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 引言一般认为,太古代期间地球内部的发热量比现代高3—4倍。然而,这种高发热量是否会产生较高的地热梯度,这是一个值得认真讨论的有争议的课题。Burke和Kidd(1978)指出,太古代的大陆地热梯度与现代大陆的相近,而且太古代多有的地热是由于洋脊系统的总长度较长或扩张速度较大而释放出来的,或者是由于这两种作用共同作用而释放出来的。太古代大陆下面的地热梯度与现代的类似,自  相似文献   

2.
<正> 地球在其存在的全部时间内经历了巨大的演变。这种演变特别涉及到地球的表面部分——地壳,因为在地壳中进行的地质作用最强烈,地壳的最主要圈——岩石圈、水圈和生物圈又相毗连。这种演变的主要特点是根据前太古代地壳  相似文献   

3.
地壳的成因     
伯拉格(Berlage)提出的月球成因的增生模型与现代空间研究结果是一致的。它为地壳的地球化学演化提供了一个新的起点,在宇宙形成过程中获得的一种袋状似的卫星物质。这种袋状基性物质可能在地球地球化学史(持续了大约500百万年)的早期阶段转变成地球的硅铝壳。在下一个阶段,  相似文献   

4.
<正> 地球的形成和演化是当今地学研究中的几个重大课题之一。目前普遍接受的地球年龄是45亿年左右,太古代与元古代的时限在25亿年左右。太古代是地球的最早历史阶段,研究这个阶段形成的各类岩石是了解地壳起源与演化的直接途径。太古代花岗岩类包括英云闪长  相似文献   

5.
所谓国际大陆桥是指两个相连大陆之间的中间环节,以堤坝带状构造把海洋分隔开的过渡区。国际大陆桥在中生代和新生代发育阶段的演化可以根据其形成过程中岩石图板块边界上产生的地球动力环境进行分类。划分出了会聚-扩张型、扩张-会聚碰撞型,以及大陆板块范围内的国际大陆桥三种类型。  相似文献   

6.
<正> 引言为更好地了解地壳演化过程,人们对许多地区的太古代和显生宙岩石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但对于元古代地壳则研究很少,至今没有足够的资料来确定年轻的地壳增生与古老的地壳再造在元古代大陆壳演化中的相对重要性。有些作者提出,现代陆壳约有70%是从太古代末以来就一直存在的。但是世界主要河流的沉  相似文献   

7.
<正> 太古代花岗岩——绿岩地体中的花岗岩和侵位于低级变质地体的大量太古代后的花岗岩都具有显著的Eu负异常。地球化学、实验和同位素研究表明,这些花岗岩的大多数或全部可能是通过壳内熔融形成的。这一成因意味着,部分熔融的残余物位于地壳深部,并应该  相似文献   

8.
<正> 现已确认,科马提岩熔岩相当于喷发温度为1400—1700℃、估计粘度为0.1—1帕·秒、MgO含量为18—35%的超镁铁质流体。这类熔岩大部分为太古代的。这些科马提岩熔岩表明早期地球的热状况与现今相比是非常不同的,并提供了深入了解太古代地幔成分的条件。科马提岩通常出现引人注目的鬣剌结构和  相似文献   

9.
绪论     
1大陆完成分和演化是固体地球科学研究的主题之一地球作为人类居住的星球,为人类提供了赖以生存的资源和环境。为科学地开发利用资源和环境,人类必然要研究资源和环境的形成与演变。而今人类利用的资源主要来自大陆壳,环境的演变也记录在大陆壳表层。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地探索新技术、新方法、新理论,更科学地掌握大陆壳的地质特征、化学成分及其演变规律。因此,研究大陆壳成分将是国际地学界的永恒主题之一。之所以说研究大陆壳成分是固体地球科学的主题之一的另一原因是,目前人类对大陆壳性质的认识还很不够,还需要加强研究。举例来…  相似文献   

10.
<正> 太古代地球内由放射性衰变所产生的热速率一定比现在要大得多。究竞大多少这取决于K/u比值:这儿选择的值是10~4,这是由Wasserburg等(1964)提出的,并已为更近的资料所证实。Wasserburg等提出的这个值和浓度表明,在最近3.8Ga(1Ga=10~9年)期间热的产生速率已减少到大约原来的三分之一。因为从地球失去热的速率看来可能接近于热产生的速率,因此这个数字要求那时全世界岩石圈的平均厚度比现在要薄得多。Bickle(1978)证明,根据前寒武变质矿物组合所得的大陆区的温度-深度估算值与目前的估算值没有什么差别。他认为,如果大部份热由于通过  相似文献   

11.
<正> 地壳中铀含量(2.5×10~(-4)%)几乎比地幔岩中的(3×10~(-7)%)高三个数量级,并且在酸性岩中最高(3.5×10~(-4)%),这在地球化学上迄今还是一个谜。下面我们将根据地球是由冷却的原始星云凝聚而成的观点,来谈谈地壳富铀的可能设想。在这种情况下,铀在地球物质中的富集应大致是均一的。铀在球粒陨石型的陨石中(1.5  相似文献   

12.
<正> (三)关于大陆岩浆岩地球化学特征的结论在第(二)部分中指出,大陆壳的主要部分来源于沿俯冲带下插的大洋壳。这部分的目的是,从这一认识出发,推导出“原生”大陆岩浆岩特征的同位素地球化学和元素地球化学判据,从而为可靠区分原生的岩浆岩及次生演变的和再生的岩浆岩创造前提,并为解释这种次生演变(包括有关矿床成因)作出贡献。进行本项研究的一个重要动机在于,区分原生岩浆岩和其他成因岩浆岩的常用判据,即有关岩石中的~(67)Sr/~(86)Sr、~(143)Nd/~(144)Nd 和~~(208)Pb/~(204)Pb 初始比值与上地幔中相应比值的对比,只是对于一些年青岩浆岩才较为可靠。  相似文献   

