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反硝化生物滤池的挂膜与启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反硝化生物滤池的挂膜与启动过程,为反硝化生物滤池的挂膜过程提供理论依据。在滤速1.2ngh(HRT=20min)时,当反硝化生物滤池运行到第25天时,进水硝态氮质量浓度由50mg/L左右下降到25mg/L左右时,硝态氮去除负荷由1.18kg/(m^3·d)下降到1.10kg/(m^3·d),负荷变化很小,说明挂膜成功。在反硝化生物滤池中,氨氮主要由反硝化细菌的合成作用去除,去除率不高。在碳源和硝态氮浓度都充足的情况下,反硝化反应遵循零级反应动力学规律,反硝化速率与污染物浓度无关,只与反硝化菌的数量有关。  相似文献   

2.
组合生物滤池对养殖废水的净化效率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生物滤池作为一种有效的污水处理技术,已有广泛应用.但是关于组合生物滤池净化效能与影响因素系统分析仍然缺乏报道.为此,设计构建了曝气垂直流滤池+折流式水平流滤池的组合系统,通过设定不同的水力负荷(131、94、60mm·d-1)及分流比(8∶2、6∶4、4∶6)来探究运行工况的调整对组合系统净化效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曝气垂直流滤池对有机物、氨氮及溶解性氮的平均去除率在80%以上,而折流式水平流滤池对氨氮、总氮及溶解性氮的平均去除率在40%以下.不同运行工况对生物滤池的净化效能存在显著影响,且两种不同类型滤池的净化效能也存在显著差异(P0.05).氧化分解是两种滤池中有机物去除的主要途径之一.两种滤池内都存在明显的硝化-反硝化,它们是滤池去除总氮的主要途径.垂直流滤池内的硝化-反硝化强度都高于水平流滤池.磷的去除主要受控于水力负荷、温度、溶解氧、有机物等,表明微生物吸收是滤池除磷的主要方式之一.相比于单一垂直流滤池,组合系统对总有机物和总磷的去除分别提高了4.4%和23.2%,对总氮的去除却降低了12.1%.降低分流比有助于提升水平流滤池反硝化强度,但是由于从原水中引入过多的氨氮,又水平流滤池的硝化能力有限,进而导致组合系统总氮去除率下降.因此,根据处理原水组成,控制适宜的分流比、停留时间及滤池内的氧化还原条件是提升该组合系统整体净化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碳源和硝态氮浓度对反硝化聚磷的影响及ORP的变化规律   总被引:32,自引:6,他引:26  
利用间歇试验研究了反硝化除磷过程中有机碳源和硝态氮浓度对厌氧放磷和缺氧吸磷的影响,同时对反硝化除磷过程ORP的变化规律及以其作为控制参数的可行性作了探讨.试验结果表明:厌氧段碳源COD浓度越高(100~300mg/L),放磷越充分,则缺氧段反硝化和吸磷速率越大;但当碳源COD浓度高达300mg/L时,未反应完全的有机物残留于后续缺氧段对缺氧吸磷产生抑制作用.随着缺氧段硝态氮浓度升高(5、15、40 mg/L),反应初期反硝化和吸磷速率也随之升高;当硝态氮耗尽后,系统由缺氧吸磷转变为内源放磷,且随着初始硝态氮浓度的增高,这个转折点的出现时间向后延迟.ORP可作为厌氧放磷的控制参数,在缺氧吸磷过程可预示反硝化的反应程度,但是无法作为吸磷过程的控制参数.  相似文献   

4.
实验推导了前置反硝化曝气生物滤池工艺处理生活污水的有机物、氨氮、硝态氮的去除动力学模型,研究该工艺有机污染物去除机理和脱氮效能。填加火山岩滤料的前置反硝化曝气生物滤池工艺对生活污水具有良好的处理效果,COD,NH+4-N和TN的平均去除率分别可达到85.1%,97.0%,63.8%。  相似文献   

5.
短程硝化-反硝化生物滤池脱氮机制研究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孙迎雪  徐栋  田媛  李燕飞 《环境科学》2012,33(10):3501-3506
研究了短程硝化生物滤池的调控因素以及短程硝化-反硝化生物滤池的脱氮机制.结果表明,针对城市污水处理厂二级出水中的氨氮和总氮,在水温为(30±1)℃的条件下,提高进水pH值有助于硝化生物滤池中亚硝酸盐的积累,较好地实现短程硝化过程,当进水pH值平均为8.5时,亚硝酸盐的积累达到最大.沿硝化生物滤池水流方向,pH和DO的变化呈相反趋势,亚硝酸盐的积累呈增加趋势,在反应器出水口较好地实现了亚硝酸盐的积累.短程硝化-反硝化生物滤池对NH4+-N有较好的去除效率(90%以上);当反硝化生物滤池进水COD/TN为3.0时,出水TN的浓度降低到8~9 mg.L-1的范围,去除率稳定在79%~81%.  相似文献   

