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当前,我国正处于环境污染事故的高发期,公众参与环境应急管理的意识不断增强,环境应急管理主体多元化成为必然的趋势。"松花江水污染""天津港爆炸"等事故发生后也暴露出我国在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管理多元主体参与模式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本文将对此展开分析和讨论,明确我国现阶段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多元主体参与模式的现状,找出问题所在,并针对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多元主体参与模式提出有效建议,提高我国应对突发环境事件的处理水平。  相似文献   

2.
当前我国所面临的环境问题十分严峻,处于环境污染事故的高发期,重视环境问题,采取必要的措施改善环境形势成为我国当前环境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其中有些企业为了追求短期的利益忽略了环境问题,对我国的环境形势构成了严重的威胁,虽然有关部门采取了相应的治理方案,但我国的环境问题依旧突出,环境污染事故依然不断发生。环境污染事故的高发,必须建立相关的环境应急管理举措,妥善应对环境突发事件,实现环境安全的有效管理。本文从当前环境安全形势的严峻性,进一步提出了相关的环境应急管理措施,有利于提高环境事件的处理能力,改善我国环境现状。  相似文献   

3.
地理信息系统在环境应急管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已进入环境污染事故的高发期,有效防控环境污染突发事故的形势十分严峻.本文阐述了环境事故应急处置系统的一般特点、处置工作内容与功能需求以及信息需求,并进一步探讨了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应用于环境事故应急处置时所能发挥的重要作用及其功能.  相似文献   

4.
地理信息系统在环境应急处置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中国已进入环境污染事故的高发期,有效防控环境污染突发事故的形式十分严峻。本文阐述了环境应急处置系统的一般特点,处置工作内容与功能需求以及信息需求,并进一步探讨了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应用于环境事故应急处置时所能发挥的重要功能、优势极其功能。  相似文献   

5.
<正>我国的环境应急管理事业是在应对突发性环境事件、化解重点行业环境风险、防范环境污染的实践过程中不断发展的。当前,我国突发环境事件仍处于高发态势,在这种形势下,建立健全环境应急管理体系,更加及时、科学、有效地处置各类突发环境事件,保障公众生命财产安全,是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工作。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当前我国已进入环境污染事故的高发期,有效防控环境污染突发事故的形势十分严峻。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形式多样,发生突然,难于处理,危害严重,易造成民众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和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这一问题已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因此作为环境污染事故处理的主要部门的环境监测站,如何提高环境应急监测工作的反应能力,为污染事故应急处理指挥提供及时、可靠、科学的依据已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7.
廉山林 《环境保护》2013,41(11):63-64
据统计,我国1998—2006年共发生环境污染和破坏事故14742起,而近八成突发环境事件由基层政府或环保部门处置处理,地市级别环境应急管理机构成为应对突发环境事件的主力军,承担了艰巨的工作任务,同时又面临着各种挑战。笔者结合晋城市实际就环境应急体系建设情况进行了认真研究和探索,希望能够对基层环境应急体系建设提供借鉴。晋城市环境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现状晋城市位于山西省东南部,煤、  相似文献   

8.
社会经济的快速增长与人口的密集度、环境风险源类型的逐渐增加,导致突发环境污染事件频发。为能快速有效地对事故进行应急处理,加快刑事侦查效率,针对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对刑事侦查效率的影响进行分析。通过对2010年-2016年发生的规律以及危害变化的趋势进行揭示,对突发环境污染事件产生的原因与特征进行分析,提出对预防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体系构建、有效环境问责制的建立、加强突发事件信息的公开与环境污染责任险制度的建立等四方面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9.
叙述了环境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工作程序和流程,环境应急指挥基于GIS系统下各模块的功能作用。应急指挥系统的应用对减少突发环境污染事故的发生以及事故造成的社会、环境危害,提高中国应对突发事故的能力具有重要的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随着中国工农业生产和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中国已经进入突发环境事件频发期。然而,中国的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体系仍处于初级应用阶段,不能满足事故频发期事故应对的要求。因此,建立科学的应急决策支持系统具有重大的意义。在决策支持系统中,智能算法处于核心地位。文章对人工智能领域的仿生智能算法在环境应急领域的应用作简要介绍,并明确了多技术集成化应用的研究方向,以期对今后的研究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