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中国反刍动物甲烷排放量的初步估算及减缓技术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根据OECD提供的反刍动物甲烷排放量计算方法,结合中国反刍动物能量供应的特点,初步估算了中国反刍动物甲烷排放量。反刍动物摄入总能量的6.9% ̄7.5%通过甲烷排放而损失掉,1990年甲烷排放量为5.80Tg,约为全球动物排放量的7.2%。文中提出采取秸秆处理,舔砖和过瘤蛋白使用,改善管理等改进措施,不仅可以提高生产水平,也可减少甲烷排放量。  相似文献   

2.
中国反刍动物甲烷排放量的初步估算及减缓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OECD提供的反刍动物甲烷排放量计算方法,结合中国反刍动物能量供应的特点,初步估算了中国反刍动物甲烷排放量。反刍动物摄入总能量的6.9%~7.5%通过甲烷排放而损失掉,1990年甲烷排放量为5.80Tg,约为全球动物排放量的7.2%。文中提出采取秸秆处理,舔砖和过瘤蛋白使用,改善管理等改进措施,不仅可以提高生产水平,也可减少甲烷排放量。  相似文献   

3.
王玲  魏朝富  谢德体 《生态环境》2002,11(2):158-162
稻田是甲烷的重要排放源之一。文章对稻田甲烷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了较为详尽的综述,包括稻田甲烷排放的机理、规律;重点分析了影响稻田甲烷排放的因素以及控制稻田甲烷排放的措施。最后指出了今后的研究重点应以现有的田间数据为基础,建立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的综合模型,预测稻田温室气体排放变化。  相似文献   

4.
水肥管理对稻田土壤甲烷和氧化亚氮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就稻田水肥管理对甲烷和氧化亚氮排放的影响研究进行了综述。文献分析表明,甲烷和氧化亚氮的排放条件存在明显的反位关系,即有利于甲烷排放的水分条件往往不利于氧化亚氮的排放。稻田温室气体的排放与水分管理的历史有明显的关系,不同的肥料施用对甲烷和氧化亚氮排放影响的机制不同。因此,要真正有效地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必须首先弄清甲烷和氧化亚氮在不同条件下的排放关系。  相似文献   

5.
不同耕作制度对南方稻田甲烷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胡立峰  李琳  陈阜  叶桃林  杨光立 《生态环境》2006,15(6):1216-1219
以南方稻田温室气体甲烷排放为研究对象,选取冬季休闲和种植绿肥作物紫云英(AstragalussinicusL.)两种主要模式,在早稻(OryzasativaL.)移栽之前进行旋耕和翻耕两种处理,以全年休闲为空白对照,利用静态箱法测定甲烷排放通量。结果表明,甲烷排放在水稻抽穗期达到极大值,至收获甲烷排放呈减少趋势,以无稻全年休闲区甲烷排放通量最低,在抽穗至收获阶段平均排放速率为3.43mg·m-2·h-1,冬闲及冬季种植紫云英处理分别比无稻休闲区排放通量高114.3%和420.3%;甲烷浓度具有强烈的空间异质性,地表以上50cm空间内,早稻抽穗至成熟阶段甲烷浓度是大气甲烷浓度的35.2倍;稻田甲烷高浓度低排放速率以及低浓度高排放速率现象表明,甲烷排放速率与其浓度之间具有非一致性。  相似文献   

6.
减少农业甲烷排放的技术选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文章总结了温室气体甲烷的最新研究进展,包括:甲烷对全球变暖的贡献,甲烷的排放机理以及优先研究的领域;估算了我国农业甲烷排放的贡献:中国约占世界人工源甲烷排放量的10.48%,其中农业排放占一半以上;根据实验结果,提出了筛选低排放水稻品种、水分管理、施肥管理、改进饲料、使用添加剂和生长调节剂、改进遗传、促进繁育等减少稻田和反刍家畜甲烷排放的若干技术选择。  相似文献   

7.
今天在这里召开甲烷排放问题学术讨论会。在座的同志都是这方面的专家,做了很多工作。大家都知道,温室气体以二氧化碳为主,甲烷也是一种重要的温室气体,全球气候变化和甲烷排放有一定关系。我国甲烷排放量,尤其是由煤矿和稻田产生的量,在世界上名列前茅,但人均排放量则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我们开展甲烷排放的研究并不算很早,过去除了从安全角度对煤矿甲烷问题做过工作外,别的领域的工作就比较少了。现在从全球气候变化来看,研究甲烷是很现实的。国外在这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但我们并不算落后,研究工作逐渐跟上来了。通过这次会议,我们要把甲烷排放的研究工作做上去,将我国甲烷排放的问题搞清楚。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水田甲烷排放通量的研究进展及有关的土壤和环境因素作了综述。指出用于减少水田甲烷排放的措施不应导致水稻的减产和引起其它温室气体排放的增加。应开展落干期间水田作为大气甲烷汇的作用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目前的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稻田甲烷排放通量大约在7.8—60mg/m~2·h。稻田甲烷的排放包含着甲烷在水田土壤中的生成和从土壤向大气释放这样两个过程。前者是通过土壤中微生物活动分解复杂的有机物质,在渍水还原条件(氧化还原电位低于-200mv)下,由产甲烷菌最后转化形成甲烷;后者主要是通过水稻植株向大气释放,只有少量通过气泡或分子扩散从水田土壤通过田面水层向大气排放。显然,稻田甲烷的生成、排放是一个以生物学过程为中心,并与土壤环境、土表水层和大气环境的一些物理、化学条件密切相关的过程。土壤温度、pH值、水稻品种的生物学特性及稻田的水浆管理、施肥措施等等都会影响稻田甲烷的排放。只有研究并掌握稻田甲烷排放的机理及其影响因素,才能真正做到在争取水稻优质、高产的同时,抑制或减少甲烷的排放。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介绍了甲烷主要人为排放源及各排放源的排放通量,甲烷在大气中的浓度及对温室效应的贡献,估算了上海市各人为排放源的甲烷排放通量。  相似文献   

