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闽江河口芦苇潮汐湿地甲烷通量及主要影响因子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6  
2007年利用静态箱-气相色谱仪法对闽江河口区最大的鳝鱼滩芦苇湿地和入侵种互花米草斑块涨潮前、涨落潮过程及落潮后甲烷通量季节动态进行了原位测定,并利用室内培养-气相色谱仪法测定了芦苇湿地不同土层土壤甲烷产生潜力.结果表明,鳝鱼滩芦苇湿地全年均属于大气甲烷的排放源,排放通量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涨潮前、涨落潮过程和落潮后甲烷通量大小并无一致的规律,平均排放通量分别为5.13、5.06和4.74 mg·m-2·h-1,差异不显著,其中涨落潮过程排放到潮水和大气环境的甲烷通量分别为2.98和2.08 mg·m-2·h-1.互花米草入侵斑块年均甲烷排放通量(11.02mg·m-2·h-1)明显高于芦苇湿地年均甲烷排放通量(4.98mg·m-2·h-1),互花米草入侵明显增加了闽江河口区湿地的甲烷排放通量.芦苇湿地0~40 cm土壤中甲烷产生潜力范围为0.029~0.123μg·g-1·d-1,0~5 cm土层的甲烷产生潜力最大,且与其它土层差异显著(P<0.05).气温、土壤温度和地上生物量对芦苇湿地甲烷排放影响显著(P<0.05),落潮后芦苇湿地甲烷排放通量与盐度有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
利用静态箱法测定城市黑臭河道!南宁市朝阳溪夏季产甲烷通量,结果表明朝阳溪是重要的甲烷排放源,夏季甲烷排放通量平均值为12.2mg/(m2·h),上游、中游、下游排放通量变化不显著。利用偏最小二乘法进行相关性分析可得,甲烷通量与温度、化学需氧量、底泥有机碳呈显著正相关,与溶解氧呈显著负相关,与总氮、氨氮、总磷、pH相关性较小。  相似文献   

3.
以闽江河口鳝鱼滩的短叶茳芏湿地及由其围垦而成的养虾塘为研究对象,2016年5月—2017年3月,分别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和悬浮箱/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短叶茳芏湿地和养虾塘白天CH_4排放通量进行观测,并同步测定短叶茳芏湿地和养虾塘水体/沉积物理化指标.观测期间短叶茳芏湿地和养虾塘均表现为大气中CH_4的排放源,释放量变化范围分别为1.09~38.38 mg·m~(-2)·h~(-1)和0.01~65.38 mg·m~(-2)·h~(-1),均值分别为(11.67±1.99)mg·m~(-2)·h~(-1)和(18.69±4.84)mg·m~(-2)·h~(-1),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统计结果表明:虽然在整个观测时间尺度上,养虾塘CH_4排放通量与短叶茳芏湿地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是在养殖期养虾塘CH_4排放通量显著高于同期短叶茳芏湿地(p0.05),增加了68.0%.短叶茳芏湿地CH_4排放通量与沉积物温度、间隙水总磷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养虾塘水-气界面CH_4排放通量与养殖水水深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亚热带河口感潮沼泽湿地围垦成为陆基养虾塘后增加了CH_4排放通量.  相似文献   

4.
内蒙古草原挥发性有机物排放通量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2002年夏季,利用静态箱方法,对我国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挥发性有机物的排放进行了首次测量,同时观测了太阳辐射、温湿度等参数.结果表明,异戊二烯是草地挥发性有机物排放中的主要成分.异戊二烯的排放有明显的日变化、逐日变化和季节变化规律.因子分析表明,可见光辐射、温度、水汽含量是影响异戊二烯排放的主要因子,而且可见光辐射是控制其排放过程的最主要因子.根据相关分析,在考虑影响异戊二烯的排放因子时,不仅要考虑通常的影响因子--可见光辐射、温度,还要考虑水汽的作用.箱方法的使用不可避免地造成箱内外太阳辐射、温湿度等的差别,因此,必须考虑修正采样箱对挥发性有机物排放通量带来的影响.2002年夏季,异戊二烯排放通量(C)的最大值为1649.3μg/(m2·h).6、8、9月采样期间异戊二烯排放通量的日平均值分别为886.6、707.0、427.2μg/(m2·h).  相似文献   

