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本文结合我国高潜水位矿区土地复垦的经验,提出了高潜水位矿区土地复垦模式的概念,即复垦的工程措施与塌陷地开发利用方向和层次的最佳匹配模式。在此基础上,介绍了矿区土地复垦的工程措施、塌陷地的开发利用方向和层次,将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判法结合起来,为复垦模式的决策提供了科学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在全面分析文献及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理论分析,提出了矿区土地复垦模式的分类体系和确定的理论方法,总结了矿区土地复垦措施的特点。对矿区土地复垦模式的合理选择,实现矿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采煤塌陷地复垦模式的理论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全面分析文献及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理论分析,提出了采煤塌陷地复垦模式的概念、分类体系和确定的理论方法,最后总结了采煤塌陷地复垦模式的特点。对矿区采煤塌陷地复垦模式的合理选择,实现矿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我国煤炭开发生态补偿现状、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我国目前新建和改扩建煤矿生态补偿费,主要来源于国土管理部门执管的“矿产资源补偿费、土地复垦费、耕地开垦费、征用耕地补偿费、土地出让金和临时土地补偿费”等,但在实际操作中仅能保证建设期造成的生态受损补偿,生产期的生态补偿大多不到位。我国目前正在少数矿区试验探索企业出资/企业复垦模式,企业出资/地方政府复垦模式,企业与政府出资联合复垦模式,国家出资/政府组织复垦模式,以及招商引资复垦模式,但尚未形成长效的运行机制。结合我国国情,借鉴美国、德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的矿区土地复垦制度,有利于促进我国煤炭开发生态补偿机制的及早形成。  相似文献   

5.
市场经济条件下矿区复垦土地经营管理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调查和研究了目前我国矿区复垦土地的经营管理方式。分析了农村传统的个体经营管理方式对复垦效益的不利影响,提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复垦经营管理多元化模式,论述了其适用条件、运行机制、保障措施等。文章认为集约化经营、适度规模经营是复垦土地经营管理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环境保护科学》2015,(5):147-152
煤矸石山是煤炭开采和加工的必然伴生产物,由于其特殊的立地条件和富含大量的重金属污染物,是矿区的重要污染源之一,极易对矿区及其周围环境造成危害。复垦是当前煤矸石山治理和综合利用最为有效的措施,文章从煤矸石山的立地条件特征的分析入手,从植被复垦技术、微生物复垦技术与复垦模式三方面分析和总结了煤矸石山复垦技术取得的研究成果,并针对当前研究中存在的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进行了探讨,以期为煤矸石山复垦技术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矿区土地复垦投资的制度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阐明了我国矿区土地复垦的现状,并对其进行了综合效益评价,分析了土地复垦投资的特点,和导致现阶段土地复垦资金投入不足的制度原因,提出了加快矿区土地复垦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君安矿区复垦土壤的环境质量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君安矿区复垦土壤为调查研究对象,分析了该矿区不同复垦基质的主要重金属污染元素Pb、Cu、Cd和Cr的含量,并采用三步评价法对该矿不同区域复垦土壤的环境质量进行了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君安矿西区、东区复垦土壤环境质量合格,北区、南区和中区复垦土壤均不符合我国土壤环境质量标准;通过将矿区与全国土壤背景值进行比较可知,矿区复垦土壤未受到重金属Cu的污染,受Cd、Cr的污染较轻,受Pb的污染较严重。该研究可为进一步确定矿区土壤复垦方向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矿区环境保护、土地保护与利用等方面,对矿区土地复垦目标进行了探讨;将复垦目标划分为:基本环境目标和发展利用目标,基本环境目标可作为指定性复垦目标,发展利用目标可作为指导性复垦目标。  相似文献   

