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天津市土壤元素背景值的地域差异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论述了天津土壤中Cu,Pb等13种微量元素背景值在行政区,土壤类型中的差异规律,并分析了引起元素背景值地域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内蒙阿拉善地区植物与土壤元素背景值特征及其相互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内蒙阿拉善地区植物、土壤的元素背景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53种植物的9种元素(Zn、Cu、Ni、Pb、Cd、Co、Cr、V、Mn)背景含量有很大差异.不同生活型植物背景值也各异,总的规律为:Mn>Zn>V>Cu>Ni>Cr>Pb>Co>Cd;同种植物的元素含量在不同群落中有明显差别,但都在同一个数量级.土壤9种元素的背景含量均以Mn含量最高,其次为Zn和V,Cd的含量最低;不同上类各剖面各种元素的垂直分布规律为底层或表层的元素含量高于中间各层.土壤元素背景值都高于植物背景值,前者一般为后者的2~20倍.植物对元素的吸收系数以Cd最大,Cr最小.土壤元素含量与有机质含量的相关性因土类不同而异:沙土的有机质含量最低,只有Zn含量与有机质相关性显著;而盐土的有机质含量最高,有Co、Cd、Mn、Ni、Cr、Zn6种元素含量与之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3.
对山西省五台山区垂直土壤主要土类的氟元素背景值进行了调查与分析,揭示了五台山区土壤氟元素区域背景的分布特征和变化趋势。结果表明:五台山区土壤氟背景值略高于我国平均水平,多数土壤B层含氟量最高。 相似文献
4.
对山西省五台山区垂直土壤主要土类的氟元素背景值进行了调查与分析,揭示了五台山区土壤氟元素区域背景的分布特征和变化趋势。结果表明:五台山区土壤氟背景值略高于我国平均水平,多数土壤B层含氟量最高。 相似文献
5.
施用污泥的土壤重金属元素有效性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污泥农用是解决城市污泥出路较为合理的途径.但由于含较高量的重金属,它的应用受到限制.研究发现,进入土壤的重金属在不同的土壤类型、不同的土壤条件下,形态分布各不相同,而不同形态的重金属对植物的有效性和毒性也不相同,本文试图对土壤中影响重金属形态分布的因素及机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贵州省背景土重金属含量的基本状况,进行了系统的场调工作,共采集自然土样468件.通过统计学和对比研究的方法,在\"省域尺度\"、\"市域尺度\"和\"主要土类\"的3个视角下重新提出贵州省土壤重金属的背景值.结果表明,省域推荐值分别为ω(Cd)0.220mg·kg-1、ω(Co)12.35mg·kg-1、ω(Cr)87.68 mg·kg-1、ω(Cu)33.70 mg·kg-1、ω(Mn)668.7 mg·kg-1、ω(Ni)33.99 mg·kg-1、ω(Pb)19.91 mg·kg-1、ω(Zn)88.88 mg·kg-1、ω(As)21.29mg·kg-1和ω(Hg)0.151 mg·kg-1.与《中国土壤元素背景值》相比,Hg含量提高77.41%;Cu和As含量分别提高25.28%和33.06%;而Co和Pb含量低于省域推荐值,分别降低29.83%和36.39%.市域尺度下,贵州省背景土的重金属含量在地理空间上呈西北高、东南低的分布特点,其中,安顺市所有元素的均值水平均超过省域推荐值,超出5%-60%;而黔东南全部未超.主要土类下,黄棕壤土和石灰土表现出对重金属较强的富集特点,其中黄棕壤土在全省的分布与市域推荐值的高值区域基本吻合,毕节的中西部、六盘水和黔西南的北部都以黄棕壤为主要土类,研究涉及的重金属含量普遍偏高.水稻土的重金属含量受成土母质和人为因素的叠加影响,对于地质高背景区和工矿区附近,其含量水平较土类推荐值存在偏低的估计,需要开展针对性的研究工作.省域推荐值对于了解各重金属的实际分布存在局限性,因此,市域推荐值和土类推荐值有助于识别重金属含量的区域性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7.