5.
碱蓬湿地CH4排放通量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4月至10月,以辽河口碱蓬湿地为研究区域,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CH4排放通量进行了原位测定,分析了碱蓬湿地CH4排放通量的季节变化特征,同时研究了地表温度、土壤有机质含量及碱蓬的地上生物量对排放通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碱蓬湿地是CH4的排放源,CH4排放呈单峰型变化趋势,7月排放通量最大为55.29μg/(m2.h)。CH4排放通量与土壤温度、土壤有机质含量及碱蓬地上生物量密切相关。CH4排放通量与地表温度之间呈显著的指数相关关系;土壤有机质含量及碱蓬地上生物量的变化与CH4排放通量的季节变化呈二次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6.
宫健  谢文霞  柴娜 《中国环境科学》2018,38(7):2699-2705
在2016年7月~2017年5月期间,运用静态箱法对胶州湾潮滩湿地系统的CHBr3排放通量进行了观测,并对影响CHBr3通量的主要影响因子进行了探究.结果表明,胶州湾潮滩湿地是CHBr3的排放源,互花米草湿地和光滩释放CHBr3的通量均值分别为10.92nmol/(m2×d)和8.96nmol/(m2×d),说明互花米草湿地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CHBr3的排放.不同潮滩湿地之间CHBr3的排放通量有明显区别.互花米草湿地在夏秋季节较高的CHBr3通量可能主要是受温度和植被生物量的影响,光滩在冬春季节较高的CHBr3通量可能与冻融循环过程有关.胶州湾潮滩湿地环境因素变化比较复杂,CHBr3的排放通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温度对CHBr3排放通量的影响显著,而植被生长状况、水盐条件和营养元素等对CHBr3排放通量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7.
闽江河口短叶茳芏湿地CH4和N2 O排放对氮输入的短期响应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牟晓杰  刘兴土  仝川  孙志高 《环境科学》2012,33(7):2482-2489
利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研究了氮输入对闽江河口短叶茳芏湿地CH4和N2O排放通量的短期影响.结果表明,高氮输入在不同采样时间均促进了湿地CH4排放,低氮输入在不同时间则具有不同的变化特征.与对照处理相比,低氮和高氮2种处理分别使湿地CH4排放通量增加了-44.35%~1 057.35%和7.15%~667.37%.外源氮输入在24 h内对湿地N2O排放通量具有明显的正激发效应,最高可增加171.60倍和177.79倍,但在8 d后,氮输入对湿地N2O排放的激发效应减弱甚至消失.氮输入在短时间内对湿地土壤Ec、pH和Eh均未产生显著影响.湿地CH4排放通量在对照处理下仅与5 cm Eh存在显著负相关,在低氮处理下仅与10 cm地温呈显著负相关,在高氮处理下则与5 cm Ec、0、5 cm pH以及0、5、10 cm土壤Eh均呈显著相关性,而N2O排放通量在不同处理下与湿地气温、地温、盐度、pH和Eh等环境因子均不存在显著相关性.研究表明,探讨氮输入对湿地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应考虑其时间变异性.  相似文献   

8.
长江口盐沼带湿地生态演替过程中甲烷排放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甲烷(CH4)作为河口湿地碳循环的重要中间产物,是大气中仅次于二氧化碳(CO2)的第二大温室气体,其排放清单对于全球气候变暖趋势的预测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研究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技术,针对长江口盐沼带湿地CH4的排放通量展开了为期2年、每月1次的现场观测.研究结果表明,长江口盐沼带湿地持续表现为大气CH4的净排放源,其中,2011年在海三棱藨草覆盖情况下,全年CH4平均排放通量达到了1.00 mg·m-2·h-1,2012年互花米草大规模入侵后,海三棱藨草生物量显著减小,全年CH4排放通量减小为0.55 mg·m-2·h-1.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沉积物有机碳含量、光合有效辐射及含水率等均不是影响长江口盐沼带湿地CH4排放的重要环境因子.在2011年,海三棱藨草生物量(p=0.001,r=0.928)、气温(p0.01,r=0.432)均与CH4排放通量呈现显著正相关,全年CH4最大排放通量出现在生物量最大的夏季8月份;2012年随着互花米草的入侵,CH4排放通量在5月份达到了最大值,自5月份之后逐渐减小,互花米草的入侵使长江口中潮滩盐沼带湿地CH4排放通量整体呈现出了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长江口潮滩湿地-大气界面碳通量特征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选择长江河口崇明东滩为典型研究区域,使用原位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长江河口潮滩湿地-大气界面碳通量(CH4和CO2)进行了为期一年的现场观测实验.结果表明,观测期内,崇明东滩低潮滩(CM-3)表现为碳的吸收汇,平均碳通量为-13.23 mg·m-2·h-4,且有明显的变化特征,8月为碳吸收的高峰期,2月碳的通量值最低;虽然低潮滩CH4年平均排放通量仅为0.04mg·m-2·h-1,在碳通量中所占比例很小,但却是大气CH4的持续排放源.中潮滩(CM-2)为大气CH4的排放源,在7月达到排放高峰;对CO2而言,光照条件下(明箱)以吸收为主,而无光照时(暗箱)中潮滩是CO2的排放源.中潮滩湿地-大气界面碳的年平均交换通量为51.79 mg·m-2·h-1,显著高于低潮滩,植被和有机质含量的不同是导致两者差异的主要原因.温度和光照是影响碳通量及其季节变化的重要因素.海三棱藨草植株和中、低潮滩藻类的光合作用均显著促进了潮滩对大气碳的吸收.  相似文献   

