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通过野外实地调查,对辽宁省的4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外来入侵植物的种类数量和分布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老铁山、鸭绿江口、医巫闾山、九龙川4个自然保护区内的外来入侵植物分别为27,10,7和6种,总计16科36种。依据保护区内外来入侵植物的特点和生态影响,提出了一些有效的管理措施和防治建议。  相似文献   

2.
在村镇建设和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中,植物配置对区域生态安全和人居环境健康会产生一定的潜在影响,特别是外来植物容易产生的入侵风险和危害.为掌握贵州省赤水河流域村镇建设中外来植物组成、分布和生态风险,选择某河谷型村镇,在其建成区和非建成区布设了49个样点,调查与分析了外来植物的种类组成、分布特征及地形因素影响,并应用层次分析法(AHP)评估了37种外来植物的入侵风险.结果表明:①该河谷型村镇共发现植物276种,隶属于99科230属.其中,外来植物37种,隶属于18科32属,草本植物种数最多,占外来植物总数的64.9%,外来植物中有22种来源于美洲.②外来植物主要分布在海拔400~650 m之间.外来植物种数与入侵强度呈极显著正相关(P < 0.01),与海拔、乡土植物种数均呈极显著负相关(P < 0.01),海拔对外来植物种数影响最大,贡献率为68.7%,入侵强度和乡土植物种数的贡献率分别为12.4%和9.6%.③37种外来植物中入侵风险等级为高级的有13种(占35.1%),包括小蓬草(Conyza canadensis L.Cronq.)、反枝苋(Amaranthus retroflexus L.)、三叶鬼针草(Bidens pilosa L)和土荆芥(Ysphania ambrosioides L.)等,入侵风险等级为中级和低级的分别为13种和10种.研究显示,该河谷型村镇外来植物分布受海拔和乡土植物影响,低海拔地区外来植物较多;入侵风险等级为高级的外来植物有13种,建成区和非建成区分布相差不大.研究结果可为该河谷型小镇对入侵风险等级为高级的外来植物进行生态风险防控和乡土植物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3.
辽宁省外来入侵种组成及控制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实地调查和收集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初步确定了辽宁省外来入侵种组成,并简要评价了辽宁省外来入侵种控制体系现状。  相似文献   

4.
昆明近年来饱受生物入侵问题的困扰。通过收集和整理已出版的著作及文献,对昆明市外来入侵物种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共记录189种外来入侵物种,其中入侵植物111种,以菊科、豆科和禾本科植物为主,并比较了国内其他省、市外来入侵植物物种数前5的科的占比情况,其中昆明市和云南省有显著差异,但与河南、安徽、吉林等省市无显著差异;入侵动物中以昆虫类为主,占比为59.74%。从物种原产地来看,昆明市的外来入侵物种主要来自美洲地区,占全部入侵种数的52%。基于昆明市生物入侵形势比较严峻的现状,建议加强常态化监测与建立防控机制。  相似文献   

5.
外来植物一旦入侵成功,要彻底根除极为困难,而且用于控制其扩散、蔓延、危害的费用与代价极大。外来植物的入侵可以造成生物多样性丧失、生态环境受损,危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健康,严重威胁城市生态安全。本文通过调查深圳市外来植物入侵现状,分析植物入侵途径,以及外来植物入侵对城市生态安全的影响,提出入侵植物的管理和防控对策。  相似文献   

6.
外来植物入侵是全球性环境问题.我国植物入侵态势严峻,随着全球化的提速,这一威胁将加剧.总结外来种入侵力的主要理论,分析其生态学机制、常见的理解误区,剖析入侵力的主要表现形式和产生的机制,可为进一步明确未来研究方向,提高预测、预警、预防和治理工作效率提供参考.通过总结分析发现:理论间存在部分包含、支持、相悖等逻辑关系,并且生态位在外来种和土著种之间的差异应该只是外来种定殖的一个有利条件.新的认知是,适合度优势才是入侵种竞争排斥土著种的必须条件,因而是入侵植物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适合度优势表现为快速生长等一些有利于竞争、扩散的性状稳定遗传.适合度优势产生于生理、生化、解剖、形态等方面的优势,而这些优势来自选择压力变化后外来种的进化或基因型的保留.这些研究进展说明,外来植物入侵力产生的机制是多样化的.因此,除去发现其他入侵力机制进而丰富完善入侵力理论体系外,利用数据综合分析等手段,总结我国外来植物入侵力组成的主要性状,从而为构建外来植物入侵风险评价体系提供直接依据,指导海关等相关部门的检查检疫工作,是降低我国入侵植物威胁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7.
云南省凤眼莲入侵现状及其引种得失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规模外来种的引入是生物多样性下降主要原因之一,外来种的入侵已经引起了一系列的生态、经济、社会问题。从云南省凤眼莲入侵的现状,分析了入侵植物风眼莲引种的得失。对于风眼莲的控制及其治理主要有物理、化学以及生物方法,认为目前对风眼莲等入侵生物应采取综合治理的方法。同时引进植物外来种时,要对引进种的行为特性进行调查研究,注意其安全性。  相似文献   