6.
利用反硝化滤池耦合生物膜电极反应器(Denitrification filter coupled biofilm-electrode reactor,DF-BER)实现生物深度脱氮过程,考察了不同进水水质条件下,外加不同电流强度对DF-BER的脱氮性能、出水有机物种类和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DF-BER通过降解实际污水中原有难降解有机物来强化系统反硝化效果,电流强度为5mA时,与以模拟污水为进水相比,系统脱氮率提高14.7%.随着外加电流强度的增大,DF-BER的脱氮效果增强,实际污水出水中色氨酸类芳香族蛋白质含量降低,实际污水和模拟污水出水中均出现微生物代谢产物和腐殖酸积累现象.  相似文献   

7.
SBR法去除有机物、硝化和反硝化过程中pH变化规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为实现SBR法脱氮在线模糊控制 ,以啤酒废水为研究对象 ,通过不同进水氨氮浓度和不同进水有机物浓度的试验 ,研究了SBR法去除有机物、硝化和反硝化过程中pH的变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在有机物去除过程中pH呈现大幅上升的现象 ;有机物去除结束时pH停止上升 ,随着硝化反应的进行pH不断下降直至反应结束 ,然后pH突然快速上升或维持不变。在反硝化过程中 ,pH不断上升直至反硝化结束出现转折点 ,然后持续下降 ,指示反硝化已经结束。不同进水氨氮浓度和进水有机物浓度的试验进一步验证了pH特征点的重现性 ,可以作为SBR法去除有机物、硝化和反硝化的模糊控制参数  相似文献   

8.
固定化氨氧化细菌短程硝化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9,自引:5,他引:4  
以高分子聚合物为载体,采用细胞增殖技术固定氨氧化细菌,研究了氨氮负荷、HRT、初始游离氨(FA)和有机物等因素对短程硝化过程稳定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当进水氨氮负荷分别为100、150和200 mg/L时,出水氨氮浓度均小于10 mg/L;当进水氨氮浓度为25.8、51.1和93.3 mg/L时,分别经历3、6、12 h后,出水氨氮浓度低,亚硝化效果好,可以根据进水氨氮浓度的变化,适当地凋整系统水力停留时间(HRT)并优化系统的运行;当游离氨(FA)浓度>9 mg/L时,对氨氧化细菌会产生抑制;低分子有机物的存在对氨氧化细菌的活性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有机物浓度对亚硝化率基本不产生影响,实验过程中在有机物存在的条件下.发生了短程硝化反硝化反应.使得系统总氮减少.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反硝化滤池中溶解氧对反硝化作用的影响,制备性能良好尖端直径在30μm以内的氧(O2)以及硝酸盐(NO3-)微电极,以此为测试工具,对反硝化滤池中生物膜内部O2、NO3-微环境分布进行测试,通过建立扩散-反应方程,获得生物膜微环境耗氧及反硝化活性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溶解氧在生物膜内部呈明显的下降趋势,从主体溶液氧浓度约1mg/L下降至生物膜300μm深度处约为0.生物膜内部反硝化活性区域发生在300~600μm深度范围内.该条件下反硝化滤池生物膜的氧利用速率常数以及反硝化速率常数之间的比值为1.46,溶解氧对反硝化过程的影响是显著的.  相似文献   

10.
A~2/O-曝气生物滤池工艺处理低C/N比生活污水脱氮除磷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低C/N比实际生活污水为研究对象,重点考查了A2/O-曝气生物滤池生化系统的脱氮除磷特性.同时,考虑到A2/O工艺的主要功能是除磷及反硝化,而曝气生物滤池则以硝化为目的.因此,通过缩短A2/O的泥龄,可将硝化过程从A2/O中分离出去,让曝气生物滤池完成硝化,实现硝化菌和聚磷菌的分离,并解决了硝化菌和聚磷菌泥龄之间的矛盾.试验结果表明,该生化系统可实现有机物、氮和磷的同步去除.在平均C/N比为4.2,内回流比R为250%的条件下,平均进水COD、TN、TP分别为239.9、57.3和5.1mg·L-1,平均最终出水COD、TN、TP分别为34.1、13.3和0.1mg·L-1,去除率分别为85.8%、76.9%和98.3%.曝气生物滤池对氨氮几乎保持了100%的去除率.序批试验表明,反硝化聚磷菌占聚磷菌的比例为40.5%.  相似文献   

