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大岩墙超铁镁质岩层上部主要有三个硫化物带,铂族元素(PGE)主要分布在这些矿带中,尤其富集在硫化物带的底部。下部两个矿带属星散硫化物成矿,二者距离较远;上部矿带铂族元素品位较高,分布在十分薄的岩层中。目前对层状硫化物矿床形成的模式尚未进行足够的研究。初步认为下部两个矿带是硫化物从硅酸盐岩浆中经连续的结晶分凝作用形成;上部矿带是由于岩浆房底部比较原始的岩浆与顶部伴生浆液混合形成。  相似文献   

2.
作者认为莲花山断裂以东长埔—西岭一带的内生锡矿化在成因上主要与燕山早期(J_3)火山侵入杂岩有关,矿质主要来自富锡中酸—酸性同熔型混源岩浆。矿带、矿田、矿床定位严格受线形断裂构造及其结点控制。并以火成岩和断裂格局作为主要地质标志,探讨了区内锡矿成矿模式。  相似文献   

3.
论述了引起油脂烘房着火的常见因素有:油脂自燃、加热介质泄漏、易燃物料混入及电火花等,提出了相应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4.
在我们过去研究唐山和海城地震的基础上,讨论了地壳内岩浆上而与地震前兆、震后效应及其它一些地震现象的关系,认为岩浆的上涌力、热的发散及气体的逸出.是引起地震前兆及其它地发现象的原因,地震过程与岩浆上涌有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概述了板带材控制冷却技术的发展,并介绍了控制冷却的作用、常用控制冷却方式的特点、控制冷却存在的问题和提高钢板冷却均匀性的措施。对我国板带材生产企业选择合适的冷却方式和控冷系统的改造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6.
从技术、经济和环境等角度对海水直流冷却和海水循环冷却进行分析讨论,并针对国内外海水冷却技术的应用差异,指出当前与国外相比,中国海水冷却技术的应用发展中还存在着产业规模偏低、工程数量较少、应用领域单一、资源利用率有待提高等问题.针对海水直流冷却因取排水量大具有潜在环境危害、其应用在国外逐渐受到制约等问题,提出应以海洋环保为导向,通过采取加大投入、强化引导、严格准入和转变企业经济环保观念等措施,推动中国海水冷却技术的环境友好化发展.  相似文献   

7.
针对卧具烘干房蒸汽噪声严重的情况,利用小孔喷射消声原理,采用喷射小孔扩散式蒸汽消声器,并结合工程实际对消声器作了适当改进,治理效果均达到《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9096—82二类混合区标准。  相似文献   

8.
重点讨论了闽西南地区花岗岩类的同位素年龄和演化,将其划分为五期七个阶段,初步确定各阶段花岗岩类的岩石系列和组合及其与区域构造演化的关系。讨论了推覆构造与岩浆作用的关系,并认为与本区成矿作用有关的岩浆岩主要为两类花岗质岩石。研究区良好的矿源层和有利的赋矿层位以及海西期以来幔源岩浆的多次活动,使研究区成为十分有远景的成矿集中区。  相似文献   

9.
<正> 引言近年来,岩浆房的形成及其力学行为受到了相当的重视。许多研究者提出了浅层岩浆房的形成模式,在这种地方,岩浆侵入的速度很高,足以使围岩发生熔融。Walker(1974)提出,这种机制可以解释冰岛岩席群中辉长岩侵入体(其中有许多可能作为岩浆房)的形成。但是,这些岩浆房形成模式要求相继的侵入体都出现在同一个通道中,然而岩席群或岩墙群  相似文献   

10.
长江中下游的岩浆岩在某些地区表现为由酸性→中性→基性的演化顺序,我们称之为岩浆的逆向演化.本文讨论了岩浆逆向演化的地质、地球化学背景及其产生机制,同时也论证了岩浆逆向演化与内生成矿作用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何文双  朱彤  宋宝华  王中原  李玲密 《环境工程》2013,(Z1):430-431,469
针对冷却结晶系统存在的换热器换热管频繁堵塞问题,转变降温方式,采用真空降温,在原有系统上进行技术改造,实现了系统的连续稳定运行,大大提高了生产项目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2.
对疲劳试验机油源房噪声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降低和防治噪声的措施。  相似文献   

