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公元1877年(清·德宗光绪三年),陕西、山西、河南连年大旱,1897年住在山西解州城内西大街崇实巷一位自称“刘姓”的人编写的《荒年歌》,是这场大旱灾情的真实写照。现节录于下,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2.
民国十六、十七年内蒙、陕西等地发生了百年一遇的大旱灾。据莎拉齐县志记载:“民国十六年苦旱,全年雨量仅三·五一公分(相当35.1毫米),四月、六月微雨,然已成灾;十七年全年雨量五·○四公分(50.4毫米),四、五、七、八月未见滴雨,六月也仅下雨○·一五公分(1.5毫米),遂酿成空前未有之旱灾”;“致成异常饥畜现象,  相似文献   

3.
1556年华县大地震前的大旱灾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可兴  王志莲 《灾害学》1998,13(3):72-75
简述了1556年发生在陕西华县大地震概况和大震前小震活动异常平静的事实,分析讨论了大震前的大旱灾及其物理机制,强调指出重视研究大震前的大旱问题,对当前的防震减灾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民防苑》2009,(3):1-1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是诗人杜甫在上元二年(761年)因陕西旱灾迁居四川成都后写下的诗句,反映了诗人亲历旱灾后面对春雨降临时的无比喜悦之情。  相似文献   

5.
1927年5月23日6时32分47秒,甘肃古浪(北纬37.6度,东经102.6度)发生地震。震级为8级,震中烈度XI度,震源深度12公里,死亡4万余人(一说8万余人),倒塌房屋40余万间。 1927年5月23日,一场可怖的大地震袭击了甘肃历史上的富庶之区——凉州(今甘肃武威)。 蒲登波罗克在他写给《字林西报》的信中说:“这样恐怖的地震使我感到世界末日将要降临。” 蒲登波罗克是甘肃天主教的代理大主教,德国人。他在兰州传教多年,地震时恰在凉州传教。  相似文献   

6.
整理了1928年甘肃救灾档案资料《甘肃省民国十七年各县灾情一览表》,通过提取该档案中的被灾地域、灾民人口、灾情状况等数据,建立以县为基本单位的灾情指数的方法,复原了我国近代历史时期一次重大旱灾——1928年甘肃旱灾的受灾地区和受灾情况。复原结果表明,甘肃省此次旱灾灾情最严重地区为该省的中东部,而该省西部和北部地区受灾相对较轻。在成灾时间上,春季该省中东部地区就形成旱灾的中心,并且该中心在夏季和秋季一直存在,形成了罕见的春、夏、秋三季连旱连灾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减灾”一词,很多人以为是舶来品,主要依据是联合国1987年提出“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活动,其中“减灾”一词才传开的。实际上“减灾”一词出现的时间还早,在50年代初我国已经在文件中用过“减灾”一词,著短文发表在《中国地震报》(即后来的《中国减灾报》)上。诸如1954年6月3日-20日,中央气象局在北京  相似文献   

8.
新中国成立前夕,湖南省长沙市曾遭受了一场百年不遇的洪涝灾害。据《湖南省志》记载:“1949年(民国38年),全省大涝。灾情之巨,实属百年罕见。长沙大水入市,水深3尺至1尺有余,县境沿江62垸溃决50多垸。长沙至湘乡交通、电讯被阻,田地颗粒无收,灾民60万以上。”《湖南社会大观》记述更为详细:“长沙市南门外灵官渡、天符庙等处水深3尺,  相似文献   

9.
1995年陕西特大干旱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新  李士高 《灾害学》1997,12(1):77-79
1995年陕西气候异常,发生了历史上罕见的大旱.本文对这场大旱进行了详尽分析.陕西省1995年的干旱超过了建国以来最早的1962年,与本世纪以来最早的1929年相似。是陕西省近65a来的又一个特大于旱年.  相似文献   

10.
<正> 本文将武当断块及邻区作为一个整体,分析了公元前159年以来中强地震的时、空、强活动图象特征。试图探讨中强地震活动以及主震发生前小震分布与武当断块构造及其区域孕震系统之间的某些内在联系,并对断块周缘的中强地震发展形势作了一些初步讨论。资料来源,主要根据《中国地震目录》(1977年)、《湖北省地震目录及地震台网观测报告》(1984年)、《河南省地震历史资料》(1980年)、《四川地震目录》(1975年)、《陕西安康地区地震目录》(1979年)、《陕西商洛地区地震目录》(1980年)和部分县  相似文献   

11.
为配合“国际减灾十年”活动,促进国际间灾害科学研究交流,徐世芳等人经一年多努力,于近期完成了一部近150万字的《英汉汉英灾害科学词典》的编写工作,并将由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发行。本词典以英汉、汉英两种形式编排,前半部分为英汉(约5万条目),后半部分为汉英(约4.5万条目)。收词范围除包括各种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外,还涉及与此相关的环境科学、地学、气象学、生态学、农业、工程技术、灾害医学、灾害保险及社会经济学等30多个学科领域。  相似文献   

12.
1.筹备成立“陕西防灾基金会”。 2.组织开展“陕西自然灾害综合研究与防御对策”课题研究。此课题已列入省科委科技工作计划,1990年完成。 3.组织重大洪水灾害综合考察。 4.组织举办自然灾害测报方法研讨会和讲习班。交流旱灾、水灾、滑坡、泥石流、  相似文献   

