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赤潮多发区深圳湾叶绿素a的时空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于2008年2月至2008年11月分四个季度调查了赤潮多发区深圳湾叶绿素a的时空分布,并分析了叶绿素a与主要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深圳湾叶绿素a质量浓度范围为3.07~309.94 mg·m~(-3),年平均值为42.29 mg·m~(-3).四季叶绿素a平均质量浓度由高到低排列分别为:春季(108.33 mg·m~(-3))>夏季(35.2 mg·m~(-3))>秋季(16.68 mg·m~(-3))>冬季(8.96 mg·m~(-3)).叶绿素a的质量浓度在冬季和春季呈现由湾内向湾外递减的分布特征,而夏季和秋季呈现由西岸向东岸递减的分布特征,整体则呈现由湾内向湾外递减的分布特征.相关分析显示深圳湾叶绿素a与水温、COD、TOC、PO_4~(3-)-P和浮游植物密度因子显著正相关,与DIN因子极显著正相关,说明叶绿素a与水温、DIN、PO_4~(3-)-P、COD、TOC和浮游植物密度之间有着比其它因子更为密切的关系.以叶绿素a作为富营养化评价标准,发现深圳湾海域富营养化严重,存在随时爆发赤潮的潜在风险.  相似文献   

2.
桑沟湾海域叶绿素a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09年4月-2010年2月对山东荣成典型养殖海湾—桑沟湾海域水体中的叶绿素a(Chl-a)进行了6个航次的监测,分析该海区表底层海水中Chl-a的质量现状,探讨Chl-a在桑沟湾海区的时空分布特征,以及与水温和营养盐等主要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桑沟湾海域表层海水Chl-a质量浓度范围为0.36~9.77μg L-1,平均值为2.17μg L-1;底层海水Chl-a质量浓度范围为0.40~7.46μg L-1,平均值为2.14μg L-1。Chl-a质量浓度的季节性变化呈现一定的模式,夏季〉秋季〉春季〉冬季。Chl-a的质量浓度在春季和冬季呈现由湾内向湾外递减的分布特征,而夏季和秋季则没有明显的分布规律。垂直分布上,夏季表层Chl-a质量浓度高于底层,冬季则是底层高于表层,春秋2季表底层垂直分布比较均匀。相关分析显示桑沟湾Chl-a与水温呈较显著正相关,但与营养盐溶解无机氮(DIN)不具显著意义的相关关系。总体看来,桑沟湾海域Chl-a的时空分布受养殖环境状况、水文环境及陆地径流和外源输入的共同影响,贝藻养殖活动及营养盐的陆源输入是影响Chl-a分布格局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贵州典型喀斯特流域浅层地下水化学特征及水质状况,于2015年5月—12月对贵州普定后寨河流域进行现场调查并采集浅层地下水样品28个,测定K~+、Na~+、Ca~(2+)、Mg~(2+)、HCO_3~-、NO_3~--N、NH_4~+-N等20种指标,利用Duncan差异显著性检验法进行水化学特征分析,用水质质量综合评价法对水质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浅层地下水呈微碱性,主要阴离子为HCO_3~-、SO_4~(2-)、Cl~-,主要阳离子为Ca~(2+)、Mg~(2+).从季节变化来看,Cl~-、SO_4~(2-)、K~+、TN是春季夏季秋季,在冬季时其含量升高,HCO_3~-是春季≈夏季秋季冬季.NO_3~--N是夏季春季秋季冬季.Na~+、Mg~(2+)是秋季和冬季较低.pH、NH_4~+-N是春季和秋季较低,4个季节中呈"N"型分布,可见,在喀斯特山区浅层地下水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水质综合评价表明,在喀斯特山区秋、冬季节水质较春、夏季节好,总体质量较好.