《生态环境学报》2017,(6)
中国西北干旱区是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区,随着人口增多、工农业的迅速发展,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日愈增多,区域土壤环境安全受到威胁。为了解西北干旱区典型河湖流域表层土壤元素的空间变异性,利用经典统计学及地统计分析对博尔塔拉河湖流域地表40个采样点土壤样品中19种元素的空间变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通过富集系数法和Hakanson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对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进行评价。博尔塔拉河流域表层土壤样品中Ba、Mn、V、Pb、Cr、Co、Ni、Cu等元素含量平均值均低于新疆表层土壤元素背景值,其他元素含量平均值均偏高。通过系统聚类分析,可将19种元素分为二组:第一组元素主要包括Al、K、Be、Fe、Co、Cr、Mn、V、Ti、Ba、P、Zn、Pb、Cu、Ni等元素,其中Al、K、Be、Fe、Co、Cr、Mn、V、Ti、Ba等元素为第一亚组,元素P单独为第二亚组,重金属Zn、Pb、Cu、Ni为第3亚组;第2组元素为Ca、Sr、Mg和Na,其中,Ca、Sr、Mg等表生环境中地球化学性质较为活跃的元素为第四亚组,Na单独为第五亚组。地统计学分析表明,Al、Fe、K、Ti、Ba、Be、Mn、V、Ti、Ba等稳定性元素表现为中等或较强的空间自相关。元素P和重金属元素Zn、Pb、Ni、Cu由于受到局部随机因素如耕作施肥、交通、工农业生产等小尺度因素影响,空间结构较为复杂,但整体上还没有破坏区域原有的空间格局。Ca、Mg、Sr在表生环境中地球化学活性较强,除受区域整体自然环境的控制外,还容易受人为耕作、径流等因素的影响导致空间结构性较差。Na由于受到区域自然环境变化和人为耕作的影响,空间结构性较差。最后通过富集系数计算得出研究区Co、Cr、Cu、Ni、Pb、V和Zn等7种重金属的富集系数平均值均低于1.5,表明虽然受到人为活动影响,但富集程度较低。Hakanson潜在生态风险指数分析表明,7种重金属的riE值范围在0.8~25.7之间,平均值均小于5,为轻微污染风险。综合生态风险指数RI值表明博河流域表层土壤中重金属总体处于轻微污染风险水平,但局部采样点仍然存在中等生态风险程度。 相似文献
8.
浙江省土壤地球化学基准值与环境背景值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以浙江省农业地质环境调查取得的区域地球化学资料为依据,遵循地球化学背景值的基本概念,根据成土母质类型将土壤地球化学基准值划分成13个统计单元,土壤环境背景值以浙北杭嘉湖与宁绍平原、浙东沿海温黄与温瑞平原、浙中金衢盆地为统计单元,在反复剔除异常值后,获得52种元素(氧化物)的平均值、标准差和变异系数,为区域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的制订、土壤污染评价与修复提供了重要的地球化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蔡德华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1993,(2)
本文对我国癌症高发区扬中县土壤环境背景值作了论述,并与同期调查的全国和江苏省土壤背景值进行对比,采用多元素综合效应比值、相关、多元回归分析法,探讨了癌症发病率与土壤微量元素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11.
12.
广西桂东北地区农业土壤环境若干重金属元素背景值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武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1993,(4)
应用分层抽样统计方法,调查研究广西桂东北地区农业土壤环境Cu、Zn、Pb、Cd、Ni、As、Cr、Hg等8种重金属元素背景值,并分别求算出各元素背景值95%的置信区间。经方差分析,各成土母质间几种元素背景值都有不同程度差异。探讨了该区域农业土壤元素背景值与世界土壤、地壳丰度和国内土壤元素背景值的差异,为开展农业环境科学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广东省区域地质背景下土壤表层重金属元素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子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目的旨在揭示区域地质背景下土壤表层重金属元素的空间分布特征,探讨其影响因子;同时构建广东省表层土壤重金属元素的基线浓度。对260个表层土壤样品的研究表明,7种重金属元素含量分布符合对数正态分布,在此基础上建立的上基线质量分数值分别为:Cu 28.7 mg.kg-1,Pb 57.6 mg.kg-1,Zn 77.8 mg.kg-1,Cd 0.13 mg.kg-1,Ni 23.5 mg.kg-1,Cr 87.0 mg.kg-1,Hg 0.15 mg.kg-1。主因子分析结果可以满意的描述土壤重金属元素约80%的总体变异特征,并且得出:区域母岩的分布和成土作用是影响重金属元素空间分布和变异的主要因素;人类活动的影响以珠三角地区的Pb和Hg元素最为突出。此外,7种重金属质量分数克里格图展示了高质量分数的重金属元素的空间分布与区域断裂,盆地具有很好的空间相关性。区域断裂、盆地和珠三角地区的土壤重金属几何平均含量分别为普通地区的如下倍数:Cu 2.1~3.1倍,Pb 2.5~3.6倍,Zn 2.0~2.2倍,Cd 2.2~2.9倍,Ni 1.5~1.9倍,Cr 1.1~1.5倍,Hg 1.4~2.2倍。研究结果可以作为评价广东省土壤重金属污染和建立合适的修复标准的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4.
荒漠化土壤养分变化的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土壤养分的变化与荒漠化植被演替有密切的关系,当草地生态系统演变为以灌丛为主的生态系统时,土壤养分的空间变异性增强,形成以灌丛为核心的“肥岛”;风蚀是造成荒漠化土壤养分迁移的重要动力,而降尘对荒漠化表层土壤养分具有富集作用;如果降尘作用大于风蚀作用,土壤养分将增加,如亚马逊盆地通过降尘每年获得的磷为1-4kg/hm^2。水蚀也是荒漠化地区土壤养分损失的主要途径,灌丛生境每年径流的损失量比草地生境的径流损失量大得多,而且草地生境发生荒漠化时其灌丛的入侵可能与土壤氮素的损失有关。在荒漠化地区,火烧可导致凋落物中43%的全氮在燃烧中逸失,火烧后土壤的侵蚀模数增加,频繁的火烧会导致灌丛草原的“肥岛”消失。对荒漠化地区自然土壤的农业开垦一般导致土壤有机质质量分数的下降,风蚀作用加强而往往导致土壤退化;但经过恢复植被和土壤改良,表层土壤养分可明显提高。目前专门针对荒漠化土壤养分循环的模型尚未报道;但荒漠化地区主要集中于干旱、半干旱地区的草原、荒漠草原地区,针对草地生态系统中土壤C、N、P、S等养分循环已经有不少模型,如EIPC模型、SPUR模型、CENTRUY模型等;它们也可以用来揭示荒漠化土壤的养分循环以及与荒漠化之间的关系;把这些模型进一步与GIS相结合,研究区域尺度上土壤养分的变化与荒漠化的关系更有现实价值。文章从多方面概括了风蚀、水蚀、火烧、植被演替、农业措施对荒漠化土壤养分的影响,以及目前荒漠化土壤养分的空间变异和荒漠化土壤养分循环的定量化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15.