10.
湿地甲烷排放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综述了湿地甲烷排放的研究进展,包括湿地甲烷排放的研究方法,时空变化,排放机制,影响因素以及主要湿地类型排放通量,并指出了今后研究方向及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道路绿化带对街道峡谷内污染物扩散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伟嘉  幸鸿  余志 《环境科学》2012,33(2):532-538
研究了道路绿化带对街道峡谷内流场与机动车尾气扩散的影响特征.假设绿化带树冠为均匀多孔介质,采用压力损失系数表征树冠对空气流动的阻碍作用,建立可用于数值模拟的绿化带多孔介质物理模型.采用稳态k-ε湍流模型结合组分输运方程模拟道路中央有绿化带街道峡谷内的尾气扩散过程,模拟结果与风洞试验数据对比吻合较好.分析发现,有绿化带街道峡谷内存在一个围绕树冠的顺时针旋涡,旋涡中心略偏向右上方,背风面污染物浓度显著增大,较无绿化带的污染物平均浓度增长46.0%.进一步模拟了不同绿化带树冠高度情况下街道峡谷内流场与浓度场,发现随着树冠位置的上升,峡谷内流场旋涡中心逐步上移且偏向迎风建筑物,峡谷内整体气流速度下降,污染物浓度逐步升高,树冠底部高度为8 m时其污染物浓度可达4 m时的2倍多;尤其是当树冠顶部超过屋顶高度时,峡谷内污染物总体浓度增长迅速.  相似文献   

12.
模拟大气中CO2浓度增加对玉米产量和品质影响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OTC-1型开顶式气室对玉米进行了不同CO2浓度处理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CO2浓度增加,对玉米发育期和株高几乎没有影响,生物产量和籽粒产量呈上升趋势,籽粒成分变化较为复杂;CO2浓度增加,对玉米籽粒粗蛋白、粗纤维和总糖含量的影响呈负效应,对淀粉的影响呈正效应。  相似文献   

13.
模式采样法采集尾气中BaP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模式了取样法集汽车柴油发动机尾气中多环茎烃,并重点对BaP采样方法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法采样时间仅1-2s,采样体积为330ml(s.次),回收率77.6%,9次重复的变异系数为29.6%,测得BaP的数据与国际ISO规定的CVS定容取样法可比。  相似文献   

14.
从该区域环境实际出发,提出了大气污染监测优化布点的模型。以网格布点监测,对历年环境数据进行分析及大气预测,运用抽样理论的变异系数法确定优化布点数,并采用相关分析法确定优化点位。其结果反映了该平原地区中等城市区域环境的特征。  相似文献   

