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INTRODUCTION Jiuquan-Jiayuguan-Yumen is the densest urban distribution area and its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the best in Hexicorridor (Figure 1). The main industry of Jiuquan is the trade and processing of agricultural and sideline products[1]; as an important city in the Silk-Road, Jiayuguan depends on the smelting industry and tourism; and Yumen becomes the new petrochemical city basing on the current resources[2].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three cities is not far from each other; es…  相似文献   

2.
在经济和城市快速发展过程中,资源环境对经济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约束越来越凸显.本文正是基于这种背景,研究了有限资源环境对城市化进程的阻碍大小,即城市化进程中资源环境"尾效".首先通过内生增长理论构建资源环境对经济增长的"尾效"模型,再利用经济增长与城市化水平之间的半对数关系推导出城市化进程中资源环境"尾效"模型,然后以江西省为例对其城市化进程中的资源环境"尾效"进行实证分析.计量发现土地、能源、水资源和环境污染对江西省城市化进程的"尾效"大小分别为0.017 678 315,0.114 909 279,0.005 050 95和0.0214 665 3.可见,能源对城市化进程的阻尼作用是最为显著的,其次分别是环境污染、土地和水资源.显然,只有大力提高能源等资源的利用率,将生产方式转移到依靠技术进步上来,并且着力提高人们的节约和保护资源环境意识,江西省城市化才能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3.
基于PP-DEA模型的区域城镇化发展差异的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城镇化发展存在差异是客观现象,对这种差异进行科学、理性的评价是城镇化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以安徽省区域城镇化发展差异为研究对象,以基于遗传算法的投影寻踪模型和数据包络分析模型为基础,从静态的发展水平和动态的发展效率两个方面对安徽省区域城镇化发展差异进行了综合评价,并通过构造综合差异指数把安徽省划分成4类城镇化发展水平区,包括高水平区、较高水平区、中水平区和低水平区,为此指出安徽省城镇化发展既要注重提高城镇化发展在资源投入、利用上的效率,又要坚持走提高发展质量和技术含量的内涵型发展之路。研究结果表明:基于PP-DEA模型的研究方法可有效克服传统的基于多元统计方法的综合评价技术的不足,能够更科学、更全面地反映区域城镇化发展的差异情况,其能对区域城镇化发展差异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长江经济带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区域,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的协调发展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战略重点之一。本文以2006-2013年长江经济带126个地级市的人口、土地数据为基础,从长江经济带、区域和市域视角,采用熵值法、发展水平评价模型和均衡发展模型测度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度,结合空间分析方法对协调发展度进行分析,并使用ArcGIS10.2得出二者协调发展度的空间分布图。研究发现,从整体来看长江经济带2006-2013年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并呈现相对平稳增长,2013年总体上达到较高协调发展水平。从区域视角来看,协调发展度呈现阶梯特征即下游地区中游地区上游地区的状态,且自2009年起3大区域协调发展度差距呈扩大趋势。从市域视角分析,长江经济带126个地级市2006-2008年协调发展度的发展速度慢,2009年后发展速度显著提升;在空间上呈现"东北-西南"的空间非均衡性和空间异质性,东北高、西南低,并表现明显的"城市群集聚"发展特征。长江经济带在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进程中应不断推进区域经济发展,加快中上游城市的城镇化进程,充分发挥"城市群"的经济辐射带动作用,同时转变土地财政思想,真正实现地区发展水平的提高,最终实现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Kaya恒等式的扩展,应用LMDI将城镇化对物流业碳排放变动的影响分解为人口城镇化、空间城镇化、收入城镇化和产业城镇化四种效应,对我国29个省市2007-2013年物流业碳排放变动的机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考察期内城镇化对我国各省市物流业碳排放变动的促进作用远超非城镇化要素,城镇化已成为推动各省市物流业碳排放的关键因素;且物流业各要素对处于不同城镇化阶段的省市影响并不一致。对成熟城镇化省市而言,收入城镇化和空间城镇化是物流业碳排放的稳定推动因素,人口城镇化则是稳定的抑制因素,产业城镇化刚刚由推动因素转变为抑制因素;对初级和中级城镇化省市而言,人口城镇化的抑制作用和收入城镇化的推动作用依然显著,但空间城镇化和产业城镇化的推动作用正在增强。从城镇化各要素对物流业碳排放变动的贡献来看,收入城镇化的推动作用最大,且对广东等经济大省的推动作用更明显;人口城镇化的抑制作用最大,且对山东、四川等人口大省的抑制作用更显著,但波动剧烈;空间城镇化对东部经济大省的推动作用已趋稳定,但对中西部省市的推动作用持续增强;产业城镇化对各省市的作用差异显著,且均较小。研究认为避免"一刀切"的物流业碳减排政策和城镇化规划、引导居民绿色生活和解决职住分离对我国实现物流业碳减排和新型城镇化建设具有重要帮助。  相似文献   

