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环境效应是相关领域今后研究的重点。论文利用1985、1995和2000年的TM数据及调查资料,研究西苕溪流域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景观生态效应。结果表明:流域内农田不断减少,居民及工矿用地持续扩大,林地前期减少、后期缓慢增加;林地和农田是流域内的主要景观类型,空间集中性及斑块碎化、形状规则化、景观同化是景观结构和景观异质性变化的主要表现;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产生了生境质量下降、边缘效应增强、土地退化和生态系统成分单调等景观生态效应;恢复与建设西苕溪流域的景观生态系统需对景观尺度上的土地利用方式进行必要的调整。  相似文献   

2.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33,自引:1,他引:32  
近年来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取得了许多进展,理论和研究方法有很大发展。其主要趋向是,重视从动态过程角度进行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分类;强调将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驱动力区分为自然驱动力和社会经济驱动力,后者则受到研究者越来越大的重视;强调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模型必须有相应理论的支持,而且所建模型应能动态地模拟不同土地利用之间的竞争;此外,强调在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分类、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驱动力研究及影响分析中,要重视空间尺度和时间尺度问题。  相似文献   

3.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87,自引:0,他引:87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是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分析了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对区域气候,土壤,水量和水质的影响,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通过改变地表发射率,温室气体和痕量气体的含量影响区域气候,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影响着能量交换,水交换,侵蚀与堆积,生物循环和作物生产等土壤主要生态过程,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和土地覆被类型的空间组合影响着土壤养分的迁移规律,土地利用  相似文献   

4.
黄河三角洲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区域分异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汪小钦  王钦敏  刘高焕  励惠国 《自然资源学报》2006,21(2):165-171,333-334
利用多源遥感和空间数据,对黄河三角洲1984、1986、1991、1996和2001年5个不同时期的遥感数据进行处理,分析了1984年东营市建市17年来黄河三角洲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动态变化的区域分异。现代黄河三角洲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类型趋于多样化,年变化率比较大;近代黄河三角洲区,以未利用地和耕地为主,土地利用/土地覆被最不稳定;黄河冲积平原区,耕地面积远高于其它地类,约占2/3,总体变化速率处于中等水平;山前冲洪积平原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类型比较单一,耕地占绝对优势,土地利用/土地覆被最为稳定,年变化率最小。  相似文献   

5.
基于RS和地统计学的福州市土地利用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土地作为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演变过程受到自然、社会经济及各种突发因素的综合影响,表现出复杂的非线性特征和空间自组织性,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组合形成了不同的景观和景观结构,通过空间格局分析可以把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的空间特征与时间过程紧密联系起来,从而可以更好地分析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的时空演变规律。文章基于遥感解译数据,从地统计学分析方法探讨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空间分异特征,结果表明:人类对土地的改造活动不断加强,土地景观的多样性趋于均匀化,土地结构在空间上呈现均质化;人为改造活动是景观格局动态变化的主要驱动力来源,自然区域性因素是福州市景观格局动态变化的约束因子;生态风险指数分布区域与非农建设用地分布集中的区域具有显著的空间相关性,人为影响比较大的地方,往往是高生态风险的分布区。  相似文献   

6.
在遥感和GIS技术支持下,基于1975-2010年长时间序列遥感影像,结合转移矩阵模型等方法,阐述了张掖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其周边区域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状况。选取斑块密度指数、聚合度、斑块平均面积指数、斑块形状破碎化指数等指标,系统分析了保护区内湿地景观破碎化过程,据此探讨了保护区及其周边区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保护区内湿地景观破碎化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①保护区内及其周边地区的耕地比重分别增加了7.67%和5.5%,湿地比重分别减少了6.91%和0.4%;②保护区内湿地逐渐由研究初期大面积斑块体占主导、空间上连续分布的格局趋于景观破碎化;③区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直接导致了保护区内湿地平均斑块面积的缩减,间接降低了湿地斑块间的聚合度等;④保护区内湿地景观破碎化对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响应主要表现为各景观破碎化指数对大规模的耕地开垦等开发活动的响应上。  相似文献   

