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传统的“唯GDP ”的经济发展方式成为中国未来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桎梏,转变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倡导共享式、包容性增长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主题,而这种发展模式的基本导向就是促进“人的发展”.基于这样一个视角,本文依据经济增长质量提高的要求,从人的素质、人的福利、人的保障、人的迁移4个方面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改革开放30年人的发展程度进行了测度与评价.评价结果显示:随着经济不断发展,30年间中国人的发展状况得到明显提高,但是人的发展指数以及人的素质指数、人的福利指数、人的保障指数、人的迁移指数、经济状况指数、资源环境指数仍需不断改善.未来中国在提高增长质量的过程中要促进人的发展,强调经济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协调,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着眼于人性,重视人的存在、人的价值、人的意义,建立促进人的素质和能力提升的机制和体制,确定以“富民”为目标的经济发展道路,实现人的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2.
企业资源协同战略与可持续发展案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采取相关多角化经营的企业有许多成功和失败的案例。怎么样才能够有效的使用企业所拥有的战略性资源,协调公司内部各个业务单元的相互关系,提高企业的整体价值,从而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是我们应该关注的问题核心。在有效的实现企业内部资源的系统,产生良好的协同效益的基础上向新的相关市场拓展也许是有效的解决之道。本文将结合一个汽车服务企业的案例进行探讨如何实现资源的协同,如何通过组织结构的调整支持这种协同,以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我国可持续发展教育初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我国环境保护事业是在 1972年斯德哥尔摩会议影响下起步的 ,而我国的环境教育则是随着环境保护事业的兴起而产生 ,进而得以发展的。现在很多机构和中小学把过去在自然环境科学知识教育 (过去的我国中小学的环境教育 )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的环境教育称做可持续发展教育 ,是考虑到过去形成的狭义的环境教育的概念不足以描述新的面向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教育的特点 ,加上国际上对“可持续发展教育”概念的广泛应用 ,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称谓在我国基础教育领域得到较广泛的认可和应用。从国际上和我国环境教育的发展态势和可持续发展教育的起源来看 ,…  相似文献   

4.
中美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过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过程具有明显的自上而下特征,美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过程则呈现出自下而上的特点.中美之所以形成两种截然不同的气候变化政策过程,主要原因在于两国政治制度和经济基础的不同.中国集中式民主使中央政府具有绝对的政治权威,中央政府的决策能够迅速地传递到各级政府并得以实施.作为一个代议制国家,美国中央政府的决策受各种利益集团的影响较大,立法过程更为复杂和漫长.在以经济增长为基础的政治锦标赛下,中国的地方政府更关心经济增长;美国的经济已经高度发达,民众对气候变化的关心程度更高,同时,美国的地方政府在环境立法上拥有更多的自主权,这导致美国的地方政府纷纷出台各自的应对气候变化政策.美国的应对气候变化政策过程过于缓慢,但自下而上的政策形成体系使地方政府提出的减排目标更适合于自身情况,有助于实现较低的减排成本;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过程具有高效性,但自上而下的政策形成体系忽视了地区差别,对各地方政府造成了较大的减排压力,从而不得不付出更高的减排成本.  相似文献   

5.
我国中长期发展战略与科教兴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年的改革开放使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放眼周边的动荡局面,中国政治、经济的发展都呈现出稳定和兴旺的局面,这是中国人的幸运。这个大好的形势有四个重要的因素在起作用。一是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二是十五大的路线和方针的保证。三是有一个坚强有力的领导集体,...  相似文献   

6.
FDI的技术效应对碳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温室效应的加剧和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提升,外商直接投资对东道国碳排放的影响日益引起各方重视.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工业行业的碳排放的影响如何?外商直接投资通过何种技术渠道对中国的碳排放产生影响?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效应对不同行业的影响存在何种差异?都是当前亟待研究的现实问题.利用中国1999 - 2008年35个工业行业的面板数据,分别使用反映外商直接投资不同渠道的效应的指标,并对35个工业行业按照排放强度进行分类,本文实证检验了FDI的技术效应对我国工业行业碳排放的影响.全行业的研究表明,FDI的技术效应对工业行业的碳排放具有显著的正面影响;技术影响渠道方面,FDI的人员流动效应的正面影响显著强于FDI的竞争、示范效应.分行业的研究表明,FDI的技术效应对高排放行业碳排放无显著影响,但对低排放行业碳的排放具有显著的积极影晌.最后,本文建议我国继续加大吸引外资的力度,以充分发挥FDI对工业行业碳排放降低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7.
在对相关的就业理论与分析方法进行系统地分析与研究的基础上。提炼出衡量地区就业能力的影响因子。进而根据本次研究的目的。以相关的区域与空间理论及分析方法为基础.在系统论思想及指标与指标体系理论的指导下.构建衡量地区就业能力的指标体系。运用构建的指标体系对东北地区35个地级市一级的行政区域的就业能力进行量化指标的对比与分析,进而确定其就业能力的区域分异及所反映出的地域结构特征和在时间序列上的演变规律.  相似文献   