而从单项组分来看,部分地区有的指标已超过Ⅳ类水的限值,主要是总Fe和NH_4~+-N质量浓度较高影响水质.总Fe的最高质量浓度为1.2948 mg·L~(-1),NH_4~+-N的最高质量浓度为0.71 mg·L~(-1),这与当地人类生产生活活动有关,对浅层地下水质量具有潜在的影响.综上,研究贵州高原喀斯特流域浅层地下水化学特征及水质,可为喀斯特山区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洞庭湖水体主要污染物为氮和磷,而有关洞庭湖营养盐赋存形态与叶绿素a的关系鲜有报道。为研究洞庭湖氮与磷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对叶绿素a(Chl-a)的影响,2017年在洞庭湖湖体、出湖口及8条入湖河流共20个断面采集了水样,分析了水体中不同形态氮、磷和Chl-a的质量浓度。结果表明,洞庭湖水体中总氮(TN)、溶解态总氮(DTN)、氨氮(NH_4~+-N)、硝酸盐氮(NO_3~--N)质量浓度年均值分别为1.83、1.69、0.26、1.27 mg·L~(-1),总磷(TP)、溶解态总磷(DTP)、磷酸盐(DPO)、颗粒态磷(PP)质量浓度年均值分别为0.081、0.059、0.049、0.022 mg·L~(-1),Chl-a质量浓度平均值为4.84μg·L~(-1)。空间分布上,各形态氮和磷的质量浓度总体表现为:入湖口出湖口湖体,其中,区间入湖口水体中ρ(TN)、ρ(NH_4~+-N)、ρ(TP)、ρ(PP)最高,而ρ(NO_3~--N)、ρ(DTP)、ρ(DPO)在松滋口最高。ρ(Chl-a)表现为区间湖体出湖口松滋口四水。时间分布上,各形态氮与磷的质量浓度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均表现为枯水期平水期丰水期;ρ(Chl-a)总体上呈现丰水期平水期枯水期的趋势。可见入湖河流对洞庭湖氮与磷的时空分布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入湖污染负荷和人类活动(包括采沙和生产生活)是洞庭湖氮与磷空间分布的重要影响因素,而入湖水量可在一定程度上解释洞庭湖氮与磷的时间分布。总体而言,洞庭湖未出现明显的富营养化现象,这可能得益于其独特的水文条件(水循环周期短,流速较快),但流速较低的六门闸和大小西湖断面ρ(Chl-a)较高,夏季水华频发,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5.
本文研究了山东某污水处理厂污水及污泥中3种环型甲基硅氧烷(D4—D6,CMS)和12种线型甲基硅氧烷(L5—L16,LMS)的行为归趋.进水中总甲基硅氧烷(∑MS)的浓度为15.7—65.7μg·L~(-1)(平均值:39.2μg·L~(-1)),其中∑LMS占比为98. 2%.进水中∑MS浓度夏季最高(65. 7μg·L~(-1)),其次分别是秋季(41.7μg·L~(-1))、冬季(33.7μg·L~(-1))和春季(15.7μg·L~(-1)).出水中∑MS浓度为6.24—14.3μg·L~(-1)(平均值:10.6μg·L~(-1)),平均去除率为73.0%.污泥中∑MS的浓度为14.1—48.4μg·g~(-1)(平均值:20.3μg·g~(-1)),D4—D6的泥水分配系数(lg Kd)为3.84—4.44,L6—L16的lg Kd为2.24—4.30.此外,通过计算甲基硅氧烷的危险商数(hazard quotients,HQ)评估了其对水生生物的危害,发现污水处理厂出水中目标化合物的潜在危害较低.  相似文献   

6.
