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6 毫秒
1.
采用NaOH碱提法提取和纯化了海洋沉积物中的腐殖酸,研究了腐殖酸的紫外吸收光谱特征,考察了pH、盐度和溶解有机质对腐殖酸吸光度的影响。结果显示,pH对腐殖酸的吸光度有显著的影响,在pH<6.5的酸性和pH>8.5的碱性条件下吸光度随pH的增大而增强,但pH在6.5~8.5范围内对吸光度的影响不大。盐度和溶解有机质对腐殖酸的吸光度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2.
测试了悬浮腐殖酸对海水母液中Cd(Ⅱ)离子的吸附常数,所使用的腐殖酸来源于港湾沉积物、河流沉积物及陆相土壤中,对它们都作了交叉极化/魔角旋转(CP/MAS)~(13)C核磁共振(NMR)分析。结果表明,含有光谱可测到的氨基酸氮的沉积型腐殖酸,具有较高的吸附常数。从而表明,氨基酸中的氮提供了附加的吸附位置,这是使沉积型腐殖酸比土壤腐殖酸具有较大吸附常数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测定了中国东部地区主要河流河水、悬浮物和沉积物中腐殖酸含量,研究了该地区河水腐殖酸含量的地域分异规律,并探讨了河水腐殖酸的可能来源。结果表明,所研究河流河水腐殖酸含量在0.9—14.4mg/L范围内,中值为4.16mg/L,并有北高南低的一般趋势。黑龙江上游及松花江北部支流的河水腐殖酸含量在8.5mg/L以上,滦河以北其它地区在3.9—6.4mg/L范围内,黄河以南区域则在0.9—3.3mg/L之间,所研究地区河水中的腐殖酸为混合起源的,它既来自河流悬浮物和沉积物中腐殖酸的释放,又来自流域表土中腐殖酸的淋溶。  相似文献   

4.
基于非对称场流分离技术的水环境腐殖酸聚集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腐殖酸的聚集特性是影响其去除率及与其它污染物相互作用的重要因素,本文采用非对称场流分离技术对腐殖酸组分进行分离,配合示差折光检测器及多角度激光光散射器,对腐殖酸分子量的分布规律进行研究,探讨了水环境的化学条件对腐殖酸荷电状态和聚集状态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腐殖酸具有自我凝聚的特性;在p H较低和溶液离子强度较高时,腐殖酸胶粒的Zeta电位绝对值减小而分子量增大,腐殖酸胶粒聚集程度增大;随腐殖酸浓度增大,腐殖酸胶粒的Zeta电位绝对值减小,腐殖酸分子发生聚集而使胶粒分子量增大.当离子强度达到0.08mol·L-1,或浓度达到15 mg·L-1时,腐殖酸分子不仅靠氢键聚集在一起,还可能发生分子间的缔合.  相似文献   

5.
鸭绿江口再悬浮沉积物中汞的释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报道了鸭绿江河口区悬浮物中汞含量随潮态的变化,并通过实验模拟研究了鸭绿江下浮污染沉积物中汞在海水作用下的释放机理。结果表明,在河口区,高潮时悬浮物中汞含量低于低潮时的含量,其原因除了海水中氯离子对悬浮物中汞的络合作用以及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离子的交换作用外,还由于悬浮沉积物中汞主要以有机物,腐殖酸结合态存在,碱性海水能溶解腐殖酸,从而导致与腐殖酸结合态汞的释放。  相似文献   

6.
本文研究了金在100MPa、温度呈梯度曲线变化条件下,在一些岩石柱(砂岩、泥质页岩、碳泥质页岩、石灰岩和花岗岩)中的重新分配。在以蒸馏水作为初始流体的系统中,未见金的明显再分配。在有NaCl参予的硅酸盐岩石柱中,金发生再分配,同时转移到“碳酸盐地障”中。在硅酸盐-碳酸盐岩石柱中,即使有NaCl参予,金也不发生再分配。在使用现代海洋沉积物的实验中,金的再分配是由于保存在沉积物中海水的氯化物水解所致。在“碳酸盐层”和岩石柱的低温带,随着有机质含量的增高,岩石中的活化金再沉淀形成自然金。  相似文献   

