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There is an obvious departure from the regional equilibrium of developments between the upper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Pearl River in Guangdong, which resulted in "the effects of contra-geography-grads development". It is mainly because the upriver mountainous areas have been deeply stuck in industrialization delay and marginalization plights, so that nearly 40 million local people have conceived a dream to get rid of "the vicious circle of poverty" by speeding up industrial development. But the problem is that such industrialization efforts on a large scale in mountainous areas are encountering the bottleneck of environmental capacity that strictly limits industrial emissions along the upper reaches of any water system. As a solution, an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 called "the Local Area Quotas for Industrial Emissions along the Pearl River" is put forward supposed to give corresponding compensation to the rights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 yielded by some areas with lower environmental capacity through the distribution and trading of IDQs.  相似文献   

2.
《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的正式印发,为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其产业转移及区域合作逐渐成为地理学研究的热点。以2008、2017年长江经济带11省市的28个制造业工业总产值和企业数量为研究数据,应用动态集聚指数、偏离份额模型(SSM)、静态集聚指数等方法对长江经济带制造业转移及区域合作进行探究。研究表明:(1)长江经济带纺织业、黑色、有色金属冶炼业等劳动密集型与资本密集型制造业具有较强的空间转移特征,其转移路径主要由上海、浙江向中、上游地区的贵州、湖南等地多对多的扩散式和跳跃式转移为主,转移类型主要以下游地区的"优势转移型"、"淘汰型"与中、上游地区的"优势集聚型"为主;(2)长江经济带中上游地区在交通运输、化学制造等行业发展较为薄弱,缺乏中心合作地区,需要下游地区提供更多的技术与资金支持;(3)长江经济带下游地区作为产业转移与技术授让的供体,应构建以长江经济带下游地区为制造业转移中心,以具有产业比较优势的中、上游地区为区域性中心,加大向中、上游地区制造业转移与合作力度,同时带动其他地区形成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多中心分工协作格局。研究有助于完善制造业转移及区域合作相关理论,为长江经济带各省市制造业对接合作及协同发展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环境规制对长江经济带城市工业绿色发展效率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2011~2016年长江经济带11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从环境规制对工业绿色发展效率的作用机理出发,采用空间杜宾模型探究环境规制对长江经济带城市工业绿色发展效率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环境规制对长江经济带城市工业绿色发展效率影响整体呈先抑制后促进的"U型"特征,绿色引导效应凸显需经历一定时期;环境规制对工业绿色发展效率的促进作用具有显著的地区异质性,整体呈下游、上游、中游地区梯度递减格局,且中游地区始终以成本约束效应为主;环境规制会导致污染型产业在长江经济带内城市间扩散转移,以中下游地区尤为突出,上游地区环境治理力度较弱而不足以影响企业迁移决策。进一步提升长江经济带城市工业绿色生产能力,应强化工业污染协同治理,提升环境政策精准性,加快绿色技术创新研发应用。  相似文献   

4.
黑河流域产业结构与生态环境耦合关系辨识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产业结构作为人类作用于生态环境的主要环节.与区域资源、环境存在着显著的互动关系。在生态环境脆弱、水资源紧缺的西北干旱区内陆河流域,由于产业发展与流域生态环境及水资源的空间分布不相吻合.导致生态环境严重退化.目前亟需深入研究产业结构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关系。本文以黑河流域为典型研究区,通过建立生态环境质量及产业结构效益指标体系,对黑河流域上、中、下游的生态环境质量和产业结构效益作了综合评价,并对二者的耦合关系进行了定量辨识。结果表明:黑河流域产业结构效益自上游向下游在空间上呈倒“U”型,而生态环境质量与环境产业协调度沿河自上游向下游具有基本一致的变化趋势,都依次降低,说明现阶段黑河流域沿河自上游向下游,产业结构对生态环境的依赖性逐渐降低,而破坏性逐渐上升。  相似文献   

