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济与环境综合约束下的青岛市产业结构调整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青岛市海洋环境污染控制急需转变产业结构的重大需求,从海洋环境容量优化配置的角度出发,通过建立多目标非线性规划模型,估算2015年青岛市居民生活、农业、工业、服务业四大污染源的化学需氧量(COD)的最大允许排放量,进而得到优化的产业结构.结果表明,相比2007年,2015年青岛全市及胶州湾、莱州湾和黄海3个污染源区的COD最大允许排放量和增加值分别增大1.4~2.3倍和2.3~16.2倍.2015年,青岛全市居民生活、农业、工业、服务业的COD最大允许排放量分别为11.6×104,20.4×104,18.4×104,17.1×104t,而且四大污染源COD最大允许排放量所占比例呈现居民生活源和农业源下降,工业源和服务业源上升的变化趋势.在优化的最大允许排放量比例下,第一、二、三产业的增加值比例由“二三一”型转变为“三二一”型;同时,重污染的居民生活源和农业源的COD排放强度减小,全市及三个污染源区的环境基尼系数都降至“0.4”警戒线以下.说明经过模型优化,可在满足环境约束的同时,获得经济的增长,并且产业结构和排污结构均趋于合理化,结果可为青岛市产业结构调整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以昆山市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的实际情况为依据,从土地资源、水环境、大气环境、社会环境等方面,研究产业结构调整的环境约束,并提出如何提高土地效益、保护水源地、控制水环境污染、建立严格的环境管治、控制人口增长、提升劳动力素质和进行投资转型的发展策略,以此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3.
资源与环境综合承载力分析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探讨了城市资源与环境综合承载力的定义及基本概念,以及计算方法。并以秦皇岛市大气中TSP浓度,海水中COD浓度和DIN浓度以及水资源量和土地资源量为参数.计算了2000年及2010年资源与环境的综合承载力。为制定秦皇岛市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战略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承载力概念的源起与发展:基于资源环境视角的讨论   总被引:8,自引:5,他引:8  
封志明  李鹏 《自然资源学报》2018,33(9):1475-1489
科学认识承载力概念的源起与发展对于资源环境承载力理论探讨与实践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现实意义。论文立足资源环境视角,从基于种群个体最大生物量的生态承载力,到基于人口与资源关系的资源承载力和基于人口与环境关系的环境承载力,再到面向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较为系统地阐释了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概念源起与发展历程。通过追踪公开发表或可获取的英文文献,同时兼顾中文资料,综述表明:承载力概念最早诞生于1840年代的工程机械领域,之后,在生态学、地理学、资源科学与环境科学领域得到了持续但有争议的发展;资源环境承载力概念最早可见于20世纪初期的能量承载力和畜牧承载力研究,1940年代末期以土地承载力研究为标志的资源承载力研究诞生;直到20世纪末期,具有综合特征的资源环境承载力概念才在中国悄然兴起,严格意义上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则始于21世纪初。目前,我国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总体处于发展阶段,以概念探讨和定性研究为主,尽管在政策层面已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相对而言,国外相关研究却较少使用这一概念,相应研究报道并不多见。2010年以来,作为描述发展限制的一个重要判据,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的现实意义在中国越来越受到重视,国家重大研发计划已有多项部署。但承载力概念似乎也成为了“灵丹妙药”,存在研究泛化或概念泛化现象。鉴于此,有必要科学认识资源环境承载力概念的源起与发展,加强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科学内涵与理论基础、技术方法与模型参数以及模式化、规范化与标准化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以求正本清源、学以致用。  相似文献   

