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6 毫秒
1.
与长江1954 年洪灾相比较,1998 年洪灾具有“中水量、高水位、大灾害”的特征。流域内原始森林的过量采伐、大量湖泊的消亡、河道的普遍淤塞等生态系统的破坏引起了长江产流、汇流、洪水调蓄、行洪等水文条件的严重恶化。这是长江流域洪灾频繁,灾情加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与长江1954年洪灾相比较,1998年洪灾具有“中水量,高水位,大灾害”的特征。流域内原始森林的过量采伐,大量湖泊的消亡,河道的普遍淤塞等生态系统的破坏引起了长江产流,汇流,洪水调蓄,行洪等水文条件的严重恶化。这是长江流域洪灾频繁,灾情加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50 年代以来,由于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压力,加上保护不力,使长江流域上中游生态环境趋于恶化。对长江流域各省市生态环境破坏状况的调研表明,与长江流域洪灾加剧紧密相关的生态破坏主要是:森林过度采伐,植被破坏严重;坡地盲目开垦,水土流失加重;湖泊消亡加剧,蓄洪容量减小;泥沙大量淤积,河道泄洪能力下降。  相似文献   

4.
50年代以来,由于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压力,加上保护不力,使长江流域上中游生态环境趋于恶化。对长江流域各省市生态环境破坏状况的调研表现,与长江流域洪灾加剧紧密相关的生态破坏主要是:森林过度采伐,植被破坏严重;坡地盲目开垦,水土流失加重;消中剧。蓄洪容量减小;泥沙大量淤积,河道泄洪能力下降。  相似文献   

5.
长江流域湖泊湿地生态环境状况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姜加虎  黄群  孙占东 《生态环境》2006,15(2):424-429
在对长江流域湖泊湿地长期调查或考察的基础上,首先明确了长江流域湖泊湿地的战略地位,进而提出其当前存在的人水争地等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在此基础上从气候变化以及人类活动的角度对湖泊湿地在调蓄洪水、净化水质、保护湖泊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功能和关系作了探讨。认为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的增加,人水争地矛盾将愈来愈突出,加之种种因素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流域湖泊湿地生态环境压力将愈来愈大,并业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文章可为寻求长江流域湖泊湿地治理及管理对策提供基础资料或信息。  相似文献   

6.
在分析长江流域1998 年洪水灾害与生态环境破坏的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生态重建规划应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坚持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的基本原则;指出了生态保护、恢复、重建的要点与方略;提出了防灾、减灾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以川西亚高山暗针叶林区主要的人工林——云杉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通过在四川省理县米亚罗镇设置固定样地,进行群落调查、地被层(枯落物和苔藓)取样测定,探讨不同疏伐处理(S0:对照;S1:疏伐10%;S2:疏伐20%)对不同林龄云杉人工林(幼龄林:25年;中龄林:35年;近熟林:50年)地被层水源涵养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林分成熟前,云杉人工林地被层持水能力随林龄增加而显著提高;从4年短期效应看,疏伐对云杉人工林地被层持水能力无显著影响.地被层蓄积量组成中,枯落物大于苔藓,占比达55.64%-67.21%,且随着林龄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地被层最大持水量组成中,枯落物占比为45.56%-52.26%,且随着林龄的增加逐渐升高.枯落物蓄积量及最大持水量占比均随疏伐强度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苔藓的贡献逐渐增加;枯落物蓄积量、最大持水率及最大持水量组成均表现为叶片大于枝干.叶片蓄积量占比为53.02%-60.89%,最大持水量占比为64.27%-71.25%,且占比均随林龄增加逐渐升高,随疏伐强度增加先升高后降低.因此,枯落物为地被层水源涵养功能的主要承担者,叶片则是枯落物水源涵养功能的承担主体,且两者的持水能力随着林龄的增加而升高,随着疏伐强度的增加先升高再降低;同时,林龄和疏伐强度的增加还逐步提高了苔藓的持水能力.如何通过提高地被层中枯落物叶片及苔藓的蓄积量来提高地被层水源涵养能力,进而提高云杉人工林水源涵养能力将是今后其结构功能调整和可持续经营研究的重点.(图5表8参45)  相似文献   

