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非法采矿会造成开采区域生态环境破坏及生态服务功能损害。非法采矿类生态环境损害案件涉及的生态环境影响复杂、损害类型多、生态风险隐患大、相关评估技术指南缺乏,使得采矿类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报告的编制难度大、报告质量参差不齐。基于对“生态环境损害案例报送系统”中119起非法采矿类案例数据的分析,以及与矿山修复、生态学等方面的专家交流,总结了非法采矿类案件的主要特点和鉴定评估报告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关于这类报告技术审核要点的建议,为鉴定评估机构编制相关报告、检察机关办理类似案件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数字     
正633亿元环保部部长李干杰在3月17日答记者问时指出,过去五年中央财政在大气污染治理方面投入达到633亿元。6335件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张雪樵表示,截至2018年1月,全国检察机关办理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领域公益诉讼案6335件。  相似文献   

3.
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必然会造成环境公共利益的严重受损,需要通过附带或另行提起相关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来弥补给生态环境带来的损害。文章分析了对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提起相关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必然性,并基于谦抑性、程序效益和程序安定性等诉讼价值的考虑,指出不同主体在起诉顺位上应遵循社会组织优先、行政机关次之、检察机关最后的规则。同时分析了对本类罪名附带提起民事诉讼的在级别管辖和诉前公告程序等方面的特别规定,提出对应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4.
叶小琴 《环境保护》2020,48(1):81-84
非法采砂犯罪污染水环境、破坏渔业资源并威胁航道与防洪安全,是长江大保护中生态环境治理的核心问题。2016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非法采矿、破坏性采矿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规定河道非法采砂行为适用非法采矿罪,规定施行近3年以来,长江河道采砂管理秩序总体可控,但非法采砂已形成造船、采、过驳、运、销五个环节分工明确的"黑灰产业链","刑法、行政法、民法"多元法律治理体系合力发挥不足。应以有序与增效为导向,完善多元共治的法律机制,依托长江经济带与河长制搭建有序治理的法律框架,并健全检察公益诉讼配套措施等核心法律规则,实现"刑事打击促进行政管理与民事赔偿"的法律体系融合增效。  相似文献   

5.
非法采砂犯罪污染水环境、破坏渔业资源并威胁航道与防洪安全,是长江大保护中生态环境治理的核心问题。2016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非法采矿、破坏性采矿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规定河道非法采砂行为适用非法采矿罪,规定施行近3年以来,长江河道采砂管理秩序总体可控,但非法采砂已形成造船、采、过驳、运、销五个环节分工明确的"黑灰产业链","刑法、行政法、民法"多元法律治理体系合力发挥不足。应以有序与增效为导向,完善多元共治的法律机制,依托长江经济带与河长制搭建有序治理的法律框架,并健全检察公益诉讼配套措施等核心法律规则,实现"刑事打击促进行政管理与民事赔偿"的法律体系融合增效。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德司达公司偷排废酸案的若干不同诉讼判决为例,比较分析了同期相关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判例的共同点,并就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与关联诉讼衔接规则的建立提出如下建议:在环境违法案件查处部门间以及与赔偿权利人间建立案件通报程序和证据收集与保存规则;对同一生态环境损害案件确立统一的行政处罚与索赔磋商规则以及诉讼管辖和证据适用规则;确立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数额和行政罚款、刑事罚金数额既协调一致又独立计算的规则;应当确定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在程序上优于一般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规则。  相似文献   

7.
我国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技术方法体系正在逐步构建和完善,非法开采矿产资源导致的生态环境损害案件损害评估尚未有专门的技术规定。本文梳理了非法开采矿产资源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的主要工作流程和注意事项,重点剖析了鉴定评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建议未来从完善相关技术规范,加强属地统筹,合理组建评估团队,科学选择生态恢复方案等方面完善非法开采矿产资源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工作。  相似文献   

