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地球上每年要发生地震500多万次,其中只有5万多次人们能感觉得到,也不是所有的地震都能造成破坏。那么,为什么会发生地震?地震发生有哪几种类型?我们该怎样面对地震?下面向大家做一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2.
梁加新 《安全》2008,29(6):58-59
地震是地壳剧烈运动作用的结果,是地壳岩层能量突然释放导致周围岩体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地球释放能量最大、破坏力最强的自然灾害。许多小地震我们是感觉不到的,一旦发生大地震,其破坏力是非常大的。所以,在大地震中如何自救逃生就显得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3.
<正>2010年5月12日,在刚刚经历青海玉树地震浩劫、上海世博会圆满开幕后,我们又迎来了第2个国家"防灾减灾日"。作为一种思考,笔者认为,国家应该结合玉树地震的灾例,通过全国"防灾减灾日"规定的内  相似文献   

4.
每次地震之后,一种名叫"生命三角救生法"的理论都会以各种形式在中文互联网上广泛传播。近日,随着云南盈江、日本东北部接连发生地震,关于"生命三角"的信息又开始在论坛、微博上传播开来。"生命三角救生法"的流行,表明了人们对于地震自救的关注,但众多证据表明,在地震中寻找"生命三角"并非合理有效的做法。  相似文献   

5.
地震是指地球表面发生快速震动的一种现象。地震突发性强,波及范围大,极具破坏性。地震的发生常导致桥梁断落、房屋坍塌、水坝开裂,严重的更会造成人员伤亡。地震还会致使一些次生灾害的发生,如滑坡、泥石流等。地震目前还是人类尚无法避免或控制的自然灾害,但只要掌握一些技巧,能使伤害降到最低。破坏性地震从人感觉振动到建筑物被破坏平均只有12秒钟.在这短短的时间里,我们应该沉着冷静,应根据所处环境迅速作出保障安全的抉择!  相似文献   

6.
【导读】每次地震之后,一种名叫“生命三角救生法”的理论都会以各种形式在中文互联网上广泛传播。近日,随着云南盈江、日本东北部接连发生地震.关于“生命三角”的信息又开始在论坛、微博上传播开来。“生命三角救生法”的流行,表明了人们对于地震自救的关注,但众多证据表明,在地震中寻找“生命三角”并非合理有效的做法。  相似文献   

7.
面对到来的 2 1世纪 ,也许有人会说 ,地球安全了 ,家园安全了 ,因为“世界末日”的“预言”一个个不攻自破了。但你是否知道 ,你的家园是不是真正安全 ?人类的盲目乐观将意味着什么呢 ?作为一名建筑科技工作者 ,我愿以个人阅历的天幕中收集的另类记录为大家展示一些我们的家园———建筑中的事故及隐患 ,旨在唤起大家的那份警觉 ,树立忧虑意识 ,正视危机四伏生活。1、地震灾害地震作用是一种随机的、反复的、瞬间作用的动力反应。目前 ,人们尚不能准确地预测地震时间、地震强度、涉及范围等 ,也不能预先防止地震或是改变其破坏性质 ,因而人…  相似文献   

8.
我厂地震业余观测点是1975年建立的,原有地电、地磁两种观测手段。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为了加强对震情观测,增设了水氡观测方法。一年来,从地震时毛条厂4~#机井水氡含量异常变化,考察了水氡日变化曲线与地震的对应关系,并作为临震预报的重要依据之一。下面略谈我们对水氡预测的几点认识。地震的发生与地质构造活动有密切关系,断裂常常是地下应力集中的场所,观察  相似文献   

9.
地震自救专业知识必须普及我们痛心地看到,芦山地震时有人因缺少相关知识、能力而导致混乱甚至伤亡。地震时,震感较强的成都、重庆都有居民跳楼受伤。在近几年国内外地震频发的背景下,我们还需要普及更多常识。说起地震多发区,就不得不提到日本。日本人会时刻提醒自己"如果今天发  相似文献   