5.
6.
城镇化背景下海岛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在建设海洋强国的关键时期,海岛的生态保护和开发利用均至关重要。城镇化对海岛生态系统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开展海岛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对管控人类开发行为、维护海岛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以我国北方典型海岛—庙岛群岛为研究区,构建了一套综合开发强度和生态状况的海岛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方法并开展评估,结果显示:1)群岛尺度上,海岛资源环境承载力处于临界超载状态;2)单岛尺度上,南长山岛处于轻度超载状态,北长山岛、庙岛和大钦岛处于临界超载状态,小黑山岛、大黑山岛、砣矶岛、小钦岛、南隍城岛和北隍城岛处于可载状态,不同海岛应实施不同的保护与利用模式;3)区块尺度上,海岛资源环境承载力表现出了明显的空间分异性特征,可载区占41.7%,临界超载区占30.0%,轻度、中度和重度超载区分别占15.9%、8.1%和4.3%,超载区主要分布在各岛的城镇建设区域。  相似文献   

7.
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对于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现实意义。本文论述了资源环境承载力概念、理论与方法研究过程,指出了其特征,总结了当前常见研究模式,介绍了实践现状,最后对研究与实践的相互作用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以上海市环境可持续性发展为总目标,构建三系统四层次DSR指标体系框架,通过科学的指标筛选,建立了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建立环境可持续性发展水平评价模型,对上海市产业结构调整进行了战略环境评价。结果显示:上海市产业结构调整相关政策充分考虑了环境影响,但在发展中应重视过渡时期出现的可持续性指数增长的平台期及其可能造成的社会不安定;在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环境评价过程和评价结果分析中,不能只关注可持续性指数的增长率,要紧紧依靠国家的发展目标和自身的优势地位,抓住机遇和国际大形势,努力实现自身产业结构调整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9.
以人口数量和地区生产总值最大化为优化目标,以水资源可利用量、水环境容量和经济社会发展为约束,构建了包括产业结构、种植业结构和养殖业结构等要素的区域水环境承载力优化模型,为以种植业与养殖业为主要污染源地区的水环境承载力调控提供方法,丰富水环境承载力调控的方法体系.以承德市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在经济发展调控与污染控制不同情景方案下,研究区可承载的人口与产业规模可分别提升2.6%~29.5%和18.5%~31.8%,表明产业优化和污染控制水平对区域水环境承载力具有重要影响,研究区尚有人口和经济增长空间;(2)控制经济社会发展速度,特别是优化农业种植结构、减少畜禽养殖规模是提高研究区水环境承载力的关键,农业种植结构和养殖结构是区域水环境承载力的敏感指标;(3)在水环境承载力约束下,污染控制指标如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等存在下限阈值,表明研究区污染控制水平对水环境承载力具有短板效应.  相似文献   

10.
空间信息技术是近年来迅速发展的以获取、管理、分析与时空相关的地理信息为主的技术体系。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是针对一定时空范围内资源环境综合条件进行评价的一门新兴学科。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资源、环境和造纸行业发展之间的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文章在造纸行业资源环境承载力分析基础上,将遥感技术、地理信息技术相结合,提出空间信息技术在造纸行业资源环境承载力分析中的应用模式。并以海南省造纸行业资源环境承载力分析为实例探讨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11.
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让资源的需求总量也在增加,资源的不断开发、开采,让资源数量急剧减少.如何在资源环境承载力的阈值内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也是目前我国政府面临的一个关键课题.为了能够在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不破坏环境、不浪费资源,我党也是提出了很多科学举措.文章对资源环境承载力监测预警长效机制的建立现状、存在问题等方面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12.
首先,从崂山区产业结构量的方面来考察。表1给出了崂山区1993年~1997三次产业的比例。由表可见,崂山区经过多年调整,第一、二、三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构成、比例逐渐优化,但第二产业仍占主导地位,生产性功能仍在不断强化。产业体系仍然处于工业化中期的结构,基本上属于资源开发导向结构,对自然资源和能源依赖程度高消耗量大。  相似文献   

