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天津市区及近郊区地面沉降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风险评估与区划是灾害管理的重要内容。本文对1985-2005年累计地面沉降量、加权算术平均速率和地下水开采强度三个因子进行分析和叠加评价,完成了天津市区及近郊区地面沉降灾害危险性分区图;以人口密度、单位面积GPD和建设用地比重作为指标进行了易损性分析;从每平方公里水准测量公里数、地下水压采量占开采量的百分比和城市化水平这三个方面考虑防灾减灾能力;在此基础上,借助GIS空间分析方法,将危险性分区图、易损性分区图和防灾减灾能力分区图进行叠加分析,完成了天津市区及近郊区地面沉降灾害风险区划图,共分为低风险区、较低风险区、较高风险区、高风险区五等。研究结果可为区域可持续发展和防灾减灾决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基于自然灾害风险形成机理,从致灾因子危险性、成灾环境敏感性、承灾体易损性和防灾减灾能力4个子系统中选取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赋予不同权重,利用加权综合评价法,构建干旱风险评估模型,借助GIS空间分析技术,全面综合地对区划结果分别进行评价,并划分出风险等级。结果表明:长清区干旱综合风险性呈现西南高、东北低的空间分布规律。综合高度风险性区域占全区面积20.30%,中度风险性面积占23.17%;低度风险性面积占23.17%,轻度风险性区域占34.25%。研究结果可为当地农业干旱灾害预警及有关部门的旱灾管理、防灾减灾决策制定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  相似文献   

3.
一、全球安全减灾的进度及新趋势 最近联合国国际减灾十年秘书处主任奥拉维·埃罗撰文展望国际减灾十年。他认为到1993年已走过了国际减灾十年的1/3路程,遭灾国家的数量以及受灾程度都在增加,并影响到全球90%的人口。国际减灾十年似乎越来越频繁地在许多大会、学术会议和专题讨论会上作为中心议题。应该看到国际减灾十年对联合国机构、有关团体及私人组织为减轻灾害提供了机会,国际减灾十年仅仅是一个活动框架及意图,它要获得成功,必须靠各国及国际间相互合作如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按灾害管理培训计划召开过5次地区性的专题讨论会和若干次总部的培训班,并在24个易受灾害和意外事故威胁的国家举行特别培训活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参  相似文献   

4.
完善气象灾害防御机制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气象灾害已成为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环境同题,然而我国目前的气象灾害防御机制尚不完善。该文通过回顾近两年来我国发生的极端气象灾害事件,深入分析了我国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现状和监测预警能力、应急机制、基础设施建设,预报预警信息发布、防灾减灾知识普及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从构建和谐社会、健全突发事件应急法律体系;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落实《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等政治、法律、经济、外交四个方面,阐述了完善气象灾害防御机制对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意义,并为完善我国气象灾害防御机制提出了建立健全气象灾害防御法律法规体系,构建多部门联动和信息共享的应急协调机制、开展工程建设气候可行性论证、加强气象灾害综合监测和重视气象灾害科学研究等建议。  相似文献   

5.
中国自然灾害综合研究60年的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回顾中国自然灾害研究进程的基础上,本文总结了自然灾害综合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成果,包括在自然灾情调查与综合研究、减灾能力调查与评估、自然灾害区域危险性危害性风险性分析、人口—资源—环境—灾害互馈系统问题综合研究、自然灾害综合预报探索等方面的进展,以及研究并提出推动减灾系统工程,建立了自然灾情评估统计标准体系,进行了自然灾害与可持续发展关系的研究,开展了国际灾害与减灾科学交流。主要成果和创新点包括:提出了"自然灾害双重属性"的新观念,奠定了灾害社会属性和灾害科学研究的理论基础;界定了自然灾变与自然灾害的科学涵义;将系统科学引入灾害科学研究;建立了自然灾害研究的工作系列和模式;深入发展了"灾度"概念的内涵,成为统一全国各类灾情评估与对比的量度标准;贯彻边研究边实践的原则,根据实践验证与提高灾害科学理论水平。  相似文献   

6.
本文针对北京城市建设面临的自然与人为灾害背景,简要论述了北京地震、水灾、火灾及“新致灾源”的历史及现状,强调开展首都圈灾害研究及减灾规划设计的重要性,并提出了系统的减灾方略及相应的管理构想。  相似文献   

