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海州湾保护区海洋环境质量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洋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是开展海洋环境保护和管理的基础和依据。以海州湾海洋保护区为研究区,结合国内海洋环境调查现状,利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以生物要素为主、物理化学要素为辅的海洋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参考国内外相关研究,将海洋环境质量等级划分为“优良中差劣”。收集了海州湾保护区2005~2011年环境调查资料,结合国家相关标准和统计数据序列综合确定各评价指标等级判定标准。利用2006年8月、2009年12月和2011年3月的调查数据对海州湾保护区环境质量进行评价和分析。评价结果显示综合指数值分别为0608、0465、0638,保护区环境质量整体处于等级良,且近岸环境较离岸海域差,较客观地反应了该区域的环境状况。此外,海洋生物物种丰度和生物多样性呈现一定程度的季节波动,尤以冬季底栖生物较为明显,反应了区域气候特点对生态系统生物要素的影响。在生态环境评价以及评价标准的选择中需注意季节变化可能产生的干扰;开展环境质量评价时应充分注意调查时间选择的代表性,方能客观有效地反映区域环境质量状况  相似文献   

2.
综合评价现行江苏省海洋功能区划实施基本情况,能够全面检测区划实施和管理中的成效与不足,进一步提高新一轮区划编制的实效性和科学性,从而增强新一轮区划对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调控作用。基于海洋功能区划的特殊性和对数模型效用函数综合评价法的可行性,从区划的执行情况、协调情况、实施效益和实施影响等4个方面,设计了16个具有代表性的指标用于定量评价江苏省海洋功能区划实施基本情况。结果表明,对数模型效用函数综合评价法简便、操作性强,可信度高,评价的结果与现实情况吻合度高。现行江苏省海洋功能区划的实施情况总体良好,区划得到了有效的执行,与全国海洋功能区划和全省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协调度高,产生了显著的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3.
宁波市城区河道水环境综合整治效果评价方法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河道水环境综合整治需要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来指导和评估整治工作绩效。针对城市河道的水环境特征,采用系统分析和专家调查法建立了城区河道水环境综合整治效果评价的指标体系与数学评价模型,指标体系包括目标层指标1项、准则层指标3项、评价层指标10项以及调查监测指标层15项,共4个层次。将建立的评价方法应用于2012年3~10月宁波市11条城区河道水环境综合整治效果的评价,获得城区河道综合整治效果评分值在48.4~91.4,评价结果可定量描述治理工程取得的环境效果,为城市河道水环境综合整治与定量考核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利用2004年和2009年夏季航次长江口海域表层沉积物的监测统计结果,以加权平均环境质量综合指数法为基础,以参评因子动态分类排序法确定权重,以《海洋沉积物质量》(GB18668-2002)作为评价标准,构建新的海洋沉积物质量综合评价模式,对长江口海域表层沉积物中的主要污染因子进行了分类判别,综合评价了长江口海域表层沉积物质量状况。结果表明,长江口海域表层沉积物中硫化物、石油类、汞为常态因子,铅、镉、砷、多氯联苯和滴滴涕为关键因子,铜和有机碳在个别站位已成为预警因子;沉积物环境质量总体良好,综合评价指数介于0.267~0.636之间,均属于第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个别站位铜、有机碳含量偏高,存在超标现象。此外,本文通过构建的海洋沉积物质量综合评模式计算过程简单、权重确定不受人为主观因素的影响、反映沉积物综合质量的时空变化特征比较客观,具有普适性。  相似文献   

5.
水质评价是环境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污染程度是一个模糊概念,在实际工作把离散的质量级别进行连续性处理。模糊数学在水质评价中得到广泛应用。以长江干流段2004年1月至2004年12月的水质监测资料作为依据,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水质进行了分级评价。结果显示,所评价的长江干流段水质为地表水标准中的Ⅱ类水。在2004年1月至2004年12月的时间段内,长江水质综合指数在2.0至2.6之间变动,2004年2月和8月水质综合指数最多为2.6,水质随时间的变化较平缓。在所评价的长江5个断面中水质综合指数都小于3.0,其中湖南岳阳城陵矶水质综合指数最高为2.6,其主要的污染物为CODMn,江苏南京林山水质综合指数最小为2.0。  相似文献   