11.
采用SBR反应器建立了一套通过特定pH终值调控曝气停止点,以实现稳定部分亚硝化的策略,整个运行过程分为3个阶段,阶段Ⅰ启动亚硝化,阶段Ⅱ在稳定亚硝化的同时探索pH终值的设定规律,阶段Ⅲ采用pH终值设定规律实现稳定部分亚硝化,通过跨越夏、冬季(7~35℃)共148d的运行,考察SBR系统内有机物、氮素的转化规律,并分析不同温度(23、18、13℃)对部分亚硝化反应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低DO(0.2~0.4mg/L)和MLSS为4000mg/L的条件下,控制pH终值为(7.73±0.02),使出水FA在0.5~1.2mg/L,可稳定部分亚硝化期间的出水NO2--N/NH4+-N值在1~1.4之间,出水亚硝积累率(NAR)维持在85%以上,有机物去除率在60%以上.比氨氧化速率、比亚硝态氮氧化速率、比COD去除速率均随温度下降而降低,但降低趋势较缓,且反应均能稳定完成.  相似文献   

12.
张秋莹  李亮  边笛 《环境工程》2022,40(1):190-195
ANAMMOX是一种新兴经济节能的生物脱氮技术,与经典的硝化反硝化脱氮相比,具有占地面积较小,无须曝气节约能耗等优点.有机物是实际废水中普遍存在的污染物,其存在会对ANAMMOX产生影响.通过梳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有机物对ANAMMOX影响的研究概况,归纳了有机物在促进和抑制ANAMMOX进程两方面的原因和机制,同时阐述...  相似文献   

13.
高氨氮味精废水的亚硝化/反亚硝化脱氮研究   总被引:47,自引:2,他引:47  
两段SBR法处理经稀释的味精废水有良好的有机质降解和脱氮效果,整个生物处理过程可分为碳氧化阶段和三个亚硝化/反亚硝化阶段,碳氧化阶段主要是有机质的降解和曝气吹脱除氮,随后通过亚硝化/反亚硝化反应实现生物脱氮和有机特的降解。SBRⅠ碳氧化阶段废水中有机质浓度较高,在降解过程中消耗废水中的溶解氧,竞争性抑制了亚硝化反应的发生,而亚硝化反应的形成是由于游离氨(FA)对硝酸细菌的抑制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14.
四环素类抗生素生产废水处理技术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环素类抗生素是临床上广泛运用的广谱抗生素。其生产废水属于高浓度有机废水,pH值较低,成分复杂,有机物、溶解性和胶体性固体、悬浮物含量较高,含有难降解物质和有抑制菌作用的四环素类抗生素及其中间代谢产物。可生化性较差,井具有一定的生物毒性。综述了近年来四环素类抗生素生产废水治理方法的研究进展,介绍了国内外此类废水治理的各种物化处理和生物处理方法及其应用,并提出以后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四环素类抗生素生产废水处理技术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四环素类抗生素是临床上广泛运用的广谱抗生素.其生产度水属于高浓度有机废水,pH值较低,成分复杂,有机物、溶解性和胶体性固体、悬浮物含量较高,含有难降解物质和有抑制菌作用的四环素类抗生素及其中间代谢产物,可生化性较差,并具有一定的生物毒性.综述了近年来四环素类抗生素生产废水治理方法的研究进展,介绍了国内外此类废水治理的各种物化处理和生物处理方法及其应用,并提出以后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潜流式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硝化能力研究   总被引:51,自引:8,他引:43  
研究了潜流式人工湿地内部不同填料层和沿水流方向硝化能力的变化.结果表明:潜流式人工湿地中,硝化能力沿水流方向逐渐减小.底部填料层,即炉渣层的氨氧化速率常数和亚硝酸氧化速率常数分别为1.99~6.89mg·(h·kg)-1和1.44~5.22mg(h·kg)-1,而床体上部土壤层的氨氧化速率常数和亚硝酸氧化速率常数分别为0.53~0.89mg·(h·kg)-1和0.96~1.39mg·(h·kg)-1.因此炉渣层的硝化能力要明显高于土壤层,底部炉渣层在硝化过程中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生物紊动床内短程硝化过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生物紊动床反应器(BTBR),分别研究了氨氮浓度、溶解氧浓度和有机物浓度对硝化过程的影响,以及不同条件下短程硝化的实现方法及特点。试验结果表明,通过高浓度游离氨对硝化菌选择性抑制所获得的亚硝酸盐积累是不稳定的;在0.5 ̄1.0mg/L溶解氧下,DO成为增殖的限制基质,可实现亚硝酸盐稳定的积累;当进水NH+4-N为300mg/L时,出水硝态氮中亚硝酸盐氮比例稳定在80%以上。在DO浓度为2 ̄3mg/L的条件下,有机物浓度为200m gTOC/L时对硝化作用影响不大;DO浓度为0.5 ̄1.0mg/L、TOC为100mg/L时硝化系统即受到破坏。  相似文献   