15.
Long-path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FTIR) spectroscopy is capable of measuring concentrations of many environmentally important trace gases in the atmospheric surface layer over horizontal averaging paths of up to 1 km. If the FTIR could also measure the variance in gas concentration, we could conceivably use it to estimate the path-averaged, vertical flux of any gas that the FTIR can detect. The problem in measuring variances, however, is that the large sampling volume—which allows the FTIR to measure concentrations with the best resolution—degrades its response to the high-wavenumber turbulent fluctuations that contribute to the variance. In this paper, we use a model for the three-dimensional scalar spectrum to look at the effects of this volume averaging on the FTIR's ability to measure gas concentration variance. Our modeling suggests that there is no realistic configuration or sampling rate that will let the FTIR measure gas concentration variance in the surface layer. Its sampling volume must simply be so large that all turbulent fluctuations with wavenumbers from the dissipation region down to the vicinity of the spectral peak are irrevocably degraded. Our analysis identifies experiments that can test these predictions. Despite the FTIR's predicted inability to measure gas fluxes through the variance technique, we lastly show that it can still yield these fluxes through other micrometeorological techniques.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为高压天然气中含油量检测提供方法。方法将取样装置安装在管道中部,在管道上通过一级减压阀将进气压力减压至2 MPa,再通过二级减压阀减压至0.3~0.4 MPa。通过流量计控制流速为18~20 L/min,取样时间为30~50 min。当气体通过取样装置时,气体中的油分截留于取样滤膜上,从而进行取样。将取样滤膜取出,放入萃取烧杯中,使萃取剂充分萃取油分。将萃取后的溶液倒入比色皿中,将比色皿置于油分浓度分析仪,测出气体含油量。结果通过除油器后的压缩天然气含油量较高,体积分数最小值为7.7×10~(-6),最高值为12.1×10~(-6),远超除油器技术协议规定的4×10~(-6)。检测结果表明,除油器出口端含油量超过设计指标2~3倍,除油效果较差。结论提出了减压取样、萃取检测的方法,并通过现场试验验证了该方法可以准确测定高压天然气的含油量。将油量检测方法用于除油效果评估,现场试验验证该检测方法可行。  相似文献   

17.
再悬浮装置在大气PM2.5源谱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解决PM2.5源解析中无组织排放源的采样问题,在前人基础上发展了一套简便高效的再悬浮采集装置,并对进样量、再悬浮时间等关键运行参数进行了优化,总结了无组织排放源采样分析流程.重复测试表明,双切割头的PM2.5捕集量偏差<8%,粒径分布比率变化不超过5%,显示出再悬浮装置良好的采样平行性和稳定性.将该装置应用于陶瓷工业尘、公路扬尘和二次降尘等3类无组织排放尘及生物质燃烧的源排放再悬浮采样分析,获得了各颗粒源的粒径分布谱和PM2.5无机成分谱,以此对各排放源特征进行有效区分.PM2.5平行样中各化学成分浓度偏差<15%.与其他装置相比,本研究介绍的再悬浮装置简便经济,具有较高的采样效率,在无组织尘排放源谱分析中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根据检测步骤和测量模型,以及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方法,分析了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测定环境空气PM10中铅不确定度的主要来源,量化了采气体积、切割粒径、标准溶液浓度与校准曲线拟合、量器容积误差、测量重复性等不确定度分量.考察得出采样流量是不确定度主要因素.用合成标准不确定度和扩展不确定度对测量结果进行表述.研究内容为该方法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基于生活垃圾分类的厨余垃圾采样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与复杂的混合生活垃圾相比,厨余垃圾成分较单一,需要针对性的采样方法.本研究基于生活垃圾分类背景,在《生活垃圾采样和分析方法》(CJ/T 313—2009)的基础上,就采样位点和采样节点数对分类存放的厨余垃圾采样的影响展开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仅采集垃圾桶中间位点的样品不具有代表性,不同情景应有不同的采样策略.当厨余垃圾流节点数少于2时需采集所有节点,当厨余垃圾流节点数为3~7时需采集2个节点,而当厨余垃圾节点数为8~18时需采集3个节点,均少于CJ/T 313—2009中要求的采样节点数.厨余垃圾的总量增大,则其最少采样节点数相应上升,但最少采样点受到厨余垃圾流节点数的制约.  相似文献   

20.
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基质生化活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文章测定了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基质生物膜生物量的空间分布、纤维素分解作用强度、氨化作用强度、酚分解作用强度、耗氧速率、厌氧活性等指标,结果表明:下行流池基质的纤维素分解作用、氨化作用、酚分解作用、耗氧速率等均高于上行流池,表层高于中下层,各指标变化趋势与生物膜生物量的空间分布存在明显的一致性;下行流池表层基质是污染物降解的主要空间;但上行流池基质的厌氧活性高于下行池;同时发现钴离子对基质厌氧微生物活性存在一定的影响,随着浓度的升高表现为先激活后降低。这些研究为阐明人工湿地净化机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