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循环经济是世界各国推动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支撑,也是我国实现“3060”双碳目标的重要途径。本文从国际、国内出发,探讨了循环经济在碳中和战略框架下的定位、作用和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在新形势下,我国需针对“双碳”目标下循环经济发展的新挑战,加快构建面向“双碳”目标的循环经济体系,完善以“双碳”目标为引领的法律法规制度体系,建立循环经济碳减排评价体系,加强科技创新和国际合作,切实发挥循环经济在促进碳减排和绿色转型中的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2.
循环经济是世界各国推动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支撑,也是我国实现“3060”双碳目标的重要途径。本文从国际、国内出发,探讨了循环经济在碳中和战略框架下的定位、作用和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在新形势下,我国需针对“双碳”目标下循环经济发展的新挑战,加快构建面向“双碳”目标的循环经济体系,完善以“双碳”目标为引领的法律法规制度体系,建立循环经济碳减排评价体系,加强科技创新和国际合作,切实发挥循环经济在促进碳减排和绿色转型中的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3.
零碳工业园区是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工业园区探索绿色发展的最新实践。推动零碳工业园区建设,对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回顾了我国工业园区的绿色低碳发展历程,梳理了零碳工业园区发展现状,指出了零碳工业园区建设存在顶层设计有待加强、评价指标体系有待完善、碳排放家底有待摸清、数字化能力有待提升等问题,提出了强化顶层设计、优化评价指标体系、完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推进数字化转型等加快零碳工业园区建设的建议,并构建了零碳工业园区实施路线,以期为推进我国零碳工业园区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支持。  相似文献   

4.
碳汇价值的形成和评价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在碳减排形势下,如何评价固碳收益价值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论文首先从全球气候变化与碳排放的关联、碳排放与现有经济体系的关联、碳排放空间成为稀缺资源三个方面论证了碳汇效用价值形成的现实基础。然后评述了碳汇价值的构成与度量方法,指出了碳固定与碳蓄积价值的内涵差异。继而总结了碳汇价值的实现机制,认为可以通过碳交易、碳税和固碳项目实际成本3种机制实现碳价格,并在此基础上通过补偿实现碳汇价值。  相似文献   

5.
兰梓睿 《环境保护》2020,48(12):71-73
碳标签制度作为二氧化碳减排的有效工具,不仅可以激励企业或组织在产品全生命周期内减少碳排放,还可以促使消费者选择绿色低碳的消费模式,进而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目前,发达国家已经开始实施碳标签制度,并出现了一系列创新模式,为避免其给我国贸易等带来巨大冲击,本文提出,我国应建立碳标签预警机制、统一碳标签计算标准、加强与发达国家的合作、鼓励企业进行碳标签认证、加强教育与宣传力度、选择试点行业等。  相似文献   

6.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创造高品质生活、推进农业农村农民现代化、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内容之一。基于双碳战略目标实现,论述了农业农村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现实意义,从农业、农村、农民三方面分析了当前农村面临的主要问题,结合乡村振兴发展,提出了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五条路径:一是推动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二是创造低碳高品质生活;三是协同推进农业农村减排固碳,四是构建农村低碳生活场景,五是培育农民低碳发展意识。  相似文献   

7.
针对“双碳”工作推进现状,指出上海在政策法规、碳评价标准、碳中和技术、产业发展等方面存在的实际问题,借鉴国内外碳达峰碳中和相关立法经验提出建议。为了更好地实现碳达峰及碳中和目标,上海可以在职责明确、目标分解落实、标准体系完善、重点领域制度突破等方面加快立法探索。  相似文献   

8.
碳标签是产品或服务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的表现形式,是各国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途径之一。不同国家、地区之间标签体系的差异性,给国际供应链上碳排放量的交流造成了一定的障碍。通过对不同碳标签的发起及推动组织的性质、计算标准及数据库、认证方式、表现形式等方面的特征进行梳理,定性与定量地评价了这些标签的整体国际化潜力。结果表明:67%的国家内的碳标签采用了国际通用的计算标准,为相互比较提供一定的基准性;但是,使用同一种标准的碳标签数量只占35%,其可比性较差;从数据库角度,11%的数据库完全不公开,损害了这些标签的透明性;但同时,50%的标签声明要进行认证,反映了其具备一定的可靠性;从使用角度,30%的碳标签不显示碳排放量的量化结果,说明部分标签的表达性不足。现有各国碳标签体系的整体国际化潜力仍有一定发展空间,建立各国家及地区之间的通用国际化碳标签的需求仍然迫切,这为中国发展国际化碳标签体系带来一定机遇。  相似文献   