浮游植物是水域生境的初级生产者之一,浮游动物是水生食物网中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它们都在水生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研究浮游生物群落结构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对了解水生生态系统的变化、生态过程等有着重要意义。为了研究海河入海口浮游生物的群落特征以及与水环境因子的关系,于2014年6月(夏季)和2015年1月(冬季)进行了两次调查采样,分析了海河入海口区域表层水体的浮游动、植物丰度以及环境因子。结果表明,调查期间共发现浮游植物55种,浮游动物19种。夏季浮游植物平均丰度为2.98×107 cells·L~(-1),冬季为6.0×106 cells·L~(-1);夏季浮游动物平均丰度为53.56 inds·L~(-1),冬季为36.76 inds·L~(-1)。环境因子方面,夏季平均溶解氧质量浓度为4.10 mg·L~(-1),高于冬季的3.72 mg·L~(-1)。冬季平均盐度为18.98‰,略高于夏季的17.09‰,两个航次盐度的空间分布近乎一致。夏季平均p H为8.25,冬季为8.17,夏季略高于冬季。铵态氮(NH4+-N)、硝态氮(NO_3-N)、亚硝态氮(NO_2-N)和总氮(TN)平均水平均为夏季高于冬季,但在构成上却表现出较大的时空差异,夏季NH_4~+-N和NO_2-N占优势,冬季NH_4~+-N居于主导。夏季总磷(TP)平均水平为14.03 mg·L~(-1),远高于冬季的0.03 mg·L~(-1)。相关性分析表明,温度对浮游动、植物群落发展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高盐度不利于浮游植物生长繁殖,但对浮游动物有一定的积极影响。冬季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的摄食压力增大,下行控制效应突出。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三亚河营养盐污染状况,于2018年6月—2019年5月对三亚河流域进行逐季调查,分析水体中氮磷营养盐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评估河流富营养化状况,并进一步估算三亚河营养盐入海通量.结果表明,三亚河水体中营养盐浓度季节变化显著,三亚河水体中DIN的浓度范围为0.028—2.096 mg·L-1,平均浓度为(0.700±0.279)mg·L-1,冬季>秋季>夏季>春季,NO3--N和NH4+-N是水体中DIN的主要存在形式.DIP浓度范围为0.007—0.442 mg·L-1,平均浓度为(0.140±0.066) mg·L-1,夏季>春季>冬季>秋季.空间分布上,N、P营养盐均呈现出上游及入海口河段浓度低,中下游河段浓度高的特点.河段环境特征、人为活动、降雨、潮汐作用是影响三亚河营养盐分布的主要因素.综合富营养盐指数(EI)结果显示,各季节三亚河上游及入海口河段均处于中富营...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珠江中下游表层水体中COD_(Mn)的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2015年对该水域进行了季节调查,并对其水环境质量进行了初步分析与评价。调查期间,COD_(Mn)质量浓度范围为1.14~15.8 mg·L~(-1),平均值为3.93 mg·L~(-1)。从季节变化角度看,枯水期(3月和12月)的COD_(Mn)质量浓度明显高于丰水期(6月和9月)。从空间分布特征看,调查区域的COD_(Mn)质量浓度分为3个层次,对应着3个聚群。其中,聚群1代表了西江干流沿线站位,聚群2代表了邻近广州市区的站位,聚群3代表了珠江珠三角河网中部站位。聚群2的COD_(Mn)质量浓度最高,聚群1的质量浓度最低,聚群3介于聚群1和聚群2之间。与其他理化因子的相关分析表明,COD_(Mn)与盐度、电导率及DO呈极显著负相关;与总氮、总磷、硅酸盐及叶绿素a呈极显著正相关。基于COD_(Mn)质量浓度的水环境评价的季节特征显示,丰水期综合水质评价为I类到Ⅱ类水质,而枯水期37.6%的站位未达到Ⅲ类水质标准,总体上丰水期水质优于枯水期。空间特征显示,不同区域的水环境质量存在较大的差别。其中,西江干流沿线的P_i均值为0.47,水体受污染少,全年水质保持在I类到Ⅲ类;广州市区附近的Pi均值为1.21,受污染较重,不符合Ⅲ类水质标准的站位占42.7%;河网中部水域的Pi均值为0.60,仅12.5%调查站位为Ⅳ类水质,其余站位均达到Ⅲ类水质以上。分析认为,径流是影响珠江中下游表层水体COD_(Mn)季节变动的主要因素;人类活动引起的生产和生活排污是影响该水域COD_(Mn)空间分布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流沙湾海水中石油烃的时空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2008年2月(冬季)、5月(春季)、8月(夏季)和11月(秋季)对流沙湾进行了4次采样考察,研究分析了流沙湾表层海水中石油烃质量浓度的平面分布和季节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2008年度,流沙湾表层海水石油烃的质量浓度为0~1.930 mg.L-1,平均值为0.080 mg.L-1,季节差异比较明显,呈春、冬、夏、秋季依次减小的变化趋势,冬、春季节海水呈现不同程度石油污染,夏、秋季节属Ⅰ、Ⅱ级水质,整个流沙湾海域表层海水石油烃的平面分布相对比较均匀。在内外湾分布上,冬、春、秋季节外湾大于内湾,而夏季节内湾大于外湾。流沙湾的水产养殖活动是其海水石油烃时空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天津市环境空气VOCs浓度水平及恶臭感官污染特征,采用网格布点法在天津中心城区布点26个,分别对春、夏、秋、冬四季进行了系统采样.分析结果显示,天津市不同季节VOCs主要物质组成存在一定差异,城市空气由于受各种污染源的影响,臭气浓度普遍超出相关标准.VOCs总浓度季节变化特征为:春季(0.276 mg·m-3)秋季(0.275 mg·m-3)冬季(0.236 mg·m-3)夏季(0.179 mg·m-3).浓度统计结果表明,VOCs总体浓度范围主要集中在0—0.30 mg·m-3浓度区间,在此区间4个季节的样品百分比均在70%以上.臭气浓度统计结果表明,臭气浓度小于20(无量纲)的样品比例仅为36.19%.与一类区厂界标准相比,春季仅2.56%的样品臭气浓度低于10,夏季臭气浓度小于10的样品比例最高,为45.45%,冬季也较高,为35.90%,秋季为13.51%.与二类区厂界标准相比,春季仅10.26%达标,夏季63.64%达标,秋季16.22%达标,冬季71.80%达标.  相似文献   

11.
