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开展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有力举措。本文结合承德市御道口牧场管理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以"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为指导理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提出牧区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工作的统筹原则、空间布局、实施内容等,即构建"一区两带"生态保护修复空间布局,实施"山水林田湖草—人—产业"战略,切实抓好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的组织实施,改变治山、治水、护田各自为战的工作格局,为实现"大美牧场"提供有力的支撑。  相似文献   

2.
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虽然长江流域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还难以满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的实际需求。党的十九届四中、五中全会进一步阐述了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相关要求,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指导意见》对现代环境治理体系构建提出了系统性的安排。构建现代长江保护治理体系,加快完善生态文明制度,需要以颁布实施长江保护法为契机推动完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制度,以推进"三线一单"编制为基础建立健全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以自然资源资产确权管理为抓手建立推行资源高效利用制度,以统筹区域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为主线健全生态保护和修复制度,以落实生态环境价值为导向推进完善生态补偿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以环境治理体系为保障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度。  相似文献   

3.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编制方法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长期的高强度国土开发利用活动,我国一些地区面临着自然资源过度利用、生态系统退化、资源环境严重超载的突出问题,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制约瓶颈。按照"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理念,亟需对生态系统严重受损退化、生态产品供给能力不断下降的重要生态区域开展生态保护修复,实现国土空间格局优化、生态系统稳定、功能提升的目标。本文以如何编制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为重点,阐明规划编制定位、总体构架、主要任务和编制程序,分析技术难点和解决路径,为国家实施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重大工程、出台相关政策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4.
在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之中,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程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现阶段,我国很多地区的生态系统被破坏,特别是原有的各项功能开始消减,因此,必修通过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技术解决这些问题。本文结合"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理念基本内容,从其规划定位与内涵入手,对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程技术创新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5.
新时期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核心是整体保护与系统治理,强调生态保护修复与社会经济发展耦合关联的系统性、协同性。景观生态学以景观为研究对象,基于整体综合视角聚焦景观结构与功能演变及其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机理,重点关注过程耦合与空间集成。面向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战略需求,景观生态学“格局与过程耦合-时空尺度-生态系统服务-景观可持续性”的研究路径能够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提供重要学科支撑;依据格局-过程互馈机理识别退化、受损的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基于景观多功能性权衡协调社会-生态需求并确定修复目标,应用生态安全格局优化多层级修复网络体系,建立面向景观可持续性的多尺度级联福祉保障。  相似文献   

6.
游憩导向下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是将受损生态空间保护与休闲空间融合的重要手段,是构建山水林田湖草命运共同体与提高人类福祉的重要内容。基于国内外研究现状,界定了游憩导向下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概念,提出其应遵循生态系统服务理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区位理论、景观基因理论、大地艺术理论五大理论逻辑。基于实践案例归纳了游憩导向下生态修复模式类型、特征与问题,并提出实践模式的五大优化路径,包括明确功能适宜、效益最优的修复导向,建立多级空间尺度联动的传导机制,提升游憩导向下生态修复地的地方嵌入性,加强修复效果的动态监测评估,构建可持续的建设与运营管理模式,以期为游憩导向下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和保护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7.
运用"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理念,结合西双版纳州实际情况,提出了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葛良胜  夏锐 《自然资源学报》2020,35(9):2254-2269
以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和“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理念为指导,从自然资源概念、内涵和属性分析入手,提出服务于综合调查业务的自然资源立体分层分类方案,确定陆域自然资源主要包括地下空间、矿产、浅表地质层、土地、水、森林、草和湿地等8个基本类,并建立其时空和属性结构模型。以此为基础,初步构建以统一(基础)调查、专项专题调查、动态监测与数据更新、数据处理与综合集成、成果表达与应用服务为基本流程的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业务体系框架,并对各阶段业务工作内容和要求进行了概略讨论,以期为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业务体系重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在气候变化与人为干扰不断加强下,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生态问题凸显,高效生态修复是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重要举措。结合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历史时期黄河流域自身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总结出我国不断探索科学治理黄河流域的“水沙调控治水害、水源涵养治断流、系统修复维健康”3个阶段历程。黄河流域通过3个阶段重点工程的生态治理,取得良好的成效,但在流域系统性修复方面仍面临挑战。基于生态修复系统性思维,提出构建包含流域生态空间系统性、生态要素系统性、生态产品价值系统性、生态监管系统性4个方面的系统性修复框架,并在该框架指引下提出黄河流域高水平保护的建议:根据黄河流域上中下游立地条件,开展系统修复治理、分区施策,整体提升流域生态服务供给能力;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开展生态要素系统性治理,优化山水林田湖草沙配置;推动形成“自然资源-修复主体-修复模式-修复空间-价值链条”5个维度协同的生态修复下生态产品价值转换的复合系统;以恢复主导生态功能为目标,构建黄河流域生态修复全过程、系统性监管体系。  相似文献   