13.
通过某钢厂铁水预处理项目,蒸发冷却塔在除尘系统高温烟气冷却降温中的实际应用,与常用冷却方法的比较,说明蒸发冷却是高温烟气的有效降温方法。  相似文献   

14.
岩浆房中存在不均一性,这一事实已被人们普遍接受并引起极大兴趣,但目前有关其成因机理的假说很多,归纳起来有两种,一种观点认为由熔融作用造成,岩浆房的分带性与岩浆形成同时,称为原始成分分带;另一种观点认为由岩浆分异作用造成,初始岩浆原为均一的,称就地成分分带,笔者在大量文献资料检索综合的基础上,对目前有关岩浆房分带性形成机理的几种主要观点作一简要评述。  相似文献   

15.
热管用于电子设备冷却的可行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6.
欧亚大陆东南边缘的中生代构造演化模式为NNE-SN构造,EW向扩张-裂解、向东增生和大洋壳大陆化。在裂解过程中有新的岩浆构造地体形成。裂解带的地壳结构:下地壳有高速层、中地壳有中速层和低速层。  相似文献   

17.
赣东北岩浆混合杂岩体的锆石U-Pb年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赣东北横峰县港边岩浆混合杂岩体组成极为复杂,具有明显的岩浆混合特点,偏酸性岩浆端员、基性岩浆端员、岩浆混合单位等在野外均能见及。该岩浆混合杂岩体中偏酸性端员肉红色角闪石石英正长岩中颗粒级锆石U Pb定年结果表明,其形成时代为445±4Ma,反映为加里东期产物;同时获得的残留锆石U Pb年龄值2958±62Ma,说明该岩浆混合杂岩体中存在中太古代残留锆石,该年龄值也是目前已知的江西省境内最老的残留锆石U Pb年龄值。  相似文献   

18.
研究表明,地球上最大规模的热液体系并不在陆地上,而是在大洋中脊的海底。作者认为大洋中脊发生的沸腾作用,即“相分离”是导致大洋中脊海底热泉化学成分更为复杂的重要原因.实验和理论数据证明,这种“相分离”作用需要用两阶段模式来解释,首先是海水发生相分离,并与未发生相分离的海水重新混合,最后与流体在其内部进行循环的岩石达到再平衡。计算表明相分离一般发生在大洋中脊岩浆房附近,相分离的温度高于450℃。  相似文献   

19.
西秦岭温泉岩浆混合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西秦岭温泉岩体是壳、幔岩浆混合的产物。寄主岩石(酸性端元)属铝过饱和钙碱性系列,贫CaO富FeOtotal,ANKC值大于1 1,NK/A均小于0 9,富Mo、Sn、Bi、W等高温热液成矿元素及Co、Ni、Cr等亲铁元素,LREE/HREE为10~15。基性端元暗色微细粒镁铁质包体及基性岩墙,富Na2O、K2O,而贫FeOtotal,异常富集轻稀土和Ba、Rb、Sr、Zr、Th、Hf、Nb等大离子亲石元素,而贫Co、Ni、Cr等亲铁元素,LREE/HREE为9 98~13 5,异常富轻稀土。由2端元岩浆混合形成的岩浆混合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介于2端元间,并有显著的过渡特征和依从关系,反映了重要的岩浆混合信息。  相似文献   

20.
根据叠置在华夏和扬子陆块的中生代岩浆岩的时代、岩石系列和岩石组合以及Sr、Nd同位素特征,分析中生代岩浆作用特提斯陆内俯冲和碰撞—古太平洋俯冲走滑的动力学背景。在230-150Ma间,特提斯构造域的影响是华北与扬子陆块的水平碰撞缩短,华夏西南部是离散陆块的陆内俯冲,其结果在华夏陆块形成大规模高Isr低εNd(t)的S型花岗岩。145-90Ma间,在特提斯构造域深部构造效应的基础上叠加了古太平洋的俯冲走滑,结果在中下扬子区形成高钾富碱钙碱性系列和橄榄安粗岩系列火山一侵入杂岩,在华夏陆块形成高钾钙碱性系列和双峰式火山—侵入杂岩。两陆块内A型花岗岩类的形成(<92Ma),标志中生代陆内造山岩浆作用的结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