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Fan Chun Wai The Centre for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n Education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英文版)》2006,4(4)
Despite the adverse impact of the budget deficit in Hong Kong has been alleviated since the economic recovery from 2003, the fiscal deficit may return when there is another downturn in the economy if the problem is not handled fundamentally.Based on the economic and political situation from 1998 to 2003,the factors that lead to the budget deficit in Hong Kong are analyzed in four perspectives,including(a)increase in public expenditure;(b)decrease in public revenues;(c)poor management of public money and(d) weak administration.With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n these factors, possible solutions to the fiscal problem faced by the government may be developed. 相似文献
2.
利用2006—2017年我国30个省级行政单位的面板数据,采用空间计量模型对财政分权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并通过效应分解分别计算出财政收入分权和财政支出分权对环境污染的直接效应、空间溢出效应和总效应。模型估计的结果表明:①财政收入分权与财政支出分权通过直接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两种途径对环境污染产生显著影响,但收入分权与支出分权对环境污染的空间效应具有异质性。②财政收入分权对环境污染具有显著的负向直接效应和负向空间溢出效应,影响系数分别为-5.429和-17.572。提高财政收入分权度不仅有利于减轻本省份环境污染,也对邻近省份的环境污染起到抑制作用。而财政支出分权对环境污染具有显著的负向直接效应和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影响程度分别为-3.345和1.173。提高财政支出分权虽然有利于减少本省份污染的排放,但在一定程度上引起省际的污染外溢效应,提高邻近省份的污染程度。③从总效应来看,财政收入分权和财政支出分权对环境污染均呈现出显著的负向相关性,影响程度分别为-23.001和-2.172。提高财政分权可降低环境污染水平,有利于环境质量提升。④通过构建不同空间权重矩阵,检验模型的稳健性,结果表明模型估计是稳健可靠的。根据分析结论,可能的启示与建议有:①合理划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的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在提高财政支出分权度的同时提高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分权度,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环境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②继续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完善绿色经济考核机制,引导地方政府加大对污染治理和环境改善的支出水平及效率。 相似文献
3.
刘子怡;王朵铎;汪依唯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23,33(11):103-116
政府预算作为国家财政收支计划,规定了包括环境治理在内的政府活动的范围和方向,是提升环境治理能力现代化重要的政策工具。充分发挥政府预算在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中的引导和治理作用,对于持续推进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预决算偏离度是衡量政府预算能力的重要指标,影响地方政府环境治理行为。该研究从预决算偏离视角出发,利用2007—2020年中国291个地级市预决算偏离度数据和工业污染物排放数据,通过构建固定效应模型检验地方政府预算的环境污染治理效应。研究结果表明:①样本期内,政府预算具有环境污染治理效应,能够显著提升地方环境污染治理水平。②路径分析表明,政府预算能够激励和约束地方环境污染治理行为。在预决算收入偏离方面,政府预算可以通过税收约束规范地方政府财政规则,提升环境污染治理水平;在预决算支出偏离方面,政府预算通过加大地方环保投入,引导地方政府治理方向,进而提升环境污染治理水平。③异质性分析表明,政府预算对地方环境污染治理的影响效应在环境规制弱、环保绩效考核力度低、污染自净率低、行政等级低的地区更加显著。据此,应健全现代预算制度,充分发挥政府预算在环境污染治理中的功能作用;强化激励约束机制,不断推进全面预算绩效管理;加强预算监督,发挥国家监督体系的合力;健全环境规制和环保绩效考核制度,加快推进产业转型,从而助力政府预算在环境治理领域功能效应的发挥。该研究丰富了政府预算和地方政府环境治理的相关研究,有助于地方政府因地制宜制定相关政策,强化政府预算在地方环境治理中的作用,加速推进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
4.
财政分权对中国环境污染影响程度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财政分权体现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间的财政权力分配关系,它可以通过支出分权度和收入分权度两个指标进行衡量。从理论上分析,大多数研究结论都认为财政分权与污染量排放存在负激励,但是缺乏相应的实证研究。本文利用1998年到2009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对中国财政分权与污染物排放规模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本文选取工业废气排放量、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量、工业废水排放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作为衡量污染物排放规模的指标,选择支出分权度与收入分权度作为解释变量,选择人均GDP、人口密度、城市化水平、外商投资总额、工业化水平作为控制变量。本文还将所有省份按照地理位置划分为东部和中西部两组进行稳健性检验。研究结果表明:以支出分权度衡量的财政分权指标与污染物排放规模负相关,且实证结果具有稳健性,以收入分权度衡量的财政分权指标与污染物排放规模的关系从实证的角度来讲不确定。 相似文献
5.