10.
地震勘探就是用人工方法激发地震波,研究地震波在地层中传播的规律以查明地下的地质情况,是寻找油气田的一种最有效的勘探方法。由于大量地震勘探作业的流动人员从事接触粉尘、噪声等具有职业危害的工作,加上职业病具有隐匿性、迟发性特点,危害往往被忽视,当发现时其危害已不可逆转。因此,科学地认识石油地震勘探作业的职业危害,对于企业职业健康管理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基于汶川地震的地震人员伤亡预测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地震发生以后及时掌握人员伤亡情况对灾后救援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建立地震人员伤亡预测模型是极为重要的。以2008年汶川地震人员伤亡数据及房屋破坏面积数据为基础,运用线性回归分析方法模拟出地震人员伤亡预测模型。该函数模型是以建筑物的易损性为自变量,分别以死亡人数、受伤人数为因变量构建的。同时对回归模型进行误差分析,并参考前人模型可知房屋内人口密度和地震发生时间2个因素对模型有很大影响,进而对回归系数进行调整。最后利用文中模型和其他几种预测模型分别对汶川地震和玉树地震进行验证,并与地震实际伤亡结果进行比较,证明研究的模型的准确性和适用性。  相似文献   

12.
地震是一种地壳运动的自然现象。从地球诞生开始,地震就没有停止过。在通常情况下,因其震动的幅度和影响不大,人类不能明显感知,但是,剧烈的地震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惊魂失魄的人类在屡历地震之灾后发现,与人类同在一个家园的动物中.不乏天才的“地震预报专家”。  相似文献   

13.
地震是一种极具破坏性的自然灾害,给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威胁。地震灾害发生后,迅速有效的搜救工作是降低灾害损失的关键。随着科技不断发展,无线通信技术在地震搜救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极大提高了搜救效率和成功率。本文基于无线通信技术在地震搜救中的应用现状,总结无线通信技术在地震搜索中的应用重要性,并探讨其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4.
7月28日凌晨,唐山、丰南发生了强烈地震,使我们公司职工生命财产和厂房、设备遭到极其严重的损失和破坏。毛主席、党中央对灾区人民极为关怀。人民解放军和全国人民,想我们所想,急我们所急,援我们所需,以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抗震救灾。在人民解放军和各兄弟单位的大力支援下,我公司在胜利完成第一、二期复产工程的基础上,全体职工正以豪迈的步伐,向全面复产的目标奋斗。我们安全部门在震后初步做了以下一  相似文献   

15.
地震逃生 国内外很多地球科学家都在努力寻找地震预报的方法,但到目前为止,仍无法对地震的时间和地点做出准确的预报.然而过去的经验告诉我们,地震会不断地袭击人类,而且越是过去发生过地震的地方越容易发生地震.  相似文献   

16.
正地震勘探就是用人工方法激发地震波,研究地震波在地层中传播的规律以查明地下的地质情况,是寻找油气田的一种最有效的勘探方法。由于大量地震勘探作业的流动人员从事接触粉尘、噪声等具有职业危害的工作,加上职业病具有隐匿性、迟发性特点,危害往往被忽视,当发现时其危害已不可逆转。因此,科学地认识石油地震勘探作业的职业危害,对于企业职业健康管理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职业危害与辨识辨识第一,钻井粉尘危害。在地  相似文献   

17.
<正>23秒,一场地震毁掉了一座充满温暖的城市,32年,展现一个民族的集体伤痛回忆。《唐山大地震》已然成为今夏名副其实的荧屏"催泪弹",冯小刚用"修复记忆"的方式让我们回想起1976年唐山地震,而且更多的是联想到了2008年汶川地震和2010年玉树地震。  相似文献   

18.
用突变理论分析矿山冒落型地震机理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矿山冒落型地震是一种破坏性最为严重的地质灾害之一。研究其成因机理 ,对矿山安全生产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笔者根据矿山冒落型地震的特征 ,应用突变理论和能量守恒原理 ,建立了一个简单的力学模型 ,提出由地下开采引起采空区顶板突然破坏和冒落—释放能量—诱发地震的观点 ,并结合现场实例进行分析 ,得到顶板冒落和所释放出来的能量表达式 ,这为研究矿山冒落型地震成因机理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地震逃生  国内外很多地球科学家都在努力寻找地震预报的方法 ,但到目前为止 ,仍无法对地震的时间和地点做出准确的预报。然而过去的经验告诉我们 ,地震会不断地袭击人类 ,而且越是过去发生过地震的地方越容易发生地震。 196 4年阿拉斯加地震导致超过三亿美元的经济损失和 10  相似文献   

20.
声音     
《安防科技》2013,(5):10-10
2013年4月20日8时02分,四川雅安发生7级地震,芦山县和宝兴县受灾最为严重。顷刻间,地动山摇,生命陨落、家庭破碎,数十万人遭受灾难。生离死别如此猝不及防,在我们的记忆中再次刻下一道难愈的伤痕。地震预警、网络谣言、民间救援、红会事件……一系列的问题,再次凸显在社会公众面前,引起社会媒体广泛关注。只有平平安安的中国梦,才能给生命以尊严,给牺牲以敬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