6.
中国城市化与能源强度关系的交互动态响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1990-2009年的统计数据,建立城市化率和能源强度间的向量自回归模型,运用协整分析、脉冲响应函数和动态方差分解法,从不同视角对两组变量的交互动态响应关系进行分析和预测,旨在揭示我国城市化水平与能源利用效率的内在联系、互动机制与发展趋势。分析结果表明:尽管在短期内呈现波动态势,我国城市化水平与能源强度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两组变量的动态脉冲响应为负,体现出城市化率和能源强度之间的反向变动走势;与城市化相比,能源强度的脉冲曲线波动剧烈,说明单纯依靠能源系统内部来改善能源效率缺乏可持续性;方差分解时序值显示,能源强度对城市化变动因素的累计贡献较低,而城市化水平对能源强度变动的影响显著且增长迅速,说明能源强度的降低并不是城市化率提高的主要动力,反之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对能源强度的下降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由此可见,通过城市的优化开发与系统建设,能够有效促进能源的可持续利用,实现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间的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7.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道路交通碳排放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探讨了中国城市化、经济发展、技术进步等与城市道路交通碳排放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与动态作用机制,并对中国城市道路交通碳排放进行了预测和情景分析。结果表明:①城市化率、交通能源强度、城市居民消费水平和人均GDP对城市道路交通碳排放的长期均衡弹性分别为0.93、0.73、0.68、0.44;②城市道路交通碳排放的最大贡献者在中短期内是交通能源强度,长期内是城市化率;③人均GDP增长率的提高,短期内会促使城市道路交通碳排放增长率提高,而长期又有助于使之降低;④中国城市道路交通碳排放持续增长的趋势在相当长时期内不可避免;⑤不同的发展理念和政策与技术的组合,可以使城市道路交通碳排放发生重大变化。基于研究,提出了中国城市道路交通碳减排的政策取向。  相似文献   

8.
This paper aims to estimate the effects of changing life style and consumption demands driven by income growth and urbanization on increase of energy requirements in China, and es-timate the impacts of improvement in household consumption on mitigating energy requirements towards 2020, based on input-out-put analysis and scenarios simulation approach. The result shows that energy requirement per capita has increased by 159% for urban residents and 147% for rural residents from 1995 to 2004. Growth in household consumption driven by income growth and urbanization may induce a successive increase in energy require-ments in future. Per capita energy requirements of urban residents will increase by 240% during 2002-2015 and 330% during 2002-2020. Urbanization might lead to 0.75 billion ton of increment of energy requirements in 2020. About 45%-48% of total energy requirements in China might be a consequence of residents’ life styles and the economic activities to support consumption demands in 2020. Under low-carbon life style scenario, per capita energy requirements of urban residents may decline to 97% in 2015 and 92% in 2020 in contrast with baseline scenario. That implies that China needs to pay a great attention to developing green low-carbon life style in order to realize mitigation target towards 2020.  相似文献   