6.
海洋油气资源开发技术发展战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开辟深水油气勘探开发领域、实现边际油田的高效和经济开发是提高油气后续发展能力。保障油气资源安全的重要途径之一。我国在深水油气勘探开发技术方面基础较薄弱.在“十一五”期间尚不具备开发深水油气的条件。因此“十一五”期间需针对我圈海域特点选择部分关键技术进行重点攻关。实现我国海洋油气开发由近海向深水的技术转移。为实现全海域资源开发提供高技术支撑。本文以海洋油气资源开发技术为对象.从海洋油气资源及其勘探开发状况、国内外技术发展现状和趋势、图象及社会经济需求筹方面进行内外部环境条件分析.提出了我国海洋油气资源技术领域所面临的挑战以及与国际水平的差距。并对制约我国该技术领域和相关油气产业发展的瓶颈技术、国外垄断技术进行了分析.最终提出我国海洋资源开发技术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战略模式。  相似文献   

7.
区域资源与生态环境综合监测及评价指标体系初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综合分析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不同区域的基于“3S”技术的区域资源与生态环境综合监测及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步框架。具体包括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监测指标体系、生态环境退化监测与评价指标体系和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实施状况监测指标体系。将监测与评价指标应用于规划和政策制定,以期为土地利用规划和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制定和评估规划的实施效果服务。  相似文献   

8.
农作物秸秆资源调查与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作物秸秆数量大、种类多、分布广,是一种多用途可再生资源。由于缺乏统一的评价指标和调查方法,阻碍了秸秆综合利用进程。本文从总量、经济性、空间和时间分布等角度评价秸秆资源,建立农作物秸秆评价标准体系,将农户问卷调查与的农作物收获时直接采样测试草谷比等方法结合起来,提出了秸秆资源调查与评价范围、内容和方法。通过在实际调查中的应用,表明该方法可以指导我国作物秸秆资源的调查与评价工作,有利于我国秸秆综合利用进程。  相似文献   

9.
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后续帮扶工作与搬迁户未来的生产生活和就业的质量息息相关。以湖北省12市(州)为例,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包含社区治理服务、基层党建服务、基本公共服务、培训与就业服务、文化服务5个方面,利用熵值法对指标进行赋权,得出各地区的综合得分,进而对湖北省各地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后续扶持工作进行综合评价,并识别出以下特征:(1)从综合得分来看,不同地区间的扶持工作力度差距较大;(2)从“五个体系”来看,各地易地扶贫搬迁各方面服务工作体现出不均衡、差异大的特征;(3)从指标权数来看,各地安置区文化服务差距较小,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差距较大。基于此,针对社区治理服务、基层党建服务、基本公共服务、培训与就业服务、文化服务5个方面提出相应的后续帮扶措施,“五个措施”对应“五个体系”,全面助力后续帮扶工作,让搬迁群众不仅“搬得出”,更加“稳得住”“能致富”。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可持续社会养老保险的综合评价体系和实证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我国可持续社会养老保险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四个层次和三级子系统,内容涉及养老保险人数、机构设置、基金管理和代际平衡四个子目标。应用因子分析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我国1990-2001年养老保险建设状况进行评价,本文认为基金管理,行政管理和代际失衡是影响我国可持续养老保险发展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一、当前全国“科技兴海”工作的形势 “科技兴海”就是要改变传统观念,树立海洋国土意识,把海洋开发作为经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变海洋的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使海洋经济在国民经济总产值构成中占有一定的份额。当前我国的“科技兴海”工作面临着很好的形势。 1.大好形势和发展机遇。实施“科技兴海”工作可以说是适应海洋开发的大好形势,抓住了一个良好机遇。目前,全国已经开始行动起来,沿海各省市根据本地实际和海洋资源、环境状况纷纷提出了“科技兴海”、“科技兴岛”、建设“海上山东”、建设“海上辽宁”、实施“蓝色计划”等  相似文献   

