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洞庭湖区洪涝危险性综合评价与分析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从分析洞庭湖区洪涝危险性形成机制出发,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综合评价了洞庭湖区洪涝危险性。评价结果表明:湖区洪涝危险性总体程度较高;危险性程度无明显的地区差异;重点堤烷与蓄洪堤垸危险性程度差异较大;危险性程度呈现出堤垸平均规模越小,危险性程度越高的规律。  相似文献   

2.
3.
气象卫星遥感在干旱监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3  
居为民  孙涵 《灾害学》1996,11(4):25-29
本文根据NOAA极轨气象卫星AVHRR资料计算生成植被指数相对距平图用于旱情监测,并在江苏省1994年特大干旱中进行了应用服务  相似文献   

4.
淮河流域洪涝变化的混沌特征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从功率谱结构,Lyapunov指数,吸收子维数和可预报时间等方面分析了淮河流域洪涝变化的混沌性质,研究表明淮河流域洪涝变化是一类混沌变化序列,洪涝系统是一类混沌为动力系统,系统时初值极端敏感,长期和不可预测,其可报预时间约为5-6年。  相似文献   

5.
太湖流域北部潜在洪涝风险区分析及影响评估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太湖流域历来遭受严重的洪涝灾害,并且近年来有不断加重的趋势。本文选择太湖流域北部的无锡市作为典型研究地区,研究其洪涝的危险性并进行潜在损失评估。人类活动,包括修筑圩区、森林破坏、人口增长、城市化等,对这个地区的洪涝形势有较大的影响;自然条件的变化使河道水位升高,洪涝历时缩短,洪峰增高。本文选择不同回归年(2,5,10,20,50年),结合地理信息系统分析模型,计算了潜在洪涝危险区域和洪涝损失,主要结论为:(1)人类活动已经改变了自然的洪涝形势,增大了汇流和洪涝;(2)洪涝危险区与降雨中心有关;(3)筑圩成功地保护了圩内的土地,缩短了洪涝历时,增高了圩外河道的洪涝水位;(4)经济发展使洪涝损失增加。  相似文献   

6.
浙江省梅汛期洪涝灾情分析和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所构设的雨涝强度、雨涝影响面积等统计量来估计浙江省梅汛期的灾情,有较高的准确率,能估计出极端情况,为灾害评估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遥感旱灾模型综合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在野外实验的基础上,对遥感旱灾模型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运用四年的实地观测数据,校正了旱灾模型中的待定系数,使其能用于NOAA气象卫星对旱情的监测。对复杂的蒸散模型简化的可行性进行了尝试性研究。  相似文献   

8.
流域性洪涝及其指标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周寅康 《灾害学》1995,10(3):6-10
本文讨论了区域洪涝指标,认为区域洪涝指标应反映出不同洪涝面积和不同洪涝等级对区域洪涝的影响程度,基于这一思想,提出了一个区域洪涝指标计算公式。为了使区域洪涝研究更为具体和可比,本文在分析区域洪涝指标的基础上,提出了流域性洪涝的概念,并以《中国近五年百旱涝分布图集》为基础,建立了淮河流域500年流性洪涝指标序列及其等级。  相似文献   

9.
基于网络的洪涝灾情遥感速报系统研制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介绍了基于网络的洪涝灾害遥感速报系统的研制目标、系统的构成与功能,和系统建成后的 运行模式、技术指标、应用效果,以及对该系统的评价。  相似文献   

10.
卫星遥感在大雾生消动态监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20  
李亚春  孙涵  徐萌 《灾害学》2001,16(1):45-49
利用GMS-5静止气象卫星资料,研究大雾生消动态遥感监测方法,并用此方法对沪宁高速公路大雾进行实时监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1991年江淮流域特大洪涝与厄尼诺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1991年初夏,持续性大暴雨导致江淮流域特大洪涝灾害.本文分析了降水量与洪涝的分布和演变及其基本大气环流特征,并着重研究了洪涝的主要成因——厄尼诺现象.文中指出.江淮流域的大或特大洪涝,大多发生在厄尼诺事件的同年或次年.厄尼诺、反厄尼诺与北半球低纬100和500hpa大气环流有长达15个月(从同年6月至次年8月)的显著性相关.厄尼诺事件的影响以各种复杂机制,先在低纬作纬向扩展传播.再向中高纬度频散传播.从而对气象与海洋灾害作出严重影响.  相似文献   