5.
我国是一个以山地为主的国家,耕地有限且以山丘坡耕地为主,协调人地关系非常重要。以四川省宜宾市为例,通过土地资源生产潜力和人口数量预测模型的建立,采用环境容量等级系数计算和等级划分方法,对基于水土流失和生态工程建设作用下的长江上游流域山丘区土地利用类型与格局的变化及其它人类活动对土地承载力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与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宜宾市土地资源的生产潜力在2010、2015、2020年时总体上都能承载3种生活类型条件下的人口数量,3种生活类型下的容量等级基本都在“3”以上,即达到“满足”水平,并呈现出向“富余”水平提高的趋势,这表明尚具有较大潜力和空间的土地承载力是宜宾区域经济发展的有利驱动因素,人类活动对土地承载力产生的影响在可承受的生态阈值之内,为长江上游流域及我国广大山丘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和区域发展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6.
长江中下游地区畜禽承载力评估与预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评估长江中下游地区畜禽养殖的环境风险和承载潜力,以《畜禽养殖业产污系数与排污系数手册》和《畜禽粪污土地承载力测算技术指南》中的相关参数为基础,采用2016年的统计数据,测算了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畜禽粪便总量、耕地畜禽粪污氮磷负荷和耕地畜禽养殖环境容量。结果表明:(1)2015年长江中下游地区畜禽粪便总量为44 784.09万t,单位耕地畜禽粪污氮、磷负荷分别为71.18、12.71 kg/hm2,畜禽养殖环境容量76 561.60万头猪当量(N)、106 208.50万头猪当量(P),环境风险指数为0.68(N)、0.84(P),养殖风险中等,具有一定发展潜力,增量规模分别为实际养殖总量的47%(N)、19%(P);(2)分省域来看,畜禽粪便资源丰富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湖南、湖北、安徽、江西、江苏、浙江和上海;耕地氮负荷由大到小依次为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和浙江;耕地磷负荷由大到小依次为湖南、湖北、江西、江苏、安徽、上海和浙江;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湖北和湖南畜禽养殖环境风险中等,具有发展潜力,可适当增加养殖数量;江西畜禽养殖环境风险较严重,不具有发展潜力,需要进行总量控制;(3)分市域来看,约59%的市畜禽养殖环境风险中等,约28%的市畜禽养殖环境风险较严重,约10%的市畜禽养殖环境风险较小,仅3%的市畜禽养殖环境风险严重。需按照重点调控区、约束发展区、适度发展区、潜力增长区和重点发展区进行优化,并根据区域种植业结构进行动态调整。  相似文献   

7.
赤水河流域位于川、滇、黔3省接壤地带,流域面积 18 932 km2,流经贵州、云南、四川的13个县市。目前,赤水河流域依然是长江上游生态环境、水质最好的一级支流。促进流域环境保护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是地区在进行流域管理的难题。通过研究发现,赤水河流域上、中、下游具有显著的产业特点。上游主要以煤电行业为主,污染大,过度垦殖导致水土流失严重;中游以优质白酒为主导的轻工产业为主,但政府发展规划上却突出了重工业发展的重要性;下游地区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并开展了初步规模的自然生态旅游,但在产业发展上受到上、中游地区的严重影响和限制。因此,流域的产业发展对整个流域的环境保护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很大,而现行的流域管理却忽视了产业布局的整体考虑。通过赤水河流域环境问题和产业发展以及相互之间关系的分析,通过综合流域管理的思想,提出建立全流域统一的环境保护机制的策略,把流域的环境特点转化为经济发展的要素,促进流域环境的保护和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8.
基于“三生功能”的长江上游城市群国土空间特征及其优化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国土空间是人类生产、生活活动及生态文明建设的载体,如何促进国土空间有序、适度和可持续开发利用,是当前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基于"三生功能"视角,通过熵权法和功能评价分析长江上游城市群国土空间特征,并利用空间功能比较优势指数、系统聚类等方法,探讨其国土空间优化方案。结果表明:(1)长江上游城市群"三生功能"呈"少强多弱"的特征,空间上城市生产、生活功能测度值自核心城市区向外围区域呈递减的趋势,且低值区总体成片分布;(2)生态功能测度值自核心城市向外围区域总体呈递增的趋势,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与经济发展矛盾明显;(3)将长江上游城市群国土空间划分为4种优势功能区,并提出了长江上游城市群国土空间优化方案。  相似文献   

9.
按照流域尺度从小到大,分别选择新安江流域、珠江流域和长江流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实证分析发现上下游水环境库兹涅茨曲线遵从一定的演递规律,即上游地区往往会重复下游地区的曲线过程,但其发展阶段落后于下游地区。上下游的发展差异越大,这种规律表现得越明显。产生这一规律的主要原因是我国多数流域下游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一般高于上游地区,下游比上游更早地到达了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峰值,并具有了更强的环境保护能力。这一规律有助于深化对上游水资源保护的重要性的认识。国家和下游地区需要加强对上游欠缺的生态环境保护能力的支持和援助,降低上游水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峰值和曲率,从长远意义上减轻上游发展过程中对全流域生态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和生态保护代价。  相似文献   