12.
我国区域城乡互动与关联发展综合评价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城乡互动与美联发展是协调城乡关系,促进城乡共同发展的有效途径。但我国区域城乡发展水平还存在较大差异,如何正确衡量和反映这种差异是进一步优化不同区域城乡发展的决策依据。综合应用多种评价方法对我国31十省(直辖市)的城乡互动与关联裳展进行综合评价和排序,并采用Kerndalls W协和系数对结果序到作一致性检验,将综合多种方法的结果作为最后评价值,较好地反映了我国区域城乡互动与关联发展的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3.
基于海洋经济发展进程的生态环境演化模型,建立了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与生态环境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通过构建响应度模型定量分析2004至2014年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发展的海洋生态环境响应变化及影响因素,得出以下结论:(1)通过构建海洋经济与生态环境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及综合评价模型进行测算发现,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发展综合评价值由2004年的0.135提升至2014年的0.850,表明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海洋生态环境发展综合评价值先由2004年的0.647降至2012年的0.335,后又缓慢回升至2014年的0.374,表明环渤海地区海洋生态环境水平虽在2012至2014年间略有好转,但总体仍呈波动下降趋势。(2)通过构建海洋生态环境响应度模型进行测算发现,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发展的生态环境响应指数由2004年的-0.073下降至2012年的-0.576,而后又增大至2014年的-0.297,表明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演变产生了"胁迫"影响,总体呈现出由"弱胁迫"向"强胁迫"变化的态势,但胁迫程度在2012至2014年间有所缓和。(3)通过多元回归分析发现,与海洋生态环境响应指数的偏回归系数较高的3个自变量分别为海洋科技课题成果应用数量、海域利用效率、单位面积工业废水排放达标量,且海域利用效率的回归系数最高为0.749。表明海域利用效率是影响环渤海地区海洋生态环境响应演变的主要因素,此外,海洋科技发展水平的提高以及海洋污染治理力度加强等因素也对胁迫程度的减小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4.
1995年我国各省市区社会发展水平的评价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1995年我国各省市区社会发展水平的评价朱庆芳(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北京,100732)1995年是“八五”计划的最后一年,为了客观、全面地反映各地社会发展状况,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社会指标”课题组,根据46个重要的社会经济指标,运用综合...  相似文献   

15.
清江流域自然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方法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根据清江流域自然旅游资源的特色,首先提出了一套对其进行详细系统的调查方法:(1)利用遥感数字图象处理技术及航、卫片解译结果,圈出潜在景区及潜在景点;(2)详细调查、收集及整理清江流域各市、镇已有资料,填写旅游资源调查登记卡片;(3)在(1),(2)基础上,对主要潜在景区及景点进行野外现场调研。然后,以调查结果为前提,提出了采用综合评分法,模糊数学评价方法,信息量评价方法,神经网络评价方法及地理信息  相似文献   

16.
中国各省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与排序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建立了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并应用这一指标体系,通过层次分析和综合评价方法对我国各省区的生态环境质量做了定量评价与分析,为生态环境管理和宏观决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通过中日合作项目“湖北省江汉平原四湖涝渍地综合开发计划”两个涝渍地综合开发示范区的有关实践,对该区涝渍地开发规划方法进行了系统探讨。研究表明,江汉平原涝渍地大体上可分成以河流冲积物为主和以湖积与冲积共同作用形成的两类地区,两者在地貌、土壤结构、耕作方式和经济发展阶段上存在较大差异,应该区别对待;“单元水系”可作为涝渍地区域综合开发最基层的区域单元。水土资源存在的巨大潜力和障碍应作为规划的出发点,其开发模式可借鉴日本“农田综合整备”的理论与实践;田间土地整治及其附属物设施建设的技术标准应以我国近20年来关于涝渍地排水的工程标准为主,适当参照世界先进国家标准。数量化理论I可作为规划前对涝渍地微域土地进行综合评价的一种合适方法;鉴于涝渍地开发的阶段性,对现阶段涝渍地开发效果的评价指标的选择,应在农田的物理结构改变效果、农业深度开发与结构调整效果和综合经济效益效果等3方面取得平衡。以第一方面的评价为重点,给出了一个相应的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8.
"脱钩"评价模式及其对循环经济的影响   总被引:28,自引:2,他引:26  
主要介绍西方研究经济增长与物质消耗关系的“脱钩”理论的两种主流评价模式:IU曲线和总量研究。通过对它们评价手段、评价过程的进一步比较、分析,作乾提出从理论推导和实际应用需求两方面看,利用IU曲线评价“脱钩”都存在一定的缺陷,应该对总量研究的评价模式给予更多关注,才能更深刻地体现循环经济实施过程中对可循环利用资源的需求迫切性。  相似文献   

19.
风景名胜区景观价值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建立系统的风景名胜区景观价值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通过对风景名胜区的实地调查及数据、资料的研究分析,结合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和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综合利用专家咨询法、灰色系统统计分析法、层次分析法、模糊评价法,构建系统的风景名胜区景观价值评价指标体系。基于风景名胜区景观多层次的特点,拟采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建立综合评价模型,结合运用景观综合评价指数法,确保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合理性。以重庆市金佛山风景名胜区为例应用分析,结果表明,运用两种模型分析计算的结果一致,与金佛山属4A级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的现状相符。该项研究为风景名胜区的景观价值评价工作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以“四湖”地区典型湖垸(新兴垸)为背景,给出了典型湖垸水利系统满足综合设计排涝标准的评价准则。用大系统理论与方法,建立了该湖垸水利规划的大系统数学模型,提出了根据子系统之间的关联变量修建节制闸的设计思想,从而使排涝灌溉一体化。最后,用动态规划方法,给出了递推关系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