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农村民房抗震知识》挂图是由中国地震灾害防御中心宣教部(中国地震局宣教中心)和中国地震学会编辑制作,中国科协科普专项资助,地震出版社出版。该挂图以国家建筑物有关  相似文献   

2.
正2014年5月16日,百余名农业、医疗、地震和金融等领域的专家搭乘K571次列车奔赴江西省瑞金市,由此拉开了"科技列车赣南行"活动的序幕。中国地震局专家组领队、陕西省地震局副局长刘晨等5名专家(含中国地震灾害防御中心、搜救中心、云南省地震工程研究院和江西省地震局等单位专家)参加了活动。为支持赣南地区地震科技工作的发展,中国地震局捐赠了《地震来了我不慌》挂图、《中国大地震》图书、《应对地震灾害公众自救互救常识》  相似文献   

3.
地震应急救援任重道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地震应急救援工作起步晚、起点高、发展快。2000年成立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2001年组建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中国国际救援队);2002年成立国家地震现场应急工作队;2003年中国国际救援队首次出生阿尔及利亚开启我国参与国际救援先河,北京建成全国第一个地震应急避难场所;2004年组建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2005年中国国际教授队执行印度洋地震海啸和巴基斯坦地震国际教授;2006年建立区域地震应急协作联运工作机制,首次举办国际多国地震救援演练;2007年建成国家和省级一体化的抗震救灾应急指挥技术系统和现场技术系统;2008年建成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教授训练基地并投入使用。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城市和农村社区防灾减灾手册和挂图的设计和编制,包括设计和编制原则、编制流程、手册和挂图的内容与结构、挂图编制的主要表示方法以及编制的组织和实施过程。  相似文献   

5.
中国地震学会为庆祝学会成立15周年,经该学会常务理事会决定,定于1994年11月召开中国地震学会第5次学术大会。会议主题包括7个方面,即: 1.当代地震科学的努力方向;2.地震预报;3.地震震源与地震波;4.地球内部构造;5.地震地质;6.地震观测与实践;7.工程地震。现征文工作已开始,论文提交截止日期为  相似文献   

6.
《防灾博览》2010,(4):89-89
<正>为了纪念唐山地震34周年,中国地震灾害防御中心宣教部借助中国地震科普网平台,举办了"发展、成就、贡献——中国防震减灾事业"专题活动。本专题由发展篇、成就篇和贡献篇三个部分组成,通过各级领导和专家的文章、翔实的照片和展板,对我国自1966年以来,特别是唐山地震以来在防震减灾事业各个  相似文献   

7.
    
<正> “中国东南部地区地震学术研讨会”这个名称是在1991年12月海南省海口市召开的全国地震学会秘书长工作会议期间议定的,当时由苏、皖、鄂,湘、闽等省的秘书长联名倡议,中国地震学会专职副秘书长郝纪川同志表示支持,在中国东南部地区联合组织学术性会议。这种按地区联合的形式在中国地震学会活动史上尚属首创。  相似文献   

8.
1月1日,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乌恰县发生5.1级地震;8日,吉林省延边珲春市发生5.6级地震;12日,南黄海发生5.0级地震;19日12时07分,安徽安庆市发生4.8级地震,这已是2011年中国发生的第4次5级左右的地震。南黄海地震和安庆地震尤其引人注目。这两次地震时,上海、宁波、合肥等人口密集区都有明显震感。与此同时,另一场恐慌地震也开始蔓延(人们对城市地震的恐慌越发强烈起来),城市地震离我们还远吗?  相似文献   

9.
<正> 中国地震学会前兆专业学术讨论会暨前兆委员会全体会议于三月十二日至十九日在我省镇江市举行。来自全国各省、市地震局和国家地震局各直属单位的117名代表,中国地震学会副理事长、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副所长许绍燮同志,中国地震学会秘书长、国家地震局科技监测司副司长陈鑫联同志,中国地震学会前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主任梅世蓉同志出席了会议。江苏省地震局局长魏文园同志也应邀出席。  相似文献   

10.
《防灾博览》2009,(1):85-85
地震虚拟博物馆“话说地震”是中国数字科技馆的一个子馆,由中国地震学会和中国地震灾害防御中心共同承担建设工作,由中国地震灾害防御中心承担维护工作。2008年5月21日地震博物馆正式上线。  相似文献   