This article aims to determine th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f the seasonal changes of pH, chemical oxygen demand (COD), biological oxygen demand (BOD), and total suspended solids (TSS) parameters in a wastewater stabilization pond. The variation of these parameters followed the seasonal pattern of temperature. The mean seasonal pH of the influent wastewater ranged between 7.8 (in spring) and 7.9 (in summer), while in the final effluents it was between 7.9 (in winter) and 8.3 (in summer). The mean seasonal COD of the influent wastewater ranged between 650?mg?L?1 in spring and 600?mg?L?1 in autumn, whereas in the effluents it was between 150?mg?L?1 in autumn and 270?mg?L?1 in spring. The mean seasonal BOD5 of the influent wastewater ranged between 360?mg?L?1 in autumn and 390?mg?L?1 in winter, whereas in the effluents it was between 66?mg?L?1 in summer and 130?mg?L?1 in winter.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percent removals of COD, BOD5 and TSS from final effluents were maximum in summer for COD and BOD5 (76%), summer (83%) and for TSS in winter (78%), respectively. Data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parameters of pH, COD, BOD5 and TSS at four different seasons (p?相似文献   

12.
序批式膜反应器处理高氨氮渗滤液同步硝化反硝化特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应用序批式生物膜反应器(SBBR)处理实际垃圾渗滤液,在DO浓度分别为0.45mg.l-1和1.19mg.l-1条件下,研究了系统的有机物,氨氮和总氮去除特性以及游离氨(FA),DO对系统同步硝化反硝化(SND)类型的影响.250d试验研究表明:SBRR系统能够稳定高效地同步去除渗滤液内高浓度有机物和高浓度氨氮.在初始COD浓度为122—2385 mg.l-1的情况下,出水COD浓度为23—929 mg.l-1,有机物最大去除速率25.6 kgCOD.m-2载体.d-1.在初始NH4+-N浓度为40—396.5 mg.l-1的情况下,出水NH4+-N浓度为0—41.2 mg.l-1,最大硝化速率2.87 kgN.m-2载体.d-1.SBBR系统内发生了明显的同步硝化反硝化(SND)现象,TN平均去除率分别为73.8%(DO=0.45 mg.l-1)和30%(DO=1.19 mg.l-1)左右.当FA浓度在1.5—11.6 mg.l-1范围内时,系统中共存硝酸型SND和亚硝酸性SND.当FA从18.6 mg.l-1增加到56 mg.l-1,系统中形成稳定的亚硝酸SND.因此,FA是影响系统SND类型的主要因素,DO可促进亚硝酸性SND向硝酸型SND转化.  相似文献   

13.
