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安防科技》2003,(2):9-9
DNA商品防伪是利用了不同个体的遗传物质DNA具有各种不同的编码结构原理,使防伪标识含有某个确定个体的DNA,如果在标识中能够检测到这种DNA,就认为是真的,检测不到  相似文献   

2.
近期,DNA试剂产品认证及应用情况分析会在中国安全技术防范认证中心召开。 会议分析认为,自去年以来,各地公安机关提高了DNA数据采集的积极性,DNA数据建库速度加快,目前全国公安DNA数据库可比对数据已近千万,  相似文献   

3.
2008年9月24日.福建省永定县湖雷镇发生一起恶性交通肇事逃逸案.受害者尸体被碾带挤拖了60余米后肇事车逃逸。当地交警利用DNA技术经近一个月的不懈努力,终于让百般抵赖的肇事者伏法.“9.24”重大交通肇事逃逸案告破。请看:  相似文献   

4.
莠去津对赤子爱胜蚓(Eisenia foetida)体腔细胞DNA损伤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评价莠去津在土壤中的遗传毒性,以赤子爱胜蚓(Eisenia foetida)为研究对象,以质量比为0 mg/kg、0.1 mg/kg、0.5 mg/kg、2.5mg/kg莠去津对蚯蚓进行暴露染毒,在第7 d、14 d、21 d、28 d、35 d,利用彗星实验技术,取其DNA尾长和尾部DNA百分数作为DNA损伤的指标,研究了莠去津对蚯蚓体腔细胞DNA的损伤.结果表明:1)0.1mg/kg及以上质量比莠去津持续暴露35 d均会对赤子爱胜蚓体腔细胞DNA产生影响,与对照组相比,暴露染毒组体腔细胞DNA均受到损伤且损伤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2)在长期暴露条件下.0.1-2.5 mg/kg莠去津对赤子爱胜蚓体腔细胞DNA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3)同一质量比莠去津处理下,暴露时间的延长增加了蚯蚓体腔细胞DNA的损伤程度;4)相同处理时间下,不同质量比莠去津处理组间差异显著(p<0.01).  相似文献   

5.
试验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研究典型兽药抗生素泰乐菌素(tylosin,TYL)和鲑鱼精DNA的相互作用,考察了TYL作用时间、浓度和溶液pH对鲑鱼精DNA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DNA紫外吸收值随着TYL浓度和作用时间的增加而减小;溶液pH=3.5~9.8时,DNA的紫外吸收值减小,且减小强度受TYL和DNA的带电情况影响。不同条件下,TYL对DNA结构产生的减色效应可能是由于TYL插入到DNA分子碱基对平面引起的。但pH=2.10时,TYL可能与DNA以沟槽式结合使得DNA结构表现出增色红移现象。由此可见,水环境中的兽药抗生素会影响介质中胞外DNA的稳定性。DNA结构的变化与抗生素作用时间、抗生素浓度和环境pH密切相关,其中pH的影响较为复杂。  相似文献   

6.
低浓度溴氰菊酯连续暴露对罗非鱼DNA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运用RAPD技术和外周血嗜多染红细胞微核试验来分析和评价低浓度溴氰菊酯连续暴露对罗非鱼DNA的影响.RAPD试验结果表明,在12个能扩增出罗非鱼基因组DNA的引物中,引物S326能检测出3 μg/L以上浓度溴氰菊酯暴露前后罗非鱼基因组DNA的差异,而小于2.0 μg/L的低浓度溴氰菊酯对罗非鱼基因组DNA没有影响.外周血嗜多染红细胞微核试验结果表明,在一定浓度的溴氰菊酯连续暴露后,2.0 μg/L以下浓度组罗非鱼外周血红细胞微核率与对照组相比没有显著差异(P>0.05),而3 μg/L以上浓度组可诱导罗非鱼外周血红细胞产生微核.微核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且表现出明显的剂量-效应和时间-效应关系.研究表明,溴氰菊酯在一定条件下可对鱼类DNA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7.
DNA提取方法对活性污泥微生物多样性PCR-DGGE检测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评价超声波法、2种基于SDS的裂解法、改进的化学裂解法、微波法和冻融 玻璃珠 溶菌酶 SDS等6种DNA提取方法对活性污泥微生物多样性PCR-DGGE检测的影响.结果表明,2种不同的DNA纯化方式(溶液和胶纯化)及PCR扩增方式(直接和巢式PCR)对DGGE结果没有明显的影响,但不同的DNA提取方法对DGGE结果有明显的影响,其中2种基于SDS裂解法的DGGE条带较多,其提取的DNA产量(14.85μg/g湿重)和纯度(OD260:OD280>1.80)也最高;改进的化学裂解法和微波法次之;超声波法、冻融 玻璃珠 溶菌酶 SDS法较少.研究表明,DNA提取方法是影响活性污泥微生物多样性PCR-DGGE检测结果的关键因素,基于SDS的裂解法是用于活性污泥微生物多样性PCR-DGGE研究的一种简便、可靠的总DNA提取方法.  相似文献   

