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洱海流域湖泊生态系统健康综合评价与比较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2009年5月对洱海及其流域内的海西海、茨碧湖和西湖3个小型湖泊的水环境和浮游生物的调查,采用生态系统健康指数(EHI)和营养状态指数(TSI)法对其生态系统健康状态进行定量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洱海流域湖泊整体处于富营养状态,健康状态较差;各湖泊健康状态存在空间差异:海西海和茨碧湖生态系统健康状态为中等,西湖和洱海健康状态为较差;而洱海湖泊内健康状态同样存在空间差异,北部和中部深水区较其他区域健康状态好.2种评价方法比较表明:洱海流域湖泊属于营养盐和生物量基本上呈正相关的响应型生态系统,生态系统健康指数(EHI)适用于洱海流域的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此外,整理分析洱海浮游生物历史数据,同样采用EHI法评价得出近20年来洱海生态系统健康状态呈逐渐恶化趋势,尤其1997年健康状态最差.  相似文献   

2.
洱海流域沿岸带石质基质上周丛藻类群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9年12月~2010年1月调查了云南洱海流域中洱海、西湖和茈碧湖沿岸带周丛藻类群落的物种组成、生物量、群落多样性以及水体理化因子,并运用典范对应分析(CCA)探讨了影响周丛藻类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结果表明,洱海周丛藻类优势种属是刚毛藻属、等片藻属、暗丝藻,而西湖和茈碧湖均以硅藻为主.洱海的周丛藻类生物量大于西湖和茈碧湖,最高值出现在洱海白族小庙(EH31), Chl-a达到78.71mg/cm2.洱海的绿藻密度也高于西湖和茈碧湖.茈碧湖的周丛藻类多样性最高,Shannon-wiener指数均值为2.47;西湖次之,Shannon-wiener指数均值为2.34;而处于流域下游的洱海沿岸带周丛藻类的耐污种数目增加,多样性最低.CCA结果表明水体中的NH4+及TP浓度是影响洱海流域物种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3.
针对云南省内较少关注的水面面积<30km2的小湖泊开展了调查工作,以调查所得的水质数据为基础,采用多因子分析方法和Arc GIS的统计分析方法,对云南省内的20个小湖泊的水质进行综合评价,并以评价结果为基础,结合Arc GIS的统计分析工具,进一步对云南省小湖泊的水质空间分布特征进行探索研究。结果发现,云南湖泊空间分布呈现出相对集中的特征,小湖泊水质状况也呈现集中分布的特点。滇东南片区的湖泊形成一个冷点区域,即滇东南三个湖泊的水质均较差。滇西北的大理和丽江区域形成一个热点区域,以茈碧湖为代表的湖泊水质总体保持较好。  相似文献   

4.
一、引言洱海为我省一大淡水湖泊,古称叶榆泽,又名昆明湖,戗于云南省西部的大理白族自治州境内,属澜沧江流域、漾泌江水系。洱海原为一天然河流型湖泊,1972年建成西洱河闸,使之成为人工调节型湖泊。西洱河闸以上流域面积2513平方公里,流域内人口众多,物产富饶,是云南省重要的鱼米之乡。洱海是在距今约一万二千年前的大理冰期,由于大理附近发生了一次强烈地震,地壳断  相似文献   

5.
正大理苍山云遮雾绕,洱海一望无边。2017年4月,大理市政府发布通告,开始对洱海流域水生态保护核心区的餐饮、客栈服务业进行专项整治。要求整治范围内的所有餐饮和客栈经营户一律自行暂停营业,直到环保核查通过。洱海旅游旺季因客栈、餐饮等服务业大量暂停营业而受到影响。洱海的困境洱海的环保困境由来已久。洱海属高原湖泊,云南省第二大淡水湖,湖面约256平方公里,最大湖深  相似文献   