10.
Abstract

Minqin Oasis is located in the lower reaches of the Shiyanghe River Basin, northeast of the Heixi Corridor, at the middle of the Silk Road. Because of the its existence, Badain Jaran Desert and Tengger Desert cannot converge and develop in the south. It has always been an important green barrier to guarantee the eco-security of Hexi Corridor and the Silk Road for thousands of years. But in recent decades, Minqin Oasis is becoming smaller and the desert is becoming larger. Many people, especially the governmental officials in the lower reaches think that the upper and middle reaches have robbed the lower reaches of water resources, and caused insufficient water usage and the deteriorated eco-environment, in the lower reaches, However, the governmental officials in the upper and middle reaches claim that the whole river basin should take the upper and middle reaches as the key regions to develop economy. To address the above argument, we analyze the reasons why Minqin Oasis is disappearing, and find that there are two main factors. One is the quick development of population and economy in the upper and middle reaches; the other is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population and economy in the lower reaches. The two factors both have great effect on the water utilization for eco-environment in the lower reaches. So Minqin Oasis is disappearing not only because of the upper and middle reaches but also because of the growth of population and economy itself. The lower reaches should not completely blame the upper and middle reaches. The upper and middle reaches should also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eco-environment in the lower reaches. The whole river basin should develop a harmonious and sustainable relationship among the upper,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相似文献   

11.
以长江经济带为研究区域,运用协同度模型、核密度估计、基尼系数、引力模型等,测算2010~2017年省域旅游产业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四维“旅游+”复合系统协同程度,并构建“经济带-流域-省域”多尺度分析框架,解析其空间差异的动态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各产业发展尚不充分,均表现为东北相对优势的空间非均衡特征;其中科技创新均衡化相对滞后于其他三者;(2)协同度整体呈缓慢提升态势,呈现“东北高,西南低”的空间趋势分布,且格局较为稳定;与下游相比,中上游协同度出现“断崖式”下跌,平均存在2~3年“时滞”;(3)长江经济带协同程度的区域差异渐趋缓和,按下中上游划分,差异主要来源于三大流域间的交错程度较高;(4)空间上逐渐形成“以江浙沪为核心,川渝为次核心”的双轮驱动发展网络结构,逐步牵引中上游协同水平提升。  相似文献   

12.
长江中游地区贫困村空间分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长江中游地区的湖北省、湖南省以及江西省在十三五规划当中所涉及的贫困村为研究对象,采用核密度分析、最近邻指数以及空间自相关等空间统计法,对贫困村的数量、空间分布密度及模式、垂直梯度分异等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长江中游地区贫困村省际分布有所不同。数量上湖南省>湖北省>江西省,并且同时存在典型的“平原型”贫困村和“山区型”贫困村,且在省域、国贫县、省贫县、非贫县、城市圈等多级尺度下的数量特征不同;(2)在城市群或者城市圈内,贫困村分布呈现低值集聚,而省域交界处的山区多为贫困村分布的高值集聚区;在巫山、雪峰山和武陵山的贫困连片分布区,贫困村多呈均匀型分布;在江汉平原地区,出现显著的集聚型分布;(3)贫困村的垂直空间分异显著。贫困村主要分布在海拔<200 m的平原地区,随着海拔的升高,数量不断减少。研究有利于更好地认知和理解长江中游地区的贫困村空间格局,实施更为科学的“精准扶贫”战略。  相似文献   

13.
陇南长江流域经济发展和生态重建战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陇南长江流域大多地处嘉陵江上游的源头地区,是一个资源较为富集但经济相对落后、生态环境脆弱且人口压力较大的丘陵山区。本文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着眼世纪之交摆脱贫困与奔向小康转换时期经济发展和生态重建的协调演进,提出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思路是立足山区优势发展特色农业,市场配置资源、培植支柱工业,商贸、旅游并举、突出第三产业、强化基础设计、增强发展后劲;空间结构重组的战略构想是重点发展东部经8济重心区、  相似文献   

14.
汉江流域生态系统服务权衡与协同关系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汉江流域是我国南水北调工程的水源地,也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功能区,定量分析其生态系统服务关系对协调区域发展与保护环境有重要意义。综合利用RS与GIS技术对该区域2000~2015年的土壤保持、碳储量与食物供给服务进行空间制图,并基于空间采样法对3种生态系统服务间的权衡与协同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在2000~2015年,汉江流域土壤保持量在波动中下降,高值区位于汉江上游林地、草地交叉分布区域,低值区位于汉江中下游林地、耕地等单一聚集地类区;碳储量年际变化较小,其高低值分布与土壤保持量基本相同;食物供给量增长迅速,高值区位于中下游的平原区,低值区位于上游的山地和盆地区。(2)在权衡与协同分析中,碳储量与食物供给、土壤保持与食物供给之间以权衡关系为主,而碳储量与土壤保持以协同关系为主,各生态系统间权衡与协同关系存在空间异质性。(3)空间热点制图显示,2000~2015年0类服务热点区占比减少,主要地类为草地;1类服务热点区占比最大且呈增加趋势,主要地类为耕地,生态服务类型以食物供给为主;2类服务热点区有所减少,多分布在上游林地区域,服务类型为碳储存和土壤保持;3类服务热点区占比很少。该研究结果对揭示生态系统服务之间的区域差异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长江干流典型区域河流生境健康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流生境是河流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持河流健康的重要因素。河流生境健康的准确评估可以为河流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提供重要依据。针对长江干流生境特点,从河流物理生境形态、河流岸边带生境和水环境特征3个方面选取了10个指标,构建了长江干流生境评价的指标体系。基于该评价体系,在2017年8~9月对长江干流的金沙江下游、三峡库区、长江中下游3个典型区域的127个调查断面进行河流生境综合评估。结果表明:金沙江下游、三峡库区、长江中下游河流生境综合指数(RHI)分值的分别为133.9、124.6、130.8,总体评价等级均为“良”。水流情势、受人类活动干扰是金沙江下游生境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河岸渠化硬化、河岸植被覆盖、河岸植被带宽则是三峡库区和长江中下游生境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建议长江上游区域强化水生生物重要栖息地完整性保护,中下游区域加强岸边带、洲滩的生态修复,恢复江湖连通性,构建长江流域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  相似文献   