8.
云南省凤眼莲入侵现状及其引种得失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规模外来种的引入是生物多样性下降主要原因之一,外来种的入侵已经引起了一系列的生态、经济、社会问题。从云南省凤眼莲入侵的现状,分析了入侵植物风眼莲引种的得失。对于风眼莲的控制及其治理主要有物理、化学以及生物方法,认为目前对风眼莲等入侵生物应采取综合治理的方法。同时引进植物外来种时,要对引进种的行为特性进行调查研究,注意其安全性。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珠海淇澳和广州南沙3种湿地植物互花米草、芦苇和短叶茳芏的碳、氮含量及其稳定同位素的组成,结果表明外来入侵的C4植物互花米草在植物体的C含量、C/N值、底泥的δ13C值(-23.83‰)和δ15N值(6.56‰)均显著与本地植物芦苇和短叶茳芏的不同,外来入侵种互花米草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依赖于其密集的根系,使其入侵的潮间带土壤微生物种类、酶活性显著升高,体现出互花米草对湿地系统中C、N循环的深刻影响,为此有必要控制该外来入侵植物的蔓延生长。所测定的芦苇和短叶茳芏的δ13C值,表明采样地的芦苇属于C3植物,而短叶茳芏则为C4植物。本研究为进一步探讨这3种湿地植物-土壤系统中的C、N循环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外来物种风险评估的影响因素进行对比和筛选,统筹指标体系的科学性、重要性、实用性和可移植性,选取决定风险产生的关键因素,构建外来植物风险评估的典型指标体系。从入侵性、适生性、扩散性、危害性4个纬度建立基于AHP-DEMATEL法的外来入侵植物风险度量数学模型,用以揭示因素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识别并量化因素之间的直接和间接影响,并利用构建的评估体系和生态位模型对印加孔雀草在中国的风险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经济危害、防除难度、国内重视程度、耐逆性是导致入侵植物风险性系数升高的重要因素,印加孔雀草在我国的综合风险评估值P为0.82,属于高度风险性有害植物,需要在适生区建立监测预警体系,阻截该植物的扩散蔓延,以保护生态环境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求菊科入侵植物的入侵机制,了解菊科入侵植物与非入侵植物光合特性的差异,以云南省包括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紫茎泽兰(Ageratina adenophora)、飞机草(Chromolaena odorata)、三叶鬼针草(Bidens pilosa)在内的4种菊科入侵物种为研究对象,并以与其共生的菊科外来非入侵物种熊耳草(Ageratum houstonianum)为对照,研究外来入侵物种与非入侵物种叶片特性及气体交换参数等方面的区别. 结果表明:薇甘菊、紫茎泽兰、飞机草和三叶鬼针草的Pnmax(maximum net photosynthetic rate, 最大净光合速率)分别为15.92、18.69、17.15和22.78 μmol/(m2·s),分别比其共生非入侵物种熊耳草的高出21.63%、42.77%、31.02%和73.99%;4种入侵物种的LSP(light saturation point, 光饱和点)和LCP(light compensation point, 光补偿点)也显著高于熊耳草,但其AQY(apparent quantum yield, 表观量子效率)却显著低于该共生种. 4种入侵物种叶片的Nmass(leaf N content per unit mass, 单位质量N含量)和CCmass(leaf construction cost per unit mass, 单位质量建成成本)均显著高于熊耳草,除飞机草外,其他3种入侵物种的PEUE(photosynthetic energy use efficiency, 光合能量利用效率)和PNUE(photosynthetic nitrogen use efficiency, 光合氮利用效率)均显著高于熊耳草,而飞机草和熊耳草之间差异并不显著. 5种植物叶片Nmass分别与叶片SLA(specific leaf area,比叶面积)、CCmass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植物Pnmax、叶片Pmass(leaf N content per unit mass, 单位质量P含量)和PEUE呈显著正相关,植物Pnmax与PNUE、PEUE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叶片SLA呈显著正相关. 研究显示,与菊科共生外来非入侵植物相比,较高的光合特性参数、叶片特性指标和能量利用效率指标可能是外来菊科入侵物种成功入侵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2.
许多土著群落的物种组成可被外来植物改变,并因此失去原有的生态功能.随着全球化的提速,这样的改变已经是我国生态环境安全的重要风险源.揭示土著群落可入侵性的机制,阐明群落抵抗外来种的主控因素,可为入侵预警和生态系统保护提供理论基础.通过分析土著群落可入侵性主要理论的生态学原理发现,这些理论聚焦于天敌、资源、非资源因素及其相...  相似文献   