6.
洱海富营养化时空分布模糊评价及成因对策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运用模糊方法对洱海富营养化时空分布进行了研究,发现洱海营养化状况从1988~1991年呈上升趋势,且其年内分布规律为冬春低、夏秋高。空间分布,则表现为南部、北部、西部、东部较相应的中部高。并对此规律的成因进行了分析,提出洱海富营养化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7.
长寿湖位于重庆市长寿区境内,是重庆市最大的湖泊旅游风景区和淡水鱼养殖基地之一。近年来,其营养化日趋严重。本文通过对有机质碳、氮含量、碳氮比值、有机质碳同位素等有机质指标的分析,结合~(137)Cs放射性核素定年,探讨了长寿湖近60年来有机质转化及营养演化过程。结果表明:长寿湖有机质主要来源于水生植物藻类,受陆源影响较小;湖泊环境演化分为两个截然不同的阶段:1980年以前,有机质碳、氮含量较低,C/N比值较小,有机质碳同位素值较大,暗示湖泊营养环境为贫营养化。1980年以后,有机质碳、氮含量较高,C/N比值较大,有机质碳同位素值偏负,说明湖泊已经处于营养化阶段,人为活动的增强及养殖业的发展是导致湖泊生产力增大的主要因素。长寿湖沉积物多指标忠实记录了湖泊环境的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8.
硅藻群落指示的近50年来大理西湖湖泊生态系统演变规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张晨雪  徐敏  董一凡  王荣  方凤满 《环境科学》2020,41(10):4572-4580
近年来,增强的人类活动使得云南部分湖泊生态系统发生退化,由草型清水态向藻型浊水态转变.全球变化背景下,了解湖泊生态系统演变规律是进行有效管理的前提,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本研究以云南大理州小型浅水湖泊西湖为例,通过对沉积物硅藻群落和理化指标的分析,探讨了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大理西湖环境演变历程.结果表明,大理西湖生态系统在近50年发生了明显的稳态转换,以2000年为节点,硅藻群落从2000年前偏好贫营养环境的底栖附生种Cocconeis placentulaStaurosira construensGomphonema angustumAchnanthidium minutissimum为优势种的状态,逐渐演替为偏好中营养环境的底栖附生硅藻Encyonopsis microcephalaNavicula cryptocephala及偏好富营养环境的浮游硅藻Cyclotella atomusCyclotella meneghinianaStephanodiscus hantzschiiAulacoseira granulata为主导的状态.时间序列的主成分分析表明,硅藻群落主要响应了营养的变化.冗余分析结果也证实营养盐富集是大理西湖硅藻群落长期演化的主要驱动因素.本文论述了近50年来大理西湖流域气候变化和开发活动(农业围垦、化肥施用、畜牧养殖和渔业养殖等)促使湖泊营养盐持续积累,浮游藻类大量繁殖,湖泊内部生产力显著提高,湖泊生态系统逐渐向藻型浊水态转变的演化特征.  相似文献   

9.
湖泊水质富营养化评价的模糊神经网络方法   总被引:40,自引:0,他引:40  
为了探索人工神经网络用于湖泊营养化评价的可能性,提出了基于多准则学习的模糊神经网络湖泊水质营养化评价模型。该模型应用于我国五大主要湖泊水质营养化的评价结果表明,模糊神经网络用于湖泊水质营养化评价,具有简便、实用、客观性和广泛的通用性。   相似文献   

10.
洱海湖区非点源污染与洱海水质恶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建云 《云南环境科学》2004,23(Z1):104-105
洱海湖区由于农用化肥、畜禽养殖和农业水土流失引起的非点源污染对洱海水质由贫营养化过渡到中营养化,向富营养化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应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使用化肥农药减量提效,实现有机肥料资源化利用,控制污染转移过程,综合防治非点源污染.  相似文献   

11.
洱海是苍山洱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核心,是云南省九大高原淡水湖泊之一,是大理人民的"母亲湖",流域面积2565平方公里,湖面面积251平方公里,湖容量30亿立方米,平均水深10.6米,入湖河流共117条,涉及大理市、洱源县16个乡镇,总人口约86.56万人,人口密度333人/平方公里.  相似文献   

12.
天山天池夏季叶绿素a的分布及富营养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王斌  马健  王银亚  尹湘江 《环境科学》2015,36(7):2465-2471
2014年6~8月,对天山天池水体叶绿素a(Chl-a)的分布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探讨了天池富营养化状态及成因.结果表明,天池夏季Chl-a浓度变化范围为2.11~4.06μg·L-1,平均值为(2.8±0.69)μg·L-1.不同监测断面Chl-a垂直剖面变化趋势相似,整体表现为表层(0~2 m)和深层(12 m以下)低,中上层(2~12 m)高的特点.天池Chl-a浓度与深度和电导率显著负相关,与水温、p H值、溶解氧、蓝绿藻细胞密度和TP显著正相关,与TN的相关性较小.夏季天池TN和TP平均浓度分别为0.27 mg·L-1和0.035 mg·L-1,超过国际上一般标准的富营养型湖泊的浓度,采用修正的卡尔森营养状态指数评价天池的营养化状况,其目前处于中度富营养化水平.究其原因,可能主要是水土流失导致的营养盐升高,以及水生生物组成改变引起的藻类大量繁殖引起的.所以需从生态恢复和生态管理的角度,进行天池水质和周边植被的保护和恢复,以减缓天池水体富营养化加剧的风险.  相似文献   

13.
若干人工调控措施对富营养化湖泊藻类种群的影响   总被引:31,自引:5,他引:26  
在太湖用围隔试验,研究湖泊底泥稳外源污染对富;营养化湖泊藻类种群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没有底泥和外源污染(相于当彻底清淤和截污)的情况下,围区内(200m^2)水体氮磷浓度均有明显下降,但藻类生物量却急剧上升,且出现“藻华”,结合南京玄武湖和杭州西湖的截污、清淤挖泥、引水冲污等富营养化防治措施的实际效果分析,探讨了截污、清淤、引水冲污对营养几湖泊藻类种群的影响,指出对严重富营养化的湖泊,单纯采取截污  相似文献   

14.
以云南大理洱海流域为例,应用区间数量优化模型对流域的农林土地利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洱海流域目前的土地利用结构需要进行适当调整,具体调整方案因分区不同而不同。  相似文献   