周波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21(6)
节能减排不仅是推进我国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核心要义,也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迫切需要.在我国,要实现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约束性目标,需要进行艰难的产业结构调整、能源消费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阶段跨越,并应采取体制、政策、技术和管理等综合推进措施.包括政府投资、税收、政府采购和财政贴息在内的财税政策措施对于推进我国节能减排至关重要.本文认为,政府投资政策应重在支持高新技术产业研发应用,经由产业结构调整促进节能减排;税收政策应立足于综合采取增设环境污染税、低技术污染税以及税收优惠和减免等激励和惩罚并重措施;政府采购应通过扩大高效节能减排产品市场需求,引导企业生产行为;财政贴息则应侧重于解决企业节能减排投资以及技术改造过程中的资金约束. 相似文献
6.
环境管制政策的局限性与变革--自愿性环境政策的兴起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我国虽然基本上避免了环境质量急剧恶化的局面。但是现行环境政策并没有从根本上遏制环境状况不断恶化的趋势,我国环境政策的效率亟待摄高。究其原因,我国环境政策以行政直控的管制政策为主。具有强烈的行政管理色彩,使得政府和企业的博弈长期锁定在非合作状态。要摆脱这种困境,必须引入第三方激励、监督机制。促使双方的博弈转变为合作博弈。20世纪90年代中期自愿性环境政策的渐渐兴起,是企业和公众在产品市场上互相影响的结果。而政府起到引导激励、信号传递作用。文章从博弈论的角度对此进行了分析,自愿性环境政策缓解了环境管制成本与效果冲突的困境,是未来环境政策的一个重要的方向。 相似文献
7.
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程瑜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16(6):188-193
循环经济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世界也是我国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我国现行的财政政策对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①保护和治理生态环境的财政投入相对于需求严重不足;②环保投资使用效率低下;③现行税收措施对环境保护的作用力度有限;④现行排污收费制度存在问题;⑤缺乏环境保护税种;⑥现行自然资源税存在性质定位不合适、征收范围过窄、计税依据不合理、单位税额过低等问题。为此,从财政支出政策和财政收入政策两方面提出了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8.
首先参照投入—产出比,利用环保财政投入占GDP比重与环境污染综合指数之比对各区域环境财政政策治污效应系数进行测算,按系数值域把中国30个省(市)分成两个区域,区域1包括北京、甘肃、贵州等19个省市,区域2包括上海、浙江、福建等11个省市。其次分析环境财政政策、环境税收政策和中国式环境分权的治污效应并分区检验,最后对中国式环境分权和经济发展水平的门槛效应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环境财政政策治污效应显著,区域1财政政策取得了更好的治污效果,中国目前车船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资源税及排污费等\"近似\"环境税种总体治污效应不显著,中国式环境分权与污染物排放显著正相关,中国式环境分权和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政策的治污效应具有显著的门槛效应,当中国式环境分权度低于-0.164、经济发展水平低于4.174时,环境财政政策具有更好的治污效果。样本期内以中国式环境分权为门槛变量时,有安徽、广西等15%的观测值位于低门槛区域,以经济发展水平为门槛变量时,有贵州、云南等10%的观测值位于低门槛区域。中国目前的能源消费结构和工业结构是加剧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城镇化和对外开放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高污染和高排放。鉴于此应加大环境保护财政支出,提升环保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单独开征环境保护税种,中央政府适度地环境集权,全面提升环境质量。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省级政府制定的环境政策逐渐增多。在数量繁多的各类问题中,省级政府的决策者如何能够充分认识到某个环境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将其置于优先考虑的位置,进而出台一项环境政策?与经济发展政策相比,省级政府制定环境政策的过程有何特征?本文通过研究两个案例来探讨这些问题的答案,一个案例是陕西省制定的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政策,另一个案例是云南省正在制定的类似政策。研究表明,在省级政府制定环境政策的过程中,政策倡导者往往不是省级政府决策者,而是省级政府中行政主管部门的领导。政策倡导者建立政策的途径是说服作为决策者的省级政府相关领导,进而使之批准政策出台。其说服方法是建立由相关部门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组成的支持联盟,通过科学研究阐明问题的重要性、紧迫性以及和政府职能的相关性,并提出具有科学基础和立法基础的政策方案。这一过程既区别于中央政府制定环境政策的过程,又与省级政府制定经济政策的过程不同。 相似文献
10.
