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基于水资源的四川生态安全基尼系数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良好的水资源状况是保障区域生态安全的基本条件,水资源是生态环境建设中的控制因素,如何采用量化的方法来衡量水资源与耕地资源、GDP和人口布局等的匹配程度,进而对未来区域经济发展中如何确保生态安全提出对策是本文的目的。参照洛伦兹曲线原理及基尼系数计算方法,采用基尼系数来衡量水资源分布与耕地资源、GDP和人口分布的相关关系,得出了四川水资源与耕地资源、GDP人口分布极不平衡的结果。在分析结果的基础上,结合鹰川的实际情况以及其生态安全在全国、长江流域的特殊地位,提出了优化水资源匹配度和下游发达省份以及国家对其进行生态补偿的必要性的绪论,也指出了分析有待提高的方面。  相似文献   

2.
对旅游地生态安全状况进行评价具有熏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根据生态足迹模型,构建了旅游地生态安全评价的指标体系和方法,并以人均旅游生态足迹和人均旅游用地承载力的比值Ⅰ来确定旅游地生态安全的状况。以开封市为研究区域,采用以上指标体系,对开封市2004年旅游生态安全状况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2004年开封市人均生态旅游足迹为0.014983hm^2,其中交通足迹最大,占到85.53%;其次是餐饮,为9.75%。人均旅游用地承载力为0.041790hm^2,生态安全度为0.36,处于一种一般状态或者说较为安全的状态。对研究结果采用旅游环境容量来进行判断,也表明研究结果较为准确地反映旅游地生态安全状况。  相似文献   

3.
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是保障区域生态安全,协调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系统矛盾,提升人类福祉的重要途径之一。以安庆市为实证区,通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识别区域生态源地,运用电路理论构建生态安全格局,根据电流密度解释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结构特征,并提出区域生态网络与生态安全的优化策略。研究结果表明:安庆市生态安全格局包括24个大于1 km2的生态源地、3条潜在廊道、23个夹点区域以及3个重要的障碍点,生态源地主要由林地与耕地构成。生态资源本底较好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城市北部的大龙山森林公园沿线、东部开发区边缘地区及西部农场区域,中心城区生态资源流通受阻,生态廊道连通性较差,生态安全格局空间异质性特征显著。该研究通过对不同阈值下的生态网络安全进行分析,提出对不同网络格局下的生态系统改善、修复策略,对于提高区域生态系统服务的供给能力与生态网络的连通性具有积极的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重要生态功能区是指在保持流域、区域生态平衡,防止和减轻自然灾害,确保国家和地区生态安全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的区域。由于缺乏有效保护和管理,我国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破坏形势十分严峻,严重阻碍了区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此,国家非常重视重要生态功能区的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提出通过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加强对重要生态功能区的保护。本文在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内涵、主导生态功能和生态系统服务空间尺度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标准的参考依据和生态补偿的模式。  相似文献   

5.
黄陂区是武汉市最大的山水资源型城镇,构建其生态安全格局是武汉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以黄陂区2018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DEM高程图为主要数据来源,将生态敏感程度高的林地、水域及湿地作为源地,通过最小累积阻力模型,识别生态廊道和节点,划分生态功能区,构建并优化黄陂区生态安全格局。结果表明:(1)研究区内识别生态源地169.55 km2,占全区总面积的7.5%,呈现“两极分布、相对独立、连通性较弱”的空间分布特征;(2)提取生态廊道共132条,生态节点83个,从空间分布上看,廊道集中于北部山地和南部水域,在城镇建设用地和大面积耕地地段最难连接;(3)根据计算结果将研究区划分为5个不同级别的生态安全水平区,自南北向中部生态安全水平大致呈由低到高的趋势,通过优化生态网络连接,对于保护区域生态安全、维护区域生态稳定、缓解区域生态压力发挥着重要的保障作用。  相似文献   

6.
生态基础设施(EI)是区域生态安全的基本保障和区域环境承载的刚性底限。本文以此概念为切入点。结合以GIS、RS为代表的空间信息技术建构了区域生态基础设施空间结构识别的基本方法与技术路线。在具体的研究内容中,本文首先介绍了EI基本概念及其空间表现形式,并集中讨论了基本生态基础设施元素的空间结构识别模型与空间信息提取方法;在此基础上,应用多源空间数据挖掘原理构造了区域生态安全空间结构与区域IE结构的信息识别方法;结合区域基本的生态安全与IE元素空间结构特征,本文最后进行了广州市萝岗区实例研究。本研究结果表明利用空间信息技术进行区域IE空间结构识别是具有一定科学性的,高效可行的。  相似文献   