10.
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其中,土地生态安全关系到这个生命共同体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也反映着土地生态系统的整体健康状态。本文以北京市海淀区为例,以经典EES模型为框架构建出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经典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根据土地生态安全综合指数对海淀区的土地生态安全进行定量与定性评价分析。  相似文献   

11.
草原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具有十分重要的生态功能(如水源涵养、水分调节、水土保持、初级生产、气候调节和生物多样保护)和社会经济价值(如牧业生产、牧民生计维持、牧区文化传承等)。科学保护、合理利用和有效恢复是草原资源和生态系统可持续管理的根本基础。2018年国家机构改革后草原主体功能从生产转向生态,草原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地位凸显。在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快速推进过程中,对标国家“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系统治理的总体战略,聚焦绿色发展和美丽中国建设的基本理念,提出基于地理分异和功能特征的草原分区方案,是推进草原资源高质量管理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之一。利用文献调研、专家问卷调查和会议咨询等方法,构建以“生态保护优先、兼顾绿色发展”为主导思想的中国草原分区体系,提出生态地理单元分异原则、主体功能优先原则、产业布局协调性原则、历史传统相结合原则、行政边界完整性原则,提出了区、亚区和小区三级分区体系的主要指标、命名方式、功能判定及产业布局的厘定方法,将全国草原分为5个区(内蒙古高原草原区、西北山地盆地草原区、青藏高原草原区、东北华北平原山地丘陵草原区、南方山地丘陵草原区)、47个亚区、2899个小区,并给出了不同分区的主导生态功能及产业发展方向。分区结果具有综合性、协调性和时代性,可以为新时代草原生态文明建设和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提供科学支撑。  相似文献   

12.
科学辨析“国土空间”概念内涵是推进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完善国土空间规划理论的前提。应根据国土空间治理需求变化和学科理论发展需要,及时更新完善对“国土空间”的理解。本刊邀请15位青年学者研讨“国土空间”的概念内涵及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建议,主要观点如下:(1)国土空间是复杂的人地耦合系统,具有构成要素多元性、时空尺度嵌套性等特征。需要用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思维,进行国土空间的综合开发利用与系统修复保护,提出基于自然的空间治理方案。(2)国土空间是“流”所构建的网络空间,是不同利益主体组成的关系空间和为精细化治理服务的可计算领域。需要通过“流空间”进行国土空间的整合,推动区域之间资源和要素的共享,实现协同发展;也需要重视人地关系和人际关系的重构,协调多元主体的利益诉求,实现和谐发展;还需要完善国土空间开发管控的技术手段,平衡国土空间规划中的灵活性与统一性矛盾。(3)国土空间是有温度的空间。需要充分感知国土空间的风险性、适宜性、约束性、可达性,编制“以人民为中心”的国土空间规划,提升国土空间的人文关怀、生态功能和美学价值。(4)国土空间是国土空间规划和空间治理的对象,是具体的海洋空间、乡村空间、文化空间等,具有载体属性、资产属性、权利属性等,需要在国土空间规划中实现资源资产统一管理,彰显其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生态价值,满足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对国土空间的多样化需求。  相似文献   

13.
国土空间规划是现代国家实施国土空间治理的重要手段,是为实现特定战略意图而进行的理性设计,规划的编制实施理念会随时代的发展而变化。为了解生态文明时代国土空间规划理论与技术方法创新,特邀请本领域的五位知名专家就国土空间规划和治理的价值导向、目标追求、重点任务、实施路径和主要领域等开展访谈。专家认为:(1)国土空间规划需要用更高的整体利益原则去处理个体利益之间的失衡,在整体利益的指引下提升特定利益的最大化和保证其他利益的最起码满足。(2)国土空间规划和治理的目标不是单纯追求“地理的普遍繁荣”,而是需要重视追求“人民的普遍幸福”,营造宜居宜业的高品质国土空间。(3)国土空间规划需要统筹安全与发展,合理适度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推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4)需要以核心都市圈为支点,主要城市群为平台,打造宜居城市、韧性城市、智慧城市,建立高质量的城市生态系统和安全系统,重塑中国经济地理格局。(5)城市,特别是大城市是国土空间规划和治理的重点地区,需要通过拓展对城市多元属性的认知、系统研判大城市空间治理的问题与成因,完善大城市治理的逻辑。通过专家访谈,可以看出国土空间规划本质上是对空间关系的重建与重构,需要协调人地关系,推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需要处理好多元主体的利益关系,实现社会和谐;还需要尊重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城市有机体等不同层级国土空间单元的运行规律,维护和修复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和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4.
推动冰雪资源高质量开发,是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新路径与新模式,是践行“两山理论”的重要环节,也是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助力体育强国建设的重要手段。在实际建设的理论指导层面,社会学所倡导的幸福感理论明确了冰雪资源高质量开发的终极目标,资源经济学的资源价值理论为冰雪资源的价值认识及价格核算提供了科学工具,地理学的人地关系理论是探究空间分异规律及人地系统耦合路径的理论基石。基于我国冰雪资源开发实践的系列转变及现实挑战,提出我国冰雪资源高质量开发的实现路径,即坚持观念创新的发展方式、多重协调的发展要求、积极开放的发展理念以及主客共赢的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15.
景观生态学在国土空间治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鉴于当前国土空间治理面临复杂的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生态风险与空间利用问题,基于景观生态学学科特质与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对当前国土空间治理工作进行梳理,归纳了明确的生态系统服务定位、高效的建成空间结构、适宜且多样的产业发展支撑、多等级的生态系统服务与安全保障等国土空间治理需求。同时,整合区域时空信息的理论基础与分析手段,提出景观生态学在国土空间治理中应落脚于:(1)识别并统一不同空间尺度的治理单元;(2)辨析并评估景观功能的空间分异;(3)构建基于生态风险防范的区域景观格局; (4)识别集约高效的城乡协调发展格局;(5)提出尺度联系的绿色发展架构;(6)明晰多级多样的生态保障方案。  相似文献   