12.
针对森林草原火灾、雪灾、洪涝、地震等大区域自然灾害的卫星遥感监测问题,给出了受灾区域卫星遥感观测的条带分解方法。以星地几何分析方法为基础,将受灾区域按星下点方向进行条带分解,使敏捷遥感卫星能够对受灾区域进行单轨连续观测及多轨连续观测,从而达到对受灾区域的灾后应急观测的目的。论文以四川地区、云南地区和近地轨道敏捷卫星为算例,进行了条带分解方法的仿真验证。结果表明,本文设计的条带分解方法能够较好覆盖受灾区域,能够作为敏捷卫星任务规划和执行的输入。  相似文献   

13.
陶云  唐川  朱勇 《灾害学》2007,22(1):60-64
2006年6月24日云南昆明发生了当年最为严重的一次城市洪涝,利用T213数值预报产品资料对这次突发性洪涝灾害的气象成因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强降水与高空切变线南压及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外围西南暖湿气流有关,高空切变线南压有利于引导北方冷空气南下入侵,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外围西南暖湿气流为此次洪涝灾害的爆发提供了丰富的水汽。过程期间,高低层存在明显的高空辐散、低空辐合的抽吸特征及明显的上升运动,低层700 hPa昆明上空一直存在明显的水汽通量高值区。卫星云图及雷达回波上也有明显的中小尺度降水云团活动,造成了昆明2006年入夏以来的最大降水,导致昆明出现了严重的城市洪涝灾害。  相似文献   

14.
基于遥感数据的区域洪涝风险评估改进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灾害风险评估是最简单有效的防灾减灾措施之一。以松花江流域为研究区域,提出了一种基于遥感实时监测数据和历史洪涝灾害数据的洪涝风险评估改进模型。选取中国气象科学数据共享服务网的降雨数据、NASA的SRTM90mDEM地形数据、河网数据以及对2007年全国统计年鉴进行空间化所得的人口和GDP数据作为因子,应用层次分析法计算了各因子的权重,基于洪涝灾害形成机制计算了初始的松花江洪涝风险指数。在此基础上,获取历史洪涝灾情频次数据和HJ-1实时遥感影像提取的水体淹没范围数据,利用地图代数法来对初始的风险指数进行改进。考虑历史洪涝风险的规律性和风险评测时的具体水体范围信息,使得所得结果能够反映松花江流域洪涝灾害的综合风险,具有一定的现势性,为防灾减灾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5.
苏州市洪涝灾情评估系统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刘俊  徐向阳 《灾害学》1999,14(3):22-27
为了迅速和合理地评价洪涝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 为防汛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在充分开发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等计算机技术的基础上, 建立了结构合理、设计先进、实用性强、扩充性好的苏州洪涝灾情评估系统  相似文献   

16.
从TM图像自动提取洪涝灾情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1991年夏我国江淮地区发生特大洪涝灾害,本文报道应用TM图像提取洪涝灾情信息的试验研究结果,发展了一套从TM图像数值分析入手,把TM包含的丰富光谱信息转化为洪涝灾情信息的图像应用处理技术.计算机自动输出的滁河和水阳江两流域洪涝灾情分布图和面积数据经实地验证准确可信.  相似文献   

17.
中国近五百年流域性洪涝统计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以《中国近五百年旱涝分布图集》为基础,并将资料适当延长,提出了流域性洪涝及其指标。在此基础上,初步分析了我国主要流域单元近500年(1470 ̄1991年)和各世纪流域性洪涝事件发生折频次和持续性,并分析了南方、北方和全区域主要流域单元不同等级流域性洪涝空间遭遇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8.
长江流域生态环境对洪涝影响的评价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问题近年来变得越来越严重,其集中表现为:人口急剧增长的情况下,土地资源过度利用和不合理的开发,使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增强,造成生态环境的恶化,结果导致洪水威胁加剧。本文通过对长江流域生态环境问题的分析,提出目前存在的问题是上游森林的过度开发、毁林开荒、陡坡开荒造成水土流失,增加了中下游河湖的泥沙淤积;中下游地区盲目围湖造田,占用行洪洲滩,湿地生态环境遭到破坏,造成水调蓄面积减少。最后就生态环境问题对洪涝的影响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19.
淮河流域洪涝变化可预报时间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先前的淮河流域洪涝变化基本特征、混沌特征、耗散性等基础上,采用Kolmogorov熵和Lyapunov指数谱分析了淮河流域洪涝变化预报时间。研究表明,淮河流域洪涝变化长期不可预报,短期是可以预报的,其可预报时间为4 ̄6年,以4年为较合适。  相似文献   

20.
极轨气象卫星遥感资料用于陕西洪涝灾害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杰明  张树誉 《灾害学》1997,12(2):18-22
介绍了利用极轨气象卫星遥感监测洪涝灾害的原理、监测方法和资料处理流程,以及对1996年初黄河陕西段凌汛的成功动态监测的实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