8.
应用彗星实验技术,测定了12种酚类化合物对小白鼠脾脏细胞DNA的损伤水平.应用Hansch法和量子化学MOPAC-PM3方法计算了12种酚类化合物的辛醇-水分配系数、分子折射率、分子最高占据轨道能和分子中最正原子电荷.运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回归分析,对小白鼠脾脏细胞DNA的损伤率进行了定量结构-活性相关研究(QSAR).结果表明,酚类化合物的亲脂性参数和分子折射率能有效地表征它们所引起的DNA的损伤程度.由化合物的电性效应引起的细胞毒性可忽略.  相似文献   

9.
谭晃 《中国安防》2007,(3):12-17
在生物特征识别领域,海鑫科技拥有众多令人瞩目的数字: ——拥有横跨指掌纹识别与采集、DNA数据库及实验室管理、人脸识别、行为特征识别、信息综合管理、多种信息综合追逃及图像处理等7个刑侦信息技术领域,[编者按]  相似文献   

10.
低剂量镉诱导细胞氧化损伤的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镉是一种有毒重金属,能诱导酿酒酵母的氧化损伤.为了研究低剂量镉诱导细胞氧化损伤的作用,通过有葡萄糖和无葡萄糖的酵母培养基,用浓度2 μmol/L和10 μmol/L的CdCl2染毒酿酒酵母10 h后,统计酿酒酵母细胞的存活率,并用HPLC-EC法测定酿酒酵母线粒体DNA中8-OH-dG/105dG比值.结果表明:无葡萄糖条件下,10μmol/L的CdCl2染毒时酿酒酵母对Cd2 的耐受性比有葡萄糖时明显高(P<0.01),而且线粒体DNA氧化损伤程度也明显低(P<0 01);但2 μmol/L的CdCl2染毒时,酿酒酵母对Cd2 的耐受性和线粒体DNA氧化损伤程度与有葡萄糖条件下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因此,本文认为低浓度Cr主要对酿酒酵母细胞质中蛋白造成氧化损伤,浓度升高时则对线粒体DNA也产生氧化损伤.  相似文献   

11.
生物特征识别技术是利用人的生理特征或行为特征,来进行个人身份的鉴定.文章论述了DNA生物识别技术的原理、特征、应用的优缺点,介绍了DNA识别技术的标准化工作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2.
张进 《中国安防》2008,(5):51-55
生物特征识别技术是指通过计算机将人体固有的生理特征或行为特征收集起来并加以处理,以进行个人身份的鉴定的技术的统称.生物识别技术利用的特征,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生理特征,与生俱来,多为先天性的,如指纹、掌纹、虹膜、面像、DNA等;一类是行为特征,后天形成的,如步态、笔迹等.  相似文献   

13.
为了保证乘客的健康与安全,欧盟最近发布实施了一项新的关于机场安检人体扫描设备的法规。该新法规要求欧盟成员国更换现行人体扫描仪器的安检系统.因为现行扫描仪器是采用X射线扫描技术.它会对人体造成DNA的辐射并引发癌症。新的扫描系统采用的毫米波扫捕.即利用低能耗无线电波进行扫描。  相似文献   