8.
北京市大学生环境意识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1 引言。公众环境意识是反映社会道德水准和现代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提高全民族的环境意识是我国环境保护的一项重要战略措施。自1990年首次进行调查以来,我国的公众环境意识调查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调查的区域既有全国范围的,又有省市范围的;调查的对象既有一般公众,又有特定社会群体;调查的内容既有较单一的内容结构,又有涉及环境科学知识、忧患意识、环境法律意识、环境道德意识、自觉参与意识等诸多方面的综合的结构;调查的方式既有早期的较单一的征答、问卷调查,又有后期的问卷调查、座谈和访问相结合的综合调查方式。  相似文献   

9.
水资源是生态工业园区中最重要的资源之一,模拟自然生态系统,园区中的水资源用户也可根据功能的不同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由于供给量的限制和国家的排污政策逐渐趋紧,生态工业园区中水资源数量和质量的分配存在利益冲突的问题,矛盾日渐凸现.本文试图运用博弈论的方法,构建一个水资源管理的梯级利用模式,探讨生态工业园区内水质要求不同的企业间如何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分配,使之既符合企业的需要,又符合整个园区的供给限制,同时对环境的损害最小.之后从微观经济学的角度对各利益主体参与水资源梯级利用的动因和积极性进行了经济学上的分析,得出生态工业园区中水资源梯级利用体系能否达成“物尽其用、废物最小化”的目标,取决于不同利益者的博弈结果.水资源价格和排污收费价格的提高,可以减少新鲜水资源的购买量和最终的排污量,有利于促进园区内企业间的水资源梯级利用;而梯级利用的过程,也是各级消费者之间的一场博弈,博弈结果将决定再生水资源的售出价格.  相似文献   

10.
可持续发展思想形成的理性基础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对可持续发展进行理性的思考与规范研究 ,对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发展与完善 ,对于可持续发展学的构建 ,对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科学制定与施行 ,对于规范可持续发展的实证研究 ,对于系统反思可持续发展的实践行为 ,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认为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形成是以对“人地关系”历史的正确认识、对“发展”涵义的正确认识和对“人类的位置”的正确认识为理性基础的 ,并对此逐一进行了阐释  相似文献   

11.
长江是我国重要的黄金水道,其岸线资源有着丰富的开发利用价值。近年来,苏中地区长江岸线资源利用发展迅速。因此,选取苏中扬州、泰州、南通3市为研究对象,基于2002年和2008年的长江岸线利用状况数据,对比分析了3市岸线发展变化的规律。研究表明:2002年以来,苏中3市的岸线利用率大幅提高;新增岸线中工业岸线占比最大,港口岸线和生活服务岸线次之;工业岸线和生活服务岸线的增幅最为显著;各类型岸线的增加主要来源于未利用岸线,已有岸线类型的转换主要流向工业岸线和未利用岸线。港口建设需求、沿江基础工业化进程加快、港产城融合发展、规划和政策引导等是岸线利用变化的重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12.
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演变与调控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作为特殊的经济区,资源型城市的衰落与振兴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本文从分析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入手,论述了资源型城市发展能力的成长阶段及演变特征,提出了资源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调控的模式和途径。  相似文献   

13.
资源环境是制约区域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区域资源环境的利用是否有效是衡量地区综合发展水平的关键指标之一。因此对区域资源环境效率格局及其成因机理进行时空动态模拟,不仅有助于人们了解区域投入产出的过程与效益,同时又能为相关部门制定区域发展规划以及缓解区域人地矛盾提供参考依据。利用SBM-DEA模型分析2005~2014年间中部地区资源环境效率时空分异特征,并探讨了造成其格局演化的成因机理,得到如下结论:(1)从资源环境效率结果来看,2005~2014年中部地区资源环境效率总体呈现稳步上升态势;(2)省会城市、长江和京广等国家发展轴线的重要节点城市资源环境效率较高,远离长江、京广等重要轴线的城市资源环境效率较低的空间分布格局逐步形成;(3)从资源环境效率与投入产出的耦合关系来看,中部地区75%左右的城市处于Ⅰ类型,较少城市处于Ⅱ类型,极少数城市处于Ⅲ~ⅩⅢ类型。近10 a来中部地区普遍处于低投入、低产出、低污染的发展阶段,资源环境效率较高及以上城市数量先减少后增加,中等效率的城市数量先增加后趋于稳定,效率较低及以下的城市数量呈逐步减少的趋势;(4)促进资源环境效率的主导因素为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制约资源环境效率的主导因素为能源消耗。  相似文献   

