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地少人多的广大苏南地区早在60年代就形成了强大的经济实力,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的迅速崛起带动了地区经济的全面发展。随着苏南经济的迅速发展,土地开发和利用方式也发生了较大变化。  相似文献   

2.
地少人多的广大苏南地区早在60年代已形成了强大的经济实力,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的迅速崛起带动了地区经济的全面发展。随着苏南经济的迅速发展,土地开发和利用方式也发生了较大变化。人地矛盾、人与空间的不协调日益严重。改善投资环境、合理利用城市土地、促进苏南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必须更好地实现土地利用的动态监测。为了适应这种新的需求,本文以苏、锡、常地区土地动态变化研究为背景,采用人机交互式解译遥感图像,将多时相遥感信息进行复合,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进行分析处理并输出图件。并对苏、锡、常地区的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特点、各类型变化情况进行了具体分析。实践证明,该方法是行之有效的  相似文献   

3.
本文重点讨论了人口红利的历史演变将如何影响工业化。改革开放前较为宽松的生育政策与改革开放后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共同作用,形成中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人口红利。运用动态面板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发现人口红利有利于推进中国工业化。进一步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了人口红利对中国工业化的影响机制。实证结果表明,人口红利通过三条路径显著地影响中国工业化:120世纪90年代以来,改革开放前两次生育高峰的人口全部进入劳动力市场,为中国工业化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直接推进了工业化进程。2大量劳动者涌入市场,压低了劳动报酬,形成"中国制造"的成本优势,有效推进了工业化。这一机制是人口红利影响工业化的主要路径。3人口红利的提高有效促进了资本形成,但是其影响力度较小。从区域的角度本文还发现了更细致的结论。西部地区人口红利对工业化的影响力度明显大于其他地区,而且通过劳动供给与压低劳动报酬的渠道对工业化的影响力度大于其他地区;东部地区人口红利对工业化的影响虽然较小,但通过资本形成推动工业化的影响力度大于其他地区。未来人口结构面临改革开放前后人口政策的历史影响,以及全面放开二孩政策的冲击,人口红利预期将持续下降。依据实证研究,本文认为人口红利将带来旧有的工业化模式难以维系。未来应当通过发展智能装备制造、挖掘大国人才优势、促进技术进步,推动工业发展方式的转型。对于基本完成工业化的东部地区,更应发挥人力资本与科技进步的作用,率先推动依赖高投入的工业发展方式转变。西部地区应当创造良好的软环境,吸引劳动力流入,减缓人口红利下降对工业化的冲击;另一方面还应当充分利用成本优势,吸引资本流入,应对人口红利下降对资本形成的冲击。  相似文献   

4.
地处珠江三角洲的桂州镇在80年代改革开放第一浪潮中迅速崛起。到80年代末,桂州镇已初步实现了农村工业化,工农业总产值中,工业比重超过90%,提前1O多年进入小康。进入9O年代,桂洲镇同沿海开放地区一些较发达的乡镇一样,面临着一系列发展和发展模式的转变问题:经济发展从数量型、速  相似文献   