9.
刘超 《环境保护》2023,(6):20-23
我国碳达峰碳中和(以下简称“双碳”)目标的实现,需要完善的法治保障。实现控制碳排放和增加碳汇的效果,是司法助力“双碳”目标的着力重点和机制路径。在当前的司法实践中,一些地方法院积极探索的“蓝碳司法”是以增加碳汇为目标的司法机制创新,包括狭义的裁判执行方式创新和广义的蓝碳司法机制体系化建设。从法理上审视,当前探索的蓝碳司法机制存在法律依据不足、生态修复方式的适用位序有待界定、“认购碳汇”修复机制有待体系化构建等问题。应当从为蓝碳司法机制提供法律依据、界定生态修复方式的适用位序、体系化构建“认购碳汇”修复机制等方面完善蓝碳司法机制。  相似文献   

10.
碳普惠机制作为一种创新的碳减排机制,能够带动全社会践行绿色低碳行为,推动全民参与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近年来,我国一些地区探索实施了碳普惠机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碳普惠模式。本文梳理了我国碳普惠建设实践进展,构建了碳普惠机制基本运行框架,分析了碳普惠在制度体系、方法学开发、平台建设及消纳渠道等方面的建设特点,并总结了建设经验及成效。基于碳普惠目前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从明确定位、充分评估、加强指导、加大投入四方面提出了未来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沈镭 《自然资源学报》2022,37(12):3037-3048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和世界地缘政治经济格局变化,对中国实现碳中和战略目标与保障自然资源安全产生了重大影响。如何把实现碳中和目标与保障资源安全目标结合起来,从碳中和的技术逻辑和自然资源领域的实践逻辑视角,分析提出中国自然资源安全保障路径及其实现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从自然资源对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和当前自然资源利用与保护实践出发,系统分析了碳中和的相关问题和自然资源领域实现碳中和的主要路径。研究表明:当前国内外对碳排放的认识不仅存在量化指标不确定性,而且还有很多其他的误区,中国面向2030年和2060年多个发展目标,需要统筹各种能源与资源的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领域实现碳中和必须遵循自身的技术逻辑与实践逻辑,厘清碳中和行动之间各种边界,加强自然资源学的基础理论与方法研究,揭示碳达峰和碳中和(3060目标)与能源和资源关联耦合机理,研究制定化石能源退出路径和其他利用策略,研发和推广提升资源与能源利用效率的适用技术,探索林草、湿地、土地利用和碳封存实现增汇的潜力与实施路径,研究山水林田湖草沙与自然资源系统治理新模式,开展面向碳中和战略目标的自然资源安全战略研究、模拟预警、动态评估、方法创新与应用示范。建议实施包括化石能源双控行动、再生能源勘查行动、资源利用提效行动、关键矿产增储行动、耕地保护修复行动、林草扩绿保育行动、湿地修复保护行动、陆海统筹协调行动、资源管理智能行动、人才技术创新行动等十大重点战略计划。  相似文献   

12.
污水处理行业碳排放水平约占全社会碳排放水平的1%~2%,为实现行业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以及满足建设面向未来污水处理厂的需要,污水处理行业碳减排技术的开发及碳中和路线图的搭建迫在眉睫.本文是国家水专项“面向未来污水处理厂关键技术研发与工程示范”课题近年来科研成果的总结,致力于构建面向未来污水处理技术体系,从污水处理厂“碳减排”和“碳中和”角度出发,在污水“碳转向”、污水处理过程“碳减排”、基于大数据和云平台的智慧水务3个关键技术的研究以及对面向未来污水处理厂工程实践等方面进行了总结凝练,以期为我国污水处理行业的“碳减排”及“碳中和”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3.
我国在2020年完成渤海攻坚战目标任务后,海洋环境保护工作重点转向全面推进重点海域综合治理攻坚。沿海地区具有良好的经济发展优势,但生态环境保护形势依然严峻,尤其在农业面源污染防治领域基础较为薄弱。在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背景下,如何实现生态保护和农业经济发展共赢成为一大考验。本文分析了沿海地区农业面源污染现状特征、面临的农业发展需求和污染防治新阶段新要求,提出了构建污染综合治理体系、打通系统治理技术路径、推进减排固碳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城市是人类生产生活的物质载体,也是高能耗、高排放的集中地。本文以伦敦、哥本哈根、西雅图、东京、北京5个碳达峰城市为研究对象,评述了上述城市在实现碳达峰、迈向碳中和过程中的积极态度,梳理了上述城市应对气候变化的减排路径,探讨了相关经验对于中国未达峰城市的借鉴意义,提出我国应根据不同城市的发展现状和城市资源禀赋,通过完善政策体系、优化产业结构、科学规划国土空间、重点领域减排等策略因地制宜地开展减排行动。  相似文献   