18.
In this study, the efforts to reduce NOx and particulate matter (PM) emissions from a diesel engine using both ethanol-selective catalytic reduction (SCR) of NOx over an Ag/Al2O3 catalyst and a biodiesel-ethanol-diesel fuel blend (BE-diesel) on an engine bench test are discussed. Compared with diesel fuel, use of BE-diesel increased PM emissions by 14% due to the increase in the soluble organic fraction (SOF) of PM, but it greatly reduced the Bosch smoke number by 60%-80%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from 13-mode test of European Stationary Cycle (ESC) test. The SCR catalyst was effective in NOx reduction by ethanol, and the NOx conversion was approximately 73%. Total hydrocarbons (THC) and CO emissions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during the SCR of NOx process. Two diesel oxidation catalyst (DOC) assemblies were used after Ag/Al2O3 converter to remove CO and HC. Different oxidation catalyst showed opposite effect on PM emission. The PM composition analysis revealed that the net effect of oxidation catalyst on total PM was an integrative effect on SOF reduction and sulfate formation of PM. The engine bench test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combination of BE-diesel and a SCR catalyst assembly could provide benefits for NOx and PM emissions control even without using diesel particle filters (DPFs).  相似文献   

19.
生物倍增(Bio-dopp)工艺处理城市污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物倍增工艺(Bio-dopp)是通过可防堵塞的曝气系统、生物除磷系统、空气提升系统及快速澄清装置,将生物硝化、反硝化,释磷、吸磷,有机物氧化等各工艺全部协调在同一反应池内同时进行,并在池内设立澄清区(相当于二沉池)的一种新型城市污水处理工艺。其高效曝气设备确保低氧条件下微生物去除耗氧有机物(特别是在同一反应器内实现硝化反硝化)。同时保证高效搅拌效果,并且工艺稳定,维护方便。它省去了传统工艺的污泥回流泵房、二沉池等构筑物及配电、管道等相应设备。具有出水稳定、设备高效,投资与运行成本低,占地面积小等优点,有较强竞争力。  相似文献   

20.
活性污泥快速吸附污水碳源的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宏波  文湘华  赵芳 《环境科学》2011,32(9):2593-2597
为了解不同活性污泥对污水中碳源的吸附机制,探讨利用活性污泥吸附、 回收污水碳源的可行性,研究了3种活性污泥(富碳、 硝化和反硝化污泥)对城市污水中有机物吸附特征,并采用以Richie速率方程为基础的3种吸附动力学方程对此吸附过程进行了动力学数据分析.在吸附过程的前30 min左右,活性污泥以物理吸附为主,可用Lagergren单层吸附模型表述.富碳污泥的吸附量(COD/SS)最大,约60 mg/g,但吸附速率要较反硝化污泥慢;硝化污泥的吸附速率最小,但吸附容量较反硝化污泥大,约35 mg/g.富碳、 硝化和反硝化污泥的拟合参数θ0值分别为0.284、 0.777和0.923,说明富碳污泥表面吸附的有机物通过预处理,清洗得最彻底,即富碳污泥对有机物的结合力度最小,有利于被吸附碳源的释放.采用Langmuir模型拟合可知,在此吸附试验条件,有机物浓度是影响污泥吸附量的关键参数,温度影响非常小.本研究分析了不同种类活性污泥对污水碳源的吸附动力学规律,为动力学分析活性污泥的除污机制提供了方法,为利用活性污泥的吸附作用回收污水碳源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