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锡林浩特市周边3个时期(2005,2009和2015年)的Landsat系列遥感影像,采用监督分类及人机交互解译的方法,将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分为露天采场、剥离区、排土场、矿山工业场地、农用地、城市建设用地和草地7类,对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变化(Land-Use and Land-Cover Change,LUCC)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草原区露天煤矿开发对草原生态系统扰动剧烈,采矿作业区(露天采场、剥离区、排土场、矿山工业场地)的面积及占比呈上升趋势,草地的面积及占比不断减少;土地利用变化转移矩阵表明,采矿扰动因素中,排土场对LUCC影响较大,对排土场进行有效复垦,可减缓生态环境破坏速度,对保护脆弱的草原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提出草原露采煤炭区LUCC的遥感监测可以准确反映矿区土地利用变化的动态过程和发展趋势,为矿区生态重建提供科学支持。  相似文献   

2.
基于改进生态价值当量的长株潭地区生态补偿空间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长株潭地区为研究对象,基于改进生态价值当量计算研究区域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探讨研究区域的生态补偿优先级,并以2002年、2008年、2014年作为典型年份研究长株潭地区生态补偿的空间选择。研究表明:长株潭地区2002—2014年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呈现持续下降趋势。通过敏感性分析可知,长株潭地区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对于价值系数相对稳定,研究结果可信。长株潭地区各县(市、区)的生态服务价值和生态补偿优先级存在较大的空间差异,2014年度长沙市、株洲市、湘潭市市辖区域及长沙县、望城区应率先进行生态支付。  相似文献   

3.
运用 InVEST模型和PLUS模型动态模拟泾河流域未来不同发展情景下碳储量变化情况,对当前十年及未来十年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及其对碳储量的影响进行评估。结果表明:2030年经济发展和生态发展情景下,泾河流域碳储量分别为1.068×109t和1.082×109t,与2020年相比,经济发展情景下碳储量减少9×106t,生态发展情景下碳储量增加5×106t。控制草地、林地、湿地、水域退化和建设用地扩张可以有效提高生态系统碳储量;基于生态发展情景下的土地利用方式更有助于提升泾河流域碳汇能力,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以盐城市生态保护红线区为研究对象,选用哨兵-2号卫星遥感影像进行目视解译及变化斑块提取,分析其区域内2019-2020年人类活动的变化趋势.结果显示,动态变化情况分为正变化和逆变化,其中逆变化占变化总面积的绝大部分,主要呈现为水田的减少;正变化主要呈现为农村居民点的拆除.总体来说,人类活动变化面积非常少,无工业用地的增...  相似文献   

5.
基于GIS空间分析技术结合CA Markov预测模型,对安宁河流域2000—2018年的土地生态安全进行动态评价及预测。结果表明:安宁河流域土地生态安全指数由北向南递增,垂直差异显著;研究期内预警和风险总占比由27.72%下降至23.84%,良好和安全面积总占比由46.11%上升至51.49%;2000—2018年安宁河流域土地生态安全综合指数呈上升趋势,土地生态发展态势良好;预测结果显示,流域土地生态安全状况将持续好转。安宁河流域土地生态安全虽然总体水平有较大提高,但仍须加强对生态环境的治理力度,推进土地生态安全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基于“十三五”期间成都市生态环境监测数据,分析了成都市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及变化趋势,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以期为“十四五”成都市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十三五”期间,成都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整体呈上升趋势,部分污染物年平均浓度均呈逐年下降趋势;酸雨pH变化幅度较小,但酸雨量减少,酸雨污染减轻;地表水水质明显好转,Ⅰ~Ⅲ类水质比例呈现波动上升趋势,劣Ⅴ类水质比例呈下降趋势,成都市级、县级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保持稳定;昼间区域声环境质量、昼间交通道路声环境质量均比较稳定;生态质量为良,农村环境质量、辐射环境质量状况总体良好。但也存在空气中细颗粒物和臭氧污染仍较重,部分地表水断面水质不能稳定达标,乡镇饮用水水源地水质未全部达标,交通噪声与生活噪声影响城市声环境质量等问题,给“十四五”期间成都市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带来挑战。  相似文献   

7.
应用GIS技术研究黑臭河道水质分布与变化情况。结果表明:2021年无锡市建成区46条黑臭河道中,非黑臭水体占比95.7%;黑臭河道2条,主要为NH3-N和DO较差。从上、下半年监测数据对比来看,建成区黑臭河道总体水质有所下降。其中,DO下降27.0%;ORP下降46.0%;NH3-N上升12.6%;TP上升30.6%。说明无锡市建成区虽已基本消除黑臭水体,但是河道中氮、磷等指标仍超过Ⅲ类水平,水质尚未稳定。无锡市建成区黑臭河道总体呈现“固化”趋势,建议采取控源截污、内源治理、生态修复等措施,为无锡市建成区水环境进一步改善打好基础。  相似文献   

8.
基于淮北中湖采煤沉陷区2005年、2014年和2018年的遥感影像进行地表景观解译,研究治理前后该区景观格局变化特征及生态效应.结果表明:治理前,该区耕地破碎化加剧、景观优势最大并持续减弱,沉陷积水区水体呈聚集化趋势;治理后,景观基质由耕地变为水体,林地、草地面积显著增加且景观优势上升,人工湖泊水体聚集程度高.区域景观...  相似文献   

9.
于2022年9月,对长江流域饮用水水源地及重要国控断面共37个点位的16种邻苯二甲酸酯(PAEs)残留开展了监测调查及生态风险评估。结果显示,长江流域饮用水水源地和国控断面中检出的PAEs质量浓度为0.499~6.018 μg/L,其中,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DIBP)、邻苯二甲酸二正丁酯(DBP)和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DEHP)为主要检出物质。不同地区的PAEs赋存水平呈现差异,其中湖南省饮用水水源地的PAEs检出浓度最高。此外,PAEs质量浓度与监测点位所在地区的人口数量和国内生产总值(GDP)存在一定的正相关性。生态风险评估结果表明,DBP处于低风险等级,DIBP对鱼类具有中、高风险影响;而DEHP生态风险水平最高,对藻类、甲壳类和鱼类均表现出中、高风险水平。已有文献研究比对分析发现,2009—2022年长江流域大部分地区的PAEs残留浓度随时间呈下降趋势,且饮用水水源地的PAEs质量浓度比地表水环境更低。研究结果可为长江流域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和地表水环境改善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0.
干旱区内陆艾比湖流域平原区景观生态安全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构建基于景观尺度的生态安全评价模型基础上,分析了1990-2005年干旱区内陆艾比湖流域平原区的景观生态安全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景观生态安全状况可以分为3个层次,并以河流、湖泊及沼泽为主的湿地景观所在区域的生态安全程度相对较高。1990-2005年,研究区生态安全状况呈现"V"字型变化趋势,其中生态安全评价指数相对较低区域的面积所占比例呈现先增加后减少、总体上趋于增加的状态;而生态安全指数相对较高区域的面积所占比例呈现先减少后增加、总体上趋于减少的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