均分别达到98 % 和96 % 以上, 与 C K 无明显差别.研究还发现, T W80 土壤中含有优势真菌常见青霉、蠕形青霉、淡紫青霉和顶孢头孢霉.它们可能是促进土壤中菲、芘降解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环境重金属污染的细菌修复与检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日益严重的环境重金属污染引起政府和科技工作者的广泛关注,以细菌为研究对象的生物修复与检测技术已成为环境科学领域中一大研究热点.细菌可通过对重金属的吸附富集、氧化还原、成矿沉淀、淋滤、协同植物吸收等作用修复环境重金属污染.在重金属污染环境中,细菌为响应重金属的胁迫而产生的种群结构、生物量和生理代谢活性的变化信息可用于重金属生物有效性的检测.本文从细菌对重金属的耐性、环境重金属污染的细菌修复和检测等方面综述该领域近10年的研究进展,并就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今后亟待开展的研究.参86  相似文献   

14.
古廖涌黑臭水体生物修复及维护试验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利用生物氧化塘、底泥生物氧化、水体生物修复和河道生态恢复等技术,对广州市古廖涌黑臭水体进行治理.结果表明,在进水流量5000~8000m^3/d的高负荷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冲量下,通过生物治理,消除了水体黑臭现象,从上游到下游,水色由暗黄逐步转为黄、黄绿;在上游不断流入污水情况下,CODcr除去率达50%以上,NH3-N除去率为70%,H2S除去率达80%以上.从2003年8月到2004年3月,河道生物多样性逐步增加,先后出现枝角类、桡足类动物和鱼类.表明对于暂时无法截污的城郊河道,可以利用废弃的鱼塘、空地等对污水进行预处理,再通过上述措施和技术进行生物治理,可取得良好治理效果.本研究为城市黑臭河道,特别是暂时无法截污的城郊河道的治理和养护提供了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法.图3参18  相似文献   

15.
硫磺对土壤中Pb和Zn形态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了添加硫磺对Pb和Zn污染土壤的pH值、土壤中SO4^2-含量、土壤中Pb和Zn的NH4OAc浸提态含量及土壤中Pb和Zn的BCR(欧共体标准物资局)三步分级提取态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Pb和Zn污染土壤中添加硫磺后,土壤pH值降低,土壤中SO4^2-含量增加,土壤中Pb和Zn的NH4OAc浸提态含量随施硫水平的增加而增加;在对Pb和Zn的BCR三步分级提取态含量分析中,添加硫磺后,二者的B1态都有增加,Zn的B1态增加的比例要高于Pb,二者的B2和B3态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16.
Zn,Cu和Ni污染土壤中重金属的化学固定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利用化学固定剂处理被污泥中Zn,Cu和Ni污染的土壤,研究不同化学药剂对重金属离子的固定技术.结果表明,石灰、硫化物和硅酸盐对Zn都有较好的稳定效果,硫化物对Cu的稳定效果较好,硅酸盐和石灰对Ni的稳定效果较好;对于被Zn,Cu和Ni污染的土壤,混合药剂对重金属污染物的固定效果最佳.研究表明通过调解系统的pH和生成稳定化合物形态使土壤中Zn,Cu和Ni得以固定.通过硫化物 石灰化学固定处理,固定前后Zn,Cu和Ni的不稳定形态含量分别减少了69%,56%和59%.  相似文献   

17.
生物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46,自引:2,他引:46  
生物修复在治理受有毒有害有机物污染的环境的作用日益突出,因而生物修复的研究愈加受到重视。文中对生物修复的发展情况进行了综述,涉及生物通气法、生物注射法、污染地下水及其上部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系统、地耕处理、植物生物修复、堆肥法、生物反应器和厌氧处理等方面.同时就遗传工程微生物系统等方面研究对发展生物修复技术的意义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18.
重金属Cd污染土壤毒性的发光菌法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明亮发光杆菌 T3 对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毒性评价方法进行探索;进行了土壤平衡、土壤浸提实验及土壤中人为添加 Cd 对明亮发光杆菌 T3 的效应实验;确定了土壤最佳平衡时间、土壤浸提剂、土壤最佳浸提时间及草甸棕壤中 Cd 对明亮发光杆菌 T3 的毒性响应水平.实验结果表明:在土壤浸出液的提取过程中,土壤最佳平衡时间为1 d ,最佳浸提液为0 .1 mol/ L 盐酸,最佳浸提时间为2 h ;草甸棕壤中 T3 菌的发光强度与投加的 Cd浓度呈显著负相关( P< 0 .01) ,ρ( Cd) 对 T3 菌的 E C50 值为26 .2 mg/kg .  相似文献   

19.
堆制处理过程中的多环芳烃降解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用实验室模拟方法,研究了堆制处理过程对污染土壤中4 ~6 环的多环芳烃(PAHs) 的降解. 结果表明,堆制对6 种难降解的PAHs 都有不同程度的降解作用,PAHs 的降解随着苯环数的增加而降低,其去除率的大小顺序为荧蒽> 苯并[a] 蒽、苯并[a] 芘> 苯并[b] 荧蒽、苯并[k] 荧蒽> 苯并[ghi] 北. 其中,荧蒽的去除率为46.0 % ~92.9% ;苯并[a] 蒽的去除率为7.7% ~37 .2 % . 当PAHs 的初始浓度提高约50 倍时,除荧蒽外其它PAHs 的降解随着污染浓度的提高而降低. 不同C/N均有类似的规律,但C/N25:1 比C/N40:1 为好. 堆中各种PAHs 浓度在高温期以前都有所提高,但在降温期以后又有不同程度的降低. 细菌总数测定表明,数量变化呈双峰型.  相似文献   

20.
革兰氏阴性细菌、革兰氏阳性细菌和酵母中已建立多个表面展示短肽和蛋白质的系统.在微生物细胞表面展示外源蛋白对污染环境的生物修复有着重要的意义.展示金属结合蛋白(肽)的微生物可用于污染土壤和工业废水的净化,展示有机磷水解酶的微生物将用于有机磷污染物的脱毒.微生物表面展示技术将成为污染环境生物修复的有效策略.这一技术的研究还是一个新领域,要使其得到应用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 参3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