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与风险性评价的基础,是地质灾害调查研究的重点内容,其结果可以有效地指导地方政府的防灾减灾工作。厦门市地质灾害的类型主要为崩塌和滑坡,根据其发育特征,选取地形坡度、地面高程、地质构造、工程地质岩组、年平均降雨量、土地利用与人类活动、道路7大影响因素作为研究区崩塌和滑坡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的评价因子,采用信息量法并结合GIS技术对厦门市崩塌和滑坡地质灾害的易发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相吻合,可为厦门市地质灾害的防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重庆乌江河谷地区地形陡峻,滑坡地质灾害沿河谷地带多发,开展乌江高陡岸坡滑坡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对减少地质灾害风险与线路工程规划具有重要意义.选取乌江龙溪-石朝门段高陡岸坡为研究区,提取高程、坡度、斜坡结构、斜坡形态、冲沟、岩组分类、地质构造和道路评价指标因子信息,采用随机森林模型对研究区滑坡地质灾害易发性进行了评价与精度...  相似文献   

3.
毛伟  如黑艳 《地球与环境》2011,39(3):399-404
在深入总结分析金坪子滑坡和利用GIS技术提取坡度等因子的基础上,采用层次分析法从金坪子滑坡的表面形态、滑坡内部条件和诱发因素中选取11个指标作为评价金坪子滑坡危险度的评价因子,根据典型地质灾害危险度评价模型对金坪子滑坡进行危险性评价,最终得出金坪子滑坡的危险性系数为3.87,危险度为Ⅲ级,危险性较高;同时利用GIS空间分析功能将AHP法得到的权重进行因子赋值并叠加计算,最终得到金坪子滑坡危险性分区图,其结果与实际勘察情况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结果表明,运用层次分析法和GIS技术相结合进行金坪子滑坡危险性评价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4.
采用工程地质测绘等手段首先确定了宁海"十里红妆"博物馆拟建场地所存在的潜在的地质灾害(主要是滑坡);然后对各潜在地质灾害点的工程地质条件进行了重点调查,并运用传递系数法对潜在的地质灾害进行了稳定性计算;最后根据稳定性计算的结果、钻探勘察资料分析和野外调查的实际情况对宁海"十里红妆"博物馆拟建场地进行了稳定性评价。  相似文献   

5.
从地质环境条件出发,对湖北省鹤峰县城区15处地质灾害及隐患点(其中滑坡13处,崩塌2处)的发育分布特征进行论述,总结了研究区地质灾害的孕灾规律;基于孕灾影响因子,依托信息量法对鹤峰县城区滑坡地质灾害易发性进行分区,考虑滑坡规模大小超越概率、时间概率、空间概率,对研究区域分别进行了10 a、20 a、50 a和100 a...  相似文献   

6.
层次分析法是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中常用的一种方法,但该方法在专家打分构建判断矩阵的过程中主要依赖于专家的主观经验,具有局限性。通过追踪各个影响因子评价曲线AUC值的叠加增长过程,提出一种对影响因子分级权重进行反馈校准的滑坡灾害易发性评价方法,从而实现对层次分析法的改进。将该方法应用于北川新县城周边地区的滑坡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选择坡度、坡向、岩性、距水系距离、距断裂距离和归一化植被指数作为6个影响因子,建立影响因子及其分级的判断矩阵,并依据各个影响因子评价曲线AUC值对该判断矩阵进行反馈校准。结果表明:校准后所划分的研究区滑坡地质灾害易发性分区结果比校准前有明显的精度提升,说明基于影响因子反馈校准的层次分析法可以提高传统层次分析法的预测精度,且具有方法简单、易于实现的优点。  相似文献   

7.
以成都龙泉山区某输油管道为例,对途经山区、低山丘陵区等地质灾害易发区管道的地质灾害、社会稳定、潜在隐患等几个方面风险进行分析与完整性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作为管理输入,提出地质灾害预警监测应对的实用办法。  相似文献   

