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正>当前,我国生态环境形势依然严峻。为保障生态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党中央和国务院提出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的重要任务。生态环境保护三大红线的划定,即生态功能保障基线、环境质量安全底线和资源开发利用上线,有助于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深化开展,成为环评审批的重要依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开展,能够有效阻止开发建设活动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为严守生态红线"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2.
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是破解长江经济带资源开发、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尖锐矛盾的重要手段。完善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红线监管体系,是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关键环节,是实现"图上红线"到"地块红线"转变的重要保障。分析了长江经济带各省市在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及严守过程中面临落地难度大、法律法规建设滞后、制度配套不完善、监管体制不健全、监管能力薄弱等诸多问题,提出以加快完善生态保护红线立法体系为突破口,以严格的生态保护红线环境准入制度、监督巡查制度、评价考核制度、责任追究及赔偿制度、生态补偿制度等系列制度为重点,着力提升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红线执法监管能力,加大宣传教育和鼓励公众参与,分区域、分步骤实施生态保护红线区域生态保护修复等对策和建议,以推进长江经济带"大保护"。  相似文献   

3.
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是落实生态保护红线、优先保护生态空间的重要法律依据。通过回顾生态红线的提出与内涵,提出了生态红线实施中的主要问题,总结了生态红线在战略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实践应用,提出了在战略环境影响评价中落实生态保护红线要求、创新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正>《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修订版)明确提出国家在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敏感区和脆弱区等区域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严格保护。生态保护红线在环境保护法的提出是加强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和管理的重要举措,是落实生态红线、优先保护生态空间的重要法律依据,是强化生态保护的强制性规范性手段,将对维  相似文献   

5.
<正>中国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使生态红线得到了各方高度重视。本文就如何搞好生态红线的划定与落地的观点看法进行了梳理,以期为生态红线划定及落地提供参考。何为生态红线红线通常具有约束性,表示各种用地的边界线、控制线或具有低限含义的数字。其意义在于止步,其最大作用是警示。中国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使生态红线在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再度被提及,也得到了政界及媒体的高度重视。环保部给出的定义:生态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论述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内涵统一性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生态文明作为继工业文明之后更高层次的文明形态,将赋予环境保护工作"活的灵魂",指导环境保护工作步入新时代。同时,提出在完善环境保护体制、划定环境生态红线和加强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方面,探索环境保护发展的新思路,以有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7.
<正>96.如何落实坚定不移实施主体功能区制度的要求?《决定》要求"坚定不移实施主体功能区制度",这是落实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的一项重要举措,我们要深刻认识划定生态保护红线、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区定位推动发展的重大意义。我国的国土空间具有多样性、非均衡性、脆弱性的特点,这就决定了  相似文献   

8.
内蒙古自治区一半以上国土面积纳入生态保护红线,如何管好红线尤为重要,本文对国家明确的除国家重大项目外允许在生态保护红线一般区域允许的有限人为活动的内涵和管理重点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基于国土空间规划的生态保护红线评估指标建议,分析了内蒙古自治区目前生态保护红线内有限人为活动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9.
当前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区域性环境问题严重、累积性健康风险突出、系统性生态问题尖锐、内在性体制机制问题依旧。对新型城镇化实行生态红线管控,是破解重大资源环境约束、促进城镇集约发展、优化城镇空间布局的有效手段。生态红线的划定,应立足于生态系统完整性,以及我国城镇化的区域性特征,而且要有层次性。为了保障新型城镇化生态红线管控效果,需要在生态资产量化的基础上,完善政府生态监管机制、坚持协作管理和公众参与、建立相应的生态补偿机制、实行生态审计考核和追责制度。  相似文献   

10.
《环境影响评价》2018,(3):104-104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要求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推动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严守资源环境生态红线.树立底线思维,设定并严守资源消耗上限、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红线,活动限资源环境.  相似文献   

11.
中国在2011年正式提出生态保护红线战略,其主要目的是识别出最重要的生态系统,并实施严格保护。作为促进生态文明建设重要内容之一的生态保护红线的管理工作就显得尤其重要。美国和日本对生态保护地的管理形成了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适合自身的机构管理体制,可持续的科学分区管理。欧盟则形成了纵横结合的生态网络管理体制。通过学习与借鉴美国、日本和欧盟对生态保护地的管理特点和经验,针对我国现行的生态保护红线管理存在的法规制度不完善以及管理部门不协同等问题,提出出台红线管理办法、对接空间规划强化管理工作、制定可持续性分区管理体制、构建以环境准入清单为抓手的纵横结合的管理监督体系等建议。  相似文献   

12.
环境影响评价是从源头防范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基础性制度,是促进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和谐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和有效措施。环境影响评价大数据对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实施和改善环境质量及宏观决策具有重要支撑作用。在生态环境保护总体形势发生深刻而长远的变化,以及环境影响评价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提出对环境影响评价大数据的若干新思考,从内涵、总体目标、总体框架三个方面阐述新时代环境影响评价大数据建设的总体思路,并给出"新时代"环境影响评价大数据的重点建设任务,为环境影响评价大数据的建设与应用提供参考,促进环境影响评价大数据为环评制度的实施提供更加精准可靠、高效智能的支撑。  相似文献   

