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福岛核震启示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日本特大地震和海啸的巨大破坏使全人类震惊、悲痛,福岛第一核电厂的核震,更时刻牵动着亿万颗心。作为多火山、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的发达国家,日本拥有世界领先的防震减灾能力,却仍不免在超大地震海啸的肆虐下险象环生。在享受着核能这一清洁能源带来的美好生活时,我们应从这次事故中得到什么警示?福岛核震是否为正在大力发展核电的其他国家敲响了核安全的警钟?  相似文献   

2.
正福岛核事故后,核电厂严重事故得到更多的重视,严重事故的研究重点也出现了一些变化。本文介绍了严重事故的基本概念、一般进程、主要现象之后,列举了相关核电厂严重事故的研究重点,并对各研究重点做了说明。2011年3月,日本大地震及其引起的海啸先后摧毁了福岛核电站多路供电设施,导致核电站堆芯缺乏冷却,燃料棒裸露、升温、损坏,造成了7级严重核事故。迄今,世界范围内核电厂严重事故共发生了三起,分别是1979年的美  相似文献   

3.
浅谈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应急监测预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福岛核电厂由于地震引起的海啸发生放射性物质外泄事故,从而引发对于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处理处置的关注,以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救援工作和应急处理处置的关键——应急监测入手,阐述了应急监测的基本、特殊要求和任务,具体说明了制定应急监测预案及预案的基本步骤和相关组织机构的职责,进一步明确了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预案在应急监测中的重要性,拟为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工作及应急监测预案的编制今后的理论与应用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后福岛时代对我国核电安全理念及要求的重新审视与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回顾了2011年日本福岛核事故的影响及教训,指出核电厂贯彻纵深防御原则的重要性,并需要在核电厂设计和运行中进一步加强。同时,对我国核电安全目标、安全理念及要求进行了重新审视与思考,提出需要提倡核安全合理可达到的尽量高(AHARA)的核安全理念、调整核电厂工况分类、调整纵深防御体系等建议。  相似文献   

5.
福岛核事故对中国核电站厂址选择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福岛核事故源于两个直接因素--地震和海啸,以及两因素的叠加,并导致放射性泄漏对周围居民产生重大影响。针对这些问题,分析中国大陆核电站厂址的地震发生概率、海啸发生概率和人口分布因素,由此评价我国核电站厂址选择的安全性。结果证明:我国大陆核电站远离地震带;沿海不会发生特大海啸;核电站周围人口分布密度符合安全标准,我国核电站具有较高的固有安全性。同时,此次福岛事故也是对我国核电发展的警示,要求不可忽视小概率的超基准设计事故以及多个超基准设计事故叠加的情况;要重新审查中国抗震和海啸等极限事故的标准;要考虑人口密度;要避免两个核电站建设过密的情况。目前,我国已经采取安全检查等措施确保核电站的安全性。这次福岛事故对我国乃至世界核电的发展都是宝贵的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6.
重大自然灾害中灾害链对灾情的巨大放大、累加作用,使灾害链研究备受关注。基于灾害系统理论,以中国汶川"5.12"地震灾害和日本福岛"3.11"地震灾害为例进行了地震灾害链梳理和区域对比,并探讨了不同灾害系统下,孕灾环境和承灾体对灾害链致灾成灾的影响。通过构建承灾体脆弱性与灾情累积关系的概念模型,阐述了灾害链对灾情的放大机制。研究表明:汶川地震具有陆地山区灾害链特征,主要灾害链为地震→崩塌/滑坡→(泥石流→)堰塞湖灾害链和地震→结构破坏→设施受损灾害链;日本地震具有海洋岛屿灾害链特征,主要灾害链为地震→海啸→核事故灾害链、地震→(海啸→)结构破坏→火灾/生命线系统损毁灾害链和地震→滑坡/火山/水库溃坝灾害链等;两场地震灾害中灾害链的成因及灾害链对灾情的放大过程差异显著;福岛地震灾害链危害巨大,使灾情在其他相关国家放大。  相似文献   

7.
福岛核事故委员会近日发布中期调查报告称,福岛第一核电站运营商东京电力公司及其监管机构均未能履行自己的职责,没有为重大突发事件做好充足准备并迅速做出回应,以致在去年3月11日海啸之后发生了25年来最严重的核事故.  相似文献   