8.
浙江省开化县检察院以原告的身份将衢州瑞力杰化工有限公司告上法庭,这是浙江省人民检察院首次以公益诉讼起诉人的身份参与诉讼,也是浙江省首例检察机关提起的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案件。本案中,确立检察机关环境"公益诉讼人"的原告地位丰富了检察机关参与环境司法的诉讼实践,同时开启了检察机关提起环境公益诉讼的新模式。履行诉前程序是检察机关行使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权利的重要前提,证明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事实是检察机关行使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权利的实质要件,环境生态污染损害赔偿的认定与赔偿金额的确定是检察机关行使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权利的技术要求。进一步完善检察机关提起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制度,可以从诉讼主体权限、诉讼成本、赔偿金使用与监督以及扩展诉讼请求类型等方面予以考察。  相似文献   

9.
环境损害评估:构建中国制度框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环境污染导致健康损害、公私财产损失和生态环境破坏已经成为当前政府、公众和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发达国家的实践经验表明,环境损害评估制度必须依据各国面临的环境形势和主要环境问题,逐步构建符合国情的环境损害评估法律、技术和资金保障体系.我国在海洋生态环境、渔业资源损害评估、林业资源破坏损失估价、污染场地修复管理等方面已有一些基础,但整体上环境损害评估管理职能散落在不同政府部门,存在环境公益损害赔偿几乎尚未涉及,环境私益损害认定和赔偿严重不足等缺陷.通过资料收集整理、发放调查问卷、走访环保法庭和政府部门、考察现有相关评估机构和人员座谈、开展实际案例评估、参与环境公益诉讼等方式,分析我国当前环境污染损害形势,整理相关法律法规和环境管理机制,梳理现有相关环境损害评估机构,探索环境损害评估资金来源.针对我国环境损害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基于当前已有的管理与技术体系,建立规范统一的环境损害评估制度,对于推进中国环境污染损害鉴定评估与赔偿恢复的实践工作,探索切实可行的环境损害定量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气候变化诉讼的概念尚不清晰、制度归属有待明确是我国气候变化诉讼发展的重要桎梏。气候变化问题属于“广义的生态环境损害”问题,救济方式包括生态环境损害公益救济和生态环境损害私益救济;气候变化诉讼归属于生态环境损害救济制度,且与生态环境损害公益救济制度高度契合。我国目前应将气候变化诉讼融入生态环境损害公益救济制度,通过不断完善现有制度、积极推进司法解释、有待未来专门立法的方式,促进我国气候变化诉讼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1.
<正>7月23日,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对东莞一宗环境公益诉讼案件作出一审判决,判决3名被告人,共同向原告东莞市环境科学学会赔偿生态环境修复费用875万元、环境损害鉴定评估费22万元,律师费244400元、保险费55286.4元及为诉讼支出的其他合理费用5000元。  相似文献   

12.
随着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以及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环境污染事故呈频发态势,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实施和公众环保意识不断觉醒,环境司法诉讼案件数量也呈爆发性增长.环境污染损害鉴定评估工作是环境损害赔偿量化的重要基础性工作,科学的评价环境损害问题已成为环境管理研究的重要课题.基于对环境损害评估制度的调研,介绍了国内外研究现状进展,分析了黑龙江省工作现状,探讨了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为进一步推进环境损害鉴定评估工作发展和完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丁霖  余文梦  竺效 《环境科学研究》2022,35(6):1519-1526
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有助于生态环境损害的价值化评价与损害产生的因果关系分析,是损害修复与赔偿的重要依据. 然而,现有法律与政策尚未形成完善的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启动机制. 为厘清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启动的驱动因素,以完善启动机制,在梳理现行的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法律政策的基础上,利用Probit模型分析949个环境民事司法案例数据,探讨启动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的驱动因素,继而对启动机制的完善进行定性分析. 结果表明:目前生态损害鉴定评估启动主体较广泛,原告方主体类型、被告方主体类型、生态环境损害类型、审理法院级别等因素对损害鉴定评估启动具有显著影响;国家公权机关启动的鉴定结果认可度高于社会组织和私人主体,诉前鉴定的诉讼成本较低. 基于此,提出通过明确诉前以生态环境行政机关启动为主、诉中由法院决定是否启动的顺位规则,完善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的启动机制.   相似文献   