7.
虚拟水战略:拯救民勤绿洲的新思路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位于甘肃石羊河下游的民绿洲,水资源极度缺乏,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矛盾突出,出现了严重的生态危机,其中湖区的生态经济系统已呈“崩溃”之势。拯救民勤绿洲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重大问题。“虚拟水”是20世纪90年代初Tony Allan提出的一个新概念,虚拟水战略是指贫水区域通过贸易的方式从富水地区购进水资源密集型产品来获得本区水资源安全的一种构想。本文通过对节水、调水、移民等常规方案与虚拟水战略的对比分析后,认为虚拟水战略是拯救民勤绿洲的一个全新思路,探讨了虚拟水战略实施的政策建议;提出了创新区域水资源管理体制和区域经济发展思路以及建立国家生态补偿机制的主张。  相似文献   

8.
油气资源作为战略性资源,关系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家安全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顺利实现。资源所在地为国家建设输出了大量的能源,本地的经济发展却依然处于落后状况,导致目前资源所在地出现了种种矛盾和冲突。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对资源所在地的利益补偿机制所致。以油气田资源开发的利益分配现状为例,指出目前的利益分配中主要存在资源所在地税收分配收益少、开发带来的生态污染补偿缺失、油气田项目征地补偿过低、资源开发没有促进资源所在地的经济发展等问题,从福利经济学、公共政策管理的相关理论提出了构建利益补偿机制的理论依据,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收益向资源所在地倾斜、实行生态补偿、创新征地补偿方式和资源就地转化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城郊区是一种特殊形态的区域生态系统,是产业结构、人口结构和空间结构逐步从城市向农村过度的地带,具有强烈的异质性,是典型的生态敏感地区。本研究根据压力-状态-响应模型,从资源环境压力、资源环境状态、人文环境响应三个方面构建了一个4层次的城郊生态安全水平度量的指标体系,以此对北京海淀区9个乡镇进行了分析,提示了其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了城郊区的生态安全对策。  相似文献   

10.
区域生态安全是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珠江上游少数民族农业区域的生态安全形势严峻,其生态安全不仅事关本区域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而且影响珠江中下游地区(尤其是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本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立珠江上游少数民族农业区域生态安全预警指标体系。并通过对贵州境内22县的样本分析,横向比较,作出珠江上游生态少数民族农业区域生态安全预警。  相似文献   

11.
区域管制在实现国家资源安全过程中的作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分析了国家资源安全的特点 ,提出区域管制是实现国家资源安全的重要手段。认为建立资源市场 ,对自然资源进行资产化管理 ,制定资源开发利用技术标准 ,实行资源开发许可审批制度 ,采取激励政策 ,建立安全押金制度是实现国家资源安全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2.
中国能源安全的路径选择与战略框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能源是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可持续能源战略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能源安全与能源战略日益成为当前国际社会和国家安全战略中备受关注的重大问题.本文从中国的现实状况出发,阐述了制定国家能源安全战略的重要性,提出了能源安全的选择路径,构建了全面性能源安全战略框架,为制定我国长期能源安全战略提供参考.论文认为:国家能源安全战略是能源可持续供给、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突发事件合理应对、生态环境安全的重要保障;中国能源安全的路径应从能源供给安全、能源生产和使用安全、能源运输安全、能源环境安全及能源安全预警机制等方面进行选择;健全能源管理体制、能源政策、能源市场、能源技术、能源战略储备、提高输送能力、能源环境与节能是能源安全战略框架的重要内容.并提出以下建议:建立国家能源安全综合协调机构;运用市场机制提高能源效率,促进能源利用多元化;加快替代能源和新能源的技术研发;加强能源资源的战略储备.  相似文献   

13.
国家资源安全及其系统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资源安全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可以持续、稳定、及时、足量和经济地获取所需自然资源的状态或能力。影响资源安全的因素主要包括结构、质量、数量、空间、价格、技术、制度等。分析了国家资源安全的主体目标导向性、实现过程可调控性、发展演化的长期性、空间层次差异性和系统内外互动性等特性。构建了包括社会、经济、资源、生态环境、政策法律等子系统在内的国家资源安全的系统分析框架。运用PSR模型,进行了国家资源安全系统动力学分析。  相似文献   