14.
生态旅游是生态文明的重要载体,生态文明理念为生态旅游的健康发展提供了科学的行动指南。江苏沿海包括连云港、盐城和南通三市,生态旅游资源丰富,但三市在生态旅游发展中,竞争有余,合作不足, 致使三市生态旅游资源的整体优势未能得到充分发挥。在分析江苏沿海加强生态旅游竞合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的基础上,提出了三市应以生态文明为指导,积极开展区域生态旅游竞合,具体措施包括:做好统一规划,打造沿海生态旅游区;创新生态旅游产品,联合开发精品生态旅游线路;加强生态旅游合作营销;改善旅游交通和服务;完善合作的制度化机制,构建“市场主导、政府推动、企业主体、社区参与”多主体共同参与的格局;联合加强生态教育,共同治理和改善生态环境等  相似文献   

15.
资源型城市转型与旅游资源开发 --以铜川市为例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资源型城市的共性问题是产业结构重型化、经济结构单一,经济发展相对停滞,居民收入水平下降和生态环境严重恶化。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成为资源型城市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开发旅游资源、着力发展旅游业是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措施之一。本文在分析旅游业对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作用的基础上,以铜川市为例,提出了资源型城市发展特色旅游业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陕西省渭河流域位于干旱、半干旱区,流域内许多城市都面临着水资源短缺问题.水资源社会可再生性是水资源在利用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特性,其值的增强对于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陕西省渭河流域提出了基于若干指标来综合表征缺水城市水资源社会可再生性的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对该漉域6个城区的水资源社会可再生性进行了评价.通过建立城市水资源社会可再生性评价指标体系、分级评价标准.引入灰色关联理论,构建了灰色关联分析等级评价模型,并运用该模型分析了研究区域内各城区的水资源可再生程度.研究结果表明,宝鸡的水资源社会可再生性最强,西安、咸阳较强,杨凌区中等.渭南、铜川较弱.本文最后提出了增强这些城市水资源社会可再生性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Taking the land resources of 17 cities in Shandong Province as the basic data, the article studied on the economical supporting capacity of land resources in terms of the effect of land on economy. The author classified 17 cities of Shandong Province into four types according to the economical supporting capacity of land resources by quantitatively estimating the evaluation indices of the total amount of land resources, the potential of urban and other nonagricultural land, and the integrated economical sup- porting capacity of land resources, etc. The author proposes the questions requiring further study at the end of this article.  相似文献   

18.
While debates abou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end to focus on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scale problems, sustainability programs and research generally focus on the regional, county, municipal, or even household level. Less research has focused on evaluating the benefits of pairing two cities (i.e., sister city partnerships) with different needs and capabilities to jointly enhance the potential for sustainable practices between the cities. Given shrinking state and federal budgets and the nascent national climate policy, how might US cities use existing resources to achieve greater levels of sustainability? This paper presents a new data-driven mathematical tool—the partnership assessment for intra-regional sustainability—that city planners can use to explore the prospects for improving sustainability practices by leveraging existing resources and establishing synergistic partnerships with neighboring cities. The efficacy of the tool is assessed through the presentation of a Southern California case study and the results of a psychological surve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residents. Results indicate that cities of different size and scale would benefit from synergistic sustainability programs that pool the resources and needs of both cities. The paper concludes with a discussion of potential societal implications, methodological issues, and barriers to implementation.  相似文献   

19.
Abstract

Taking the land resources of 17 cities in Shandong Province as the basic data, the article studied on the economical supporting capacity of land resources in terms of the effect of land on economy. The author classified 17 cities of Shandong Province into four types according to the economical supporting capacity of land resources by quantitatively estimating the evaluation indices of the total amount of land resources, the potential of urban and other nonagricultural land, and the integrated economical supporting capacity of land resources, etc. The author proposes the questions requiring further study at the end of this article.  相似文献   

20.
21世纪前期长株潭城市群农业定位及发展途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多个城市组合而成的城市群(或城市复合体)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城市群区域农业的发展具有科技、经济、社会资源的多种优势。湖南的长沙、株洲、湘潭三市是我国南方最好的城市群建设地域之一。该区农业发展具有靠近农业科技发达地带、自然资源与条件优越、农业物质装备与原有生产基础良好和农产品市场容量及资金投入量大等优势。长株潭经济一体化后,该区域农业应成为湖南外向型农业基地、湖南高科技农业产业化基地、城郊都市农业基地和湖南农产品加工基地。相应的农业发展途径为:统一规划、统一部署、明确分工;建立和完善农业高科技园区体系,以农业高新技术的产业化带动全区农业的高效发展;调整发展重点,培植新的高效产业;建立农产品创汇基地,提高创汇能力;加快土地使用权流转,扩大农业经营规模,为科技成果产业化创造条件;加大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力度,促进全省农产品流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