7.
盐城海岸带景观格局与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LUCC)是当前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内容,而景观空间格局动态分析则是景观生态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盐城海岸带是人类干扰强度较大的区域,自然湿地被大面积围垦,围垦后的土地不断被改变为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本文选择盐城海岸带为研究区域,利用GIS和RS技术对1999年和2009年卫片和航片进行了提取、分类和分析,并计算了景观格局指数,分析了近10年来土地利用及景观格局变化。结果表明:耕地基本没有变化,林地、养殖池、河流水体、农村居民点等不断增加,潮滩大大减少,城镇发展缓慢。盐城海岸带的景观基质是耕地,景观和类型尺度上的分维数都接近于1,表明盐城海岸带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而且有加剧趋势。随着人类活动程度的加剧,景观多样性稍有下降,均匀度上升。  相似文献   

8.
三亚市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驱动机制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驱动机制是全球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前沿与重点领域,案例剖析是解释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驱动机制的有效途径。论文以1991、1999、2005年的遥感影像为基本数据源,运用GIS空间分析方法,研究了三亚市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驱动机制。结果表明:①三亚市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特征为:耕地主要转为建设用地,林地主要转为园地;建设用地表现为“突变式”增长与分散布局,园地由沿海平原台地向北部丘陵山地扩展,土地利用景观破碎化趋势显著;②三亚市外部环境诱导驱动和内部矛盾冲击,推动旅游休闲产业以成片建设开发模式发展和农业结构大幅度调整,驱动着耕地向建设用地、林地向园地为核心的土地利用类型的快速转换。旅游休闲用地成片开发模式导致了建设用地的突变式增长和分散布局,农业结构的快速调整导致了园地由沿海带平原台地向北部丘陵山区快速扩张;③三亚市应面向建设国际性滨海旅游城市的战略目标,转变土地开发利用方式,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保护自然景观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旅游休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大渡河上游地区土地覆被动态变化的尺度效应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基于1967、1986、2000和2006年4期土地覆被数据,从50m分辨率开始,按照50m的间隔依次递增至2000m,共生成40种粒度的格网,然后利用景观指数方法,对大渡河上游地区土地覆被随尺度变化的动态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800m粒度能在准确保留土地覆被面积信息的同时,稳定地反映景观指数的变化规律,因此是分析该地区土地覆被及其变化典型特征的理想空间尺度。  相似文献   

10.
基于LUCC的陕西渭北旱塬区景观生态风险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构建景观生态风险评价模型,评价了渭北旱塬区1980~2018年的生态风险状况.结果表明,随着城镇快速扩张,土地开发利用强度加大,各土地利用类型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其中,耕地减少量最多,共减少了636.36km2,建设用地增加量最大,共增加了496.17km2;受人口增长和退耕还林、还草政策实...  相似文献   

11.
基于3S技术的青藏公路改建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青藏公路格尔木至拉萨段改建完善工程的环境影响评价实践,凝练出以Landsat7 ETM+、Landsat5 TM、Geoeye等遥感影像为数据源,采用数据融合、GIS空间分析、光谱差值法和目视判读法等方法,对施工前后公路沿线土地利用变化信息进行提取,并构建干扰斑块数量、干扰强度和干扰幅度等评价大型线性工程施工期干扰强度的新指标和新思路.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内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主要是高寒草甸向裸地或建筑的转变,同时也提取出少量植被恢复斑块.变化斑块集中分布在公路两侧10~50m范围内,对区域干扰幅度较小.通过工程监理与实地考察数据的验证,该方法能准确提取评价区域土地利用变化斑块,提出的干扰指标能有效提高变化信息的分析精度.  相似文献   

12.
公路建设占用土地,破坏植被,同时路基对沿线自然环境的割裂作用,使所在地区内动植物数代生存的空间被分割,影响种群繁衍及生物多样性,这些都将给公路通过区域的景观环境造成不利影响。本文阐述了公路建设项目环评中的景观影响评价的定义、目的、方法和评价工作程序及内容,以工程实例分析了公路建设对景观环境的影响,并提出减缓措施。  相似文献   