14.
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磋商与环境民事公益诉讼调解、和解共同适用于同一起生态环境损害案件,二者的衔接应以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优先于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为前提,在此基础上,明确磋商失败后转入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或者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可以再次适用调解、和解程序。以诉中调解、和解弥补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诉中协商机制的缺失,以诉前磋商作为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只能诉中调解、和解的补充。  相似文献   

15.
《环境》2017,(1)
正日前,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对广东省环保基金会作为原告提起的天河柯木塱环境污染公益诉讼一案,依法公开作出一审宣判,判决被告人焦云赔偿因超标排放污染物造成的损失416404.8元,并上交国库用于修复被损害的生态环境。同时,承担本案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支出评估费90000元、律师费26000元和全部诉讼费用。至此,广东首宗本地公益组织提起的环保公益诉讼案,历时10个月之后,终获圆满审结。  相似文献   

16.
5月5日,广州市天河区人民检察院、广州市天河区环境保护局和广东省环境保护基金会(以下简称“基金会”)联合签订《关于办理环境公益诉讼案件的实施意见》。基金会常务副理事长袁征指出,“此次环境公益诉讼三方合作协议的签署,开创了起诉人、检察机关和行政监管部门联动的全新环境公益诉讼模式。”这是广东乃至国内环境公益诉讼领域的一次全新探索。  相似文献   

17.
环境污染损害鉴定评估是对环境污染导致的损害进行合理鉴定、测算的技术活动。环境污染损害鉴评工作在有效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上发挥重要作用。司法实践中,环境污染损害鉴定评估文书常见于各类行政执法、民事诉讼及刑事案件办理过程中,均被作为重要证据类型加以适用。文章以民事诉讼为视角,国内外制度对比剖析作为司法证据使用的环境损害鉴评文书所应具备的属性特点,对环境科研单位如何提升出具文书的证明效果提出意见建议。  相似文献   

18.
《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技术指南损害调查》主要用于因污染环境或破坏生态行为(包含突发事件)导致的生态环境损害调查。本文总结了国内外生态环境损害调查的进展,介绍了《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技术指南损害调查》的定位和编制思路,对《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技术指南损害调查》的适用性、原则、程序、具体调查内容及资料清单等进行了解读,指出在损害调查过程中需注意调查工作方案的制定、初步调查与系统调查的关系、调查的质量控制等问题。  相似文献   

19.
刘恩媛 《环境保护》2020,48(16):19-23
环境行政公益诉讼实践存在受案数量少、证据获取难度大、检察建议的严肃性不足等问题,原因在于检察机关身份定位模糊、起诉主体受限、检察系统考核过于严格。在反思行政公益诉讼制度设计缺陷的基础上,提出从将人民检察院(以下简称"检察院")定位为"公益诉讼公诉人"、放宽起诉主体的范围、加强检察院的取证能力建设、常规化"回头看"制度等方面重构环境行政公益诉讼制度。  相似文献   

20.
自生态资源和环境保护领域开展行政公益诉讼试点以来,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涉林行政公益诉讼案件。本文总结了大量涉林行政公益诉讼案件的特点:诉讼非法占用林地类案件所占比例较大、林业主管部门败诉率高、行政处罚与刑事处罚可否并罚成为争议焦点。进一步分析了涉林行政公益诉讼案件特点的成因:林地破坏容易恢复难、履行职责的标准不明确、行政处罚与刑事处罚并罚缺乏统一规定。并对此提出建议:改革和调试恢复原状制度、明确履行职责的标准和边界、行政处罚与刑事处罚并罚同时引入恢复性司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