7.
以生物膜主要组分水铁矿和腐殖酸作为掺杂吸附剂,分析了掺杂前后黄河乌海段表层沉积物对重金属Cd^2+的吸附特性,探讨了吸附时间、Cd^2+初始浓度和pH对沉积物吸附Cd^2+的影响,对吸附动力学和吸附等温线进行了拟合并计算了分配系数。结果表明:腐殖酸和水铁矿掺杂比例的提高增强了沉积物对cd^2+的吸附能力;掺杂生物膜主要组分对黄河乌海段水体Cd^2+的吸附过程更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曲线(R^2≥0.99,P≤0.02,n=7);掺杂腐殖酸和水铁矿后沉积物对cd^2+的分配系数分别为:6.2959和2.7110,二者均高于未掺杂沉积物对Cd^2+的分配系数(0.8626),说明掺杂腐殖酸的吸附效果优于掺杂水铁矿的吸附效果;另外,溶液pH对沉积物吸附Cd^2+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8.
对天然水、土壤和岩石中金与腐殖质相互作用的结果及Au一腐殖酸和AUCL-腐殖酸在体系中相互作用的实验资料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金与腐殖酸有机质形成配合物的过程,乃是表生带中金的迁移和富集机制的一个重要方面,决定了从联质矿石中萃取金的工艺特点,影响到岩石、矿石、土壤和天然水中金的测定准确性,进而对金矿床普查和评价的效率有决定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海洋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防治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重金属污染是海洋沉积物污染的一个重要方面。文章概述了近几年来国内外对研究海洋沉积物中重金属样品的预处理、污染元素的测定以及其研究方法中的一些特点,以期进一步推动海洋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防治的深入发展。同时结合现代生物修复和化学治理技术,提出一些预防和治理海洋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方面的设想。化学治理技术中,较详细介绍了壳聚糖在治理海洋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的潜在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海洋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防治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重金属污染是海洋沉积物污染的一个重要方面。文章概述了近几年来国内外对研究海洋沉积物中重金属样品的预处理、污染元素的测定以及其研究方法中的一些特点,以期进一步推动海洋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防治的深入发展。同时结合现代生物修复和化学治理技术,提出一些预防和治理海洋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方面的设想。化学治理技术中,较详细介绍了壳聚糖在治理海洋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的潜在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秋冬交替季节白洋淀沉积物有机质特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研究白洋淀沉积物中有机质释放对秋冬交替季节淀区水环境的影响.将白洋淀分为自然保护区、旅游区、村落密集区、淀中村区和出淀口区五部分,在20个代表性采样点采集沉积物样品,采用光谱学方法表征样品中有机质特性,并研究氮、磷的溶解释放特征.结果表明:①在自然保护区、淀中村区和出淀口区,沉积物中有机质的腐殖化和芳香化程度较高,主要为陆源可见光类腐殖酸组分(C1)、海源可见光类腐殖酸组分(C3)和紫外光类腐殖酸组分(C4);而在旅游区和村落密集区,有机质的腐殖化和芳香化程度较低,主要为类色氨酸组分(C2),表明这些区域受人为活动影响大.②紫外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参数具有很好的相关性,可用于表征沉积物中有机质特征;类色氨酸组分的荧光强度与沉积物中w(TN)和w(TP)具有良好的正相关关系,显示出同源性特征.③与以类腐殖酸为主要成分的沉积物样品相比,氮、磷更易从以类蛋白为主要成分的沉积物中释放.研究显示,秋冬交替季节白洋淀沉积物中有机质以类蛋白和类腐殖酸为主,且类蛋白具有促进共存氮、磷溶解释放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重金属污染是海洋沉积物污染的一个重要方面.文章概述了近几年来国内外对研究海洋沉积物中重金属样品的预处理、污染元素的测定以及其研究方法中的一些特点,以期进一步推动海洋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防治的深入发展.同时结合现代生物修复和化学治理技术,提出一些预防和治理海洋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方面的设想.化学治理技术中,较详细介绍了壳聚糖在治理海洋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的潜在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海洋沉积物既是污染物的蓄库,也是上覆水的污染源,溢油对海洋沉积物的影响已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海洋沉积物具有高的细菌丰富度和多样性,不同沉积物的异质性导致细菌群落对溢油的响应各不相同,其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石油污染程度和生物降解水平,且烃降解基因的相对丰度与污染水平之间具有直接相关性。本文对溢油后海洋沉积物中细菌群落的多样性进行了综述,重点分析了溢油后潮上带和潮间带、潮下带及海底沉积物细菌群落多样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4.
2014年10月底和2015年7月底对青岛大沽河口潮间带表层沉积物进行了2个航次的调查,测定了15个枯季表层沉积物样品和45个洪季表层沉积物样品中砷和汞的含量,并进行了污染评价分析。结果表明,枯季表层沉积物中砷含量基本都超过第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符合第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而洪季表层沉积物中砷含量符合第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枯季和洪季表层沉积物中的汞含量均符合第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采用地累积指数法(I_(geo))和潜在生态危机指数法(E_r~i)对该区域表层沉积物中的砷和汞进行污染评价。结果表明,枯季表层沉积物中砷属于轻度~偏中度污染,汞属于无污染~轻度污染;洪季沉积物中砷基本无污染,汞属于无污染~偏中度污染。枯季表层沉积物中砷的潜在生态危害程度为轻微~中等水平,汞的潜在生态危害程度为轻微~较强水平;洪季表层沉积物中砷的潜在生态危害程度为轻微水平,汞的潜在生态危害程度为轻微~较强水平。  相似文献   