16.
本文已经提出了如果将环境安全作为人类安全被实现。那就需要较好的环境治理。环境安全可以被理解为一系列的价值观、原则、政策、技术、体制和程序,由此,社区与社会管理环境和自然资源以透明、负责任的参与和公平的方式克服可持续发展的障碍。可持续发展与环境安全是否相互依存、相互促进还需要进一步论证。环境安全和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也常常解释为实际的产出。社会性学习对于应对有关的不安全环境,并导致不可持续发展的挑战至关重要。社会必须利用信息共享、传播和共同的理解改进决策而发展适应改变的能力。这只有通过发展学习型社会才能成为可能。环境安全和可持续发展是社会性学习的产出,而且所有相关方利用创新方法的环境友好政策,是基于环境安全和环境治理的原则为基础的,大大地推动了生态系统的管理、性别公平、尊重人权、解决冲突、建立社区信任为应对未来的意外或潜在风险和新的挑战需要适应性管理,建立社会和生态系统恢复。应集中努力改进人们的生活质量,不要使用超过环境所能承受的自然资源能力。  相似文献   

17.
加强自然资源核算理论研究与实践工作是完善自然资源治理体系和提升治理能力的基础。基于WSR“物理、事理、人理”方法论,对自然资源核算理论和文献开展研究,探索构建我国的自然资源核算体系。研究结果表明:WSR系统方法论适宜于自然资源核算分析;基于WSR系统分析,自然资源核算体系结构包括宏观的以服务于宏观经济规划和经济决策为目的的自然资源国民经济核算,中观的以服务于政府资产管理为目的的自然资源资产管理核算,微观的以服务于企业自然资源资产经营和市场要素配置为目的的企业经营性自然资源会计核算;基于WSR方法构建的自然资源核算体系有助于明晰各层次核算目的、核算框架、实现途径、核算方法上的选择。  相似文献   

18.
"两山"理论,即"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浙江是"两山"理论的发源地,思考探寻基于浙江情境的"两山"转化路径,意义重大且十分迫切。本研究从顶层设计、高质量发展、营商环境、协同治理、技术创新等方面,总结浙江"两山"转化的实践经验及其实践特征,探讨其"两山"转化路径,以期为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两山"转化与践行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产和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生态资源的开发和使用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然而伴随人类的开发和使用,生态环境消耗已经超出其自身恢复能力,生态环境治理成为世界各国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我国生态环境治理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总体而言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并未改变,探索生态环境多中心治理路径十分必要。本文从我国生态环境治理现状出发,阐述了以市场为中心和以政府为中心两种传统生态环境治理模式及其局限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构建生态环境多中心治理模式,探析生态环境多中心治理路径。  相似文献   

20.
国土空间规划监测评估预警是监督规划实施管理、保障规划实施成效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可感知、能学习、善治理、自适应”智慧规划转型的关键支撑。针对当前国土空间规划监测评估预警研究重机制、轻理论,以及缺乏一套科学可用的监测评估预警技术方法支撑的不足,在系统分析国土空间规划监测评估预警目标与内涵的基础上,构建以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大数据(Big Data)、云计算(Cloud Computing)等新型信息技术(“ABC”技术)为支撑,覆盖国土空间规划“监测—评估—预警”业务全生命周期的应用模型体系,并结合信息系统建设案例,介绍了基于“ABC”技术的国土空间规划监测评估预警模型体系对实现各地国土空间规划“动态监测、精准评估、及时预警”的重要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