11.
亚热带红壤性稻田的甲烷排放量为55.239/m2·a.不同年度间有差异;在年度内(水稻生长季节)亦有差异.以8月排放最多,其余月份依其排放量的顺序是7月,6月,5月,9月,10月.甲烷排放率的日变化有规律性,16时前后出现最大值,6时左右出现最小值,呈单峰型,日变化幅度与天气有关,季节变化比较复杂,无规律性,在不同年度、不同稻季(早、晚季),其变化也不一致.稻田甲烷排放与水稻生产和生长密切相关,水稻的种植和生长是稻田甲烷排放的基础和根源.  相似文献   

12.

Background

Methane as a gas influencing our climate is of high importance according to the Kyoto-Protocol. The more precisely we can determine anthropogenic and biogenic sources, the more effective measures we can take to reduce the gas. Direct emission of methane from plants apparently contributes significantly to the total emission but has not been accounted for in emission balances until now.

Methods

A model was created to calculate methane emission for a short time period in regional resolution for Lower Austria and to relate the results to known literature.

Results and Discussion

First model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amount of methane released from plants in relation to emissions from other known sources are of importance.

Perspectives

The uncertainties associated with both measurements and quantification require reduction by further research.  相似文献   

13.
Dingemans BJ  Bakker ES  Bodelier PL 《Ecology》2011,92(5):1166-1173
Wetlands are significant sources of atmospheric methane. Methane produced by microbes enters roots and escapes to the atmosphere through the shoots of emergent wetland plants. Herbivorous birds graze on helophytes, but their effect on methane emission remains unknown. We hypothesized that grazing on shoots of wetland plants can modulate methane emission from wetlands. Diffusive methane emission was monitored inside and outside bird exclosures, using static flux chambers placed over whole vegetation and over single shoots. Both methods showed significantly higher methane release from grazed vegetation. Surface-based diffusive methane emission from grazed plots was up to five times higher compared to exclosures. The absence of an effect on methane-cycling microbial processes indicated that this modulating effect acts on the gas transport by the plants. Modulation of methane emission by animal-plant-microbe interactions deserves further attention considering the increasing bird populations and changes in wetland vegetation as a consequence of changing land use and climate change.  相似文献   

14.
水稻田烤田期间甲烷排放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了在镇江丘陵区水稻生产中的烤田期间不同处理的甲烷排放特点及其与土壤水分、氧化还原电位的关系。结果表明,在烤田初期有一个甲烷排放高峰,然后很快下降,烤田后期甲烷排放接近于零;前茬施用稻草,对烤田期间甲烷排放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不同氮肥用量对甲烷排放的影响规律不明显;烤田期间甲烷排放占水稻全生育期排放量的比例,在3.86%~13.92%范围内变化。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收集大量资料的基础上,采用IPCC推荐的计算方法对中国农业排放源的甲烷排放量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估算。分别得出了中国稻田甲烷排放量、家养动物甲烷排放量和农业残留物甲烷排放量。  相似文献   

16.
生物覆盖层基质对垃圾填埋场甲烷氧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物覆盖层甲烷氧化是填埋场甲烷减排的重要途径,覆盖层基质性能对其甲烷氧化能力影响较大。选用≤1mm堆肥物(1#基质)、≤1mm堆肥物+陶粒(2^#基质)、≤1mm堆肥物+陶粒(3#基质)、1~2mm堆肥物(4#基质)、2~3.2mm堆肥物(5#基质)等5种不同类型的生物覆盖层基质,在实验室内模拟研究填埋场生物覆盖层的甲烷生物氧化状况,旨在为筛选垃圾填埋场甲烷高效氧化的生物覆盖材料提供科学依据。试验结果表明:粒径对基质氧气传输能力的影响不明显;不同基质的甲烷氧化能力存在显著差异,纯堆肥物基质(1#、4#和5#基质)几乎没有甲烷氧化能力,堆肥物+陶粒(1:1(v:v)的复合基质(2#、3#基质)的甲烷氧化效率高达100%。堆肥物一陶粒复合基质为甲烷氧化细菌营造了良好的环境,改善了生物覆盖层内的气体传输性能,是一种适宜的填埋场生物覆盖层基质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