11.
地震虚拟博物馆"话说地震"是中国数字科技馆的一个子馆,由中国地震学会和中国地震灾害防御中心共同承担建设工作,由中国地震灾害防御中心承担维护工作.2008年5月21日地震博物馆正式上线.  相似文献   

12.
学术口窗     
<正> △北京举行大陆地震构造及地壳动力学学术讨论会 1981年12月6日至12日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地质专业委员会在北京举行“中国大陆构造及地壳动力学”学术讨论会。会议收到有关论文摘要一百余篇。这次会议是全国地震地质界自1979年银川“古地震与活动断层”学术讨论会后又一次大规模的地震地质方面论文检阅。会议认为近年来我国地震地质工作有如下几方面新的进展: 地震地质不仅是地震加断层的简单描述,巳开始注意把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构造物理学与之结合,研究岩石圈动力学特征;在深部与浅层研究相结合方面,加强了对中下地壳  相似文献   

13.
和景昊  郭履灿 《灾害学》1993,8(4):63-72
1992年全世界重要灾情地震62条(其中中国34条),占全世界本年度5级以上地震总数的11%;因地震而死亡者3805人,受伤者约9860人。造成房屋破坏6~7万间。直接经济损失粗略估算国外17.5亿美元,国内1~2亿元人民币。1992年全世界7级以上大震20次,是1976年以来最高值。中国境内虽没有7级以上地震,但估计中国大陆震情呈增强趋势。  相似文献   

14.
<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防震减灾事业进步离不开地震科技创新,地震科技兴则地震事业兴,地震科技强则地震行业强。汶川地震以来,中国地震科技创新取得了重大突破,在基础研究、测量、监测预警、工程技术等领域都稳步提升。在新的历史时期,要进一步推进地震科技创新,增强防震减灾能力,向建成世界地震科技强国的目标不断迈进。  相似文献   

15.
编辑寄语     
《防灾博览》2012,(2):4
围绕强化社会管理、拓展公共服务、最大限度减轻地震灾害损失的根本宗旨,中国地震局加强了同部委、省政府的合作,于2012年2月22日与铁道部签署了《共同推进高速铁路地震安全战略合作协议》;于3月12日与陕西省政府讨论并通过了《共同推进关中-天水经济区防震减灾体系建设合作协议实施方案(草案)》;同时,还与中国灾害防御协会、中国地震灾害防御中心特别策划了"平安中国"防灾宣导系列公益活动.  相似文献   

16.
宣传     
<正>2010年9月14日—15日由中国地震灾害防御中心宣教部(中国地震局宣教中心)和中国地震学会普及工作委员会共同举办的"2010年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交流研讨会"在吉  相似文献   

17.
和景昊  郭履灿 《灾害学》1992,7(4):78-86
为适应“国际减灾十年活动”的需要,系统整理了1991年世界地震灾情及重要地震。统计结果表明:全世界1991年全年因地震死亡人数为2084人,中国只有一人;受伤人数约6500人,中国将近700人;倒塌房屋约62万间。全年直接经济损失粗略估算,国外2.7~3.2亿美元,国内约3.3亿人民币。对1991年度地震活动特点进行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8.
《防灾博览》2009,(4):F0002-F0002,1
我国地震应急救援工作起步晚、起点高、发展快。 2000年成立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 2001年组建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中国国际救援队); 2002年成立国家地震现场应急工作队;  相似文献   

19.
<正> 一 1983年4月19日至25日,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地质专业委员会在南京召开“地震地质现状和发展方向讨论会”。会议收到学术论文摘要88篇。地震地质专业委员会委员和国家地震局及其直属单位以及有关学科的代表参加了会议。国家地震局副局长、地震地质专业委员会主任丁国瑜参加并主持了会议。这次会议将对我国地震地质科学发展、制定今后工作方针任务起重  相似文献   

20.
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工程专业委员会和中国建筑学会抗震防灾研究会联合召开的第四届全国地震工程会议,已于今年8月23日至26日在哈尔滨举行。150篇论文纳入会议论文集,其中7篇专题综述报告。论文内容涉及震害调查、地震动与场地影响;土的动力特性;地基稳定性、土与结构相互作用;结构试验研究;结构地震反应分析及设计方法;结构控制与隔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