15.
洱海为大理盆地内部的一个大型高原淡水湖泊,集水面积2565平方公里,湖周青山连绵、山势陡峻,在漫长的地质历史发展过程中,自更新世早期盆地形成后,在低洼地段,尤其是湖盆西岸一带,沉积了大量的湖  相似文献   

16.
云贵高原典型湖泊富营养化演变过程及特征研究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选取滇池、洱海和抚仙湖3个云贵高原不同营养水平的湖泊,通过对其不同发展阶段的植物群落结构、水质类别、营养水平及流域人口和经济活动等进行研究,总结了云贵高原湖泊发展演化过程中的特征及差异性.结果表明:滇池、洱海和抚仙湖的植物群落结构、水质类别和营养状态均耦合良好,流域人口和经济活动是湖泊富营养化的重要影响因素.流域人口和...  相似文献   

17.
对建设项目实行环评审核并做出环境准入许可是法律法规赋予环保部门的职能和职责,其目的是预防和减小建设项目对外环境的影响及生态破坏,强化风险管控。以茈碧湖湿地修复建设工程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审核实践为例,对在生态类建设项目环评审核中如何把握正确的评价方向、重点,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要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洱海”是矗立在云南省大理市路口的一条标语。这条标语既反映了洱海在大理的重要地位,也表示了大理州政府和人民对保护洱海的决心。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环境规划署和大理白族自治洲,在大理召开的′97洱海国际会议上,众多中外专家所提出的有关治理污染、保护洱海生态环境的措施和工程,则是这条标语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9.
2013年秋季,首次对云南1~30 km~2天然小湖泊的自然地理、社会经济、水质和生态现状进行了综合调查,本文报道了藻类研究成果。初步分类鉴定,云南天然小湖泊共有藻类8门85属217种,其中,绿藻门30属87种;硅藻门27属66种;蓝藻门19属44种;裸藻门3属7种;甲藻门2属5种;金藻门1属4种;隐藻门2属3种;黄藻门1属1种。藻类现存量在30.58~10289.13×10~4cells/L,石林月湖最少,祥云青海湖最高。分别报道了20个天然小湖泊藻类现状,讨论了藻类多样性与种类组成、藻类群结构与湖泊营养化状态、藻类现存量与湖泊营养化状态的关系,并将云南20个天然小湖泊划分为四类保护治理类型,其中,保护型小湖泊5个;预防型小湖泊3个;防治型小湖泊8个;治理型湖泊4个。提出了各类型小湖泊生态调控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20.
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以下简称水专项)是为实现中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缓解我国能源、资源和环境的瓶颈制约,根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设立的16个重大科技专项之一,旨在为中国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水专项从理论创新、科技创新、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和集成创新出发,立足我国水污染控制和治理关键科技问题的解决与突破,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选择典型流域开展水污染控制与水环境保护综合示范。洱海是我国云南省第二大淡水湖泊,流域面积2 565 km2,是大理人民的母亲湖。目前洱海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水质向富营养型发展;来自北部的农田面源和养殖污染形势严峻,北部入湖河流是其主要污染来源;水生态退化问题突出,水生植被大面积消失,藻类生物量显著增加,土著鱼类濒危或消失,外来鱼类资源增长;湖滨带及缓冲区生态系统脆弱等问题凸显。而控制北部农田面源和养殖污染、修复脆弱的湖滨带及缓冲区生态系统、防治水生态退化等是洱海富营养化治理的技术瓶颈。洱海属于富营养化初期湖泊,处于敏感转型期,是保护和治理的最佳时期。水专项以洱海作为我国富营养化初期湖泊的典型代表,通过实施以污染源头控制和污染物入湖过程控制的两重控源技术,以湖滨带生物多样性与稳定性恢复、湖泊防退化以及典型湖湾生态修复技术等构建综合治理技术路线,目的是使洱海综合示范区污染物排放量削减20%以上,使北部示范区水质保持Ⅲ类,使湖滨带及其缓冲区两重陆上污染阻断功能得到强化,示范区生态功能退化趋势得到初步遏制。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承担了水专项洱海项目湖泊水生态内负荷变化研究与防退化技术及工程示范课题,从湖泊4种初级生产力的变化、平衡与相互作用出发,针对洱海水生态退化和内负荷持续增加的问题,诠释了洱海作为富营养化初期湖泊的水环境特征,从历史变化的角度剖析了其生态系统的演变趋势,定量评价了沉水植被退化现状,估算了藻源性内负荷,研发了沉水植被防退化技术,编制了水生态防退化方案,开展了水生态防退化综合示范,对推动洱海实现由水质管理向水生态综合管理的理念转变,以及为洱海水污染防治与富营养化治理提供了技术支撑。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的新目标,大理州政府提出了转变发展方式、以流域生态文明建设为标志的洱海富营养化防治计划。“十二五”期间,洱海的保护和治理应坚持以“让湖泊休养生息、建设绿色流域、生态文明流域”为准则,整体考虑湖泊水体、湖滨带与缓冲区,以流域空间格局优化和产业结构调整为抓手,采取综合措施加以整治。期望课题组在湖泊水污染治理理论和生态修复方面能收获更多更好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