8.
在分析长江流域1998年洪水灾害与生态环境破坏的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生态重建规划应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坚持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的基本原则;指出了生态保护,恢复,重建的要点与方略;提出了防灾,减灾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我国地形特点是“天倾西北,地陷东南”,由于坡大土层薄,受季风影响而雨水集中,山地多,开发早而植被差,因而水土流失非常严重。水土流失按流失的动力可分为雨失、径流冲失和重力流失;按表现形态通常分为面状流失、沟状流失、塌失和泥石流。正常情况下,土壤也会有些流失,但强度微小,不会影响和破坏永续利用土地生产力,这称为正常侵蚀或常态流失;当流失强度能维持永续利用土地生产力时,称为允许流失强度;而流失强度已达到破坏土地生产力时则称为水土流失。纯粹自然因素,如降雨、地形、岩性、土壤、植被,不论其他因素是好是坏,只要植被茂密,是不会  相似文献   

10.
近自然经营对杉木人工林地被物和土壤碳氮积累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针叶纯林改造为异龄针阔混交林对生态系统碳氮积累的影响,对于森林可持续经营有重要意义。为探明近自然经营对林下地被物和土壤碳氮分配格局的影响,以中国林科院热带林业实验中心的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e)与红锥(Castanopsis hystrix)和香梓楠(Michelia hedyosperma)异龄混交林(CCM)、杉木与格木(Quercus griffithii)和大叶栎(Erythrophleum fordii)异龄混交林(CQE)以及未改造杉木纯林(MC)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林分的林下地被物和土壤碳氮含量、储量及其分配格局。结果表明,(1)近自然经营使地被物生物量和碳氮储量分配发生改变,灌草生物量和碳氮储量分配减少,凋落物生物量和碳氮储量分配增加。(2)林分转变后林下植被的根冠比变化,导致灌草地下部位碳储量分配增加。(3)试验林分地被物总碳储量间差异不显著,CQE地被物总氮储量约为MC的50%,凋落物碳储量呈现CCMCQEMC,凋落物氮储量为CCM大于其他林分(P0.05)。(4)各林分土壤总碳储量及表层(0—20 cm)土壤氮储量间差异不显著;表层土壤C:N比值呈现CCMCQEMC,CCM表层和次层(20—40 cm)土壤碳储量高于MC,土壤总氮储量表现为CCM低于其他林分(P0.05)。采用固氮树种(格木)改造林分有利于维持土壤氮积累功能。(5)试验林分凋落物层碳氮储量和表层土壤碳储量正相关。综上,近自然经营导致林分结构改变,增加凋落物输入和提升表层土壤C:N比值,对于促进林地表层土壤碳积累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长江上游水土流失主要成因与防治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江上游水土流失面积广 ,侵蚀强度大 ,是其生态环境退化的重要标志。水土流失加剧是人类不合理活动 ,主要有陡坡种植、森林砍伐、草场退化、工程破坏等所使然。当前严重的水土流失状况是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防治长江上游水土流失关键是通过改变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方式和开发方式 ,引导人类活动向与自然协调、与水土保持相一致的方向发展 ,并对退化生态系统进行恢复与重建。  相似文献   

12.
长江上游水土流失主要成因与防治对策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长江上游水土流失面积广,侵蚀强度大,是其生态环境退化的重要标志。水土流失加剧是人类不合理活动,主要有陡坡种植、森林砍伐、草场退化、工程破坏等所使然。当前严重的水土流失状况是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防治长江上游水土流失关键是通过改变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方式和开发方式,引导人类活动向自然协调、与水土保持相一致的方向发展,并对退化生态系统进行恢复与重建。  相似文献   

13.
山西作为中国重要的煤炭能源基地,为中国经济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造成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例如土壤污染、地下水资源破坏、土地塌陷、水土流失等,给山西省的生态环境带来严峻的挑战.其中,土壤重金属污染(如Cr、As、Cd、Pb和Hg等)尤为突出,因此,研究煤炭产业聚集区土壤重金属的累积特征与风险评价对土壤修复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4.
准确评估区域尺度下森林生态系统固碳能力和趋势,对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和固碳增汇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全国第四次(1989—1993年)、第五次(1994—1998年)、第六次(1999—2003年)和第七次(2004—2008年) 4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数据,结合生物量估算模型和植被含碳系数,研究长江流域森林植被碳储量、碳密度分布特征及动态变化。结果表明,1989—2008年长江流域森林植被碳储量由1 345. 30 Tg增加到1 924. 98 Tg,年均增长率为2. 15%,比全国年均增长率高0. 29百分点,表明该流域森林植被碳汇功能不断增强。长江流域森林植被平均碳密度分别为42. 25、40. 34、41. 00和41. 42 Mg·hm-2。从森林龄组来看,长江流域森林植被碳储量主要集中于幼、中龄林和近熟林,这3者对林分碳汇的贡献超过85%,且幼、中龄林和近熟林碳密度远低于成熟林和过熟林,表明流域森林植被碳汇潜力巨大。从森林起源来看,流域内森林植被碳储量主要分布于天然林,占同期森林植被碳储量的78%以上,但人工林碳储能力不断提高,人工林碳储量占同期森林植被碳储量的比例也呈增加趋势,且碳密度明显低于天然林,表明人工林将在该流域森林植被碳汇功能中扮演重要角色。长江中上游是流域内森林植被碳储量主要贡献区,占全流域森林植被碳储量的96%以上。  相似文献   