13.
公路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新论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8  
根据对重庆市和贵州省已建和在建高速公路建设项目环保工作的实例调查,剖析了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的全过程性特点和现行环保管理工作的不足,提出高速公路环境保护管理的新思路和新建议:1)实行全过程动态管理,2)深化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在环评中注意阻隔作用,景观保护,施工期严正声明监控,环境恢复措施讲求综合生态效益以及提供尽可能多的环境信息,3)注意公路建设的技术进步,并应用新的技术解决环境影响问题,4)提高公路建设者和环保管理者的环境知识,环保思想及文化意识水平。  相似文献   

14.
为提升公路景观敏感度评价的完整性和准确性,文章以渝武高速公路北碚段其中一段为实例进行研究,并根据现代公路特点和要求,把公路景观敏感度评价指标分为景观生态指标、景观视觉指标和景观建筑物及环境指标三部分。同时,又以模糊数学理论为基础结合层次分析法的定性和定量的评价特点进行敏感度的多级评价,反映出了公路景观敏感度等级,为该路段以后提出改进措施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高等级山区公路的线路设计对生态环境保护具有关联约束关系,山区公路地处生态保护敏感区,会途经大量的水源地、动物栖息地、自然保护区和生态保护区等,综合考虑公路设计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根据山区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进行高等级公路设计,避免水土流失和生态破坏,减少因为山区公路修建对山区生态环境的破坏和环境污染从山区高等级公路选线、公路设计和公路施工等方面出发,分析环境因素对公路的制约条件,根据生态环境和地理环境,根据环境保护视角,进行高等级山区公路优化设计,降低山区公路修建对环境的破坏,促进公路建设与山区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16.
公路建设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包健 《环境科技》2005,18(1):47-49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是公路建设环评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在给出定量分析生态环境质量现状及对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水土流失面积的估算方法时,预测生态环境影响,提出减轻生态环境影响的措施。  相似文献   

17.
紫外光度法测定地表水中油的改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谢炜平 《交通环保》1999,20(1):26-27
对紫外光度法测定水中油类时在标准油品、波长的选择以及氯化钠用量和石油醚纯度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以工作曲线代替标准曲线,使回收率达到97%左右。  相似文献   

18.
高速公路的建设和发展,对环境的不良影响也在日益凸显。在高速公路建设和管理过程中,环境管理工作具有首位性,理应放到战略的高度去认识和对待。本文通过对中国高速公路建设环境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实施高速公路建设全过程环境管理,在高速公路建设和管理的各个阶段大力加强和提升环保工作力度,紧抓环境保护管理要素可以有效提高环境保护工作效率,降低公路建设带来的环境污染,促进中国高速公路建设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公路网的规划实施会占用大片土地,消耗大量的资源,对整个规划区域的生态环境造成不可忽视的影响。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是公路网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主体内容之一,是生态环评的重点。本文在充分分析了四川省高速公路网规划调整方案的特点之后,有针对性的提出生态敏感性的评价方法。通过对路网中各个路段的生态敏感性指数的计算,定量的分析不同路段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为相关部门对公路网的规划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20.
The major features of different road sections were identified. Methods quantitatively determining the ecological impact of highway construction were discussed, and a demonstration was presented. The Dabao highway (from Dali to Baoshan) and the Sixiao highway (from Simao to Xiaomengyang) passing through the Longitudinal Range-Gorge Region were used as examples in this paper. For the normal road sections having no important species to protect, a method of ecosystem health assessment was introduced to calculate the overall range of the ecological impact of highway construction. For the road sections having plants or soils of interest, indexes were selected and the range of impact was determined using mathematical methods such as regression analysis and variance analysis. The range of impact on animal populations was also discussed in terms of the minimum living areas required by animal populations and the fragmentation caused by highway construction.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zones impacted by highway construction were composed of both regular and anomalous figures, the range of impacts for different landforms of the two sample highways were substantially different; highway construction had dramatic effects on roadside ecosystem health; the impact on soil factors of farmland was greater than 200 m, and the distance may exceed 1000 m when important large animals were consider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