8.
目前遍布全国的电网工程项目大多都面临着滑坡、塌陷、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严重威胁。本文选取黄石冶钢变电站为研究对象,在对场地岩溶塌陷敏感性因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该场区各个剖面分别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得出了各个钻孔点岩溶顶板稳定性评价结果,从而获得了该场地岩溶地基的稳定性分布图;最后根据稳定性评价结果,并结合相关地质条件提出了相应的现场施工处理措施和防治对策,以为有效处理岩溶地基溶洞稳定性的防灾减灾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利用遥感数据高效、准确地获取高植被覆盖地区滑坡地质灾害信息,对区域滑坡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和风险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以浙江省飞云江流域南田、雅梅图幅为典型研究区,首先利用Landsat 8遥感数据及航片信息解译和分析了区内70处历史滑坡地质灾害的孕灾地质环境条件,并结合DEM三维影像与历史滑坡信息,开展了区域滑坡孕灾敏感性分区,将滑坡孕灾敏感性划分为极低孕灾敏感区至极高孕灾敏感区等5个等级;然后在遥感解译图上提取出区域滑坡极高孕灾敏感区,并在建立区域滑坡地质灾害解译标志的基础上,通过人机交互的解译方法,从滑坡极高孕灾敏感区准确地解译出滑坡灾害及隐患40处。该遥感解译方法能有效地缩小解译范围,并提高了解译效率和精度,可为大范围高植被覆盖区内滑坡地质灾害信息的快速、高效解译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地质灾害数据共享平台下共享和互操作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地质灾害种类多、分布广、频次高、强度大、灾情严重、直接和间接的经济损失巨大.近几年,由于西部大开发步伐的推进,泥石流、滑坡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诱发的地质灾害呈上升趋势.如何科学合理地构架地质灾害数据共享平台,从而利用该平台提供的共享和互操作机制来预测、预警、评价和治理各种地质灾害也就成为当务之急.文章就此提出了整合WebGIS、Ajax、ESML和数据网格技术的地质灾害数据共享平台的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11.
单体滑坡灾害危险性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伟  许强  王新平 《地球与环境》2011,39(4):561-566
滑坡是我国山区城镇建设中危害较大的一种地质灾害,本文在综合分析国内外危险性评价方法的基础上,结合实例分析,提出了适用于单体滑坡的危险性评价。即根据蒙特卡洛法的基本原理及方法编制了滑坡的稳定性可靠度分析程序,计算不同工况下滑坡失稳的概率。同时,利用离散元软件模拟滑坡运动过程,进一步确定滑坡影响范围。危险性评价的结果可为滑...  相似文献   

12.
滑坡危险性评价对滑坡的防灾减灾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信息熵理论建立了滑坡危险性评价模型,同时综合考虑影响滑坡演变的各种因素,在GIS下对四川省青川县滑坡的监测数据进行了分析和处理,获取了该研究区滑坡危险性区划结果,并将该区不稳定斜坡作为未来可能发生的滑坡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其评价结果基本符合实际情况。该评价模型可用于滑坡的危险性评价。  相似文献   

13.
参考欧盟SevesoⅢ指令,结合区域风险评估的方法,对江苏省某市31家工业企业源于工业事故的潜在危险性进行评估。评估时综合考察工业企业储存(包括输入、输出)危险物质的种类及数量,以及工业企业危险的生产工艺流程,基于SevesoⅢ指令对企业的危险性进行分级。通过改进SevesoⅢ指令工业企业危险性评估方法(如用连续分类法代替阈值法等),采用工业危险性指数(ⅡH)表征工业企业的危险性,并对ⅡH进行排序。结果表明,该市工业企业的ⅡH值范围在0-1,其中低危险或无危险企业(ⅡH<0.5)24家;中度危险企业(0.5≤ⅡH<1.0)6家;重度危险企业(ⅡH=1.0)1家。通过本研究,实践并改进了工业企业危险性评估的方法,为环境风险管理提供方法支持,以预防工业事故和环境灾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风险评价在中国化学品管理中的运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随着人们对化学品有毒与无毒辨证关系的认识、对危害与风险联系的理解的不断深入,风险概念引入了中国化学品管理领域,影响着中国化学品管理的方式。笔者认为我国的化学品应在以下方面加强管理:①充分发挥风险评价和风险管理在新化学物质申报、新农药等新化学品登记、现有危险化学品管理、化学品建设项目影响评价等化学品管理专项领域中的作用;②风险评价应考虑中国的生物多样性、应符合中国的研究水平和管理能力现状、应结合化学品在中国的暴露方式和暴露程度;③风险管理应注重风险信息交流,制定并执行科学可行的质量标准。   相似文献   

