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环境衡平正义思潮自20世纪80年代在美国起源,经过20多年的发展和完善,已经在美国等西方主要国家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和支持,其倡导的衡平正义原则也已经在美国等国家的国内环境立法和政策中得到了承认和执行。面对中国经济的高速但不均衡发展和社会的不断演化所带来的诸多环境问题,如何借鉴和吸收美国等国家的环境衡平正义理论和运动的有益经验,及早对我国可能产生和逐渐凸显的环境衡平正义问题做出理论准备应该成为中国学者思考和关注的问题。本文通过介绍和分析环境衡平正义的起源与发展,挖掘和探究其本质内涵,评析其与传统的环境保护运动的联系与区别,阐释了在中国开展环境衡平正义理论研究的意义,并籍此进行了初步的理论尝试。  相似文献   

2.
环境正义不仅是重大的现实问题,也是不同学科和领域研究的焦点。通过对国内环境正义研究文献的梳理,比较分析环境正义所涉学科、内容和方法后发现:环境正义研究呈现出多学科视角、多元化主题和学科交叉趋势,但研究体系不够完善,缺乏理论创新;亟待构建中国特色环境正义理论体系和分析框架,总结中国环境正义研究案例和解决模式;环境正义概念多而不统一,混杂而不明确,需进一步厘清和辨明;考虑多维内涵、多重维度和多维原则,建构和完善环境正义概念体系;环境正义问题主要表现在多尺度区域和多类型群体两个层面,环境强势群体(区域)与弱势群体(区域)的环境权责不对等是焦点;城乡环境正义问题广受关注,需加强经济弱势地区和环境弱势地区环境正义研究;解决环境正义问题的政策措施缺乏系统性考量和可操作性,在具体的社会文化和地方情境中探讨环境正义及其解决之道是重点;按照问题的轻重缓急,分区域分群体逐步消除环境不正义;环境正义评价标准欠缺,不同学科数据和方法交叉融合不足。未来环境正义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在于:建构一个问题导向的、跨学科交叉的环境正义理论框架;精确表征和测度环境(不)正义;模拟多尺度、多主体的环境正义演变过程;基于地方性加强环境正义的典型案例研究。  相似文献   

3.
生态移民政策越来越受到相关政府部门和学者的青睐和关注.然而,大批生态移民的突然介入,当地居民必须让渡一部分生态环境资源给迁入者,原有的资源分配秩序被打破,环境承载压力加剧,从而造成迁入地的生态破坏,影响迁入地后代人的环境资源权益.在这种生态移民与环境正义相冲突的矛盾下,以生态移民迁入地为切入点,以环境正义为视角,论述生态移民对于迁入地的环境正义的不利影响,进而提出切实可行的冲突解决措施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4.
作为一种新兴的正义观,环境正义更多关注由于环境问题而导致的整体环境不公现象,特别是国家、地区和民族间的不公平以及人类对于其他生命的不公平,在所有与环境有关的行为和实践中,不同国家、民族、阶层的人都享有合理的权利,承担合理的义务,受到公平的待遇。[编者按]  相似文献   

5.
农村环境保护一直是环境保护中的薄弱环节,面对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农村环境保护既要解决老问题,也要避免产生新问题。本文归纳了农村环境保护目前尚存在的问题,分析了金融危机下的环境危机,我国的经济政策,政府行为导向,消费观念和"返乡潮"对农村环境保护产生的影响。按照环境正义的要求,依法保护环境,化挑战为机遇,才能破解农村环境保护的困境。  相似文献   

6.
蔡永海  黄进 《环境保护》2013,(Z1):58-60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就是要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以及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而环境正义的核心问题则包括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环境正义,环境正义是生态文明的人  相似文献   

7.
环境政策是用来规范和约束人类行为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其完善程度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有重要作用。环境正义是社会公正的一部分,并逐渐成为影响各国政府环境政策制定的重要因素。现有环境政策研究在税费、污染物交易市场等经济相关领域成果丰富,而在政策执行和涉及到生态文明建设的环境正义方面有待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8.
受城乡二元结构影响,我国城乡环境保护存在重大差异,由此导致农村环境不断恶化,其中垃圾污染尤为突出。农村垃圾污染已严重损害了农民环境权利,成为我国新农村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亟需解决的环境问题。从立法角度看,我国农村垃圾污染防治在立法指导思想、立法体系以及立法内容等方面都存在严重的立法缺陷。因此,在环境正义理论的指导下,我国立法应该从立法理念、立法模式、立法程序和法律制度等方面对农村垃圾污染防治作进一步的思考。  相似文献   

