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在《能量.环境与经济》中,美国著名生态学家H.T.欧登描述了对未来的设想:“未来人类社会和生活的变化,将包括由人口密集的城市化模式向分散的农村模式发展;……。未来是从城市向乡村发展和转化。” 相似文献
3.
4.
中国历史悠久的农耕经济决定了乡村是中华文明的根基所在,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它与以工商业经济为基础、以城市为载体的西方文明从一开始就处于不同的历史起点,沿着不同的文明之路前行。因此,中国的城镇化建设必须"记得住乡愁",走出"现代化等同于城市化"的认识误区,避免城市替代乡村的西方单级城市化道路。在生态文明时代,走城市与乡村二元文明共生、循环发展的新型城镇化之路,才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城镇化选择。 相似文献
5.
6.
乡村存在许多城市所需要的营养,它提供给人类聚落和生存的绝不是资源等短期利益,而是一种认知论和方法,乡村可以成为城市的土壤和滋养。现在的乡村生活的颓败和城市病往往是一种病态知识观带来的,它涉及想象力、时空向度,认知能力、人主体性的危机。为此,在城市中国的建设中,我们需要重新认识何谓城市?何谓乡村? 相似文献
7.
乡村建设伴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启动而产生。对此,学界的讨论呈现出文化主义思路和经济主义思路两类,并基本上是在乡村经济发展的脉络里展开的。但事实上,农民已经开始在追逐一种现代的幸福生活。幸福才是进行乡村建设时应该问的首要问题。一、乡村建设的经典理路从上个世纪30年代的乡村建设运动来看,当时乡村经济的衰败是一个基本背景。这在费孝通先生的著作里体现得较为明显,费先生关于乡土重建的思路和主张 相似文献
8.
正2013年,长沙县委县政府引进公益组织北京地球村"乐和"理念,开展并实施了"乐和乡村示范村建设"项目。项目确定了5个示范村:开慧镇葛家山村、金井镇慧农村、春华镇金鼎山村、白沙镇双冲村、福临镇金坑桥村。在历时八个月的推广实践中,五个试点村在社会组织建设、村社公共事务治理、乐和生计、文化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9.
美好乡村安徽“探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建设美丽中国,这是对人民群众生态诉求日益增长的积极回应,也彰显了执政党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毋庸讳言,如果说城市是国家"脸面"的话,那么乡村就是国家的"毛细血管"。建设美丽中国,让农村美好起来,这是当然的要义,也是城乡统筹发展的新要求,是广大群众的新期盼。在安徽,从省到市,从县到乡,美好乡村建设急剧升温。山要绿起来,水要清起来,人要富起来,当前,江淮大地上的乡村容颜正在悄悄"变脸"。 相似文献
10.
后现代是对现代的反拨与超越。站在现代西方文明的立场看,传统乡村文明代表了\"落后\",是应该送入博物馆的文明。然而从建设性后现代的视阈看,传统乡村文明是人类文明之根,内中蕴涵着丰富的生态智慧。建设性后现代无意完全回到传统,它主张在一个更高的层面整合传统和现代的结晶,发展一种厚道的后现代乡村文明。其厚道性体现在对自然的敬爱,对传统的珍惜,对农民的尊重,对共同体的钟情以及对城乡共荣的推重。 相似文献
11.
"三农"问题并不是三个孤立的问题,而是三个相辅相成、彼此关联的问题,任何一个问题的解决都依赖于其自身和其他两个问题。在乡村建设重新兴起的当下"三农"问题仍是如此。唯有兼顾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农村与城市实现公共福利共享、农民的自觉和主体意识得到提高,乡村建设才可能取得良好效果。发展生态农业恢复大农业系统的良性循环问:近来年,农业的生态环境趋向恶化,您认为其主要原因是什么?答:农业的各种问题,包括生态环境恶化,从根本上说,是由于城乡发展不平 相似文献
12.
13.
14.
在全球变暖日益严峻的今天,发展低碳经济成为必然。我国是一个城镇化水平相对较低的农业大国,农村地域广大,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分布广泛,尤其是丰富的生物质资源,可以为低碳绿色乡村建设提供物质基础。由此可见,占国土面积57.59%的乡村在低碳方面也是大有可为的。加快低碳绿色乡村建设,是我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关系到低碳... 相似文献
15.
16.
17.
正较之城市,乡村的环境问题通常会被忽略。事实上,乡村的环境问题远比城市要严重。一方面,乡村所产生的垃圾和污染并不少于城市,而乡村却严重缺乏环境治理的投入;另一方面,乡村大都在较为偏僻的地域,部分乡村的生态系统非常脆弱,环境问题对于乡村的影响也更为显著。因此,乡村的环境治理与城市的环境治理同等重要,其不仅有利于绿色新型乡村的建设,更有利于维持生态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自2008年起,公益组织"北京地球村"通过提供技术服务,在四川等 相似文献
18.
孔繁德 《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5,(5):26-29,37
2014年《天道曲如弓——新闻视角下的曲格平》出版,为此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以下简称学院)成立了曲格平环境文化研究会。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公布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提出了\"坚持把培育生态文化作为重要支撑\"。环境文化与生态文化大同小异,环境文化包含在生态文化之中。因此,研究曲格平环境文化的概念、内涵、背景、目的和作用,可以促进培育生态文化,造就环境人才,促进学院发展。 相似文献
19.
现代政治应当具有多元性认同面向,其中,既有属于国家层面的认同,也有属于市民社会和个人生活层面的认同,它们既相互分离又相互包容。包括家庭、宗族组织在内的血缘认同虽不再具有主导性地位,但并不是要被消灭。乡民以国家公民身份为基础,既可以村民身份而行动,也可以企业职员或民间组织成员角色而行动,更可以某宗族族人角色而行动。由此,乡民就真正实现了公民权基础上的"多元性认同",宗族社会也即成功地融入了现代公民社会,实现了从传统到现代的嬗变。 相似文献
20.
生态问题作为热点问题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建设美丽乡村是生态文明建设中重要的一环,因此,有必要对美丽乡村建设的环境进行可持续性研究.在众多建设美丽乡村的案例中,山西农村窑洞民居作为传统民居形式,具有小环境沙漠化、水土流失严重等特点,故可选用生态保护型、文化传承型、环境整治型、休闲旅游型等模式,对其进行环境可持续性的设计研...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