5.
江苏湖泊富营养化特征、成因及解决途径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应用湖泊营养类型评价标准对江苏省主要湖泊富营养化进行了评价,以区域环境特征对苏南和苏北湖群及城郊湖泊富营养化现状、发生原因及对策进行了探讨,分析表明:城郊湖泊全部为富营养和重富营养水平,苏北湖群营养程度已接近苏南湖群,呈中富营养中期,太湖东部营养程度较之太湖西部高出一个营养级别以上。苏北湖群多为过水性湖泊,易受高浓度工农业污水脉冲式入湖影响;苏南湖群污染成因则相对较复杂,主要受城镇生活和工农业生产高污染负荷的氮磷排放影响。严格控制流域内各类污染源的源头污染物排放量、充分利用河网湿地净化功能、适度进行湖内污染底泥疏浚和生态重建工程,对控制江苏湖泊富营养化将是较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阐述了新形势下产业转型与空间结构重塑的新要求,对产业结构与产业空间结构协调发展的自适应规律进行了系统总结。以江苏省苏锡常地区为例,运用改革开放30 a以来的发展数据,分析了不同时期产业结构与空间结构的演化特征与匹配关系,提出了苏南产业结构与空间结构转型的政策建议。实证表明,苏南每一个发展阶段的跨越实际上都是发展模式〖JP2〗再创新的过程,同时伴随着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和空间结构重组。在不同发展阶段,产业结构与空间结构具有不同的特征、结构和最佳匹配模式,两者只有在发展阶段上保持一致,才能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使用30个省份1996-2011年面板数据,分析了经济增长方式的不同对我国(东道国)吸引FDI的影响,得到了以下结论:全国范围内,发展内涵式经济增长方式对我国吸引FDI起到了显著地积极作用;东部地区发展内涵式经济增长方式对吸引FDI具有积极作用,中部和西部地区在发展内涵式经济增长的过程中会显著的减少FDI的流入量,特别是西部地区在发展内涵式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对FDI的挤出效应会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8.
中国西部城市复合生态系统特点与生态调控对策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城市是一类以人类活动为中心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西部城市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铱托。本文首先介绍了中国城市与西部城市的发展概况,在与中、东部和全国城市比较的基础上分析了西部城市的城市化特点以及社会、经济和自然生态特点,并运用生态学原理和复合生态系统理论,提出了西部城市发展的生态调控对策。  相似文献   

9.
进入90年代以来,中国加快了改革开放步伐,各省、市都积极制定、调整发展战略,力求在2000年经济获得更大发展,社会取得更大进步。 一、地方政府发展战略的基本依据和制定过程 中国15年改革开放的最大成就不但在于经济获得了空前发展,国力得到增强,而更在于在理论上明确了:(1)“国家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2)“要实行对外开放”;(3)“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明确这几点是中国社会健康发展的基本前提。这些思想是各级地方政府发展战略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1978年以来我国地区差距形成过程中人口流动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建立人口流动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计量模型,根据分析可以看出,流动人口在地区间分布的不均衡状况与各地区经济增长的不均衡状况高度相关,大规模的跨区域流动人口对我国各地区经济增长的推动和对区域内或区域问地区差距的形成具有显著的影响作用.在人口流动对分地区经济增长贡献的考察中.我们还发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规模的跨区域人口流动对地区差距形成的影响趋势明显,在1978-1987年期间,我国的跨区域人口流动增强了全国整体差距、东部地区内部差距和西部地区内部差距的扩大,但却缩小了中部地区内部差距的扩大趋势;而在1996-2003年期间,我国的跨区域人口流动加剧了全国整体差距、中部地区内部差距和西部地区内部差距扩大的事实,但却有效地减缓了东部地区内部差距扩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利用三普、四普、五普和最新的人口抽样调查资料,运用历史分析法和对比分析法,首先对苏南地区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人口增长、人口城市化、人口结构演变等进行了回顾,评述了人口发展在苏南经济高速增长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并总结了苏南地区人口发展中的新特征;然后,提出苏南人口发展现状对苏南地区未来的进一步提升发展可能造成的主要制约与矛盾;最后,从政策调控的角度,分区、分类提出了人口优化发展的措施。  相似文献   

12.
安徽省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38,自引:5,他引:33  
利用GIS技术,基于20世纪,80、90年代中期和2000年三期土地利用数据,分析了安徽省的土地利用变化,土地利用变化在空间上表现为:变化范围广,几乎遍及全省各个角落;西部和南部山区其土地利用变化的幅度相对较小,中部,东部和北部地区变化幅度较大;在合理-巢湖-芜湖-马鞍山一片其变化幅度最大,土地利用变化在数量及时间上表现为:耕地(含水田和旱地)大幅减少,其次为草地和林地,代之以城镇用地,农村建设用地和水域的迅速增加,1987-1995年变化的幅度明显小于1995-2000年的变化幅度,随后运用典型相关分析方法对安徽省90年代中期和2000年之间的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子进行了统计分析,定量诊断出各驱动因子对安徽省土地利用变化的贡献作用大小,对1987-1995年安徽省土地变更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揭示了期间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  相似文献   