16.
基于长江中下游流域6省17县市467家农户在2005~2010年期间关于农村环境对比变化的调查数据,构建了现代化进程中农村环境质量变化及影响因素的差分方程模型,并对近5年长江流域农村环境变化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结果表明,(1)我国长江中下游流域的农村环境质量下降变化出现了明显加快总趋势。其中长江中游流域地区农村环境质量下降变化明显比长江下游流域地区下降的变化幅度大,但长江中下游地区农业生产环境有显著好转。(2)长江中游和下游流域农村环境质量变化影响因素既有同质性也有差异性。其中同质性表现都对自然资源过度开发和人们环保意识弱。差异性体现长江中游地区影响环境变化的主要因素是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造成环境质量快速下降,而长江下游农村地区主要是人口压力大,工业化程度和城乡一体化程度高,农村地区面对生活排放和工业排放的叠加影响,从而造成环境质量的下降。研究结论对实现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十二·五”规划目标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90年代长江流域经济发展过程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长江流域是我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发展迅速的地区之一,以统计数字为基础,分析了90年代长江流域经济发展速度,上中下游发展的差别,产业结构转换及外向型经济的发展过程,研究表明,长少流域经济发展速度快于全国,在全国的地位不断上升,但增长方式以粗放方式为主,一方面是依赖于大量资金的投入,另一方面是依赖于消耗大量资源,并以牺牲部分生态环境为代价的,上中下游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不断扩大;产业结构向合理化方向发展,深层次问题不容忽视,入世后产业发展将受到严峻的考验,外向型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但外向度水平仍然较低,区域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18.
Abstract

Since the 1990s, the Yellow River stream has been temporarily interrupted for several years, which affects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the economy and human life, limits the economic potential of the drainage areas, and especially causes great harm to regions on the lower reache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and economy and water scarcity, the author thinks it is necessary to optimize and adjust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that has extravagantly consumed enormous amounts of water, and to develop ecological agriculture, industry and tourism which are balanced with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Finally,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several pieces of advice and countermeasures about how to build the economic systems by which water can be used economically.  相似文献   

19.
长江产业带投资条件比较与综合分等评价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将长江干流沿江地区建设成具有强大经济实力的国家级产业密集带是90年代国家调整宏观经济发展布局的重大战略举措。在大规模投资开发过程中如何按照各地投资环境特点,选择最佳的投资区位和适宜的投资方向是十分重要的。本文选取了能基本反映研究地区投资环境状况的基础设施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科教发达程度,主要资源赋存和区域环境质量5类因素共14项指标,以产业带范围内的40个地市为地域单元,对产业带内部的投资环境条件  相似文献   

20.
随着中央政府将长江经济带发展提到国家区域战略的新高度,其对建设用地的需求将进一步增加。作为客观反映地区剩余或潜在建设用地对未来人口集聚、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承载能力的指标,后备适宜建设用地潜力成为决定研究区域能否持续稳定发展的关键因素。基于此,本文根据后备适宜建设用地的计算方法和评价技术流程,测算了长江经济带后备适宜建设用地潜力,并对其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后备适宜建设用地面积为85 672.35 km2,约占研究区总面积的4.18%,总体潜力不大,空间上呈现出长江北部高于南部,中游、下游、上游地区依次递减的分布趋势;人均后备适宜建设用地0.22亩/人,下、中、上游地区呈现出依次递减的趋势;四川盆地、两湖平原、皖北等区域的后备适宜建设用地潜力较大,长三角、大城市市辖区以及川西地区不仅后备适宜建设用地较缺乏,人均后备适宜建设用地面积也较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