13.
根据星子理论和地球的星子堆积模型.以及地质演化两阶段模式和区域演化序列的差异,提出一种综合地质构造单元:大陆壳体。大陆克拉通内部壳体具独特的共合构造特征.文章将该构造模式称为大陆壳体并合构造(Juxtaposition-Coales-enceContinental-CrustoterraneTectonics),作为研究大陆克拉通地壳形成、演化的工作模式。作者在系统分析全球大陆克拉通地质、地球化学资料和对中国东部板内地壳构造研究基础上,将大陆克拉通地壳划分为若干类型.并总结了不同类型地壳区的区域演化序列,及并合带的类型、特征和演化,对全球大陆克拉通地壳构造以并合构造模式作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4.
<正> 最近几年,在世界上一部分太古代地质学家纷纷转向元古代地质研究的同时,另一部分地质学家仍在锲而不舍地钻研太古代地质问题。在所有的太古代地质难题中,争议最大的问题之一是绿岩带赖以形成的基底存在与否及其性质。提出该问题的原因是,世界上几乎所有的绿岩带都被后来的、大量的、多期次的花岗岩(以TTG质花岗岩为主)侵入穿切和包  相似文献   

15.
<正> 始生宙远太古代 1.45(50?)—≈44亿年 地球和太阳系从原始行星系星云中形成。行星内部物质强烈分异,形成各圈成份不同的同心圈状地球,包括局部为似花岗状成分(“初始花岗岩”建造)的地壳以及基本为氢组成的大气圈,这时的大气圈因受逃逸作用而不稳定。刚形成的地壳受  相似文献   

16.
<正> 就世界范围来讲,在低级花岗岩-绿岩地体中的太古代花岗岩类之间,常常可以分出两个广泛的组合:(1)钠质英云闪长岩-奥长花岗岩组合(如明尼苏达佛米利昂绿岩带中的萨加纳加英云闪长岩,南非巴比顿山地的开普河谷、尼尔索兹-斯托尔兹堡-堤斯普  相似文献   

17.
太古代是金矿化的主要时期。太古代岩石仅占出露地壳的~12%,但产金却占世界金的一半以上。最主要的脉金矿床形成于2.7±0.2Ga。这一时期与地壳增厚和稳定的时期相应,其中大部分时间为麻粒岩形成的时间。地幔CO_2沿剪切带向上连续流动是导致角闪岩脱水形成麻粒岩的一种方式,同时引起大离子亲石元素向地壳上部的迁移。太古代脉金矿床是在地壳中部沿剪切带形成的。它们的周围为CO_2交代作用带,许多这种交代作用带延伸达几公里;δ~(13)C资料表明,这些CO_2为初生的。业已证明,某些大型太古代金矿床是由比较氧化的热液流体形成的。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的CO_2流可能只是在比较氧化的条件下发生,因为这样的条件允许游离的CO_2蒸气存在于地壳下部。这样的条件也有利于金的和有伴生硫化物的溶解,并有利于它们呈CO_2-H_2O流体迁移到地壳中部,流体中的H_2O来自角闪岩的脱水。  相似文献   

18.
皖南江南隆起区出露的前寒武系变质杂岩研究的新资料,进一步揭示了岩石成因、时代、地球化学组成和地壳演化特征。重新厘定了上溪群为古元古代,由一套安山岩、英安岩、流纹岩及层凝灰岩经变质而成,它构成了江南-雪峰隆起高原科马提绿岩的一部分。地球化学组成具原始地幔特征。其上的新元古代蛇绿岩套,是由10亿年左右的一套橄榄-蛇纹岩、辉橄岩、辉长岩、堇青石斜长闪长岩、辉绿岩、细碧角斑岩、硅质-碧玉岩组成。其地球化学组成为亏损地幔,呈典型的活动大陆边缘的大洋盆生长层。不整合覆于老地层之上。上述两套岩层性质的确定.证明了元古宙上、下两套绿岩是组成华南基底的主要生长层。由地幔柱活动所引起的两次突变事件形成的火山物质组成了扬子地块的中下地壳。因此,地球系统的演化主要是由地球内部的物质交替所推动,它强烈的影响气圈、水圈、生物圈,也推动生物的前进演化。鉴于此,皖南元古宙绿岩的新资料,无疑是十分重要的,对正确认识华南的壳-幔演化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正> 由于太古代地壳在今天仅有很小的比例(约3%)可以观测到,故人们对于太古代构造模式的一些争论主要是推断性的。 关于澳大利亚、印度、南非的太古代岩石中石膏一-酸酸盐组合以及巴西卡莱巴杂岩中可能有蒸发岩系  相似文献   

20.
<正> 造山运动过程,包括褶皱、变质和花岗岩化等多个阶段,它的主要化学结果是某块大陆壳的形成。由于花岗岩类是大陆壳的主要组成部分,因此,花岗岩类的成因问题就和大陆的起源与演化问题有着密切的关系。现已提出两种极端的理论: (1)大陆壳是在整个地质时期里通过连续的分异作用由地幔形成的。 (2)大陆壳是在地球历史的早期由地幔一次分异形成的,以后这种物质便不断再循环到新的地壳中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