7.
近10年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进展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提出以来,我国从学术界到社会各界分别进行了相应的研究和实践。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涉及到自然、经济、社会三个子系统组成的动态、开放复杂系统,其研究内容涉及到地理学、资源管理、生态学、环境科学、人口学、系统工程、经济学、社会学等许多相关领域。为了实施闺家可持续发展战略.国寒加大了对可更新资源保护的力度、愿域生态环境建设工程的布局、区域综合减灾规划制定与工程的建设。与此间时。图家有关资源、环境、灾害管理等职能部门。从制定可持续发展途径出发.开展了大量的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这些工作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方法论建设提供了足够丰富的案例研究。利用中国知网网络平台和Google搜索引擎工具。检索并分析了我国可持续发展近10年的主要研究内容。即: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研究、可持续发展的信息分类和指标体系以及评价的模型方法。在此基础上对今后的研究趋势进行了分析。认为可持续发展过程与机理研究、尺度问题、区域要素和地域结构的整合、区域综合集成以及区域要素变化、区域整体关系研究需要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8.
研究公众对社会减灾能力及灾害风险的认识,有助于从公众视角揭示风险潜在因素,不仅是进行风险沟通的必备环节,还可以为开展有效的减灾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减灾意识提供决策依据。通过社会调查(221份样本)和统计分析方法,比较了江西九江、宜春公众对于社会减灾能力的信任及水灾风险感知。结果表明,公众对于社会减灾能力基本持信任态度,信任度高低排序为:灾害监测预报>政府应急>防灾工程>预警传播,其中宜春公众的信任度较高;公众对于水灾的风险感知较弱,尤其是宜春公众认为水灾发生、受灾的可能性很小;公众的信任与对区域减灾能力的了解无关,主要是受到受灾经历(受灾次数、灾情损失、灾后救援)的影响,即区域本底灾害风险的高低导致公众认知的差异,风险较高区域(九江)的公众具有更为明确的降低风险的行为倾向及意愿。  相似文献   

9.
中国构建和谐社会条件的综合灾害风险管理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综合灾害风险管理是当今国际社会积极倡导并推进的灾害风殓管理理念和模型。进入21世纪以来,包括联合国2005日本神户世界减灾大会(WCDR)在内的一系列国际减灾会议,都把推进综合灾害风险管理战略作为会议的重要议题。中国在构建和谐社会条件下,积极推进综合灾害风险管理战略的实施,既是同国际社会灾害风险管理主流趋势接轨的需要;也是为构建和谐社会打造安全屏障的现实要求。本文阐述了当前我国构建和谐社会面临的复杂的灾害风险,并着重从灾害的社会属性特征、灾害的生成要素、灾害的发生机制;灾害破坏的构成要素以及灾害生命周期等灾害的内在特性上,论述了综合灾害风险管理的理论依据及其内容体系建构等问题;进而提出了中国推进综合灾害风险管理的战略选择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中国西部开发战略作为迈向21世纪的壮举,已引发各界的关注。但如何在西部大开发中实施防灾减灾战略,即如何利用科技减灾为西部生态环境建设作贡献则成为全部问题的焦点。本文指出,应崇尚一种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及战略观念,靠科学评估,靠灾害风险分析,靠适度的生态环境政策,确保21世纪西部开发的规划、设计、建设各个环节中充分考虑防灾减灾这一关系西部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  相似文献   

11.
研究公众对社会减灾能力及灾害风险的认识,有助于从公众视角揭示风险潜在因素,不仅是进行风险沟通的必备环节,还可以为开展有效的减灾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减灾意识提供决策依据。通过社会调查(221份样本)和统计分析方法,比较了江西九江、宜春公众对于社会减灾能力的信任及水灾风险感知。结果表明,公众对于社会减灾能力基本持信任态度,信任度高低排序为:灾害监测预报>政府应急>防灾工程>预警传播,其中宜春公众的信任度较高;公众对于水灾的风险感知较弱,尤其是宜春公众认为水灾发生、受灾的可能性很小;公众的信任与对区域减灾能力的了解无关,主要是受到受灾经历(受灾次数、灾情损失、灾后救援)的影响,即区域本底灾害风险的高低导致公众认知的差异,风险较高区域(九江)的公众具有更为明确的降低风险的行为倾向及意愿。  相似文献   

12.
西部属于我国重灾区,而且,人为灾害相当严重。文章在对西部人为灾害剖析的基础上,建议国家、政府及有关部门在制定西部开发计划、招商投资和工程建设中,要把交通、火灾、水源、矿山、工业等方面的安全减灾防灾工种纳入到开发、建设、管理的体系之中;特别强调,在大西北开发与建设中,要大力倡导和弘扬安全文化、预防文化(减灾文化)、环保文化,提高全民族的安全减灾环保科技文化素质。  相似文献   