E. A. Abdelgalil 《Environment, Development and Sustainability》2005,6(4):415-427
This paper has developed a two-sector model of forestry that gives some insights into the interactions of poverty, land tenure insecurity, economic growth, trade and deforestation in the context of the drylands of Africa. Externally, the model results show that the world demand for non-timber forestry products can lead to a win-win situation whereby both trade and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can be promoted. Monopolistic measures to control the supply of these products, for short-term price gains, are harmful economically and environmentally. By contrast, productivity-raising measures have a favourable impact on both the economy and the environment. Internally, the model results show that the growth of the rest of the economy has driven the economic growth of the forestry sector, but at the same time, its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Poverty and land tenure insecurity also contribute to this degradation. Fortunately, policies promoting basic needs satisfaction and property rights security are shown to be effective in mitigating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in the forestry sector. The paper results contribute towards a more sustainable exploitation of forestry.Readers should send their comments on this paper to: BhaskarNath@aol.com within 3 months of publication of this issue. 相似文献
11.
地方政府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局限性及对策研究——以山东省日照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兆前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16(6):182-187
在分析日照市发展循环经济的路径、措施和难题的基础上,研究了地方政府的自利性、选择性偏差、调控手段和行政分割等方面的局限性,提出了规范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关系、构建科学的政绩考核体系、加强区域分类指导、加快立法与强化执法、制定相应的经济制度与政策等发展循环经济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随着全球化推进,各国开始不断消减贸易壁垒,环境规制程度跟着提升,各级地方政府作为环境规制相关政策执行者,国家的环境治理直接受到其环境规制策略影响。论文围绕地方政府恶性竞争导致的环境规制失灵问题,采用变截距GLS方法和Hansen提出的\"门槛回归\"模型,并利用我国29个省级单位2000-2013年面板数据,将地方政府竞争作为门槛变量,分析在不同门槛值下地方政府竞争、区域开放对工业环境规制的影响,并进一步研究财政收支分权和贸易政策对这种影响是否存在积极或恶化作用,力求从根本上解决地方政府恶性竞争,实现环境有效规制。研究表明:在样本期间内,财政收入分权度较低、财政支出分权度较高、贸易开放度高、金融开放度高和制度环境不完善的地区,地方政府竞争对工业环境规制的促进作用更加凸显。全国和东部地区地方政府竞争对工业环境规制呈边际递减的促进作用,中部地区表现出地方政府竞争对工业环境规制非单调性,西部地区存在对工业环境规制呈边际递减的抑制作用。总之,样本期间内地方政府竞争程度有助于全国和东部地区环境进行有效规制,中部地区跨越门槛值后环境规制失灵,西部地区则存在较严重环境规制失灵问题。为了规避环境规制失灵,我们应提高外商投资的进入环境门槛,地方政府在治理环境时,应削减对自己地区的行政垄断,推动各级地方政府跨区域环境保护合作,并由较高层级的政府来承担环境规制的财政支出责任,不断降低地方政府恶性竞争导致的环境规制失灵。 相似文献
13.
Elaine Jeffreys Jian Xu 《Environmental Communication: A Journal of Nature and Culture》2018,12(5):575-588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nexus of coal–government–society relations in present-day China using a governmentality approach to explore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policy change, “crisis” management and social action. It outlines the noticeable shift in government rationalities and communication regarding the coal industry in recent years. It then frames this shift within the broader context of government–society relations focusing on public debate regarding the calamitous nature of China’s air pollution and its filtering via the censorship apparatus of the Communist Party-state. Finally, it shows how problems relating to coal extraction and combustion have been taken up at the level of grass-roots protest and philanthropic advocacy. An examination of such activism illustrates the crucial role played by digital media networks in sparking debate on coal-related environmental and health crises, and in pushing an authoritarian government to change national coal and other policies in order to maintain social and political stability. 相似文献
14.
On 1 June 2017, the US President Donald Trump officially announced the withdrawal from the Paris Agreement, thus the study on the reasons of withdrawal, the potential impacts, and coping strategies has become a focus among policy circles and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Based on the self-developed US Policy Assessment Model,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evaluates the three potential “major deficits” in terms of mitigation, climate finance, and global climate governance, as a result of the US withdrawal from the Paris Agreement and puts forward policy suggestions for coping with such transformations accordingly. The study shows that the United States ’withdrawal from the Paris Agreement will affect the existence and implementation of successive climate policies and result in an additional 8.8–13.4% increase in the global emissions reduction deficit. The United States’ withdrawal will also deteriorate the existing climate finance mechanism. The Green Climate Fund (GCF)’s funding gap will increase by US$2 billion, while the gap of long-term climate finance will increase by about US$5 billion a year. Either the China–EU or the “BASIC plus” mechanism could fill the governance deficit caused by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lack of political momentum may continue for a while in the future. 相似文献
15.