8.
堆芯中子注量率测量系统是30万千瓦核电厂监测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系统中的手动阀、止回阀和电动阀(阀体)属于核级阀门。介绍了堆芯中子注量率测量系统的组成和功能,并根据ASMEQME-1—2002规范从试验项目、环境条件和考核指标等方面对手动阀、止回阀和电动阀提出了型式试验技术要求。制造厂根据型式试验技术要求制定了手动阀、止回阀和电动阀试验大纲,并对样机进行了型式试验和检验,试验结果满足试验大纲要求。  相似文献   

9.
结合日本福岛核事故的经验反馈,依据国务院全国核设施安全检查过程中,国家核安全局针对在建核电厂的安全审评对环境监测设施提出的要求,本研究对包括环境实验室、环境辐射水平及气象连续监测站、KRS中央站和环境监测车在内的环境监测设施提出了改进方案。改进方案实施后可增强样品处理、监测能力,迅速监测出放射性烟云的扩散方向,有效加强核电厂事故后环境监测体系的有效性,增强环境监测设施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降低事故应急情况下环境监测设施失效导致不能对应急决策提供技术支持的风险,提高核电厂营运单位本身对事故放射性后果评估的能力,目前已通过国家核安全局的审评,符合通用技术要求的规定,已在中广核在建机组实施。  相似文献   

10.
针对中国东南沿海邻近海沟潜藏大地震的可能性,采用基于有限体积法的浅水波数值模型GeoClaw分别对琉球海沟和马尼拉海沟潜在9级地震进行海啸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琉球海沟和马尼拉海沟地震发生时都释放了巨大的能量,并以海啸波的形式向中国沿海传播。其中,琉球海沟地震引发的海啸波经东海大陆架传播3 h后到达福建北部,并在随后2 h内对浙江、上海、江苏沿岸地区造成影响。海啸波高普遍达到0.5 m以上,浙江、上海局部海岸地区达到1 m以上。而马尼拉海沟地震海啸传播过程通畅,2 h后到达海南沿岸,并依次影响湛江、澳门、香港、厦门、高雄等沿海区域。海啸波高普遍达到2 m以上,澳门、香港海岸地区达到5 m以上,面临严重危险等级。基于我国东南沿岸港口、核电站、钻井平台等海洋工程项目持续建设的考虑,需要对潜在海啸威胁进行研究并采取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密闭充氢环境下固态电化学氢气传感器效应。方法设计能模拟低氧、低氢和压力变化的密闭充氢环境,并在此环境中进行一系列氢气传感器效应试验,分析、评定试验数据。结果得到了不同环境下氢气、氧气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提出固态电化学氢气传感器的有效工作环境,并预测了其在不同贮存环境下的工作寿命。结论密闭充氢环境内压力和温度的变化对固态电化学氢气传感器影响较大,湿度影响较小,注气检定合格的氢气传感器,在密封容器内扩散式检定,不合格率高,检定数据误差大于±5%FS。  相似文献   

12.
<正>项目背景:辽宁兴城徐大堡核电站位于辽宁省葫芦岛市兴城海滨乡徐大堡村南侧海岸边,厂区东北距兴城市32km、距葫芦岛市46km。核电厂按6台百万千瓦机组规划,总投资为1100亿元,电厂建成后将有助于缓解辽宁中部地区,特别是鞍山、辽阳、营口等地的电力负荷增长的压力。日本福岛核泄漏事件已经过去三年了,但相信公众对核泄漏的"恐惧后遗症"并没有减退,仍然有相当数量的环保组织和民众个人依然对"核电项目"持完全否决的态度。福岛的突发事件令快速跃  相似文献   

13.
陈润羊 《环境保护》2013,41(5):50-52
时值日本福岛核事故两周年,核安全是核能生命线的观点持续强化,保障核安全,公众认识、态度和行为都至关重要,公众的广泛有效参与是保障核安全的重要条件。推动我国核安全公共宣传和信息公开向常态化、专业化和职业化方向发展,通过探索建立适用于我国政治法律实际的核安全公众参与机制,将促进国家能源安全和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两年前的2011年3月,日本福岛核事故对世界核能政策的走向产生了重大影响,也引发了全球对核安全问题的广泛关注。一些国家如德  相似文献   