13.
根据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管理目标和主要保护对象,结合保护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明确了野生动物栖息地变化、关键物种、重点植物群落、外来入侵植物和人为干扰等5个方面为重点监测内容。  相似文献   

14.
中国防治外来入侵物种的现状与管理评估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介绍了中国外来入侵物种的种类数量、危害情况以及国内外外来入侵物种管理的现状与评估,提出了加强 外来入侵物种防治、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工作优先重点。  相似文献   

15.
随着国际航运业的发展,船舶运输成为海洋生物生态入侵的重要途径。外来入侵生物严重影响了海洋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并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本文综述了船舶压舱水生态入侵状况、危害以及管理和控制方面的研究进展,特别对外来有害赤潮藻类的入侵进行了深入分析。建议加强生态入侵风险评价,了解外来物种的定居和扩散途径,评估它们对生态系统、人类健康和经济活动的潜在影响。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 ,外来入侵物种已对我国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同时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为此国家环保总局公布了首批入侵我国的外来物种名单。国家林业局日前也成立了“国家林业局防止外来林业有害生物入侵管理办公室”。国家环保总局这次公布了 1 6种外来入侵物种 ,分别为紫茎泽兰、薇甘菊、空心莲子草、豚草、毒麦、互花米草、飞机草、凤眼莲 (水葫芦 )、假高粱、蔗扁蛾、湿地松粉蚧、强大小蠹、美国白蛾、非洲大蜗牛、福寿螺、牛蛙。而新成立的防止有害生物入侵管理办公室的职责是 :组织制定有关防止外来林业有害生物入侵的方…  相似文献   

17.
外来物种入侵已经成为严重威胁生态系统健康发展的全球性问题,预防优于治理,对外来物种进行监测及生态风险评价可有效地防御和降低入侵风险。简要介绍了外来种的几种监测以及风险评价的方法,并总结出了外来物种入侵风险指数评估体系草案。  相似文献   

18.
水库可能比天然湖泊更易受到外来物种的入侵美国西南密苏里州大学和威斯康辛大学的研究人员最近发表论文(Bio Science6月号)指出,正像受到破坏的当地景观更易受到外来植物物种的入侵一样,全世界的水库建设可能会加速外来水生生物的传播.研究人员调查所得的证据表明水库比天然湖泊更易受到外来物种的入侵.新的水库常会大大增加区域内水体的面积,用一种更单一的生境代替原来多样化的河流生境.水库通常比天然湖泊浅一些,常会和其他水体联系,有更多的悬浮和溶解固体,并有较高而多变的冲刷率.它们通常包含不稳定的聚集不久的鱼类群体.波动—资源…  相似文献   

19.
由于化石燃料的燃烧、含氮化肥的使用以及畜牧业等人类活动的影响,向大气中排放的含氮化合物数量不断上升,从而引起大气氮沉降的增加,使得生态系统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为了更好地研究氮沉降这一环境变化,从植物生长、植物抗逆性、植物营养、凋落物分解、以及外来植物入侵等方面对氮沉降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20.
外来生物入侵引起严重的环境问题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近年来,生物入侵对广西本地区域的生态系统、环境安全和经济发展的影响也日益明显。本文阐述广西外来入侵生物的现状,分析广西外来入侵物种的生物生态类群并列举本区域危害严重的重要外来入侵物种,初步探讨外来生物入侵广西的途径及其发展趋势,重点分析外来生物入侵对广西原有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环境安全以及社会经济的影响,并由此提出了相应的防控对策:建立预警系统;加大检验检疫的执法力度;建立监测和防治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