不同政策对农户农药施用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农户不规范的施药行为是引发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最直接的原因,为规范农户的施药行为,政府颁布并实施了多种政策,但大多收效甚微。农户不规范的施药行为主要表现在过量使用高毒农药、施用过程中不按规定操作以及农药残留物的处理问题上,如何针对农户不同的施药行为制定相应的政策,以达到有效规范农户施药行为的效果,这是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文章基于全国986个农户的调查数据,运用有序logistic模型,分别回归了不同政策对农户过量施用农药的行为、不遵守施药间隔期的行为以及在施药过程中不阅读标签说明的行为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强令禁止高毒农药、对违反农产品安全生产进行处罚以及对收购的农产品进行检测等命令控制政策对农户是否过量施用农药的行为具有较强的规范效应,但对农户在施药过程中是否阅读标签说明的规范效果不佳;农药施用技术培训、农产品安全生产宣传教育等宣传培训的政策能有效规范农户在施药前阅读标签说明,但对农户是否过量施用农药的影响不大;以市场为基础的激励政策对农户过量施用农药、阅读标签说明以及遵守间隔期均有显著的规范效果。由此提出,政府在实施命令控制政策的同时,应加强农产品安全知识的宣传力度,定期为农户提供农药施用技术培训;由于以市场为基础的激励政策能有效弥补命令控制政策的监管漏洞,从而更有效的规范农户的施药行为,因此要建立激励惩罚机制,对使用生物农药、施用有机肥等具有正外部性的投入行为进行补贴,对使用高污染、高毒农药的行为进行征税,充分发挥市场为基础的监管政策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6.
脱贫人口返贫率偏高是中国农村贫困问题的一个显著特征.这种客观现实要求我们,应该仔细考察农村贫困发生率、贫困深度和贫困强度对政府干预行为的跨期响应,从而动态地而不是静态地评价政府减贫行为绩效.本文将普惠式的农村农业发展政策与扶贫政策一起纳入减贫分析框架,构建一个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SVAR)模型,以弥补现有文献用多变量时间序列数据通过单方程模型回归分析的局限,从SVAR模型中获得结构冲击响应函数,动态地评价政府行为的减贫效应.实证分析表明,目前的政府行为,无论是普惠式的农村农业发展政策,还是瞄准贫困人口的扶贫政策,对农村贫困的政策干预都没有形成持久的影响,冲击响应衰减很快.为了降低脱贫人口返贫率,政府减贫政策的目标应定位于提升贫困人口的自身发展能力,扩展贫困人口参与经济增长的机会,使经济增长成为他们获取稳定收益的源泉. 相似文献
17.
拍卖作为一种有偿分配机制已经确立为我国碳市场配额分配的基本方式之一,而拍卖机制的灵活运用以及与市场运行之间的关系也成为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难题。传统的排放权拍卖理论以政府收入最大化作为目标函数,并没有将企业预算和交易策略纳入到分析框架中,同时对于拍卖收入资金的再分配方法缺乏可行的指导。本文将企业的成本约束(或预算)作为一个因素引入,提出了最优拍卖数量模型以及基于双重红利思想的资金再分配模型。分析表明最优拍卖数量由企业的边际减排成本和二级市场弹性系数决定,二级市场弹性系数则取决于排放的不确定性水平;边际减排成本越高的企业,其承受的拍卖成本随着拍卖价格增长越快,这可能导致减排空间小的企业承担的拍卖成本增长过高,从而产生不公平问题,因此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多轮竞价的资金分配策略,根据企业参加拍卖的投标情况间接评估企业的边际减排成本水平,并制定相应的补贴标准。最后以广东碳市场为例,从市场结构、履约成本、市场价格三个方面深入讨论了拍卖对碳市场的影响以及最优参数的选择策略。广东的经验为拍卖机制的引入提供了良好的建议:在二级市场流动性不足,价格发现能力较弱的情况下,引入拍卖机制可以快速建立一级市场的价格发现机制;由于历史法的不可靠,拍卖会将履约成本分配不合理的问题进一步放大,加剧市场的不公平问题,甚至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但拍卖收入资金的循环利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纠正这一问题;短期内拍卖底价是政府建立市场预期的辅助工具,是在二级市场供求关系尚未建立时的一种过渡手段,但从长期来看随着二级市场的成熟,底价政策应该逐渐放松或退出,建立起一级市场价格与二级市场价格联动的定价机制。 相似文献
18.