9.
油污损害赔偿基金是为保护海洋环境和海洋油污事故受害人而建立的一种环境侵权社会化分摊救济方式.依据庇古的外部性理论,油污损害赔偿基金的征收是对企业外部不经济性的一种内部化.依据亚里士多德的分配正义和矫正正义理论,油污损害赔偿基金既是一种正义的重新分配,也是依据传统的侵权救济方法无法使被破坏的正义恢复原状时的一种矫正.罗尔斯的两个正义原则,尤其是差别原则,说明油污损害赔偿基金对受害人给予充分救济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就是要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以及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而环境正义的核心问题则包括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环境正义,环境正义是生态文明的人文内涵. 环境正义(Environmental Justice)的理念源于美国国内在选择有毒废物填埋场时所存在的不平等现象.  相似文献   

11.
本刊第六期,第八期连续刊发“以市场为基础的环保改革是否加剧了环境非正义?”一文,从美国的视角,介绍了以市场为基础的环境经济手段在环境管理过程中可能引发的环境非正义,并提出了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12.
生态补偿的逻辑基础与法律价值目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蕾 《上海环境科学》2009,28(6):250-252,270
生态补偿是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1个具体制度,其本质上是对经济利益和生态资源的分配和调整.从现实和理论2个方面分析了生态补偿的逻辑基础,阐明分配正义和可持续发展是其法律价值目标,这种价值目标体现了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的1种新的主客体价值认识,并呈现出分配正义和可持续发展之间的递进关系.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60年代前后,处于战后资本主义发展“黄金时期”的美国,曾发生了一系列震惊世界的公害事件,直接导致了美国环境保护意识和行动的兴起。四十年后,美国已经是世界上环境最好的国家之一。这个巨大的转变是如何实现的?在这个过程中,法律,尤其是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  相似文献   

14.
环境执法作为强有力的法制手段,对于解决环境问题,打击环境违法行为,特别是促进依法管理环境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目前的环境行政执法存在诸多问题,本文从中美环境执法制度的比较入手,分析中美两国环境执法制度的差异,总锆美国环境执法的经验,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5.
简要介绍我国和美国环境法律体系,在环境修复立法方面进行了比较.发现我国现有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不足以解决我国在环境修复过程中的环境责任、环境修复资金分担及公众参与的有效性等实际问题.提出借鉴国内外环境修复理论和实践经验,论述构建我国环境修复法律法规体系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6.
从政治维度考究环境问题,挖掘其中诸多利益主体的相互博弈,可以看出环境问题本质上就是政治问题。这种本质从逻辑上规定了制定环境公共政策,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理念,即必须以维护大自然的权利和公民环境权为基本出发点,以不同环境主体之间公平和正义的实现为根本准则。这对于结构不当的环境论调,寻找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环境资源具有稀缺性,经济发展应当考虑环境成本。环境成本内在化是解决环境问题的关键所在,环境成本内在化需要对环境资源的价值进行评估,进而在其产权市场上进行交易。  相似文献   

18.
针对我国环境风险管理面临的挑战和存在的问题,介绍了日本、英国、美国等国家的环境风险管理经验。提出对我国环境风险管理的启示:明确我国环境风险管理目标为建立综合防灾、预警应急管理体系;借鉴国际经验,完善各保障体系,提高环境风险管理效果;加强应急能力建设,提高实际应急效果。  相似文献   

19.
加强法制建设,目的就是实现法律的公正性,而只有法律的公正才能体现出法律的正义。程序正义是依法治国的标志,是体现法律正义的根本保障。只有确立程序正义的观念并以此作为审判方式和司法制度改革的基本理念,才能最终实现依法治国的理想。程序正义对社会产生积极的导向作用。程序正义体现一个国家司法制度的公正与否。程序正义对健全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高敏 《环境保护》2008,(2):69-72
在气候变暖和能源危机的压力下,发展核电事业是解决环境和能源问题的有效手段.许多国家都制定了核电发展规划和核能安全法律规范.核电是清洁的可再生能源,但是核电厂因为人为因素或自然因素可能威胁人类健康和环境安全,应当尽早预见和解决核电厂的环境和安全问题.人类健康和环境安全是核电厂许可阶段的首要考虑因素.1989年美国修改了核电厂行政许可制度内容,本文拟对该修改作简要介绍,并探讨美国核电厂行政许可制度中值得借鉴的合理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