14.
白石 《安防科技》2003,(1):36-37
不少人都有过这样或那样的尴尬经历:在丢失了身份证或密码之后,而对ATM机束手无策;而现在,利用生物认证技术就可以解决传统认证所不能解决的问题,让人们忘掉那些令人讨厌的密码与口令。 1 生物特征识别全观察 生物特征识别技术是指通过计算机利用人类自身的生理或行为特征进行身份认定的一种技术。 生物特征的特点是人各有异、终生不变(几乎)、随身携带。这些身体特征包括指纹、虹膜、掌纹、面相、声音、视网膜和DNA等人体的生理特征,以及签名的动作、行走的步态、击打  相似文献   

15.
司璧 《劳动保护》2003,(1):54-56
气体探测系统的主要作用是保护现场的工作人员、生产设备以及周围环境。目前有许多种气体探测技术可帮助今天的工业来保护人类和生产,当然,每一种技术都有优点和缺点。从以下最流行的技术中我们将看出没有单一“最好的方法”,而只有根据你的实际情况由多种技术组合成的最好的气体探测系统。气体探测系统主要由测量头和控制系统组成。而测量头中的传感器是整个系统的关键部位,它是决定其可靠性的重要元件之一。目前有以下几种气体探测技术:电化学技术、催化燃烧技术、化学纸带技术、固态金属氧化物技术、红外技术以及光电离技术等等。一…  相似文献   

16.
赵琳 《中国安防》2006,(1):96-100
作为技术人员,要精通一、二项技术,并能够在产品研发及市场推广中熟练应用。 作为技术负责人,要具有广阔的技术知识面,了解客户需求,跟踪最新技术的发展,努力提高产品的技术质量和系统的稳定性,同时要注重技术人才梯队的建设。 如果你定位为技术管理人员,还要把眼光看向更远……[编者按]  相似文献   

17.
公安部第三研究所是公安部直属科研单位,始建于1978年,是以研究开发计算机信息安全技术、警用装备技术、防伪制证技术、特种通讯技术、图像处理及传输技术、激光与特种光源技术和社会公共安全防范技术为主的高科技、多学科、综合性研究所。现有职工359人,其中科技人员240余人,  相似文献   

18.
周蔚 《中国安防》2006,(2):52-54
目前视频监控技术正在向着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而智能化是“三化”的最高境界。系统由目视解释转变为自动解释是视频监控技术的飞跃,是安防技术发展的必然,而当前的大好形势将极大的促进这一发展过程。国内企业能否把握当前的发展趋势,创造出自己的专有技术和产品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在视频图像的智能分析处理技术遭遇诸多难点的时候。今后的路到底如何走,如何突破重重障碍?[编者按]  相似文献   

19.
毛巨勇 《中国安防》2011,(12):61-65
中国生物识别技术起步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从最初的几十家产品和系统供应商到现在上百家覆盖指纹识别、人脸识别、静脉识别、掌形识别、虹膜识别、声音识别、步态识别甚至DNA识别等技术的生物企业。目前生物识别在应用上已初具规模,并且由于其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用户需求,生物识别技术一直是安防市场中备受关注的焦点,近年来保持着较高的增长率。时近年终,本文将对2011年生物识别市场的发展现情况与趋势作些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20.
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中国的数字监控设备厂商在短时间内成功地占领了国内市场的大部分份额,在与国外厂商的竞争中占据了主动地位。我们认为国内厂商跨越式发展的关键原因在于板卡厂商的视音频编解码技术和处理技术的跨越式发展。那么技术跨越取得成功的原因又是什么?本文使用技术跨越的动态演化环境分析框架,研究我国数字监控设备厂商所处的市场实现环境、技术环境和能力环境,识别环境动态演化特征,全面分析了影响技术跨越的环境因素,从而比较科学系统地解释了中国数字监控行业技术跨越的成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