13.
为了实现上海市海岸带地区的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从法律法规、管理机构及协调机制、管理公报和规划、海岸带生态与环境保护措施、海岸带灾害预防与应急管理、科技支撑等方面对上海市海岸带管理状态进行了分析。与欧盟海岸带综合管理进展标准相比较,上海市海岸带管理总体上尚处于初级阶段。然后,根据上海市海岸带管理的现状以及未来面临的挑战,从海岸带综合管理实施模式探索、海岸带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以及经济产业与生态建设布局整体优化等方面提出了上海海岸带综合管理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4.
流域脆弱性评价中,如何有效结合自然及社会等多方面因素开展较大区域尺度评价是目前研究的难点之一,特别是结合灾变山地环境影响,开展小流域脆弱性评价,对于山区流域防灾减灾及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采用栅格单元与小流域单元相结合的评价方法,综合自然与社会因素,并引入活跃灾害事件对小流域脆弱性的影响,从灾害危险度与社会易损性角度构建评价体系,应用3S技术,选取彭州龙门山区开展典型案例研究,开展灾变山地环境影响下的小流域脆弱性评价。最终将研究区小流域脆弱性划分为轻度、中度、高度及重度4个等级,各级含小流域个数分别为12、21、27及17个,相应面积占整个研究区面积的比例分别为11.53%,38.63%,40.46%及9.38%。针对区域内重大灾害事件,对评价结果进行验证表明,综合自然和社会因素,并引入灾害事件构建评价体系,并以栅格与小流域单元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对灾变山地环境下较大区域尺度流域脆弱性评价具有可行性,可为区域尺度小流域脆弱性评价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5.
海(咸)水入侵是现代社会中典型的资源-环境-灾害问题,准确掌握咸水入侵动态变化的规律和信息,是进行预测、预报、减灾、防灾的科学基础和工作依据。据此,本文为咸水入侵的实时监测、分析、预测以及减灾方案决策与评估等提供了一个完善系统,并且提出了咸水入侵防治途径及综合减灾对策。  相似文献   

16.
为综合研究国内外减灾工作的发展势态,国家科委社会发展科技司于1989年组织国家地震局、气象局、海洋局等部委的专家,开展了“全国重大自然灾害调查与减灾对策”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该成果在灾情调查上,确定了7大类25种灾害,包括供水、旱、涝、台风、飓风、龙卷风、冷害、地震、风暴潮、巨浪、海冰、赤潮、海啸、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农作物病虫草鼠害、森林病虫鼠害和火灾。并编制了7张单类灾害图和5张综合图(1:600万),反映了全国主要自然灾害的分区、7大类灾害的监测台站(点)的分布、现有防灾工程的布局与能力、自然灾害测报及防救区系的建议方案等。该成果的内容与特点如下:  相似文献   

17.
联全国区域发展中心 (UNCRD)根据联全国第二个十年发展计划 ,为促进发展中国家制订与实施区域发展规划和培养人才 ,于 1971年正式成立 ,总部设在日本名古屋市。成立至今 ,作为联合国诸多机构中唯一致力于区域发展培训和研究活动的综合性组织 ,开展了大量活动。设立中心的目的在于 :对发展中国家从事区域发展和规划的骨干人员进行培训 ;针对发展中国家在区域发展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开展调查研究 ;建立信息交流网络 ,收集各国有关区域发展规划方面的信息 ,提供给发展中国家 ;对发展中国家从事区域发展和区域规划的政府机构、非政府组织…  相似文献   

18.
沿海城市在全球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然而特殊的地理位置和高度集中的人口及财富也决定了其面临灾害具有较高的脆弱性,即同等灾害强度下,沿海城市遭遇自然灾害时的人口伤亡更多、经济损失更大。从灾害系统承灾体的角度,分析影响灾害脆弱性的基础设施、城市形态与结构和灾害管理体制等5个方面,顺应脆弱性评价定量化的趋势,依据一定的原则,不分灾种,面对区域和人群,选取代表性指标尝试构建了沿海城市自然灾害脆弱性的评价指标体系,利用AHP法对该区域相应指标的权重进行确定,建立了脆弱性模型,并在收集和标准化数据的基础上,以上海市浦东开发区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证明,模拟结果与实际情况基本吻合,可以为沿海城市防灾减灾提供科科学依据,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江苏省可持续发展分析、评价与战略对策   总被引:13,自引:6,他引:7  
江苏正处在经济快速增长的过程中,协调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保证区域可持续发展,是该地区需迫切解决的根本问题之一。对江苏省可持续发展态势进行了分析,建立了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和长江沿江、东南沿海各省市的数据库,对江苏省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了定量评价,并与沿江、沿海省市进行了横向比较,对江苏省可持续发展类型进行了分析和判断。通过分析,认为江苏省可持续发展主要存在经济发展动力和效益低、就业和人口老龄化压力大、资源制约、环境污染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确保资源安全,实施减灾、防灾与治污工程和建立多元环境监管体系等可持续发展战略对策。  相似文献   

20.
20 0 2年 8月 16日科技部发布 2 0 0 1~ 2 0 10年《可持续发展科技纲要》 ,针对未来 10年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需求以及面临的重大科技问题 ,提出了 12个重点研究领域 ,即人口数量控制、健康与重大疾病防治、食品安全、水安全保障、油气安全保障、战略矿产资源安全保障、海洋监测与资源开发利用、清洁能源与再生能源、环境污染控制与生态综合治理、防灾减灾、城市与小城镇建设、全球环境问题。其中 ,环境污染控制与生态综合治理方面的研究重点包括 :发展和完善主要环境污染物监测技术和设备 ;烟气脱硫技术与设备 ;机动车污染控制技术 ;城市污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