13.
中国建设占用耕地与经济增长的退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退耦研究方法,探讨了近年来中国建设占用耕地与经济增长之间的退耦关系。并归纳其空间分异特点,进而对中国最严格耕地保护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998—2005年中国及其多数省份建设占用耕地规模已呈现相对于经济增长、城镇化发展以及总人口增长的退耦过程。在空间上,耕地占用相对于经济增长的退耦程度呈现中部大于西部,西部大于东部的特征;相对于城镇化水平增长的退耦程度呈现中部大于西部.西部略大于东部的特征;相对于总人口增长的退耦程度则呈现东部大于中部.中部大于西部的特征。研究表明近年来中国最严格耕地保护政策实施的积极效果已逐渐显现,经济增长、城镇化和人口增长驱动下的耕地占用压力已有所缓解。  相似文献   

14.
中国地区经济差距及其演化的产业变动因素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地区经济差距扩大具有深刻的产业变动原因。以人均GDP为基本指标,通过对基尼系数进行产业分解和对泰尔指数进行地区分解,深刻分析了1990~2004年中国地区经济差距的动态变化、地区构成和产业构成,揭示了中国地区经济差距及其演变的产业结构变动与产业地区集中因素。结果表明,1990年以来中国地区经济差距的决定性因素是第二产业发展水平的地区差距,而非农产业向东部沿海地区的集中又是推动中国地区经济差距扩大的主导性因素。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以制造业为主的非农产业向东部沿海地区集中,中西部地区逐渐沦落为以农业与采掘业为主的外围区域,中国的地区经济差距也由此持续扩大。基于此,认为缩小地区差距的关键是推进中西部地区制造业发展,缓解非农产业地区分布的不平衡状况。  相似文献   

15.
我国劳动力流动伴随着经济发展和区域经济差异呈现出特殊的流动特征和趋势:改革开放以来大量的劳动力流向东南沿海。本文利用我国31个省份1997-2009年的人口总抚养负担系数、从业人员比重以及地区生产总值数据,构建省际面板数据模型,分析总人口中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口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分别对东部12省、中部9省以及西部10省的人口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人口抚养负担的下降对1997-2009年各地区经济增长均表现出促进作用,但中部地区人口弹性最大、东部次之、西部地区人口弹性最小。分析其原因在于: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差异,使得各地区在吸引劳动力和有效利用劳动力方面差异扩大,反之落后。区域劳动力的大量流出减弱了抚养负担下降对本地的经济促进作用。本文提出,未来将更多的人力资本和教育资源投向西部,是引导劳动力资源合理配置,促使经济均衡增长、产业顺利转移、解决结构性失业等问题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6.
运用协整和VAR模型,对东、西部人力资本、物质资本与经济增长的动态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东、西部地区人力资本、资本投入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并具有反向修正机制,东部地区经济有更强的自我稳定机制;②东部地区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双向互动关系,投资见效快,对经济的影响能持续4年;人力资本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更持久,在经济增长的短期波动中发挥的作用更大;③西部地区自身的经济增长状况还不能吸引大量投资,经济的快速增长得益于国家的大量投入,投资变动是引起经济短期波动的重要原因。与东部相比,西部地区投资见效慢,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更持久,而西部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远小于东部。  相似文献   

17.
政绩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可持续发展原则来看问题 ,你会发现许多矛盾的事 :一个地方的经济成就可能是更多地方环境灾难的来源 ,今天的进步可能是未来的麻烦 ,……。例如 ,2 0世纪 90年代中期淮河特大污染事故爆发后 ,该地区一些领导怒斥搞污染如同“贩毒”和“杀人劫货”一样可恶 ,但是转念一想 ,许多年来 ,不正是这些今天被斥为坏蛋的人作为创造各自地区经济奇迹的功臣而被不断宣扬吗 ?90年代末期 ,我们又经受了三次“生态危机感” :黄河断流 ( 1997年最甚 )、长江大水 ( 1998年 )、沙尘暴 ( 2 0 0 0年 )。我们再一次反思 ,发现它们分别与过去违背客观规律的一些…  相似文献   