9.
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这一交互关系,是两者彼此响应的耦合产物。研究城镇化发展与生态环境间的响应胁迫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际意义。本文以武汉城市圈为研究对象,通过建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生态环境响应模型,对"两型社会"战略提出后武汉城市圈城镇化生态环境响应的时空演变进行分析。主要结论如下:12008-2013年,武汉城市圈城镇化发展态势良好,整个城市圈城镇化综合水平逐年稳步上升,增长速度加快。生态环境综合指数呈现先下降,后维持稳定,再上升的"U型"变化曲线,符合环境库兹涅茨曲线。2武汉城市圈生态环境对城镇化的响应,呈现出由负响应向正响应转化的特征,生态环境对城镇化发展总体上呈现出由"胁迫"到"促进"的转变。A值越来越大,由2008年的-0.9上升到2013年的1.66。H值则呈现先降低后上升的变化特征,由2008年的0.9降低到2010年的0.09,2013年迅速提升到1.71,表明生态环境对城镇化发展总体上呈现由"胁迫"到"促进"变化的发展趋势。资源环境压力、资源环境载荷对城镇化的发展呈现出由负响应向正响应转变的特征,资源环境绩效对城镇化的发展具有正响应的特征。3武汉城市圈生态环境综合响应指数的空间分异特征,由以正响应为主的"凹陷"结构向分化的"板块"结构演化,生态环境综合响应指数的区域差异呈先扩大、后缩小趋势,城镇化的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为"弱促进"向"强胁迫"变化。资源环境载荷响应指数和绩效响应指数表现出"向心性"的发展特征。  相似文献   

10.
长株潭地区城镇化对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长株潭城市群作为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对湖南省、对全国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城镇化进程中土地利用问题作为"两型社会"研究中的重要方面,必然受到普遍关注。本文首先对国内外关于城镇化与土地利用关系的相关文献进行了评述,进而在对城镇化综合水平与土地利用综合指数进行测算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动态计量模型,采用协整分析与脉冲响应分析、方差分解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长株潭地区城镇化对土地利用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近年来,长株潭地区城镇化综合水平逐步提高;城镇土地利用综合指数呈现出先平稳,然后急剧上升的倒"L"型变化趋势;城镇化综合水平与土地利用综合指数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短期内,城镇化综合水平的提高会在一定程度上使土地利用状况恶化,但长期内,城镇化综合水平是影响土地利用综合指数的主导因素,它的提高有利于土地集约利用。由此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问题的新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工业化与城镇化大背景下,探讨我国农民工发展的特点和问题.首先从大中城市的利弊分析入手,探讨了小城镇发展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分析发展小城镇是引导农民工合理流动的根本途径;然后从我国产业结构的现状分析,指出随着第三产业比例的增加尤其是服务韭的快速发展极大地推进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总结了产业结构合理化是加大农民工的就业力度的关键;进而从体制上探讨如何改革城乡的二元结构问题.总之,要解决农民工的问题,就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工在流动、就业、安置上的问题,这就应该从国家的体制方面、政策方面及人的观念上进行全面深入的思考.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和城镇化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最终推动力量,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战略就是为了合理稳步地推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相似文献   

12.
Abstract>

Two prevalent views are reviewed on China’s urbanization firstly. Then, this article highlight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pattern of urbanization in the world based on the quadrants map, using data of 118 countries or areas.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in the world excluding the data of China has slowed down gradually. A further exploration examines China’s urbanization proces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over time, which reveals that both urbanization level and the lev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belong to the low-grade coordination pattern. The low level of urbanization is closely connected with the low lev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ctually, China’s urbanization gap appeared during 1985–1995, but it has been eliminating this urbanization gap since 1995 as a result of rapid urbanization growing. The complicated realities revealed in this analysis challenge the existing two prevalent views.  相似文献   

13.
Two prevalent views are reviewed on China's urbanization firstly. Then, this article highlight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pattern of urbanization in the world based on the quadrants map, using data of 118 countries or areas.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in the world excluding the data of China has slowed down gradually. A further exploration examines China's urbanization proces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over time, which reveals that both urbanization level and the lev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belong to the low-grade coordination pattern. The low level of urbanization is closely connected with the low lev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ctually, China's urbanization gap appeared during 1985-1995, but it has been eliminating this urbanization gap since 1995 as a result of rapid urbanization growing. The complicated realities revealed in this analysis challenge the existing two prevalent views.  相似文献   