13.
甘肃省资源环境承载力监测预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综合考虑国家不同部门出台的政策基础上,构建了甘肃省资源环境承载力监测预警指标体系,采用基于AHP—熵权法的综合赋权法确定权重,并借鉴已有成果对各项指标的警限阈值进行了讨论确定;使用综合指数模型对甘肃省2006-2016年及各县级行政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2006-2016年甘肃省资源环境承载力水平介于0.32~0.46之间,虽总体呈现增加趋势,但均处于超载预警状态。在空间上呈现出河西地区承载能力高,南部和东南部地区次之、中部地区承载力较差的格局。(2)十年间甘肃省资源承载力水平呈平稳上升态势,其中水资源承载力与能矿承载力处于较差水平;当前临夏市、天水市和平凉市处于橙色超载状态。(3)十年间甘肃省环境承载力水平呈“W”型曲线波动且超载严重,具有南部地区和兰州环境承载能力较好于河西和东部地区的空间差异。研究表明甘肃省资源环境超载严重,虽然自“十二五”以来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但缓解这一压力非短期之功,仍需进行不懈的努力。  相似文献   

14.
建立资源环境承载力监测预警长效机制是落实党中央有关资源环境保护的决策部署。本文对资源环境承载力监测预警长效机制制度化进行研究,从研究现状、存在问题以及长效机制建立的必要性几个方面进行总结,并研究探讨了三种监测预警长效机制制度化统筹应用的方式。  相似文献   

15.
陈永高  张瑞斌 《环境工程》2016,34(6):155-158
基于我国水泥行业资源环境承载力现状,建立了水泥行业环境管理类型区划分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灰色聚类法、GIS分析方法和二维判断矩阵法对水泥行业环境管理类型区进行了划分。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生态制约比较严重的区域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黄土高原、云贵高原,以及华南、西北、东北部分地区。我国SO2单指标超标区、PM10单指标超标区主要分布在华北地区、西南的贵州地区,以及西北、东北、华中部分地区。SO2和PM10双指标超标区主要包括内蒙古西部、中部的部分地区,以及山西、陕西、河南部分地区。生态环境制约较强区主要分布在贵州及其周边地区,另在陕西、山西、内蒙古、宁夏等有零星分布。目前国内未出现生态环境制约极强的区域。研究结果对于我国水泥行业的环境管理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土地利用功能分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资源环境承载力是可持续发展度量和管理的重要参量和依据,是土地利用功能分区的前提和基础.从资源环境约束系统和保障系统两个维度,应用GIS空间分析和多因素综合评价法,探讨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土地利用功能分区研究,并以重庆市渝北区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论以期为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学数据、规划思路和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7.
环境,资源与可持续发展的多目标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岳超源  李浒 《环境保护》1998,(12):28-30,47
环境资源与可持续发展问题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为了给出区域的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状太怕定量分析结果,本文探讨了环境资源与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构成,给出了一个评价指标体系的框架;讨论了多目标评价的具体并对评价的可能应用进行了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18.
从自然、经济、社会环境承载力3个方面构建资源与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和相对比较法,确定指标体系的权重;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和关联分析法,计算评价体系中各指标的承载力指数,最后,得出环境承载力指数,此外,对自然、经济和社会环境承载力之间的协调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伴随着区域发展模式的优化调整,银川滨河新区资源与环境承载力指数呈上升趋势,区域环境承载能力逐步增强,各承载力系统之间属于良好协调状态,自然、经济、社会环境系统呈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19.
针对目前大连湾海域及其周边地区产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存在的诸多问题与矛盾,首次尝试应用系统工程思想和定量分析方法,建立2000年大连湾海域经济、资源、环境多目标优化管理模式,以促使其经济、资源、环境同步规划、相互协调、持续稳定地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0.
该研究以浙江省长兴县为例,从水资源、土地资源、水环境、大气环境、人民生活水平5个要素层面构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系统动力学模型对2012-2017年长兴县资源环境承载情况进行分析,进而对2018-2035年长兴县资源环境承载力演变趋势进行预测。模型经过模拟值与历史值相互误差的有效性检验,整体相对误差为2.58%,模型能够有效模拟现实。文章旨在进一步完善和细化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法和成果,具体体现在:(1)引入系统动力学实现资源环境承载力动态评价,为现有研究在承载力趋势预测、风险识别上提供方法上的参考。(2)基于现状发展战略规划,模拟差异化战略引导下县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变化情况。服务于资源环境承载力县域尺度特征提出的因地制宜制定发展战略要求,提供发展战略制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