10.
露天煤矿排土场的复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露天煤矿的开采对矿区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特别是大量剥离物形成的排土场,占用了大量的土地资源。生态恢复作为一项有效的采矿废弃地治理措施,随着采矿业的发展成为这一领域研究的重点。露天煤矿排土场的复垦对于改善矿区生态环境意义重大。本文介绍了露天矿排土场对环境的影响和排土场复垦治理技术,研究了某露天煤矿排土场的复垦现状、复垦方式与效果,提出了矿区排土场生态恢复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滩涂围垦与开发是海岸带地区特有的土地利用模式,揭示新中国成立以来滩涂已开发围垦区土地利用类型结构能够为该地区未来土地利用与规划提供一个标尺。论文以江苏省如东县为例,从土地利用类型结构与土地利用类型综合指数两部分探讨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围垦年限滩涂围垦区土地利用类型结构变化特征,揭示土地利用变化过程,对该地区土地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结果表明:新中国成立以来,如东县不同年限围垦区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存在阶段性特征。从围垦时间序列来看,农用地占比在30 a 围垦区最高,其变化呈现“S”型特征;建设用地呈现间歇性增长,周期为20 a,其中村庄用地在围垦10 a 逐步出现;未利用地一直下降,在40 a 围垦区保持稳定,主要类型为河流用地。滩涂围垦区土地利用强度在30 a 围垦区达到最高,呈现“S”型变化特征。土地利用多样性指数在30 a 围垦区达到最高值,呈现倒“U”型特征。滩涂围垦区土地利用类型演变存在三个阶段。江苏省沿海滩涂淤长为滩涂围垦奠定了自然基础条件,围垦初期,受到盐分的限制,只有耐盐植物和改良作物能够在滩涂土壤上生存,随着土壤不断脱盐,滩涂围垦区土地利用类型逐步多样化,在未来滩涂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需要重点开展滨海盐土的开发复垦工作,严格审批新增建设用地,积极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实现沿海滩涂地区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矿山复垦土壤典型元素时空变化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抚顺矿区矸石回填复垦还田生态重建试验区,利用网格布点取样法采集不同覆土类 型、不同土壤深度、不同覆土时间的土壤样品,对矿山复垦土壤的营养元素和重金属元素的 时空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矸石回填覆土后,营养元素含量在覆土初期恢复较快,覆土中 重金属元素含量呈逐年递减趋势;施(培)肥造成了重金属元素和营养元素含量表层高于30cm 层和60cm层;覆土中重金属元素主要来源于外界输入; 矸石母质中的重金属不存在对覆土耕 作层的污染问题.  相似文献   

13.
近25a来江苏中部沿海盐沼分布时空演变及围垦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苏沿海海涂广阔,其上分布着种类众多的盐沼植被。近些年来,大范围的围垦活动导致盐沼分布发生了巨大变化,充分把握围垦活动下盐沼分布与扩张规律,可为滩涂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提供决策支持。基于此,研究结合了NDVI和局部OTSU方法通过遥感影像提取了近25 a间7个时期的江苏中部沿海的盐沼并数字化出各时期新增垦区,利用GIS技术分析了盐沼分布的时空演变并讨论了盐沼对滩涂围垦的响应。结果表明:1盐沼面积历经先增后减的过程,26 a间约减少10%,在2000年后堤外盐沼宽度与覆盖度不断降低,盐沼分布由弶港北岸多、弶港南岸少的格局逐渐转变为新洋至斗龙港口岸段多、其余海岸少的格局;2滩涂围垦造成的盐沼消亡面积达569.47 km2,占盐沼消亡总量的85.4%,对弶港以北盐沼影响极大;3潮间带的围垦活动能够改变原潮滩的沉积环境,对盐沼扩张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这意味着盐沼有望在围垦后得以逐步恢复,但若围垦太快,堤外余留盐沼过少,盐沼恢复将难以为继。  相似文献   

14.
围填海是我国当前海洋开发利用的重要方式,我国沿海围填海活动从数量和强度上都呈增长趋势,在缓解沿海地区土地资源紧缺问题的同时,也受多种原因影响而存在大量的闲置现象,形成围填海存量资源。本文以东海区为例,首先分析了围填海存量资源的内涵,在此基础上深入剖析了围填海存量资源形成的外部经济环境、产业政策或规划调整、政府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相关方利益协调不善、围填海企业因素、自然环境客观原因等,最后提出围填海存量资源收储管理对策,重点探讨了闲置围填海海域收回制度的建立与实施,为完善我国围填海管理制度体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基于遥感影像的厦门市填海造地的进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1973年、1993年、2001年和2007年4个时相的LandsatMSS/TM/ETM+影像为数据源,在遥感分析处理软件ErdasImage8.6的支撑下,对厦门市填海造地进程分1973年-1993年、1993年-2001年和2001年-2007年三个时段进行研究。研究表明,三个时段的填海造地规模呈上升趋势,特别是2001年以后的填海占总填海面积的近50%。填海区土地利用类型主要为公共设施用地、居住用地和港口用地。填海活动与人口等社会经济因素密切相关,随着厦门市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填海活动将继续进行。  相似文献   