18.
从清洁生产到循环经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我国引人注目的两项实践。正确认识、积极推进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对于转变我国经济增长方式与发展模式、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将资源环境要素纳入经济系统内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资源环境和经济结合一体化发展模式的概念意义下,本文从宏观历史层面阐述了我国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的发展过程、必然趋势及其长期曲折、交错推进的过程特征。分析了以废物循环作为循环经济的认识和实践误区,提出了以清洁生产为基础推进产业生态化,结合强化末端管制,以及围绕建立“绿色”市场进行制度创新为基本内容的发展我国循环经济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为探究不同省级区域雾霾、经济增长和环境规制之间的空间关联效应,本文提出针对雾霾的引力模型空间权重矩阵,并利用该矩阵建立了空间杜宾模型,分别对全国、西部、中部和东部省区的面板数据进行了空间计量检验。实证结果显示:全国雾霾的莫兰指数值显著,且取值介于0.367—0.460之间;雾霾"重心"呈现先向东南再向西北移动的趋势,移动距离为76 557 m;雾霾的莫兰指数值为东部省区最大,西部省区最小,中部省区介于二者之间。全国的雾霾与经济增长之间呈显著的"U"型曲线,而西部、中部和东部省区则呈倒"U"型曲线,其中中部省区的曲线最为陡峭,西部省区次之,东部省区最为平缓。环境规制每增加1%,只有西部和东部的雾霾相应减少,且各自相应下降0.009和0.010个百分点。西部和东部经济增长的溢出效应均显著,而环境规制的溢出效应不显著。研究结果表明:(1)雾霾在空间上表现出集聚的特点,全国和三个区域的雾霾都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这种空间依赖性在时间维度上大致呈加强的趋势;雾霾的空间相关性表现为东部省区最强,西部省区紧随其后,中部省区最低。(2)西部和东部省区部分省市还未过拐点,全国意义上的环境库茨涅兹假说是不存在的,或者是至少还未出现。(3)西部和东部环境规制效果较为理想,而中部省区的环境规制效果不佳;从全国总体来看,当前的环境规制整体上对雾霾并未起到有效的抑制作用。(4)东西部省区和中部省区经济增长对雾霾溢出效应分别表现为正向和反向;环境规制对雾霾的溢出效应并不显著。建议加强对雾霾的区域协同治理,重点推进西部和东部省区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调整和完善西部、中部和东部省区的环境规制政策。  相似文献   

20.
减缓区域间的碳排放溢出-反馈效应对中国协调区域发展和实现绿色发展意义重大。本文基于供给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建立了供给视角下三区域碳排放溢出-反馈效应的分析方法,继而测算了2002-2010年中国东、中、西部之间的碳排放溢出-反馈乘数和实际效应。研究发现,在整个研究时期内东、中部对西部以及东、中部之间的溢出乘数有所下降,但西部对东、中部的溢出乘数有所上升。同时,三大地区的反馈乘数则都有所上升。不过,由于各个地区的经济总量都显著上升,因而各区域各种实际的碳排放效应在整个研究时期内都显著上升。东部对中、西部地区的溢出乘数明显小于中、西部对东部地区的溢出乘数,且东部地区的反馈乘数也几乎一直小于中部和西部。不过,由于东部地区的经济总量远远大于中、西部,因而东部地区各种实际的碳排放效应在整个研究时期内都显著大于中、西部地区相应的实际碳排放效应。三大地区碳排放溢出及反馈乘数效应较大的部门很相似,它们都以采掘业及相关下游重工业为主,如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碳排放溢出及反馈乘数效应较小的部门则主要包括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建筑业以及服务业。为减缓区域间供给驱动的碳排放溢出-反馈效应,地区间应当加强在碳减排领域的合作,以此提升区域间供应链的碳排放效率;促进节能减排技术的推广应用以提高各部门特别是碳排放密集型产业的能源利用效率;同时应大力发展清洁型战略新兴产业并严格控制碳密集型产业的扩张,从而优化产业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