13.
鄂尔多斯市属于资源型城市,面临绿色转型发展的困境。鄂尔多斯市"三线一单"试点工作,是在鄂尔多斯市绿色转型发展战略环境评价的基础上,按照现状解析、承载评估、压力分析、单元划定、三线确定的技术流程重新梳理,在统筹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的管控要求基础上,将空间环境管控清单、总量环境管控清单及产业准入负面清单等禁止和限制的环境准入要求落实到环境管控单元。该项研究既为鄂尔多斯市绿色转型发展提供了环境精细化管理的手段,也为"三线一单"技术指南的编制提供了技术方法和实践模式,同时还为资源型城市"三线一单"的编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中部地区在促进我国区域经济东西融合、南北对接的协调发展过程中具有突出的战略地位和功能,在全国生态安全格局、重点流域环境安全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过去数十年,在人类活动的强烈影响下,中原经济区水资源制约显著、部分河流断流加剧,长江中下游地区湿地退化、生物多样性锐减,尽管森林生态服务功能有所提升,但整体而言,中部地区流域生态安全问题十分突出。情景分析显示,中部地区的中长期发展将加剧这一趋势,主要表现在:城市化导致生态空间受挤占,矿山开发导致水土流失加剧,长江流域发展导致水生生物多样性将受到空前威胁。为了破解影响中部地区战略发展的生态安全制约,必须加强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加强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全面推进矿山生态修复,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保障区域生态安全。  相似文献   

15.
在流域水土资源开发和利用规划中明确水环境和水生态红线控制指标,既是新时期流域规划环评指标体系构建的重要任务,也是保证资源开发过程中生态与环境刚性约束、促进流域环境安全和生态文明的重要内容。结合黄河流域规划研究和规划环评资料成果,在流域湿地优先保护、统筹环境水量调控指标和实现水功能保护的污染控制等原则基础上,论述了流域规划与环评中的水环境与水生态控制红线,并提出了加强纳污红线和生态流量红线管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我国自开展尾矿库专项整治和综合治理行动以来,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尾矿库安全风险仍在逐渐增加,易诱发重特大事故,急需进一步研究其安全科技支撑技术。以尾矿库自身安全、堆排现状、溃坝影响、调洪能力等安全生产防控为研究出发点,整合高分对地观测技术、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和设计规范,研究划定了尾矿库上游汇水红线、最终堆排红线、下游影响红线、干滩警戒红线等四条安全生产红线。通过案例分析表明,研究划定的尾矿库安全生产红线能够有效地排查尾矿库区域性安全风险。  相似文献   

17.
如何将"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环境准入负面清单"与相关政府部门已有的生态文明制度和目标体系有效衔接,并将其应用到多层级行政单元组成的区域和流域,是当前战略环境评价实践应用领域亟待发展的重要方向。研究以珠三角地区为例,基于区域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水平和资源环境压力,将珠三角21个地级市划分为6种环境管控单元类型,包括特大型中心城市、城市群重点城市、亚区域中心城市、发展热点城市、沿海经济带城市和生态屏障功能城市,结合各级政府中长期规划体系和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等近期环境保护重点工作中的分区管控相关思路和要求,提出了针对区域总体和6种环境管控单元类型对应的生态保护红线比例、环境质量底线、生态风险管控、资源利用上线以及相应的产业退出和准入建议。研究重点强化了优化发展区的发展规模管控要求,探讨了土地更新过程的产业退出负面清单要求。  相似文献   

18.
动态     
《环境影响评价》2020,(1):I0002-I0002
全国环境影响评价与排污许可工作会议召开2019年12月22日至240,全国环境影响评价与排污许可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生态环境部部长李干杰出席会议并讲话。他强调,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坚持和完善环境影响评价与排污许可制度,为打好打胜污染防治攻坚战、建设美丽中国提供有力支撑。李干杰指出,环境影响评价和排污许可制度是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的基础性制度,是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有力抓手,是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相似文献   

19.
《环境与生活》2023,(5):14-15
<正>4月27日,生态环境部召开4月例行新闻发布会。生态环境部自然生态保护司司长王志斌介绍,2022年我国生态保护监管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积极成效:顶层设计不断强化,生态文明示范建设工作深入推进,生态保护红线和生态保护修复监督不断加强,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监管持续推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成功举办。王志斌表示,2022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一年。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开启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新篇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生态环境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  相似文献   

20.
构建以生态保护红线为基础的生态网络格局对维护区域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生态保护红线为基础,结合景观连通性指数识别生态源地,利用Linkage Mapper模型提取生态廊道与生态节点,构建漳州市生态网络并提出修复措施。结果表明:(1)漳州市重要生态源地面积达1 715.20 km2,占全市陆域面积的13.61%,呈现“四周高,中间低”的空间分布特征;共有65条生态廊道,其中一级生态廊道36条,总长度243.78 km;二级生态廊道29条,总长度550.37 km。(2)全市生态“夹点”11处,零散分布在各区县交界处;生态障碍点18处,主要分布在长泰区与平和县;生态断裂点61处,集中分布于南靖县、华安县和漳浦县等地。通过综合分析生态廊道与生态节点等生态网络重点区域土地利用现状与空间分布特征,结合漳州市生态环境特征,因地制宜提出分级分类生态修复措施,以期为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与修复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