15.
论述区域环境风险评价的发展趋势,评价内容,程序和方法,探讨区域环境风险评价和风险管理的相互关系,给出岷江紫坪铺水库库区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16.
地质灾害风险区划与综合防治对策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地质灾害不仅给人类生命带来威胁,而且对环境、资源、财产等均具有破坏性。由于地质灾害的发生具有区域性、突发性、分布广、频率高等主要特点,地质灾害所造成的损失十分严重。我国是世界上地质灾害损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现有400多个县级城镇、1万多个村庄受到滑坡、崩塌、泥石流等灾害的威胁。虽然,我国在地质灾害领域的理论研究和防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灾害威胁依然存在,而且越来越严重,归纳起来可以概括为三个主要原因:(1)预防性、区域性研究远远跟不上治理工程需要;(2)治理工程偏重工程技术忽略地质灾害发生的地质机理研究;(3)人类因素的参与,造成自然地质体平衡状态的恶化、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等加速了大区域范围内地质灾害的发生频率和规模。因此,作为我国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一条有效道路,就是要加强开展地质灾害危险性和风险区划,开展预防性研究,圈定地质灾害危险性区域和灾害高风险区域,为国土规划、减灾防灾、灾害管理与决策提供可靠依据,从而达到综合防灾与减灾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区域环境风险区划理论与方法研究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区域尺度上的产业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经济新的增长点,探讨区域环境风险管理的理论和方法,确保区域环境安全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以环境风险系统的组成及环境风险事件的发生过程为研究基础,探讨了区域环境风险管理的主要手段之一--区域环境风险区划的理论及方法.研究了环境风险区划应遵循系统性、一致性、主导性和动态性的原则,讨论了环境风险区划的步骤、指标体系和方法,提出环境风险区划是开展区域环境风险预防性研究,降低区域发展过程中可能存在的环境风险危害的主要措施之一.选取我国三大经济核心地区之一的长江(江苏段)沿江经济带为例,以该区域的开发区为研究单元,建立环境风险区划指标体系,采用综合评价法评价区域环境风险,并提出相应防范措施,为区域环境风险管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Flood risk assessments provide inputs for the evaluation of flood risk management (FRM) strategies. Traditionally, such risk assessments provide estimates of loss of life and economic damage. However, the effect of policy measures aimed at reducing risk also depends on the capacity of households to adapt and respond to floods, which in turn largely depends on their social vulnerability. This study shows how a joint assessment of hazard, exposure and social vulnerability provides valuable information for the evaluation of FRM strategies. The adopted methodology uses data on hazard and exposure combined with a social vulnerability index. The relevance of this state-of-the-art approach taken is exemplified in a case-study of Rotterdam, the Netherlands. The results show that not only a substantial share of the population can be defined as socially vulnerable, but also that the population is very heterogeneous, which is often ignored in traditional flood risk management studies. It is concluded that FRM measures, such as individual mitigation, evacuation or flood insurance coverage should not be applied homogenously across large areas, but instead should be tailored to local characteristics based on the socioeconomic characteristics of individual households and neighborhoods.  相似文献   

19.
小型废电池填埋焚烧处置的健康风险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废电池采取填埋、焚烧处置所引起的健康风险进行了分析,采用3种模型,分别研究了废电池随城市固体废物一起完全填埋处置,一起完全焚烧处置,一起部分填埋处置和部分焚烧处理时,可能引起的健康风险,由分析可知,镉镍电池焚烧过程将引起不可接受的致癌风险,填埋废电池也会引起重金属非致癌风险,提出在现阶段没有单独收集分类管理的条件下,对于小型废电池应采取填埋焚烧联合处置的办法,但应避免镉镍电池的焚烧,在建立了收集体系后,应该分类进行资源化和无害化管理。  相似文献   

20.
Dozens of schemes have been developed for assessing the hazards and implicit risks posed by waste disposal sites in the United States. Effective hazard-assessment processes guide decision makers, policy makers, and the public toward more appropriate risk management solutions. Just as in quantitative risk assessment, however, the utility of a hazard assessment scheme depends upon the applicability and totality of the parameters, as well as upon the validity of the assumptions and logic underlying that process. Examination of the range of hazard assessment methods that have been employed reveals some common limitations and a universe of applicable parameters. Understanding the scope of United States efforts is vital to the effective transfer of hazard assessment technology to waste site stakeholders in other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 A useful set of modeling criteria is provided as a foundation for future application of the hazard assessment concept at the thousands of waste sites worldwide where hazards are yet to be investigat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