15.
氢氧化铁和腐殖酸是沉积物中重金属的重要储存库,在一定程度上均可以控制重金属在底栖生物体内的富集.本文在3个浓度梯度(70、140、280mg·kg-1)下,通过颗粒物悬浮系统,研究了氢氧化铁和腐殖酸颗粒上附着的Cd在文蛤体内富集规律.实验结果表明,氢氧化铁和腐殖酸结合态Cd对文蛤的生物有效性存在显著差异.在Cd浓度为7...  相似文献   

16.
在对厦门海域汞污染调查的基础上,选择典型区域的海洋沉积物作为研究对象,系统地研究了潮间带海洋沉积物痕量汞在光照和遮光作用下的释放过程、释放通量以及影响释放通量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光照作用有利于潮间带海洋沉积物痕量汞的释放,平均释放通量大约是遮光作用下的1.7~1.9倍;潮间带海洋沉积物中痕量汞的释放通量随着大气温度、沉积物-水系统温度和光照强度的升高而增加;随着大气相对湿度的增加而降低;而风速对其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7.
海洋沉积物对重金属污染物的吸附是1种物理吸附过程,在一定的条件下(波浪和潮汐等),吸附于沉积物中的汞可能重新释放出来,对滨海海洋生态环境造成永久性的潜在危害。在对厦门海域汞污染调查的基础上,选择代表性的海洋沉积物进行取样,系统测定潮间带海洋沉积物痕量汞的释放动力学过程,并分析了盐度、pH、温度和振荡频率对释放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潮间带海洋沉积物中痕量汞的释放动力学符合Ho的二级动力学方程,即随着时间的延续释放速度逐渐降低,沉积物中痕量汞的释放平衡时间约为24h.沉积物痕量汞的释放量随盐度的增加有所减小,随温度和振荡频率的增加而增加;在pH〈7时释放量随pH值的增加而降低.pH〉7时,释放量随pH值的增加而升高。  相似文献   

18.
重建海洋古pH对于海洋酸化进程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海洋古pH反演的硅藻组合、硼同位素组成及B/Ca、brGDGTs及3-羟基脂肪酸等技术方法进行了归纳和总结。硅藻组合法系根据沉积物中保存的硅藻的种类和丰度重建水体的古pH,在湖泊研究中有较多成功的应用;硼同位素组成及B/Ca法基于海洋钙质生物中δ11B或B/Ca的变化重建海水pH,brGDGTs法是基于沉积物中brGDGTs的环化指数或异构化程度重建过去海水pH,3-羟基脂肪酸法是基于沉积物中3-羟基脂肪酸的支链比反演海洋古pH。这些海洋古pH的反演技术方法各有特点,就目前而言,仅硼同位素组成及B/Ca法是追溯海洋古pH变化较为成熟的方法。研发海洋古pH反演新技术方法至关重要,完善现有方法构建更加准确精密的海洋古pH重建指标体系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19.
近海沉积物组份对有机物的吸附与吸附机理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大连近海沉积物主要组份碳酸钙、金属氧化物、腐殖酸和粘土矿物为沉积物模拟样品,测定该4种组份对硝基苯等4种毒性有机的吸附等温线,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多组份吸附剂吸附等温模式。通过吸附热的测定,探付了4种沉积物组份吸附毒性有机物的机理,并比较了相对吸附能力大小  相似文献   

20.
环境中砷的存在往往会对人类健康产生不利影响。以从高砷含水层沉积物中筛选的砷抗性细菌X6400-2为生物材料,通过测定微宇宙体系中各种形态砷的含量,研究外加有机碳源葡萄糖、麦芽糖、腐殖酸、富里酸对含水层沉积物中砷生物迁移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4种有机碳源均影响微生物X6400-2的生长;细菌X6400-2生长的最适合碳源浓度分别为葡萄糖2.0g/L、麦芽糖1.0g/L、腐殖酸1.5g/L、富里酸2.5g/L;未接种细菌X6400-2时在有机碳单独作用下沉积物中砷的释放量很少,溶液中砷含量几乎为零,说明有机物单独作用对沉积物中砷生物迁移的影响较小;当向添加了有机物的沉积物-培养基微宇宙体系中接种细菌X6400-2后,沉积物中的砷快速向溶液中迁移,其中添加富里酸的微宇宙体系沉积物中砷的生物迁移最明显,As(Ⅲ)、As(V)和总砷的释放量最高分别达到沉积物中的63.3%、66.4%和41.3%;由于沉积物对溶液中释放的砷具有二次吸附作用,溶液中As(Ⅲ)、As(V)和总砷达到最高浓度后均缓慢降低至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