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介绍了污水生态治理的原理和应用的必要性,讨论了生态菌剂培养、水生植物培养、水生动物引进、水生态原位修复和水生态调节等污水生态治理方法,认为污水生态治理不仅可以有效去除污染物,还可以降低污水处理的建设投资和运行成本,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2.
为全面改善渤海生态环境质量,2018年,生态环境部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实施了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以下简称攻坚战),经过三年治理,在陆源污染治理、海域污染治理、生态保护修复、环境风险防范等方面均取得突破性进展。其中,通过生态保护修复累计整治修复岸线130余千米,修复滨海湿地8800余公顷,有力推动渤海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本文从修复规模、修复类型等方面梳理了攻坚战期间渤海海洋生态修复特点,分析总结了在滨海湿地、岸线岸滩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等方面取得的成效,探讨了在项目谋划、修复模式和资金来源方面的不足之处,从加强规划引领、提高技术水平、拓宽资金渠道等方面,提出了进一步完善渤海海洋生态修复的意见建议。 相似文献
3.
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思路与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要认真重视和对待生态环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近年,国家组织开展了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作,打破行政区划、部门管理和生态要素界限,实施以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提升为导向的保护修复,以解决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缺乏整体统筹、生态要素分割管理的问题。本文系统阐述了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的理论基础和内涵特征,以京津冀水源涵养区为案例,提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的实施路径,为各地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实施与决策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5.
6.
7.
抚仙湖流域是我国西南地区和珠江流域重要的生态屏障,是我国“两屏三带”生态安全战略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态安全对于保障珠江流域生态安全和云贵高原生态服务功能乃至国家水土资源安全具有战略意义。基于“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针对抚仙湖流域空间格局有待优化、土地退化较为严重、入湖污染负荷超载、生态风险持续加大等生态环境问题,提出以保障抚仙湖Ⅰ类(GB 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优质水资源为目标,以流域空间格局优化和管控为前提,以“修山扩林、调田节水、生境修复、控污治河、保湖管理”并重为总体思路,设计了涵盖水源涵养与矿山修复、田地整治与节水减排、生态保护与修复、污染源治理与入湖河流清水修复、湖泊保育与综合管理调控五大类47项工程的流域生态保护修复方案;方案实施1年多,在扩增森林植被面积,提高农田质量和利用效率,削减入湖污染负荷,增强流域生态系统稳定性和改善湖滨区生态环境等方面初见成效;建议下一步加强流域空间管控,统筹推进各项工程实施,以期全面恢复抚仙湖流域生态功能,保障水体洁净和流域生态安全,促进抚仙湖流域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以河道富营养化治理为研究对象,通过引清入河、水下种植沉水植物、混养鲢鳙等水生动物,并应用原位修复装置等形成1个相互配合的综合生态修复系统,对河道富营养化进行治理。于2017年8月-2018年7月,对5个采样点河道水体富营养化指标进行测量,结果表明:河道水体中总氮(TN)浓度、总磷(TP)浓度、高锰酸钾盐(CODM n)、氨氮(NH3-N)浓度显著下降,水体透明度明显提升。这说明采用综合生态修复系统治理城市河道治理风险低、治理效果佳,可以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9.
10.
11.
12.
为降低污染对河流水环境以及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从多方位生态修复理论的角度出发,在简单介绍多方位生态修复理论的具体内容和主要模式之后,以长江流域为例,对长江水体和支流环境治理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现状进行分析,着重探讨应用多方位生态修复技术来治理水环境和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措施,希望能够为我国其它河流水域的生态修复和治理保护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通过公司研发的藻类生长调节剂和生态修复专利设备,对苏州友谊河城湾河段近3×104m3的水体实施微藻生态修复技术,经过40多天的治理,CODCr氨氮和总磷(TP)等指标得到有效降低,均低于GB 18918-2002<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一级A的标准,水体从原来的黑臭、重度富营养化变为清澈透明,水体生态功能恢复,该技术将为苏州乃至全国更大规模的河道修复再生景观水工程的实施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4.
在社会经济以及现代化建设不断发展的背景下,随之出现了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过度利用等一系列问题,从而导致水生态污染问题不断出现.对于水生态污染问题而言,河道水污染较为严重,导致这种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城市工业污水的不合理排放等等.在当今时代背景下,在河道水环境治理工程中应用了多方位生态修复技术,可以实现有效修复治理水环... 相似文献
15.
16.
生态区划是有效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 海岸带作为全球生态环境最脆弱、最敏感的区域之一,生态区划能更好地促进海岸带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可为管理者和决策者提供理论依据. 从生态环境的角度出发,综合分析了渤海海岸带的生态环境特征及其区域分异规律,并建立了生态分区指标体系和命名系统. 以地理信息系统为基本工具,建立了气候、地形、土壤、水系和土地利用等数据库,运用GIS技术进行生态要素的空间分析,完成了渤海海岸带生态区划,全区共分为4个生态区和15个生态亚区.最后分析了每个生态区的生态环境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17.
18.
19.
20.
2007年5月29日太湖供水危机以来,由于采取了一系列治理措施,太湖治理取得明显成效,但太湖仍存在入湖污染负荷量大幅度超过水环境容量,芦苇湿地面积大幅度减少,蓝藻水华现象频发等问题。总结太湖治理的经验与教训,提出太湖治理应创新三类技术集成思路:“双减双增”技术,即流域点源、面源及湖内底泥与蓝藻造成的内源的“双减”技术,增加环境容量与水体自净能力的“双增”技术;打捞蓝藻和抑藻杀藻的“双除藻”技术;恢复湿地及生物多样性的“双恢复”技术。同时,通过深入推进和全面建立湖长制,加大应用型科技支撑力度和资金投入等保障治理效果,最终达到蓝藻暴发消除、湿地和生物多样性“双恢复”的目标。建议再次修编《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设置控制、消除蓝藻水华暴发相关的研究课题,并将消除蓝藻水华暴发目标列入其中。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