15.
我国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管理成本低、社会融资相对容易、行业带动性较强等因素决定了重点企业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担纲者之一。但重点企业在实现碳中和目标的过程中还面临着一系列困难和挑战,包括碳中和管理机制不健全、关键技术创新相对薄弱、高层管理者认识相对不足、以重点企业为核心的绿色供应链不够完善。针对以上问题,提出完善法规标准、制定长期发展战略和路线图、构建绿色供应链、强化关键共性技术突破、提升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碳中和目标下的国土空间格局优化:理论框架与实践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土空间规划是在基础层面引导土地利用、生态保护、产业布局、城乡建设和区域开发的国家基础性、约束性规划。在当前“双碳”战略背景下,将碳中和目标纳入国土空间规划和治理体系,对于从基础层面推动经济社会系统全面低碳转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构建了碳中和目标下国土空间格局优化的理论框架,分析了国土空间格局、人地关系与碳收支的内在关系。从“经济—社会—生态”复合系统的视角探讨了碳中和目标下国土空间格局优化和调控机理;从国土空间碳收支核算体系、面向碳平衡的“双评价”方法、国土空间碳风险监测与评价、碳排放空间约束下的三线划定、碳达峰与产业空间结构调控等方面提出了面向碳中和的国土空间格局优化路径;从差别化的生态碳汇提升方案、符合中国国情的国土空间碳收支核算体系、面向碳中和目标的国土空间规划管控方案、基于生命周期的建设用地碳排放评估、低碳高效的国土空间治理体系、多层次国土空间碳补偿体系构建等方面,提出了碳中和目标下国土空间格局优化的关键领域。  相似文献   

17.
光伏发电行业健康发展,不仅是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的关键路径,同时也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支撑。本文梳理了“十三五”时期制约光伏行业发展的外部因素,分析了光伏电力成为新型电力系统的主体能源所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并结合相关政策要求和行业动向,综合研判“十四五”时期以光伏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行业法制进程和政策体系构建进程将会提速,“两个一体化”模式创新、全国电力市场建设及先进技术示范推广将加快推动行业良性变革发展。  相似文献   

18.
甲烷是一种强效温室气体和短寿命气候污染物,减少甲烷排放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内容。我国是甲烷排放大国,甲烷人为排放主要来自能源、农业和废弃物处理三大领域。目前,我国甲烷减排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和成效,但仍然存在甲烷排放监管制度工具较少,监测、报告和核查制度不完善等问题。为实现“双碳”目标和应对气候变化,应尽快制定甲烷国家行动计划和应对气候变化法,明确甲烷排放控制部门职责并构建多元治理协同机制,充实甲烷排放监管制度工具,完善甲烷排放技术标准和控制措施,优化监测、报告和核查制度,健全甲烷排放控制的法律约束机制。  相似文献   

19.
光伏发电行业健康发展,不仅是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的关键路径,同时也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支撑。本文梳理了“十三五”时期制约光伏行业发展的外部因素,分析了光伏电力成为新型电力系统的主体能源所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并结合相关政策要求和行业动向,综合研判“十四五”时期以光伏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行业法制进程和政策体系构建进程将会提速,“两个一体化”模式创新、全国电力市场建设及先进技术示范推广将加快推动行业良性变革发展。  相似文献   

20.
实现“双碳”目标需要绿色低碳技术支撑。绿色低碳技术进步与创新是实现相关行业和领域碳减排的重要手段。本文对当前绿色低碳技术评价已有研究进行了梳理,建立了建材行业绿色低碳技术评价方法,通过确定建材行业绿色低碳技术评价原则,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规范技术评价流程,为建材行业选择和应用绿色低碳技术提供参考。同时,针对建材行业绿色低碳发展提出相关建议,建材行业应从绿色低碳技术转型升级、绿色低碳技术应用与协同提升、碳排放数据能力建设和碳交易能力提升等方面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