13.
一、旱灾是渭北旱原限制农业生产的重要因素渭北旱原位于陕西境内黄土高原的南缘,包括宝鸡、咸阳、渭南、铜川和延安五个地市的23个县市区。土地总面积为3.82万平方公里,占全省的20%,占陕西境内黄土高原总面积的46%。1985年农业人口525万,占全省的21.3%。耕地面积1504万亩,占全省27.6%,其中旱地1179万亩,占耕地的78.5%,是以旱地为主的旱农地区。  相似文献   

14.
<正> 《地震学刊》第二届编委会第一次会议于1985年4月2日至4日在江苏省镇江市召开。出席这次会议的共有24位编委(部分编委因故未能出席)和一位邀请代表。会议由许绍燮主编和冯德盖、孙廷萱、张雪亮、董颂声副主编主持。《地震学刊》主办单位江苏省地霍局局长魏文园到会,并讲了话。会议听取了《地震学刊》编辑室所作的关于《地震学刊》一年来的“工作报告”和“《学刊》编辑工作条例”的制订说明,重点地就《学刊》办刊的宗旨、性质、任务、办法和如何适应当前改革形势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取得了一致的意见。  相似文献   

15.
近50年中国旱灾的时空变化   总被引:26,自引:11,他引:26  
采用省级报刊信息源 ,建立了中国旱灾数据库 ,运用数字地图技术 ,重建了 194 9~ 2 0 0 0年中国旱灾的时空格局。研究表明 :全国旱灾空间格局总体呈东西分异 ,重旱灾区域在北方 ,并相对集中分布在黑龙江西部、内蒙古中部、河北北部、陕西北部和宁夏 ;在南方主要分布在中部 5省 (安徽、湖北、湖南、江西和河南 )及四川东部、贵州和云南中东部。全国旱灾的范围有向西部扩展的趋势。全国旱灾动态变化趋向总体呈现南北分异。长江以北地区为旱灾灾次增多区 ;长江以南地区为旱灾普遍减少区或变化不明显区。  相似文献   

16.
杨北 《防灾博览》2004,(2):36-36
我国历史上灾荒频发,战乱不断,人民身处水火,生存艰难。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中有一条记载:后汉兴平元年(公元194年),水、旱、蝗灾之后,百姓大饥,“是岁,谷斛(十斗)五十余万钱,人相食。”对此,裴松之在《三国志注》中说:“自遭荒乱,率乏粮谷……袁绍之在河北,军士仰食桑椹。袁术在江淮,取给蒲赢  相似文献   

17.
萧凌波  黄欢  魏柱灯 《灾害学》2012,(1):101-106
以《清实录》等清代档案文献为主要历史信息源,挑选华北地区清代盛期(1743-1744年)和晚期(1876-1878年)分别发生的两次典型旱灾,对灾害气候背景和灾情、政府措施(特别是政府主导的跨区粮食调度)、社会后果(人口迁徙和动乱)等信息进行整理并分别对比,可以发现1743-1744年旱灾期间政府的粮食调度体现出粮食数量大、来源渠道广、调度效率高等鲜明特点,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而1876-1878年旱灾则反之,粮食数量及来源有限,且转运效率极低,由此引发严重社会后果。这种转变,发生在主要余粮产区农业凋敝、南北粮食运道(大运河)阻断、漕运及仓储制度衰败的时代背景之下,重灾区空间分布带来的交通通达性差异,也在客观上影响了粮食调度的效率。  相似文献   

18.
纪洛  亓玲 《防灾博览》2003,(1):34-35
7月4日山西繁峙“6·22”矿难遇难者人数达37人。 湖南涟源一煤矿瓦斯爆炸,5人死亡4人失踪。 两架飞机在德国上空相撞,百余人死亡。 陕西西沟煤矿发生透水,15人被困井下。 遵义一商场在拆除中垮塌,12人死伤。 吉林白山一煤矿瓦斯爆炸,39人被困。 湖南洪水一千多万人受灾,损失47亿元。 9日 沈阳“狂日恰恰”歌厅11人被有害气体撂倒。  相似文献   

19.
近日,福建省正式颁发《2003年地质灾害防灾预案》,将全省的地质灾害划分出“重点防护区”和“一般防护区”,并固定出299处地灾危险点重点看防,以尽量减少地灾所造成的损失。 福建省山高坡陡,台风暴雨频发,是地质灾害多发区之一。据统计,仅2002年全省共发生各类地质灾害2万多起,造成69人死亡,伤122人,失踪22人,  相似文献   

20.
为配合“国际减灾十年”活动,由陕西省滑坡办公室和陕西省地震局情报室合作编辑的《滑坡灾害与减灾》一书已出版。全书约8万字,陕西科技出版社出版,《灾害学》杂志社征订发行。编写《滑坡灾害与减灾》一书是陕西省滑坡办公室安排的重点科研项目之一。这本书向读者提供了十几个典型滑坡灾例及减轻滑坡灾害方面的经验、教训与对策,介绍了国内外当前滑坡研究的新思路、新方法等。对研究、教学和管理人员是一份有益的参考材料,对各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