14.
The concept of security has been redefined since the 1990s. As one of the important factors threatening human security,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has become a new challenge to the national security and social development. The national security problems caused by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on one hand,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global environmental problems, and, on the other hand, are manifested in the conflicts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The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severely challenges the future de...  相似文献   

15.
我国粮食安全保障中改善农业环境的途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分析了我国粮食安全及粮食持续生产所依托的农业环境状况。从我国粮食生产状况与经济发展水平看,全国粮食生产处于结构性过剩与低水平安全中,区域性粮食安全与不安全并存;耕地资源、水资源以及农民的经济收入状况等均不容乐观,加之自然灾害加重,粮食生产的环境成本将随之增加,这将影响我国未来粮食安全。为此,本文提出了走农业集约化道路是解决我国粮食安全与改善环境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6.
天然气资源安全是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保障天然气资源安全,我国不仅应尽快完善技术、经济、行政等方面的保障手段和措施,更要切实加强法律的调控,建立健全天然气资源安全法律保障体系。结合我国国情和天然气行业发展的要求,应从立法层面构筑一个涵盖天然气上游、中游、下游产业链的统一完整的资源安全法律保障体系。具体而言,可以分为天然气生产(上游)资源安全法律保障体系、天然气流通(中游)资源安全法律保障体系、天然气消费(下游)资源安全法律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7.
在经济发展、消费升级、资源短缺和环境问题凸显的新的外部环境背景下,本文引入了国外新兴的食品系统理论,探讨并提出了可持续的食物安全保障的新观念.食物安全始终是中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自立的基础.国内多数学者仍然用30年前食物匮乏时期的思路来研究现代的食物安全问题,其结果导致研究结论与现实情况不符.如何在节约资源、减少浪费的同时又能够满足人们不断升级的食物消费需求,是对未来食物安全保障的新要求.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食物安全研究的现状,指出了不足和问题,然后引入国外新兴的食品系统理论,在探讨其概念内涵的基础上,剖析了食品系统与食物安全的关系,影响食物安全的因素和研究视角,并进一步提炼出基于食品系统理论的新的食物安全保障观念,为我国研究食物安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国内外环境安全研究进展述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环境安全是环境问题日益加剧和恶化而对人类社会构成的安全层次上的威胁。本文研究的目标是从整体上描绘当前环境安全研究的大致轮廓和发展前景。本文将当前国内外环境安全研究划分为三种视角并分别进行了述评:①“传统安全视角”:从传统安全的视角研究环境问题对传统安全的影响;②“狭义环境安全视角”:从安全的视角研究日益恶化的狭义环境问题:③“广义环境安全视角”:从安全的视角研究生态、资源、灾害等领域的广义环境问题。通过比较和评论,认为“狭义环境安全视角”研究针对人类社会面临的“继续生存还是自我毁灭”的“新生存安全问题”,揭示了环境安全研究的核心科学问题,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前景。就目前研究而言。在探讨环境安全基本理论和科学问题的同时。应注重加强在国家环境安全、生态环境安全、突发环境安全事件等领域的技术方法、案例的应用型研究。  相似文献   

19.
论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的环境安全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环境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人口的增长和人类生产规模的扩大,环境安全问题已经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由于发达国家掠夺式的原料进口、污染转移,发展中国家的环境安全问题变得尤为突出。因此,发展中国家应处理好经济全球化、发展与环境安全之间的关系,从国际经济交往和环境合作中寻求机遇,从发展中维护环境安全。  相似文献   

20.
Increasing populations are causing an increase in food demands, and the area of cultivated land expands every year. Inappropriate land transition from ecology to production results in the constant decline of the ecological security level and influences the reg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djusting unreasonable land use mode and reconstructing natural land cover are important ways to maintain and improve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lso reclaiming farmland as areas for forests and grasslands (FRFG) is another way. Successful implementation of FRFG in China is the result of comprehensive effect of the multi-scales driving forces.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driving forces of FRFG in China on a national (country) -regional (province) - local (county) - household (farmer) level scale, and the results are: driving forces at the national scale include ecological and food security and the western development of China; at the regional scale, ecological and economic benefits become the main factors to influence the dimension of FRFG under the same policy. The driving forces can be divided into 6 types: industrial structure adjustment, water source protection, flood prevention, the Three-Gorge Project protection, reduction of the amount of sediment flowing into the Yellow River and wind erosion desertification prevention. The driving forces at the local scale can be divided into 12 types with developing leading industries, increasing farmers' income and improving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conditions as the main types; at the household scale, the national policy meeting farmers' demands and the optimization of individual interests are all driving forc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