15.
探讨了博罗县下村农场坡地赤红壤的结构特征及其生产意义。结果表明,下村农场坡地赤红壤的质地较粗,土壤的团聚体含量较高,土壤的孔隙性较差;土壤粘粒、有机质,尤其是后者对土壤结构状况影响很大,土壤结构系数与土壤粘粒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土壤1—0.05mm粗微团聚体含量、10—0.25mm水稳性团聚体及其几何平均直径值,均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坡地土壤的开发利用,应注意防治水土流失,减少团聚体的破坏,并特别注重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以改善土壤结构状况。  相似文献   

16.
长江流域重庆段水体中全氟化合物的污染特征及风险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氟化合物(perfluorinated compounds,PFCs)因其环境持久性、生物富集性、潜在毒性以及长距离迁移性等特性而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长江流域重庆段是三峡库区的主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重庆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用水的主要来源,其水质情况直接影响着周边及其下游沿线居民的生产生活和健康水平。为了解长江流域重庆段内全氟化合物的污染分布特征与风险水平,采用固相萃取分离富集与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重庆境内长江干流及其主要2条支流(嘉陵江和乌江)地表水中16种PFCs的质量浓度,并运用风险商法以及健康风险值计算模型对该研究区域进行了风险评估。结果表明,长江流域重庆段普遍检出PFCs,地表水中PFCs总质量浓度范围为1.54—61.94 ng·L~(-1)。PFCs的空间分布总体上呈现沿水流方向降低的趋势,并且干流的检出质量浓度高于支流,在干流入境断面和乌江入境断面分别出现最高值和最低值。来源分析显示,研究区域PFCs主要来源于工业废水排放。风险评估结果表明,该流域地表水中PFCs尚未达到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具有风险的水平。该研究通过对长江重庆段地表水中PFCs的研究,为该地区PFCs污染现状提供基础资料,也能够为该地区水质改善、水环境保护及制定相关管控措施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重要生态功能区典型生态服务及其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学评估重要生态功能区的生态服务是管理者制定相关政策的基础,对促进重要生态功能区维护区域生态安全、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依据生态服务的空间转移特性,探索提出了重要生态功能区典型生态服务的概念与内涵,并在此基础上综合运用频度分析法、专家咨询法和层次分析法,构建了重要生态功能区水源涵养、土壤保持、防风固沙、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洪水调蓄等典型生态服务的评估指标体系。结果表明:在指标体系中,影响水源涵养服务的主要是土壤质地和降水量;影响土壤保持服务的主要是植被覆盖度和丰富度指数;影响防风固沙服务的主要是植被覆盖度和大风时速;影响生物多样性服务的主要是植被景观多样性指数;影响洪水调蓄服务的主要是湿地容积和降水量。土壤、植被、地形和气候等生态因子是重要生态功能区典型生态服务产生与发挥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8.
深圳市公路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治理及对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公路建设曾经给深圳的生态环境造成了较为严重的危害 ,主要有 :严重的水土流失及其派生影响 ,对一些具有观赏价值的自然景观产生破坏 ,影响了部分区域动植物生存环境等。主要对这些环境影响及已进行的治理及其成效进行综述 ,对治理工作的不足及未来对策也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通过定位试验 ,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 ,研究了荒坡地种植龙须草对土壤理化性状、草地小气候环境和水土流失等的影响。结果表明 ,种植龙须草能降低土壤容重 ,提高土壤总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和毛管孔隙度 ,改善土壤通气透水性能 ,增加土壤贮水量 ,降低土温 ,减少水土流失 ,提高土壤肥力 ,可取得良好的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20.
在桂西北喀斯特地区的环境移民工程中,对不同坡面及土地利用类型,连续4a定位监测移民开发活动造成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对土壤养分、水分及生态安全的影响,初步揭示了开发过程中水土流失、土壤水分、土壤养分的动态变化,提出了减少降水径流系数与土壤流失量,以及增加土壤有效水分和培肥土壤的调控措施,为土地类型的合理利用及产业化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