庄贵阳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20,(3):19-28
政策试点是中国国家治理策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政府遵循“由点到面”逻辑以试验手段制定政策的一种常规性工作方法。低碳城市试点是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选择不同类型、不同发展阶段、不同资源禀赋的地区开展试点,探索经济增长与碳排放脱钩的模式。现有文献侧重低碳城市建设的内涵、建设模式与路径、温室气体的核算方法、政策手段、峰值研究与达峰路径、效果评估等,有力地支持了低碳城市建设决策,但对于低碳城市试点的政策设计鲜有涉及。本文从政策过程理论、央地关系两个视角,结合府际学习与竞争关系,建构了中国低碳城市政策“试点–扩散”机制与政府行为的分析框架。中国的低碳城市试点具有探索型开拓性、综合型专业性、授权型自主性的特点,结合三批低碳城市试点的文件要求和实践进展,从政策试点的选点、设计、执行、监督和评估五个方面对于中国低碳城市试点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分析。相较于经济领域的其他政策试点,低碳城市政策试点具有弱激励弱约束的政策环境。地方政府基于自身的学习能力和领导力,在政策创新方面表现出争先、自主、效仿和守成四种行为特征,并以杭州、深圳、镇江、成都四个表率城市做了实证。政策“试点-扩散”的过程从本质上讲是中国政策创新与扩散的过程,可能在现实中需要往复多次进行,中国已陆续开展的三批低碳城市试点工作就遵循这样的政策逻辑。试点的意义是试出问题、解决问题、积累经验。从前三批试点城市评估结果来看,试点城市在低碳发展目标设定、转型路径探索和低碳发展动力转换等方面与社会的预期仍有差距,为此本文提出了推进低碳城市建设的四点建议:一是激发城市低碳发展的内生动力;二是完善低碳城市试点的科学论证机制;三是建立激励与约束并举的长效机制;四是强化市场公平竞争的政策导向。 相似文献
19.
梅凤乔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6,(3):1-8
建设生态文明是一项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国家战略。政府作为国家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法定的环境"守护神",理应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独特的作用。鉴于政府具有行政主体和机关法人的双重人格,相应地,其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亦应担负双重角色,即生态文明建设的推动者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示范者。据此,提出以"生态文明政府"作为政府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双重角色有机统一体的政策理论;并将其界定为,既依法履行其作为生态文明建设推动者的责任,又切实担负起其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者的义务,使所辖地区达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三生"共赢状态的政府。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推动者,政府一方面要发挥自身的优势,推动权力机关、审判机关、法律监督机关按照各自的职能和职责,参与生态文明法制建设;另一方面还要充分运用各种政策手段,推动相对人投身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者,政府应当率先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在摈弃与生态文明理念相抵触的不良行为的同时,从绿色政府采购、绿色建筑、绿色办公、绿色出行等方面践行生态文明,对公众起到引领作用,促使生态文明理念成为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在打造生态文明建设示范者方面,美国联邦政府开展的绿色政府行动计划,在规范建设和实施体制等方面,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根据我国的国情,建议从顶层设计入手,按照自上而下的方式,循序渐进推动生态文明政府建设,并将实施绩效向社会公布。这既是对生态文明政府建设的监督,也是对全社会最好的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总之,建设生态文明政府,要以提升政府的生态文明建设能力为出发点,以促进全社会形成"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为落脚点。只有建设生态文明政府,才能建成生态文明社会。 相似文献
20.
A. Z. Shvidenko S. Nilsson V. S. Stolbovoi V. A. Rozhkov M. Gluck 《Russian Journal of Ecology》2001,32(2):71-77
The estimated net primary production (NPP) of Russian terrestrial ecosystems (annual average over the period from 1988 to 1992) is 9544 Tg of dry matter, or 4353 Tg of carbon. Of the total amount, forests account for approximately 39.2% (here and below, comparisons are made with respect to carbon content); natural grasslands and brushwoods, for 27.6%; farmlands (arable land and cultivated pastures), for 22.0%; and wetlands, for 11.2%. The average NPP density on lands covered with vegetation (1629.8 million hectares in Russia) is 267 g C/m2per year. The highest value (498 g C/m2per year) is characteristic of arable lands. Other land-use/land-cover (LULC) classes have the following NPP densities (in areas covered with vegetation): grasslands and brushwoods, 278 g C/m2; forests, 224 g C/m2; and wetlands, 219 g C/m2per year. In general, Russian terrestrial ecosystems accumulate 59.7% of the total NPP in the aboveground phytomass (47.8% in green parts and 11.9% in wood) and 40.3% in the underground phytomass. The latter parameter differs significantly in different LULC classes and bioclimatic zones. According to calculations, the uncertainty in estimating the total NPP is 11% (a priori confidential probability 0.9).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