利用紫外-可见和荧光光谱研究土壤中腐殖酸的光谱特性. 结果显示, 富里酸在0-45mg·l-1浓度范围内, 其浓度与荧光强度呈线性正相关, 浓度大于45mg·l-1时, 二者的线性关系趋弱, 非线性关系明显. pH值对荧光强度有显著的影响, 酸性条件下荧光强度随pH值的增大而增强, pH值在4.5-10之间的变化不显著, 在中性和碱性条件下有较高的荧光强度, 当pH值超过10以后有所减弱. 荧光光谱在酸性条件下呈现一定程度的蓝移, 碱性条件下则呈现红移. 相似文献
16.
石油污染物进入土壤中后经历一系列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其中发生的挥发过程是一种重要的迁移过程。本文以柴油为石油污染物的代表,研究了温度及土壤质地对柴油挥发行为的影响。通过在不同温度下纯柴油的挥发及柴油从四种不同土质的薄层土壤中的挥发试验,对柴油的挥发量与挥发时间的关系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在不同温度下,纯柴油及柴油在四种薄层土壤中的挥发量与挥发时间的关系均可采用二次多项式来拟合。通过对比经相近时间柴油从4种不同土壤表面的挥发后,发现柴油挥发量均大于从纯柴油时的挥发量。在有机质质量分数不同的土壤中进行了柴油挥发试验,结果表明高有机质会抑制土壤中的柴油的挥发。 相似文献
17.
根据水文地质条件将研究区划分为单一潜水区和多层结构区两个地下水环境背景值单元,以石嘴山市大武口区和惠农区1997年和2008年的浅层地下水水质分析数据为依据,主要采用迭代标准差法和计算分布函数法对两个背景值单元内的15项指标进行了背景值范围的计算.在此基础上比较分析了研究区背景值的时空分异特征,结果表明,气象、水文、人类活动等变化较大的因素会使地下水的化学组分随时间呈现出一定的变化,即地下水环境背景值的时间差异性;而地形地貌、含水层岩性、地下水径流条件的差异是影响不同地下水环境背景值单元内相同指标背景值差异的主要因素,即背景值具有空间差异性.对地下水环境背景值进行水质评价,结果表明,2008年较1997年,地下水质量变差.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富集因子(EF)背景值的选择,利用黑龙江省甘南县大气降尘重金属元素数据,分别选用黑龙江省A层土壤环境、平均大陆地壳、大陆上地壳为背景,计算Cr、Mn、Ni、Pb、As、Cu、Zn的EF值.研究表明,采用平均大陆地壳和大陆上地壳元素丰度作为背景值时,Pb、Zn、As等元素的EF均值大于2,元素富集一定程度上与人为输入作用有关;采用黑龙江省A层土壤作为背景,As元素EF均值小于2,元素在大气中的富集主要为自然输入;通过相关性分析,As 与Cr、Mn、Ni、Cu同为自然源,结果与选用黑龙江省A层土壤为背景时判别结果较一致.本文认为,导致不同背景值取得的EF值差异较大的原因为自然条件下元素的富集和亏损,采用区域土壤元素背景值能够较为准确地判断大气降尘中元素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19.
以天津市蓟州富硒区土壤为研究对象,对土壤中硒含量、有效硒含量及硒的形态特征进行分析,并对土壤有效硒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蓟州富硒区土壤总硒的含量范围0.14—0.65 mg·kg-1,均值为0.37 mg·kg-1,高于蓟州区环境背景值0.23 mg·kg-1和全国土壤硒元素的平均值0.29 mg·kg-1.土壤有效硒的均值为0.021 mg·kg-1,有效度为5.63%.研究区土壤硒元素以强有机结合态和残渣态为主,两种形态的平均含量分别为0.14 mg·kg-1和0.11 mg·kg-1,占总硒的比例分别为44%和35%,水溶态、离子交换态和碳酸盐结合态的硒含量较少,仅占总硒含量的4.6%,1.7%和0.9%.土壤中有效硒的含量近似等于水溶态、离子交换态和碳酸盐结合态硒的含量之和,且两者的差异性检验结果显示并无显著性差异.土壤中有效硒与硒全量、pH和有机质均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偏分析结果表明有效硒主要受土壤硒含量和pH的影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