郝彦菊  唐丹玲 《生态环境》2010,19(8):1794-1800
大亚湾核电站1994年建成运行。文章研究大亚湾长时期的生态和环境变化,分析大亚湾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变化与环境变化,特别是水温上升的相关性。研究显示,网采浮游植物种类数目在1994年后减少了16种;1994—2004年间,网采浮游植物细胞相对密度以2.13×107m^-3·a^-1的速率下降,而在1985—2004年间核电站建站的下降速率为2.85×106m^-3·a^-1;与1982年和1994年相比,1998年的浮游植物群落优势种中细胞个体相对较大的种的比重下降,细胞个体相对较小的种的比重上升;从1985年到2003年,叶绿素a(Chl-a)质量浓度的上升速率为0.069mg·m^-3·a^-1,而1994年到2003年的上升速率加快,为0.076mg·m^3·a^-1。与此同时,大亚湾的水温在1994年后明显上升,海水盐度、溶解氧(DO)、化学耗氧量(COD)、和营养盐在1994年后变化幅度也增大。研究结果揭示,核电站热排放导致的水温上升是影响大亚湾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中国华南地区持续干期日数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华南地区46个地面气象站1960-2012年逐日降水数据,分析该地区各季节持续干期日数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近53年来,华南地区春季和夏季的持续干期日数呈波动下降趋势,下降速率分别为0.042和0.108 d·(10 a)-1;秋季和冬季的持续干期日数呈波动上升趋势,上升速率分别为1.911和0.118 d·(10 a)-1。广东省春季和夏季持续干期日数呈下降趋势,下降速率分别为0.171和0.243 d·(10 a)-1;秋季和冬季持续干期日数呈增加趋势,增加速率分别为1.737和0.32 d·(10 a)-1。广西省春、夏和秋季持续干期日数呈增加趋势,增加速率分别为0.109、0.046和2.117 d·(10 a)-1;冬季为减小趋势,减少速率为0.106 d·(10 a)-1。2)华南地区持续干期日数在春季呈从北向南逐渐增多的趋势,夏季呈自西南向东北逐渐增加的趋势,秋季呈自西向东逐渐增加的趋势,冬季呈从北向南逐渐增多的趋势。冬季的持续干期日数是4个季节中最长的,大致在20~44 d。3)华南地区春季持续干期日数变化倾向率在-1.20~1.00 d·(10 a)-1之间,增加趋势最明显的区域是广西省的南部地区,减少趋势最明显的区域是广东省的沿海地区;夏季在-1.00~0.60 d·(10 a)-1之间,呈增加趋势的区域主要位于广西省的中部和南部,呈减少趋势的区域位于广东省大部分地区和广西省的东部;秋季在0~3.50 d·(10 a)-1之间,整体呈现增加趋势,变化倾向率较大的区域主要位于广西省的中部和广东省的东北部沿海地区;冬季在-1.50~2.00 d·(10 a)-1之间,呈增加趋势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广东省的中南部和东部地区,以及广西的东部边缘,呈减少趋势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广东省的北部以及广西的中部和西北部地区。持续干期日数增加趋势最明显的季节是秋季。4)持续干期日数与降水量表现出负相关性,与气温和无降水日数表现为正相关性。降水量和无降水日数的变化对持续干期日数的变化起着重要的作用,而温度对持续干期日数的影响比较小。  相似文献   

15.
农田生态系统大气氮、硫湿沉降通量的观测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2007年10月至2008年9月,借助自动降雨收集器(APS-2A)及自动气象观测站(VSALA-M52),在中国科学院红壤生态实验站(江西鹰潭)农田区内定位采集雨水样本,探讨了大气氮、硫湿沉降特征,估算了大气氮、硫的湿沉降向农田生态系统的输入通量.结果表明,雨水中氮、硫素的月质量浓度变异较大,全氮(T-N)、铵态氮(NH_4~+-N)、硝态氮(NO_3~--N)和硫(SO_4~(2-)-S)的月质量浓度,即ρ(T-N)、ρ(NH_4~+-N)、ρ(NO_3~-N)和ρ(SO_4~(2-)S)分别为1.09~7.84、0.64~6.25、0.34~1.83和0.95~7.64mg·L~(-1),均与降水呈负相关,其中ρ(T-N)、ρ(NH_4~+-N)、ρ(SO_4~(2-)-S)与降水的相关性达到比较显著水平(n=11,p<0.10).湿沉降月通量F(T-N)、F(NI_4~+N)、F(NO_3~--N)和F(SO_4~(2-)-S)分别为1.0~7.84、0.64~6.25、0.17~1.54和1.22~9.15 kg·hm~(-2),均与降水呈正相关,其中F(T-N)、F(NH_4~+-N)和F(SO_4~(2-)-S)与降水的相关性均达到显著水平(n=11,p<0.05).季节上,雨水氮、硫浓度及湿沉降氮、硫通量均呈冬春>夏秋的特性.湿沉降向农田生态系统输入N 35.94 kg·hm~(-2)·a~(-1)和S45.93 kg·hm~(-2)·a~(-1),其中NH4~+-N的年沉降通量为22.92 kg·hm~(-2),占湿沉降氮总量的63.75%.  相似文献   

16.
