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态脆弱地区的区域外部性及其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脆弱的生态环境与区域贫困是我国生态脆弱地区最本质的特征。在国家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下,生态脆弱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不单是其自身的问题,而是一个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区域之间关系的问题。本文在凝练我国生态脆弱地区主要特征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生态脆弱地区所遭遇到的区域外部性问题,即无约束条件下的消极外部性(环境影响)和限制开发条件下所产生的积极外部性(生态服务)。在国家区域协调战略下,由于区域外部性的客观存在,会使生态脆弱地区面临利益失衡,即产业限制导致的发展权力剥夺,人口迁移导致的公共服务流失和承担生态服务的成本。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生态脆弱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和国家的政策取向,指出建立完善的区域生态补偿制度是其中的关键问题,并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人口迁移等具体的区域生态补偿途径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2.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虚幻性及其对可持续发展的现实影响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钟茂初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15(5):1-6
生态环境质量真的能够随着经济发展而改善吗?“先污染、后治理”真的是普遍的发展规律吗?既有的理论一般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态环境的质量在经过一个时期的恶化之后,将在一定的发展阶段出现好转.其变化过程呈“倒U曲线”状态.这就是环境Kuznets曲线。作者认为这是一个貌似真实的虚幻.生态环境随着经济发展而好转只可能是局部的、而不可能是整体性的.经济发展与生态维护的双赢目标也同样是难以企及的,经济发展与生态维护只能是基于各种利益关系的权衡。文章还对中国长期推行的几种宏观经济政策的生态环境影响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经济利益与生态利益相权衡的现实主张。 相似文献
3.
生态足迹方法模型因其直观且可操作性强等特点成为量化可持续发展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如今,该理论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应用。介绍生态足迹的定义、不足及方法的改进,总结其在国内少数民族地区不同尺度、不同领域等方面的应用,提出在未来的研究中,需要进一步完善生态足迹模型,推进生态足迹理论在微观尺度的应用,使生态足迹理论结果更具有代表性和指导性,为少数民族区域可持续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4.
不发达地区产业经济生态化发展初论--以青海省为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泉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4,14(2):112-116
青海作为我国主要河流的“江河源”和生态系统运行的“生态源”。其生态地位和生态效应已经超越了当地可持续发展的实现。基于生态经济理论和生态文明理念。文章以青海为例分析评价了该省产业经济生态化发展的基础、制约因素。认为发展生态产业经济、促进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是实现不发达地区产业经济生态化发展的根本保证。提出从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和第三产业生态化等体系层面构建产业经济生态化发展的构想、政策建议和启示。 相似文献
5.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0,10(1):54-55
广州是广东省省会 ,是全省政治、经济、科技、教育和文化中心。广州地处广东省中南部 ,珠江三角洲的北缘 ,濒临南海 ,毗邻港澳 ,铁路、公路、航运、航空、邮电通信发达 ,是华南地区的交通通信枢纽和我国重要对外贸易口岸 ,素有祖国“南大门”之称。广州还是一座拥有 2 2 1 0多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广州现辖 8个区、代管 4个县级市 ,总面积 7434.4km2 ,其中 ,市区面积 1 44 3.6km2。 1 998年末全市总人口 674.1 4万人 ,其中 ,市区人口 399.3万人。 1 998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 1 841 .61亿元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2 .75万元。按当年平均汇率… 相似文献
6.
生态资源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是人类长期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生态竞争力是指一个区域内的生态资源支撑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所具备的资源优化配置的能力,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石。依据可持续发展理论,借鉴和参考相关生态环境及区域经济等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了以生态环境现状、生态环境压力和主动协调能力3个方面为二级指标的生态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以安徽省原17个市为例,运用主成分分析和算术平均法等方法,对各市生态竞争力进行排名和系统分析。初步构建了以生态竞争力为评价指标体系的方法,其结果可为安徽省各市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7.
关于荒漠化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几点思考——以北方沙漠化地区为例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荒漠化的发生、发展和逆转过程蕴涵着丰富的生态学、社会学和经济学原理。本文首先提出了荒漠化地区人地关系研究的技术路线,即现状诊断--演变历程--矛盾与冲突分析--协调性分析--调控与管理;继之以北方沙漠化地区为例,对路线涉及的具体内容加以简要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如何协调人地关系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8.
对社会主义可持续发展经济体制的理论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时姣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18(6)
我国经济体制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转变已经初步实现,但我国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根本转变却基本上没有实现,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呈现逆向运动.其体制原因就在于我们现在初步建立起来的现代市场经济体制没有改变传统经济体制的反生态性和不可持续性的根本缺陷,必须向社会主义可持续发展经济体制转变.社会主义可持续发展经济体制的建立在当前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基础:从理论上看,生态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理论是社会主义可持续发展经济体制的理论基石;从实践上看,构建社会主义可持续发展经济体制,不仅是我国国情和发展现实的客观要求,而且具有坚实的实践基础.实现由非持续发展经济体制向可持续发展经济体制的转变,是非常宏伟的系统工程. 相似文献
9.
我国中西部地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荣增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7,7(3):20-24
本文以我国中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为出发点,利用层次分析模型深入探讨了影响中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六项制约因素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措施。 相似文献
10.
以可持续发展理论指导社会发展综合实验区的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发展综合实验区中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验基地,本文对实验区如何按可持续发展原则,结合当地的人口、资源、环境状况,制宁长远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规划做了较系统的论述。 相似文献
11.