14.
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已进入国家战略决策层次,然而目前的研究成果多集中于宏观层次的定性描述与规划对策等方面,并没有对海峡西岸经济区内城市化发展特征,尤其是产业结构转变对资源消耗的影响开展定量研究。文中以海峡西岸经济区沿海8市为研究对象,分析各城市的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了产业结构转变与资源消耗对比研究,重点探讨了产业结构转变对当地城市化和资源消耗的影响,分析发现海峡西岸经济区城市间的城市化和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存在明显城际间差异性,各城市发展速度与产业调整、区域产业布局相关,明确了产业结构调整的多样化对资源环境的影响方式和程度也是多样化的,而产业结构多样变化又促使海峡西岸经济区各城市间经济交流与协作更加紧密。  相似文献   

15.
本文将人口变量引入城市用地扩张的理论模型中,以级差地租收益分配为核心,剖析了人口增长与用地扩张之间的互动关系。研究发现,在政府主导的城市化发展中,受发展竞争驱动,地方政府将城市中决定用地规模的经济活动人口和享有公共物品的户籍人口割裂开来:一方面,尽可能多的扩张城市用地面积以容纳更多的经济活动人口、攫取地租收益;另一方面,在级差地租分配中,拒绝让非户籍移民以公共物品的形式分享城市增长中的级差地租收益,从而降低城市化发展的成本。地方政府在享有外来人口集聚带来的级差地租收益的同时却不必承担相应的公共物品成本,这种成本收益计算中的扭曲进而导致了城市增长中的用地过度扩张、整体社会福利水平下降的问题。有鉴于此,在城市化相关改革政策中,应当引入人地统筹的调控思路,将级差地租收益分配与人口市民化问题相挂钩,有助于实现城市增长中的人地关系协调,抑制过度"土地城市化"并合理推进"人口城市化"。  相似文献   

16.
城市化对新疆绿洲生态环境的影响与对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随着西部大开发的不断深入。新疆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但是,随着新疆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新疆城市所处的绿洲区域的资源、环境、生态也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城市化正在或即将对绿洲生态环境造成现实的破坏和潜在的威胁。因此正确认识城市化给绿洲生态环境所带来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消除不利影响的对策。合理规划和发展绿洲城市是关系到新疆绿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7.
农村城市化作为农村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在我国经济政治发展极不平衡的二元社会结构形态下。就地城市化是适合国情的合理选择。需要通过以政策性金融机构长期信贷支持为主体、农村信用合作社以及其他金融机构长期性资金投入为辅助的机制。建立政府政策扶植、市场资金支持的政府主导型的混合型金融支持体系,探索我国农村城市化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城市化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可持续的城市化模式——都市圈化。并对其内涵和外延进行归纳,进而将中国三大都市圈与日本的都市圈进行比较。结论是:中国沿海地区的都市圈化。既适应世界潮流,又符合中国国情。还能实现国家和区域的人口-经济-生态的平衡。都市圈化的推行。将在中国沿海地区形成以三大都市圈为核心的长达数千公里的人口高度聚集的沿海城镇密集地区。成为新时期我国国家竞争战略的支撑点。并将在一定程度上消弭城乡之闻、沿海与内地之闻的体制鸿沟和贫富鸿沟。  相似文献   

19.
湖北省城镇化地域差异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阐明湖北省城镇化水平的空间差异程度,引入城镇化不平衡指数这一指标进行分析。研究表明湖北省城镇化的地域差异与各地的发展条件是基本相适应的,并针对其城镇建设提出相关建议;湖北省城镇建设应寻求相对均衡;应壮大完善区域性中心城市。增强其经济能力和辐射能力。  相似文献   

20.
在当前经济全球化日益加速的时代背景下.江苏城市化发展正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处于快速发展的转型时期。通过对科学发展观在城市化发展中的定位思考,提出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应注意的五个科学发展原则。在此战略原则的指导下.回顾总结了江苏省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粗放式速度增长与内涵式演变的错位、地域不平衡性与城乡差异性的加剧、城市体系的功能发挥失衡、缺乏区域协调与合作、人与生态环境的不和谐五个方面的问题.并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思维为视角.从科学制定和实施城乡规划、构筑城市经营效率机制、把握沿江开发契机等措施层面,就全面推进江苏城市化科学发展作出了对策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