草、藻型湖泊水体生态及理化特性的实验对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6年9月,根据营养水平和种植水草的差异设计了6个浅水湖泊模拟系统,实验用水草为菹草(Potamogeton crispusLinn.)和马来眼子菜(Potamogeton malaianus-Miq).在15个月实验期间,通过多次监测各系统的景观外貌和水质,对草、藻型湖泊生态及理化特性的差异进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草、藻型系统分别对应清水和浊水2种状态,景观外貌差异很大.(2)水草可使湖泊系统维持在清水状态,在一定条件下,甚至可使富营养化湖泊维持在清水状态;但是水草腐烂分解等也可使水质迅速恶化,甚至引起湖泊草、藻状态的转变;关键在于,对于不断变化的环境条件,系统内水草能否健康生长.(3)由于营养和生产力水平低,贫营养系统的水质指标随时间变化较小,草、藻型系统间的差异不明显,DO变化范围分别为8.1~14.4 mg·L~(-1)、7.5~11.6 mg·L~(-1),pH 8.71~9.89、8.25~9.22,TP 0.006~0.012 mg·L~(-1)、0.006~0.053 mg·L~(-1),TN 0.11~0.71 mg·L~(-1)、0.10~0.83 mg·L~(-1),NH_4~+-N 0.01~0.17 mg·L~(-1)、0.01~0.26 mg·L~(-1),PO_4~(3-)-P 0.002~0.012 mg·L~(-1)、0.000~0.008mg·L~(-1).(4)由于水草和藻类的大量生长等,中营养与富营养系统湖水的DO、pH、水温和NH_4~+-N的日变化明显,日变化曲线呈“⌒”形,且具有季节性变化规律;由于水草向底泥中输氧气等原因,与藻型湖泊相比,草型湖泊水中TP、TN和NH_4~+-N的浓度较低,PO_4~(3-)-P浓度较高,草、藻型系统的TP均值分别为0.16、0.51 mg·L~(-1),TN 1.30、8.32 mg·L~(-1),NH_4~+-N 0.19、0.43mg·L~(-1),PO_4~(3-)-P 0.07、0.01 mg·L~(-1).  相似文献   

17.
深圳湾浮游植物的季节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2月至11月对深圳湾的浮游植物和理化环境因子进行了4个季度月的调查,结果共检出浮游植物150种(包括变种和变型):春季66种、夏季72种、秋季54种、冬季50种,其中硅藻门36属108种,甲藻门14属36种,绿藻门3属3种,蓝藻门2属3种。优势种共有湖沼圆筛藻Coscinodiscus lacustris、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夜光藻Noctiluca scientillans 3种:春季1种、夏季1种、秋季1种、冬季2种,优势种群由春夏季的湖沼圆筛藻演替至秋季的中肋骨条藻、冬季的中肋骨条藻和夜光藻,没有全年广布优势种;4季均出现的种类共有9种,其中硅藻8种,甲藻1种,各季节间共有种类数在13~31种,Jaccard种类相似性指数范围在0.12~0.35,季节更替明显。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的变化范围分别为0.006~1.724和0.001~0.306,群落结构较脆弱。细胞密度在1.25×107~217.90×107 cells.m-3,夏季最高,春季次之,冬季最低,属季节单峰型变化,与一般亚热带春、秋季出现密度高峰不一致,这与深圳湾陆源营养物质的扰动有关,其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含量均劣于国家海水水质标准的四类水,因此,该海域水质营养类型属于亚热带富营养型。细胞密度与硅酸盐呈极显著的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446(p〈0.01,n=36,双尾),与水温呈显著的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371(p〈0.05,n=36,双尾),与其他因子的相关性不明显。从优势种的种类数和多样性指数分析,深圳湾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已趋于单一化,生态系统抗干扰能力极为脆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