14.
利用FLEXPART-WRF粒子扩散模式和Stohl等给出的福岛核事故137Cs排放数据,对日本福岛核事故放射性粒子扩散情况进行了数值模拟和有、无地形的敏感性试验;同时假定核污染物排放源位于日本高崎市的RN38站(36.3°N、139.1°E),对向东开口的V型特殊地形进行了敏感性试验. 福岛核事故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放射性污染物的扩散路径、范围和强度既与天气形势有关,还与地形密切相关,不同天气或不同盛行风向条件下,地形的绕流和抬升作用对核污染物扩散输送态势的影响具有明显差异;在偏东气流影响下,由于地形作用,相比无地形时核污染物扩散偏西1个经度左右,偏高约0.5km. V型特殊地形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在合适的环流形势下(边界层为偏东风,中、高层为偏西风),由于V型地形的阻挡作用,可形成强烈上升运动区,核污染物主要向上、向东扩散输送,向上可扩散至3.0km以上,向东可扩散至145°E左右;而无地形时核污染物向上、向东影响范围减小,向东扩散至140°E,向上扩散至1.5km,但由于无地形阻挡和偏东风影响,向西扩散范围有所增加. 讨论了天气和地形条件对核电站选址的影响,不同天气形势下地形对核污染物扩散的影响并不相同,因此核电站选址应首先考虑选址地的大气环流背景和常见的天气系统,在此基础上再考虑地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次贷危机所引发的金融海啸给美国乃至世界经济带来深重灾难,西方金融系统总额达2.5万亿美元的救市计划可能已经缓解了这场危机,但是整个世界经济由此放缓的趋势已不可避免.本次金融海啸波及了中国宏观经济、国际贸易、产业结构、金融体系、能源储备,产业转移等诸多领域,并将对国家"十一五"环保约束性指标实现等环境资源状况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怒吼的巨浪——海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给地球以重创的"311"日本9.0级地震引发的巨大海啸,至今令人惊魂未定,海啸这一名词则被越来越多的世人所点击和热议。海啸是由海底地震或风暴等造成的海面恶浪并伴随巨响的具有强大破坏力的现象。海啸在许多西方语言中被称为"tsunami",该词源自日语"津波",  相似文献   

17.
杨先碧 《环境》2005,(1):94-94
发生在东南亚的海底地震引发的巨大海啸已经导致了数万人丧生,更多的人无家可归。这是本世纪初全球最恐怖的自然灾害。虽然我们承认大自然的力量是可怕的。但科学家也指出,环境的恶化加剧了海啸对人类的威胁。全球变暖、污染和对珊瑚礁的破坏使得海岸缺乏抵御龙卷风暴和海啸的良性生态环境,沿海的居民在灾害面前显得特别的软弱无力。  相似文献   

18.
孙钰 《环境保护》2011,(10):32-34
核电安全对于发展核电至关重要,近期发生在日本福岛的核电站事故再次引发了人们对于核电发展问题的关注.近日,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原国家核安全局局长王玉庆,就中国如何安全开发和利用核电的问题接受了<环境保护>杂志的专访.  相似文献   

19.
2011年3月11日,日本本州9.0级地震引发了福岛核电站核泄漏,以及由此引起的131I和137Cs在全球大气环流传输已引起了重视.理论上也对这种输送路径进行了研究.本文报道2011年3月17日—4月28日在贵阳观风山对气溶胶中天然核素(210Pb、7Be)和人为核素(131I、137Cs)近地面空气浓度逐周采样的系统对比观测,并结合该时段贵阳离地面500m高度逐周315h的气团后向轨迹分析.结果表明:福岛核泄漏污染物通过两条显著的途径输送到贵阳地区.第一条是首波核污染通过全球大气环流传输,由西向东,几乎环绕地球一周,历经约10d至两周,最终在3月24日—31日从我国的西北地区入侵抵至贵阳;第二条途径则是福岛地区上空的核污染气团受东北天气系统的挤压南移并在低纬度地区再次先后受到东北和东南气流的影响,于4月7日—14日抵达贵阳.核污染的第一条输送路径是全球尺度,第二条是东亚区域尺度.  相似文献   

20.
Mississippi河是美国第一大河,流域面积约占美国领土面积的40%,流域内人口占美国人口的37%,沿岸分布了数十个10万以上人口的城市。Mississippi河及其支流的地表水、地下水为流域内居民的饮用水源。该流域也是美国重要的工农业和能源生产基地,对用电量的需求较高。现美国Mississippi河流域内共运行21座核电厂32台机组。通过严格控制液体放射性流出物排放管理和环境辐射监测表明,这些核电厂运行排放的放射性物质对环境和公众的辐射影响是非常小的。通过调研美国核管会(NRC)对流域内申请延寿核电厂的环境影响影响意见书,表明美国认可这些核电厂放射性液态流出物排放的对环境的影响属于小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