16.
基于开阔海域围填海的特殊性,已有的水质影响评价定量方法较难直接应用。本文通过水动力因子分析确定污染物扩散条件,根据水质现状、围填面积和规划利用方式确定水质压力。基于上述污染物扩散条件和水质压力参数,以水质影响程度等级作为评价结果,设计了半定量评价矩阵对福建省湾外围填海规划的10个围填区进行了水质影响评价。评价结果表明:其中有1个围填区水质影响程度较大,其余围填区水质影响程度均在中等以下。此外,水质影响程度评价结果可同时为湾外围填海规划决策者提供相应的决策依据。案例应用表明:该半定量方法可以推广应用于决策型的、影响机制复杂、不确定性较强的人类活动的水质影响评价。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现有法律框架下,将填海权概念固化为特定的法律概念并无益处。令填海权呈现为填海造地海域使用权,较之以行政许可方式设权,在体系性及对填海造地项目的把控方面更具优势。填海造地海域使用权与传统民法之用益物权不能对标的物进行事实处分理念并无本质矛盾。以填海造地海域使用权呈现填海权,实为明智且唯一的选择。  相似文献   

18.
土壤酶几乎参与所有的土壤生物化学过程,厘清土壤酶活性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能够揭示围垦后土壤质量变化状况,为土壤生态系统的科学调控提供理论依据.选择江苏中部如东不同围垦年限(7、32、40、63 a)的滩涂围垦区为研究对象,以未围垦光滩作为对照(0 a),利用经典统计学分析和冗余分析研究不同围垦年限土壤酶活性变化过程,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之间的关系.经典统计学分析表明不同围垦年限间土壤酶活性具有显著性差异,淀粉酶、脱氢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随着围垦年限的增长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过程,而脲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则随着围垦年限的增长呈现出先上升-下降-再上升的过程.同时,不同围垦年限的表层土壤酶活性基本上高于深层.冗余分析表明5种理化性质在前两轴累积能够解释土壤酶活性的69.8%,pH、电导率、土壤有机碳、全氮和全磷与土壤酶活性呈极显著相关关系(P0.01).土壤理化性质对土壤酶活性影响重要性大小排序为全氮有机碳pH全磷电导率.  相似文献   

19.
开展煤矿临时建设用地生态化复垦利用是响应生态文明建设战略、践行“生态型土地整治+”理念、优化布局国土三生空间的重要途径。论文以重庆市綦江区14个煤矿的临时性建设用地为研究对象,构建由自然因素、区位因素、人口因素等8个因素,坡度、距道路距离、土壤污染程度等20多个评价因子组成的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综合权重法(AHP层次分析法+熵权法)赋权,将生态位适宜度模型和三角模型引入煤矿临时建设用地生态化复垦利用决策分析中。结果表明: 1)各评价单元不同复垦利用方向的生态适宜度指数平均值均大于0.5,研究区整体条件较好,基本适宜于不同复垦方向利用,但部分地块生态位适宜度系数较低,需要采取工程或生物措施对生境条件加以改善和整治。2)单方向复垦利用分析中,农业用地复垦方向适宜度呈“倒金字塔形”分布,以Ⅰ级(最适宜)面积最大,占比44.94%;建设用地复垦方向和生态用地复垦方向适宜度呈“橄榄形”分布,以Ⅱ级(适宜)面积最大,分别占到76.54%和58.02%。综合复垦利用方向分析中,各复垦利用方向的评价单元个数和面积,均呈现出农业用地>生态用地>建设用地的状态,三者分别占总面积的46.29%、30.17%、23.54%。3)影响农业用地复垦利用方向的主要因素为土壤质地、公众复垦意愿和耕地比重,影响建设用地复垦利用方向的主要因素为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公众意愿和非农产业发展潜力,影响生态用地复垦利用方向的主要因素则为林地比率、人均林地面积和土壤有机质含量。该研究可为煤矿临时建设用地复垦方向确定提供方法参考和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20.
填海造地生态损害评估:理论、方法及应用研究   总被引:42,自引:1,他引:42  
论文建立了一系列生态-经济模型,用于评估填海造地生态损害的价值以及被填海域作为生产要素的价值。用所建立的模型对厦门填海造地进行经验估算,得出在厦门每m2填海造地生态损害的价值为279元,远远高于现行的填海造地海域使用金征收标准。加上海域作为生产要素的价值,厦门工业用填海造地海域使用金征收标准应该为327.82元/m2,商业用填海造地的海域使用金征收标准应该为相邻土地价格的50%~55%。研究结果可以为制定填海造地规划和控制填海造地的经济手段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