陈述彭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0,10(3):24-29
江西作为我国东南部的内陆省份 ,经历过历史的辉煌和挫折 ,也经受过与机遇失之交臂的痛楚。改革开放 2 0年来 ,江西实施山江湖工程 ,经济发展呈现勃勃生机 ,机遇空前。但是 ,跨入 2 1世纪 ,面对经济全球化 ,迎接我国加入WTO的挑战 ,破解可持续发展中的难题 ,江西正面临着历史的抉择。资深院士陈述彭先生在耄耋之年 ,以浓浓故乡情和历史责任感 ,把江西发展放在历史和未来、整体和全局的时空坐标中考察 ,提出建设可持续发展经济区 ,以实现江西省的振兴和跨越。温故而知新 ,其中蕴含的思想和观点 ,极有启发性。 相似文献
12.
可持续发展下的生态经济学理论透视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生态经济学是一门正在蓬勃发展的新兴交叉学科,可持续发展是生态经济学研究的中心问题。人类对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极大关注推动了生态经济学的发展。本文从宏观角度分析了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凸显和生态经济学的兴起,着重指出生态经济学是关于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的认识;阐述了可持续发展条件与状态的生态经济学理论内涵;论述了生态经济系统的本质特征及其可持续发展评估的核心内容;概括了可持续发展评估与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的框架及其目标和衡量方法。 相似文献
13.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与绿色经济——2011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主旨报告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邓楠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22(1):1-3
2012年6月,联合国将在巴西召开"里约+20"峰会,回顾和评估过去20年全球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在新的历史阶段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在"里约+20"峰会即将来临之际,我们在这里举办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并把主题定为"全球格局下的中国绿色发展之路",目的也是为了总结和评估过去20年我国可持续发展的进展,进一步探讨新形势下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新途径。在这里,我想利用这个机会谈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4.
长江上游地区生态重建的经济补偿机制探析 总被引:23,自引:4,他引:23
长江上游地区生态环境日益恶化是全社会关注的问题。生态重建面临着经济、粮食、就业等一系列问题,其中经济问题是最根本的,仅靠上游地区是难以解决的。就此,根据生态环境资源有偿使用并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原则,运用对策思维方法,提出建立经济补偿机制,实行内部补偿、外部补偿和代际补偿相结合的补偿模式,实现长江流域经济、生态、社会协调发展。在生态重建初期,以外部补迩和代际补偿为主,内部补偿为补充;待上游地区经济补迩能力提高以后,则以内部补偿为主,外部补偿和代际补偿为补充。内部补偿重点在于挖掘自身的经济潜力;外部补偿的最佳模式是进行造血式经济补偿;代际补偿除给予资金支持外,还表现为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相似文献
15.
可持续发展原则下的经济全球化构建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牛文元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1,11(1):22-24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可避免,它的发展阶段和特征表明,建立在可持续发展原则下的经济全球化,才能维系人类文明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4,14(5):90-90
陈烈教授是我国著名的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与规划专家,从80年代初期就开始关注县(市)域的发展研究与规划问题,在多年的实践中,摸索了一套比较系统的研究模式,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尤其是在广东省,许多成果因与珠江三角洲的超常规发展相联系而载入史册,现在又走出省界和国门,在北部湾沿岸,在三湘四水之问,展露他的才华。 相似文献
17.
从理念探索到规划实践——关于“泉城”可持续发展规划的研究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新文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2,(5)
济南历史上是典型的“山水”城市 ,再现泉城特色 ,把济南建设成为“最适宜创业和最适宜居住”的现代化“山水生态城” ,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要科学把握现代城市发展的生态化、人文化趋势 ,顺时应势 ,发挥得天独厚的自然、人文优势 ,重建山水空间 相似文献
18.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9,9(4):85-87
金牛区地处成都市城区西北部,是城乡一体的新型城区,辖19个街道、4个乡,幅员108km2,1998年全区人口524451人,其中,农业人口102196人,非农业人口422255人。1994年7月被批准为国家社会发展综合实验区以来,在国家科技部、国家社会发展综合实验区管理办公室和上级科委的指导、帮助下,实验区建设在探索中前进,在实践中提高,先后荣获全国“乡镇企业百强县(区)”、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市)”、全国“文化先进县(区)”、全国“体育先进区(县)”等光荣称号。1996年至1998年在成都市… 相似文献
19.
流域生态补偿政策对受偿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以安徽省黄山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2012年安徽省黄山市成为生态补偿试点这一事件作为自然实验,运用双重差分的方法(Difference-in-Difference Method)分析实施生态补偿政策对黄山市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发现:实施生态补偿政策使试点城市的人均GDP降低2.93%;且生态补偿政策对人均GDP的降低效果具有滞后效应,降低效果为2.15%。进一步分析表明,产业结构的改变是人均GDP下降的主要原因,体现在第二产业比重下降及第三产业的产值未能弥补试点城市为生态补偿政策付出的机会成本。从政策评估的角度看,生态补偿政策是以牺牲上游地区经济增长为代价的,因此,在环境治理的过程中要注重经济、生态、社会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0.
传统的区域竞争力评价主要是侧重于经济指标,对生态环境要素涉及较少,在经济快速发展地区,生态环境已成为保证区域发展的重要基础条件。以安徽沿江地区为例,提出了生态环境竞争力的概念。以县(市、区)为评价基本单元,从生态环境压力、生态环境现状、经济发展需求和主动协调能力4个方面,设计了区域生态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将各单元的生态环境竞争力水平分为5个等级:水平较高的地区主要位于南部、西部山地和合肥市区,竞争力水平较低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和县-无为平原传统农业区和马鞍山、铜陵重工业区。生态环境竞争力不仅与自然生态系统的本底质量有关,也与区域经济技术水平、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水平、管理水平有关。最后对各区生态环境存在问题和提升优化途径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